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教育焦慮透視:日本私塾競爭、印度家長為補習「傾家蕩產」

2020-12-11 騰訊網

編者按

家長的教育焦慮,已成為當下亟待正視和解決的社會問題。

但這並不是獨屬於中國家長們的煩惱。

在重視素質教育的日本、教育氛圍寬鬆的英國,家長們對教育的重視和焦慮,卻似乎可與中國家長們媲美。在印度,各類培訓班十分火爆,說家長「傾家蕩產」為教育也不為過。輔導作業、陪讀……中國家長們最耳熟能詳的日常,也發生在國外家長身上。

日本

殘酷的私塾競爭和「媽媽幫」

將火車車廂當教室,和可愛又寬厚的校長做遊戲……許多讀過日本著名兒童文學作品《窗邊的小豆豆》的讀者,對日本小學的印象可能就是巴學園般的寬鬆教學模式;

注重運動、收納、禮儀……在許多中國人看來,日本非常重視兒童素質教育,孩子們在輕鬆的學習環境中成長。但現實中,日本孩子真的如此輕鬆嗎?

因為工作原因,《環球》雜誌記者的孩子也來到東京一所普通公立小學上學。

一學期下來,除了開了兩次家長會,傳達了現階段整體教學重點、展示了孩子們的手工課作品外,似乎再沒有太多家校溝通內容,整個學業和學校氛圍都是輕鬆幸福的。

然而,幸福沒多久,記者就開始感覺有些心慌。如此輕鬆的學習真的沒問題嗎?日本孩子都是這麼輕鬆考上大學的嗎?抱著各種疑問,記者開始通過多種途徑打探日本小學教育的全貌。

▲ 在日本東京的湯島神社,人們在許願牆上掛祈福木牌,為學生考試祈福

一路「私立」到精英

日本的小學教育主要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無論是區屬還是市屬,公立小學不需要考試,只要住在學區內就可免試入學。但是私立小學,不僅學費高出公立學校幾倍,還須通過入學考試,而且越好的私立小學門檻越高。

從課程內容看,好的私立小學一般從一年級就開始教英文,且課程內容多而實。而記者孩子所在的公立小學,直到三年級才開設「國際交流」課,內容也非常簡單。在國語、數學、社會、理科等其他學科上,私立和公立學校的教學內容也存在巨大差距。

上課時長也不一樣。公立學校一般15點放學,私立小學要到17點左右,且留有各種家庭作業。小學6年下來,公立小學與私立小學學生的整體競爭力已相距甚遠。

加之日本自1995年開始推廣「中高一貫制教育」,許多好的初中與好的高中被綁在一起。因此,為了進入名牌大學,日本孩子從「小升初」開始就得拼。因為如果沒能升入好的初中,就意味著將與好的高中無緣,也難以考入名牌大學。

上私立小學——考重點私立初中——直升重點私立高中——進入重點大學,就成了許多日本家長培育下一代精英的進擊之路。

但私立學校一路讀下來,高昂學費是一般家庭難以支撐的。當然,公立小學的孩子家長,也不會因為沒走私立這條路就放棄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他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另一條強化之路——私塾。

私塾後的「媽媽幫」

所謂私塾,就是中國各類以提升學業成績為主要業務的培訓機構。目前東京地區最著名的私塾叫Sapix,此外還有四谷大塚、日能研、希學園等不勝枚舉。

各家培訓機構為了提高自己的重點學校升學率,都會進行招生考試,只有通過考試的孩子才有機會進入私塾。

以Sapix為例,該機構約兩個月舉行一次入塾考試。孩子們根據家庭住址選報附近的分校。考試內容遠超正常教科書的範圍,通常孩子們要考幾次才能成功進入該機構。

錄取結束後,Sapix便會按照學生的入塾成績將他們分配到A到S的各班。班級並不是固定的,每月都會有分班考,每學期有全國排名大考……

如果成績下滑,就要從原來的好班調整到其他班級。此外,還有10%的末位淘汰,私塾會對學習一直不進步、排名靠後的孩子進行勸退。

一個日本小學生為了考取一所重點中學就要像高考一樣每天拼命學習,接受各種考試,接受每次調班的壓力,對孩子身心的蹂躪可想而知。

而支撐孩子成績不斷提高的,並不僅僅是私塾老師,更重要的是孩子身後的媽媽——一位位全職家庭主婦。

為了讓孩子在六年級有充分的複習準備時間,從四年級開始,Sapix就進入「備戰中考」模式。以數學為例,四年級的孩子已經學到了立體圖形的體積、扇形面積、各種三角形角度求解等內容,達到普通小學五年級甚至六年級的水平。

