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展評 | 錢曹坤《政治哲學導論》

2021-02-19 深中模聯

一、自然狀態——無政府主義

這裡必須要提及一個政治學概念——「政治家」。他們是最古老的一群人;他們研究古老的問題;他們的政治語言或許深不可測,所以政治學也叫「權術科學」;他們獨善於其他的領域的活動,利用謹慎與經驗和一點點殘酷與不道德,來為自身的政治訴求服務。這是本書中關於政治家的一種詮釋,而世界的舞臺就是為這樣一群人所搭建。

回歸文題,無政府主義下的社會,處於一種最自由、完全不受限制的狀態。而這樣的狀態,我們稱之為「自然狀態」。霍布斯在《利維坦》中寫到,完全不受限制的自然狀態是令人絕望的,但這正是真正的政治哲學的起點。不同的歷史人物有著他們獨特的哲學體系,所以「自然狀態」的含義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John Locke的《Two Treatises Of Civil Government》中所說的,「自然狀態是一種自由的狀態,但卻不失一种放任的狀態……自然狀態是每一個人都負有義務,而自然法則在支配著它」。總而言之,自然狀態可以看作一張白紙,也可看作政治環境的一種起點,須待政治哲學這一意象將之塗寫,最終成為「政治」。

筆者之所以在此提及自然狀態,是因為自然狀態可以視為自然法,也就是無政府狀態的基礎。書中所論述的無政府主義,是大多數哲學家與政治學家無法苟同的,於是與此完全對立的人,就成為了無政府主義者。他們認為政府是用來矯正社會者的,而政府本身又是反社會的行為者,所以此乃人類一切衝突之本源。

無政府主義者認為:

1.  合作將在無政府的狀態下形成,在自私的人民之間形成;

2.  人類生性良善,可以自我管理;

3.  在國家這一概念或「組織」不存在的情況下,政治、社會的結構與規則能被構想出來以彌補自然狀態的缺陷。

與此對立的哲學家認為,無政府主義者無法為自然狀態下的混亂做出合理的解釋。盧梭的思想認為,必須要以法律的規則進行人性「惡」的限制與道德的皈依,從而保證利益。它不能成為人類在其中繁榮發展的環境,而這是本書的作者所提供的理論事實。筆者認為這是作者利用不同的事實駁論,旨在批判這一點觀點,並且詳以介紹為何人類需要政府作為管理者,否則政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有關政治權力與政府的合法性等相關內容將在後文提及。

自然狀態與無政府主義,這兩者雖在本質上有所區分,但在表現方式上極為類似。設若人天生就擁有自由,那麼其前提就意味著他們不在任何威權的管轄之內,人在年幼之時並無決定「規則」之智力,可以稱之為是「自由狀態」。而當他們成年之時,法律與國家將自動約束個體,這就是國家權力。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基本自由,人的天性決定了人無法在沒有約束的環境之下管理自我。那麼政府對於人民管理的必然已經確定,無論從現實主義還是功利主義的角度,無政府都是難以接受的。所以人天生擁有的是受約束的自由,倘若「自然狀態」是一個起點,那麼主動戰爭就是政治哲學的本意。

 

二、主動戰爭

在早期的政治哲學領域,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戰爭。「主動戰爭」這一概念源於早期的城邦衝突。根據相關學者的觀點,早期的「主動戰爭」主要有以下三個緣由:

1.為了切身利益而行動;

2.先發制人以直接取得最大成果所獲得利益;

3.先發制人以防止他人先發制人,造成己方的被動利益的受損。

在作者的眼中,上述目的是將未來可能採取的動向與實際情況相關聯。從道德的角度來說,「主動戰爭」是罪惡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概念出現較早。而在當今世界,以「核戰爭」為代表,戰爭的形式已經有了很大變化,甚至無法成為局部熱戰。「有限戰爭」成為了主流,而「主動戰爭」的政治哲學思想,可以引申為處理現實的國際體系與國家關係之間,以政治外交為首的博弈思想。離開政治「初心」,政治權力主導著國際舞臺上發生的事件,而功利主義是更為重要先決條件,或者稱之為有著重要影響的因素。

 

三、功利主義與政府政治權力相關思想

功利主義認為人應該做出能「達到最大善」的行為,所謂最大善的則必須依靠此行為所涉及的每個個體之苦樂感覺的總和,其中個體都被視為具有等同份量,且快樂與痛苦是能夠換算的,痛苦是一種「負的快樂」,所以功利主義者所追求的是共同的最大利益。不同於一般的倫理學說,功利主義不考慮個人行為的動機或手段,僅考慮一個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則為惡。邊沁認為:人類的行為完全以快樂和痛苦為動機;而密爾認為: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幸福,所以對幸福的促進就成為判斷人一切行為的標準[1]。

