通過高效能的學校改進,提升學校的辦學效能和教育質量,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促進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效能提升和應對變革的能力,10月25日-27日,首屆高效能學校改進國際研討會在杭州師範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的主題為「新時代背景下高效能的學校改進」,來自世界各地90餘所科研院校的200餘位專家學者、期刊編輯、名師名校長參了加會議。會議由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和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主辦。
研討會在3天時間裡進行12場主旨報告:
「國際學校效能與學校改進學會」(ICSEI)聯合創始人兼首任主席戴維·雷諾茲教授以《學校效能與學校改進研究對21世紀學校教育的潛在貢獻:可供中國借鑑的經驗》為題作了首場主旨報告。他回顧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學校效能與學校改進研究及其對21世紀學校教育所作出的潛在貢獻,並總結了這一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對中國的啟示。
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張民選教授作了題為《PISA、TALIS和上海學校改進的實踐研究》的報告,分析了上海的學校改進實踐。他一方面肯定了上海學校創新的成效,並從共同目標、動力路徑、政府角色、廣泛參與、內容策略、整體特色等角度分析了上海基礎教育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上海在PISA、TALIS中面臨的新挑戰,如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跨學科素養、教師的教學方法等。
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育學院莎莉·託馬斯(Sally M. Thomas)博士作了題為《比較中國和英國專業學習社區和教師發展對學生成績的影響》的報告,從統計學角度研究教師變量和學生成績之間的關聯,具體闡述了專業學習社區(PLC)和研究性學習社區(RLC)的概念、特徵,考察了專業性學習社區和研究性學習社區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瀋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教育效能研究院院長孫綿濤教授作了題為《效能、效率和效果——山東昌樂外國語學校「三效課堂」改革研究》的報告,介紹了效能、效率和效果三者的邏輯關係,效能、效率、效果三者統一才是真正有效的課堂。他認為,高效的課堂教育活動、有效的課堂教學機制、長效的課堂教學機制、領先的課堂教學觀念,這四大範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構成了「三效課堂」內在的運行規律。
「國際學校效能與學校改進學會」秘書長、澳大利亞公共部門制度改革專家謝裡丹·達德利作了題為《教育轉型:2011-2016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的大規模系統改革》的報告,介紹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教育系統改革情況,包括基於需求導向的學校資助(Gonski資源分配模式),地方學校地方決策(提高學校的權威),明智和技能(更具競爭力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系統)等。範圍覆蓋幼兒教育、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到大學教育。
哈爾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溫恆福教授作了題為《教育效能的本質、特徵與改進方法論》的報告。他認為,教育改革和發展不僅要關注教育效率和教育質量,更要追求教育效能。教育效能的本質是教育活動合目的有效性整體,主要表現為合目的有效性的程度、廣度和持久度。教育效能具有合目的性、有效性、整體性、持續性、潛在性與時代性等主要特徵。教育效能改進的方法論是整體結構優化。
芬蘭奧盧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凱特·馬基塔羅教授作了題為《教師教育的重要性: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制度》的報告,介紹了芬蘭的教育體系、教師教育的核心、教師教育的基石等,並展示了她對師範生運用ICT以及TRACK/TPB去進行教學以及在不同教育層面上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去創新教學實踐的研究成果。
美國加州大學(北嶺 CSUN) 教育學院教育管理學教授兼教育改革合作中心主任、加州大學中國所終身榮譽所長蘇智欣教授作了題為《超越高效能學校:走向理想學校和教育社區》的報告,介紹了開展中美校長比較、城鄉校長比較研究的背景和初衷,關注了校長教育價值觀和願景對學校改革的特殊作用。她認為學校是探究變革的中心,校長是學校更新的關鍵。通過大量實踐分析,她提出了理想學校的最佳組合形式及最滿意學校應具備的特質。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夏惠賢教授作了題為《從師生關係的多元審視到師生互動的實踐探索》的報告,教育社會學、教育倫理學、學習科學等多個視角對師生關係進行多維審視,他認為師生關係是師生互動研究的重要基石,並主張從走向民主的互動、追求仁愛的互動、建立高情感互動、實現高頻的互動四個層面開展實踐探索。
杭州師範大學教師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肖正德教授作了題為《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鄉村屬性」教學能力及培養路徑》的報告,從學校改進視閾下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引入,介紹了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內涵與特徵,分析了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鄉村屬性教學」能力的結構,提出了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鄉村屬性」教學能力培養的路徑和方式。
杭州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孫河川、「國際學校效能與學校改進學會」(ICSEI)常務理事孫河川教授的報告以《高效能學校改進的源起及其影響》為題,對「學校效能」作出詮釋,提出「學校效能」是能夠使學生的進步幅度遠大於根據其起點預測所能獲得進步的學校,並介紹經合組織對「學校效能」的定義及霍普金斯等人對高效能學校改進的定義。孫教授生動形象的將學校改進(SI)和學校效能(SE)分別比喻為媽媽和爸爸,並對二者在不同方面進行比較。孫教授還將教育效能與學校改進發展的幾個階段歸納為五個時代,從1G時代到4G時代的聚焦點和特色進行了總結,並對5G時代作出了展望。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張東嬌教授作了題為《學校改進的五步十七法》的報告,她認為學校改進就是管理過程,就是學校生活和文化建設的過程。學校改進的五步包括必要準備、全面診斷、系統策劃、落地執行和成果可見。十七種方法包括成立領導小組,收集校史資料,做好前期調研,召開動員大會,進行頭腦風暴等。張教授藉助鳳穿牡丹圖將學校改進比喻為繡一幅學校改進圖景,需要繡好每一針每一線,要求符合學校實踐和管理過程框架,並從學校文化建設角度入手,並提出要做到量力而行,起承轉合,遵循認知規律和管理取向。
根據主題,大會還開設四個分論壇,分別為:「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改進的理論與實踐」「新時代背景下高效能的學校領導力」「高效能的基礎教育學校改進」和「高效能的高等院校改進」。論壇採用報告、評議和自由問答等多種形式,聚焦議題,深入研討。在場學者基於現實、通過現實、實現現實,從不同的視角,以各異的範式,從實際出發,分享和深化彼此對該領域的認知,並在閉幕式上進行了分論壇的總結髮言。
杭師大副校長胡華教授表示,高效能學校改進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途徑,對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意義重大。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程江平認為促進各類學校管理效能,提升學校科學化水平是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的重要使命。杭師大教育學院執行院長溫正胞表示,學校管理效能和學校改進問題是教育研究的前沿問題,此次會議為專家學者提供對話平臺,為教育學院和教育學科國際化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副院長嚴從根表示,此次分論壇會議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對理論研究有啟發,對開展實踐有幫助。(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慶環)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