而且,私塾的老師僅負責傳授知識、組織考試並配發答案,至於具體題目的講解、孩子對知識的掌握和鞏固,都要全程靠家長。

如果你沒有學霸媽媽,Sapix會為你推薦小灶課輔導老師,也就是上完私塾需要另請家教,當然費用也不菲。

進擊的代價

雖然私塾能學很多東西,但並不是所有公立學校的孩子都能考上,即使考上了,也不是所有家長都有能力負擔高昂的培訓費。

拿Sapix來講,四年級以後,國語、數學、理科、社會四門課程一起上,一個月基本費用是4萬日元(約合2500元人民幣)。

還不包括入塾的會費、寒暑假培訓費、單獨家教費……特別是到六年級,一個孩子一年的花費超過100萬日元(約合6.5萬元人民幣)。

如此高昂的培訓費,讓許多有兩三個孩子的日本家庭望而卻步。但不參加私塾培訓,進入重點初中的機率就會下降。

因此,日本坊間對於教育培訓投資有許多類似的看法:「慶應、早稻田等名牌大學畢業的家長一定能培養出同樣優秀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沒有那方面才能的話,孩子也別抱那個希望……」日本社會對階層固化的認識可見一斑。

印度

家長焦灼圖鑑

印度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對中產夫婦為解決孩子的擇校問題而絞盡腦汁的荒誕故事。拉吉夫婦不得不購買高檔小區的住房,經歷各種面試的羞辱,最後只好假扮窮人,去搶佔窮人的保留名額。故事略顯誇張,但印度家長的焦灼與酸楚,卻真實不虛。

讀私立成風潮

印度有約2.6億學齡兒童,數量是世界之最,但在「免費強制教育」(類似中國的義務教育)上的投入卻不到GDP的4%,公共教育資源的缺乏可想而知。

2019年數據顯示,印度的平權教育法案(2009年)頒布已有10年,但只有不到13%的學校達到法定標準。

由於公立中小學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差、教師不足、制度缺失、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質量堪憂等一系列問題,社會充斥著對公立學校的批評與不信任。

▲ 10月17日,印度孟買的一名教師幫一名參加網絡課程的學生戴耳機

公立學校讓人失望,家長只能將孩子送入資源更豐富的私立學校,這一做法已迅速形成風潮。

一項全球性的調查顯示,印度家長對免費私立學校的支持程度高達73%;假如負擔得起,就讀於公立學校的孩子中,85%的父母願意將其轉入私立學校。這些數據都是全球最高。

統計數據也證實了家長意願的真實性——從2011年到2017年,私立學校入學人數增加了1700萬人(從4400萬升至6100萬),公立學校就讀人數從1.26億降到1.09億。《起跑線》中的拉吉夫婦就是在對公立學校的擔憂中,為了讓孩子就讀私立學校,而殫精竭慮的典型案例。

將孩子送入最好的私立學校,是否意味著一帆風順,父母不再焦慮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印度大學招生考試的競爭非常激烈,每年有大約1000萬名考生,而印度較為知名的高校(如排名靠前的印度理工學院、尼赫魯大學、德裡大學等)數量不多,其就業前景固然美妙,錄取率卻極低。

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缺乏導致的殘酷升學壓力,孩童未必有清醒的認識,父母卻是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擇校上固然不能輸,在長達12年的求學之旅上更不敢鬆懈。