書中將其簡明闡述為「在任何情形下,道德上正確的行為總是產生最大可能的共同幸福的行為」。在約翰·穆勒的《功利主義》中,其申明功利主義並非利己主義這一常見的淺顯謬誤,功利主義者所追求是集體的共同幸福,或功利最大的一切可能之行為。

在本書所展示的案例之中,一個較為生動的例子是:「拿走他人的財產,從而提升了自己的幸福,也就提升了總體的幸福。但這只是表象。真實的情況是,拿走財產的行為所帶來的不穩定性,最終會導致沒有人願意再生產任何東西,而不安全性將導致巨大的總體不幸福。所以在每人用同樣的方法增加自己的幸福時,卻給集體帶了巨大的不幸福」。所以功利主義並非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而其上的例子,無論從字面的定義解釋,還是功利主義者所闡釋的思想來考量,都是相背離的。沃爾夫推導結果為建立並遵守法律,用功利主義的思考方式,這將使幸福最大化。

所以可以進一步認為,其思想將同樣適用於所有行為與發生的事件,並且這種功利主義的論證可以闡明為:

1.  從道德上看最好的社會是幸福總和到達最大化的社會。

2.  國家的威權統治將比自然狀態更能增進幸福。

3.  國家與自然狀態是我們僅有的兩種選擇。

因此:

4.我們有一種創立並擁護國家的道德義務。

離開功利主義的哲學思想,所有政治現象,其背後都涉及一個根本的問題,即政治權力的來源、權力行使的正當性,以及理想社會的模式的思考,這也就構成了政治哲學的核心內容與發展方向。「為了說明政治權力的來源及其使用的正當性,必須構築一整套規範體系,並對這一整套規範體系的合理性進行論證。因此,政治哲學必然構築一整套規範體系,從而形成一種意識形態。」

如上文所述,筆者認為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最能夠行使政治權力的無疑是國家——巨大的政治組織與權力的集中體。因此,政治哲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關於國家的理論,但是理解國家層面的政治哲學的對象與其性質,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在西方古典社會,國家與社會的邊界並不清楚,因此,有關國家的理論就是關於社會的理論。反觀東方中國傳統社會,國家理論涉及的是社會結構。

人民讓渡自身的部分權利從而形成國家。離開功利主義的哲學框架,國家必然需要中央政府去管理它,在書中所提及政府的職能總結為其下兩點:

1.  政府為人民提供保護。

2.  政府保留暴力的權力,且有權利不受任何限制地行使其強制力;

政府與公民,或者稱之為中央權力機構與個人,互相的關係是一種利益的交換。個人利用自身權利的讓渡,去換取安全或人身的保障,這種讓渡的權利個人稱之為「小權利」。如被法律約束的權利,不去惡意迫害的權利,在違反行為規範與道德標尺等一系列權利。這些權利的讓渡旨在為建立更美好之社會未來而服務。

公民與個人讓渡自身的部分權利,得到的是政府與法律對於某些行為方面自由的限制。但是這種限制是必要的,也有其必然性。因為這種限制正是國家所給予的「保護」,這種權利保障的程度將與公民所讓渡的權利相等同,這種權利賦予政府無條件的暴力保留,從而保護普通的民眾,更有利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所以,這種權利的讓渡,實際上是保證了更多的權利不受到威脅,可以稱之為「大權益」。

一個例子是,在印度修一條鐵路會因為「民主與民眾之意願」受到條條框框的限制,尊重民意而造成效率低下、工程延誤。在這個例子中,公民讓渡了自身較少的權利,從而保留了更多的權利。但是從事件本身的角度並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進而損害了更多的自身利益;與其不同的是,中國有著迅速經濟增長與極高的效率的社會工程,在這方面做法不同。權利讓渡的平衡將取決於多種社會因素與現實情況,如何做出最優解答,就是政治哲學所尋求的答案,下文將從另一層面詮釋何為權利讓渡。

 

四、自由、民主與人權——權利讓渡

人類試行過許多政府形式,在這個充滿罪惡和悲哀的世界上,人類還會試行更多的政府形式,沒有什麼人以為民主政府是完美無缺的。說實話,倒是有人說,民主是最糟糕的政府形式,只是別算上其他一切已經試行過的形式。