瓦爾基基金會對29個國家/地區近2.75萬名父母的綜合研究(2018年)顯示,印度父母是世界上最關注孩子教育的人群之一,95%的印度父母會輔導孩子學習,62%的父母輔導孩子每周超過7小時。

「傾家蕩產」為教育

隨著孩子的成長、學業難度的增加、競爭的加劇,父母難以繼續輔導,各種課外補習班就此登場。

印度最著名的是關於大學入學考試的補習班,每年有多達90萬名學生參加聯合入學考試(該考試是進入印度理工學院的必經之路)和其他頂級工程類考試,基本都需要參加各類培訓機構。

即使一些大型教育機構每年收取10萬~40萬盧比(約合1萬~4萬元人民幣)的昂貴學費,培訓名額依然爆滿。

印度北部城市科塔是最有名的「補習之都」,每年有超過20萬各地學生來此,參加準備印度理工學院入學考試的補習班。

考生每天在擁擠的教室中,接受14~16小時的高強度課程學習,伴隨著一輪輪的密集測試,學生根據排名被分到不同班級,循環往復,直至考試前夜。

需要注意的是,印度官方數據顯示2018財年的人均收入約為11.3萬盧比,而考生每年的補習費用、食宿費用,甚至遠遠高出這一人均年收入水平。

有考生為了支付自己的補習費用,母親抵押了所有的金銀珠寶。在這種傾家蕩產投資教育的行為背後,是家長們深切的焦慮,以及學童的壓力。

英國

家長無「群」可退,但不意味徹底放手不管

英國教育氛圍整體寬鬆,多數學校也會注意在增強家校溝通的同時,保持一個合理的距離,避免把教學壓力過多轉移給家長。

溝通主要靠郵件

英國人習慣於寫信,大事小情都更願意先發封郵件詢問,而不是打電話或發簡訊。英國學校也是如此,與家長溝通主要靠電子郵件而非手機,更不會選擇社交媒體群。

英國學校也有「家長群」,但名副其實,群由家長自發組建,成員也只限於家長,基本用於孩子生日聚會邀請、家長之間聊天等。

因此嚴格來說,英國家長即便對學校或老師有不滿,對孩子教育有焦慮,也無「群」可退。

在英國,電子郵件承擔了相當重要的家校橋梁作用。家長對學校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在工作時間發電郵給學校辦公室或校長,通常會在當天得到及時的郵件或電話回復。學校發給家長的電郵,有時候也會列印出來讓孩子帶回家,是家長掌握學生平時在校情況的重要途徑。

不過,學校給家長的郵件多少,會因校長管理風格而異。《環球》雜誌記者的孩子在英國前後讀過兩所公立小學,對此有明顯感受。

第一所小學的女校長監管著兩所小學,管理風格簡潔,基本保持著每周一封長郵件的頻率,郵件內容主要包含本周學校的教學主題、預告近期學校主要活動等。

第二所小學的男校長風格顯著不同,除了每周一封匯報各年級當周教學內容的長電郵,日常溝通也相當頻繁,一周內給家長發送四五封郵件是常事。

記者感覺,這位校長比較重視家長知情權,只要是與學校管理或學生在校活動有關的任何改變或計劃,他通常都會第一時間發郵件通知家長。

儘管學校郵件多,但郵件的內容重點絕非孩子的學習成績、課業表現,更不會出現在郵件裡給學生布置作業、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等情況。

保持合理距離

英國家長與學校的溝通還可以通過「教師家長聯合會」。這是一個為學校師生服務的組織,比如幫學校籌款、協助學校組織周末義賣、排練小劇場演出、豐富學生的課餘安排等。

學生入校後,家長自動成為這個組織的成員。有意願的家長每學年可通過選舉成為代表,為各自代表的年級或班級服務。

由於「教師家長聯合會」的工作是純服務性的,而且會佔用大量時間,因此只有真正有時間、熱衷於公益事務的家長才會考慮擔任代表。

與家長保持溝通的同時,英國學校通常也會注意和家長保持合理距離,避免增加老師和家長的溝通負擔。

比如,多數學校不鼓勵老師和家長交換私人郵箱和電話號碼,更不會把老師和家長放在同一個網絡交流圈裡。這樣做既在客觀上杜絕了老師私下給家長布置任務、收受好處的可能,更主要的目的是避免家長在課後時間打擾老師,增加老師的工作時間和負擔。

家長也有陪讀壓力

英國社會重視個人隱私,因此中小學完全沒有排名,學習成績和表現是孩子的隱私,老師絕不會告知孩子家長以外的其他人。

此外,英國小學階段基本沒有考試,教育壓力相對小。但教育氛圍寬鬆,並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徹底放手不管,相反,學生年齡越小,家長陪讀需求越高。

英國小學最強調的學習內容是閱讀,因為這是識字、求知的基礎。小學生每天要從學校帶書回家,學校會發給家長一個專門的記錄本,記錄下孩子在家閱讀的表現、進度、疑問、要求等。如果哪天家長沒有記錄,學校就默認閱讀作業沒完成,第二天不會更換新書。

此外,不少學校也會每周布置少量筆頭作業,主要是單詞拼寫、數學題,這也需要家長督促孩子按時完成。

但學校通常不會明確強制所有家長必須承擔這些陪讀任務,避免給那些工作異常繁忙、家庭育兒負擔重,或自身文化程度有限的家長造成負擔。不過,絕大多數家長都會本著對孩子負責的態度主動完成。

整體而言,英國公立學校學業壓力小,家長的焦慮指數普遍不高,是否給孩子「加碼」完全取決於家長。

記者所在的家長群裡就有一個英國媽媽曾抱怨,老師讓5歲的一年級孩子每周記10個單詞拼寫「太多」,她認為應該從每周5個單詞開始,畢竟「保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更重要,而不是記住多少單詞」。

但另一位英國媽媽與記者私下交流時認為,她覺得10個單詞很正常,學校布置的作業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因此她在家還會時不時給孩子增加一些作業,「現在不打好基礎,以後學豈不是更難?」

如此看來,學校應該教多少、家長應該管多少,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一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

一位在中國長大、在英國成家生子的媽媽告訴《環球》雜誌記者:「無論在哪個國家,教育都是家校雙方分擔的責任;如何保持良好的家校溝通,無論對學校還是家長,都是一門學問。」

(文章略有刪減)

參考資料:

《環球》第24期,日本:殘酷的私塾競爭和「媽媽幫」.郭丹

《環球》第24期,印度:家長焦灼圖鑑.李熠煜

《環球》第24期,「英國家長無『群』可退」.張代蕾

《環球》、《瞭望》| 來源

希理| 編輯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相關焦點

  • 各國教育透視:日本私塾競爭、印度為補習狂,英國整體寬鬆
    編者按家長的教育焦慮,已成為當下亟待正視和解決的社會問題。在重視素質教育的日本、教育氛圍寬鬆的英國,情況如何?將孩子送入最好的私立學校,是否意味著一帆風順,父母不再焦慮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印度大學招生考試的競爭非常激烈,每年有大約1000萬名考生,而印度較為知名的高校(如排名靠前的印度理工學院、尼赫魯大學、德裡大學等)數量不多,其就業前景固然美妙,錄取率卻極低。
  • 各國教育焦慮透視
    ◆ 本篇微信共5篇報導: 日本:殘酷的私塾競爭和「媽媽幫」 印度:家長焦灼圖鑑 俄羅斯:學業素質都要抓 內窺教育焦慮 「請停止一邊焦慮一邊傷害」
  • 日本私塾 上名校必經的臺階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黃文煒】在日本,私塾有兩種,一種是日本江戶時代發展起來的私立專門教育場所。設置者多為民間學者,教學內容不統一,程度相當於中等專門教育水平。有的後來發展為私立大學,如慶應義塾大學。另外一種是私立補習學校,分「學習塾」和「趣味塾」兩類。本文主要講第二種私塾。
  • 日本私塾的水有多深「入坑」了才知道
    雖然最終我們決定選擇就近入學,升入普通公立學校,但做出這個決定前,我內心經歷了狂風暴雨般的焦慮、糾結和煎熬——這個決定說起來簡單但過程十分艱難,這也正是我在2019年的真實寫照。這一次,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們家庭的選擇以及我的轉變和心路歷程,同時讓我們一起了解日本教育環境和日本父母的教育選擇。
  • 逃離學而思,沒逃開雞血滿滿的日本私塾,我和兒子的小升初經歷
    這一次裹挾她的不是中國式的焦慮,而是日本式的「焦慮」,她又是如何走出來的呢?今天這篇文章裡,講述了她如何在焦慮、糾結和煎熬中為孩子做出教育選擇的過程。 背景信息: 日本推行「寬鬆教育」多年,但不少日本父母對精英教育的嚮往並沒有就此停止,有很多日本父母給孩子報補習班,上私塾。 在日本,「寬鬆教育」的提出旨在糾正越來越嚴重的「填鴨式」教育傾向,「寬鬆教育」重視的是生存能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以及體驗式學習。
  • 香港小學生家長為什麼罷課?香港「怪獸」家長背後的社會焦慮 博雅小學堂
    另一個向中國看齊的還有教育,不是教育理念,而是出生在大陸中產和金領階級的那些優秀孩子們。他們起點高,可以利用全球的教育資源,而且還非常勤奮和刻苦。隨著這些孩子越來越多地留學美國,給美國當地的華裔甚至白人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壓力。2000年我第一次去香港的時候,那時正是香港的經濟低潮,自殺熱線繁忙。我在那待了一個星期,為「香港往何處去」的封面報導做採訪。
  • 日本留學圈裡的私塾算是販賣焦慮的產物嗎?
    其實說實話,我之前一直認為日本留學界的私塾就是販賣焦慮的產物。以前留日圈沒有私塾或者幾乎沒人報私塾的時候,不一樣有人會考上東大,有人會上日本的好學校麼?也沒見那個年代的留學生因為沒上私塾,沒人指導功課而焦慮,日子不照樣過了嘛!我知道這種私塾課肯定有用,也有一部分不愁錢的學生想找老師輔導,有買有賣嘛,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很正常。
  • 亞洲各國的高考都是怎麼考的?
    韓國、日本、印度、泰國的高考都長什麼樣?又存在哪些問題?韓國:一天考完5門今年年初,韓劇《天空之城》引發熱議,這是一部講述精英階層的家長為了孩子們的教育傾其所有、勾心鬥角的黑色喜劇。劇情真實反映了韓國學子為進入一流大學而擠得頭破血流。許多觀眾質疑,韓國高考真的有這麼可怕嗎?
  • 麻省教授評價各國學生:日本愛鑽研,印度聰明,中國是這倆字?
    麻省教授評價各國學生:日本愛鑽研,印度聰明,中國是這倆字?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家庭條件比較好的人,基本上都會送自己家孩子去國外留學。這樣不僅可以得到進一步好的教育,在回國之後競爭力也會增強,畢竟鍍了一層金。
  • 【看世界】教育是全球性的話題,一文認識世界各國的教育培訓行業
    (圖片來源:Pixabay)隨著平均收入的提高,每個家長几乎都把「給孩子報個班」提上了日程。面對同質化競爭,機構很疲憊。面對升學問題,家長很焦慮。那麼,其他國家的培訓業態是怎樣的?成績在前10名的優秀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的比例超過平均值,為77%。韓國家庭平均每月用於孩子課外補習教育的費用達64.6萬韓元(約合4037元人民幣),佔到家庭平均月收入的19%。從韓國最大的在線培訓機構Megastudy的業務數據中,可以窺見一絲韓國K12階段補習的熱潮。
  • 「前輩分享」日本考名校一定要去私塾嗎?私塾到底有多大幫助?
    很多人都好奇:「私塾和日本語言學校有什麼區別?」其實日本私塾是一種私立的日本補習學校,授課形式類似國內輔導班和考研輔導班。主要的目的是幫助你升學針對學部,私塾會在語言和專業課兩個方面對你進行輔導,也會在報考和面試兩個方面對你進行指導。
  • 日本小學生也為課外輔導所累?小升初家長壓力大
    綜合媒體報導,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中國不少家長在孩子剛進小學就給他們報名各種輔導班,這些課外輔導費連同學費佔據不少家庭開銷的一大部分。而鄰國日本的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如何呢?通過日本文部科學省的數據,重視學歷的日本人非常關切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否能進名牌大學,父母們在子女小學時就要承擔高額的「校外學習費」支出。
  • 讓「影子教育」在陽光下如影隨形
    課外付費補習的主要任務,就是在課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補差、培優」,以便他們能在升學考試中獲得競爭優勢。因此,其積極作用主要是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最低程度上也旨在滿足學生及其家長的教育補習任務需要,這是全球影子教育得以發展的原動力。然而,在履行其基本作用的同時,課外付費補習也出現了令人擔憂的一些問題。
  • 日本語言學校與私塾申請分析
    語言學校和私塾有什麼不一樣呢? 關於語言學校和私塾,有很多同學對於他們的關係、作用有著很大的疑惑和不解。其實這也非常正常,因為現如今很多知名語言學校紛紛開設私塾項目,同時知名私塾也慢慢的增加了語言學校業務,這讓同學們更加不知所措,更加的選擇困難了。所以我們再來細分一下他們之間的聯繫吧!
  • 日本留學如何選擇一家好私塾?好私塾的標準是什麼?
    日本私塾是什麼?學部生去日本要參加EJU考試你一定知道吧(不知道的去看學部生留學入門篇介紹 →留考乾貨 | 日本留學準備從0到1不得不知道的事(學部篇)),EJU成績出來後,需要拿著這個成績去出願你喜歡的大學,大學會綜合你提交的成績決定要不要安排你校內考,校內考合格後就可以在家等著開學了。
  • 新加坡的家長在焦慮,幼兒園的孩子已經開始補習備考?
    根據《亞洲新聞臺》的報導,本地補習中心PSLEMath為幼兒園到小六的學生提供補習,最終目標就是為小六會考的數學考試做準備。在中心上十個星期的課程,費用介於400新元到500新元之間。補習中心創辦人Jason Hiak受訪時說,幼兒園所教的簡單概念,會逐漸延伸為小六會考中出現的難題。他認為,如果孩子從學前就開始(補習),就會佔優勢。
  • 智課教育高燕: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餘額不足」時代,該如何充值?
    教育焦慮是新一代獨生子女家長普遍存在的育兒心理,他們對於未來社會競爭和人才需求有著明確的認識。家長們願意付出自己大量的精力和金錢進行「充值」,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然而,教育不是遊戲裡的「裝備」,只要花錢就可以把技能點滿。
  • 探尋私塾教育的精髓 上海人到湖南平江辦私塾(圖)
    他懷揣著一個夢想,要將延續了2500年的中國私塾教育的精華揉合到現代教育中去,不讓它因為五峰私塾朱執中老先生的封館棄教而走下歷史舞臺。  探尋私塾教育的精髓  中國傳統的私塾教育經歷了2500年的發展至今,其中必有其可取之處,而現代教育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弊病,張志勇希望將傳統私塾教育之中的精髓好好總結,運用到現代教育之中去。傳統私塾教育形式下融洽的師生關係以及其對社會風氣帶來的一種良性影響讓張志勇感觸很深。  張志勇希望從朱執中手中接過五峰私塾的教鞭,將私塾繼續辦下去。
  • 印度:家長爬牆幫作弊,狀元靠抄。學者:為教育事業必須如此
    拉伊在「十二年級畢業考試」,也就是重要程度可對等中國高考的考試中,擊敗了超過100萬個競爭對手,成為文科狀元。而在接下來的電視臺採訪中,她不僅拼錯了政治學,還表示這是一門教做飯的學科。之後。與她一起接受調查的理科狀元也秀了一下受教育成果:「水與H2O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 日本留學私塾,啟程塾讓你的夢想不再遙不可及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啟程塾最新資訊 > 正文 日本留學私塾,啟程塾讓你的夢想不再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