——溫斯頓·邱吉爾於1947年在眾議院的演講

首先,每個公民在國家與社會的運行中均扮演著兩種不同的角色,也同時具有兩種不同的表達自由。民主是一個寬泛的概念,西方稱自身為民主國家,而北朝鮮等國家也稱自己為「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因為民主制度與民主國家在當今的國際舞臺上,更多是作為一種自我意識形態的表述而存在——例如把「民主」定義為「人民當家作主」。即使人民當家作主,這也並不意味著國家的權利將完全平均分配到每一個人的手中,因為直接民主並不現實。其更不意味著權利將集中於一人手中,那麼那就是寡頭政體或極權政體。無論是法西斯主義還是完全自由不受幹涉的自由資本主義,都可被定義為、稱為「民主制度」。但客觀而言,這兩種制度無論是形式還是本質都迥然相異。絕大多數人認同西方國家的制度為民主制度,在某些方面這種約定俗稱的文化合法性是正確的。

而民主的自由,附加的是利益的衝突,而結合《政治哲學導論》的思想,筆者在此提出民主與自由權利等必要基礎:

1.  人民擁有足夠的受教育程度,有足夠的知識以施行民主制度;

2.  國家的政體與長期的國際格局的影響;

3.  地緣危機與國際政治下尋求必要之合理;

4.  人民足夠的思想基礎以引領社會走向繁榮的正確路線。

直觀看到,一個政府的建立,需要公民讓渡自身的部分權利,而有些人會認為這是無法接受的,但實則這對於集體的幸福而言是必須的。相比處於「自然狀態」的人而言,這保護了公民更多的「權利」不被他人惡意剝奪。具體而言,就如同公民將法律作為武器保衛自己的人身安全,讓渡的「小權利」避免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同時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發展,約束惡習以及減少社會中可能犯罪的可能性,從而使廣大公民的「大權利」,如人身安全等權利,得到了保障。

 

五、總結

對於政治哲學的研究遠未完成,不但有尚待解決的問題,而且在每個岔路口都還有未經探尋的歧路,有人甚至說我們應該從頭開始。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永遠不會有進展了……既然存在著合理性參差不齊的觀點與理論,在政治哲學中就沒有終極的結論。

正如作者在卷末所述,政治哲學的研究與探討並沒有終點,但是所有政治哲學的研究都將成為政治學的基石。只有尋求其本質,提煉其精髓,才能如同基辛格一樣,將均勢主義的理論,代入20世紀與21世紀的外交體系之中,了解政治哲學,並尋求框架以外的作用——而這才是政治哲學的目的。

相關焦點

  • 政治哲學 | 喬納森·沃爾夫《政治哲學導論》讀書會第3期(7月16日)
    人們有時會說,「民主」並不是一種政治制度的名稱,而是一種表示稱讚的褒義詞……這種類型的批評可能有些誇大其詞,但毫無疑問也有一些道理。民主理論包含著嚴重的矛盾,在討論贊同和批評民主理論的辯論之前,先來考察一下建構民主理論的時候面對的幾個最基本的問題會很有幫助。
  • 通識教育課程《政治哲學導論》課程大綱
  • 「書摘」《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導論
    《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登特列夫 著;李日章、梁捷、王利 譯;新星出版社;2008-6-1。今天的人實際上只是給極古老的一個東西賦予一個新的名稱,今天的人說這些問題,乃是法律與政治哲學之研究領域。我則認為法律與政治哲學不過是以放大的形式表示了的自然法,我熱切希望在本書的最後三章,能夠把這個意思表達得不那麼令人困惑。
  • 【新年首更】多倫多大學·政治哲學導論·課程大綱與文獻目錄
    Force and Freedom:Kant's Leg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Arthur Ripstei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編者按:本學期筆者有幸前往多倫多大學聯合培養,聽了一學期合作導師Arthur Ripstein教授給哲學系本科生開設的政治哲學導論課程
  • 如何哲學寫作?——《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附錄一讀書筆記
    如果你對哲學感興趣,那麼你就發現在同一個興趣群體中,大多數人的觀點基本大同小異,因為每個人不管懂多少都能說上一兩句,哪怕什麼都不知道也可以把歷史上哲學家們的名言搬出來說一說。可要是哲學寫作,估計許多人就不敢亂寫了。
  • 讀《教育的哲學基礎》之導論
    《導論》部分主要講授了以下幾個問題:(1)教育哲學的必要性,從現代社會的發展,教育實踐的需要和教育者的發展等幾個維度概述了學習教育哲學的重要意義 (2)哲學的分支領域,從哲學研究的一般內容(認識論、價值論、形而上、邏輯學)展開論述教育哲學在這幾方面的研究意義(3)教育理論與實踐 從哲學的研究方法入手,將教育哲學置於哲學史的歷史長河中辨析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關係 (4)教育哲學的追求和哲學視野中的教育,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思考哲學研究方向
  • 耶魯公開課 |《政治哲學導論》:這十本經典著作,你一定聽說過,但不一定認真閱讀過!
    為了深刻理解當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本源,本周的「耶魯公開課」給大家推薦的是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Steven B. Smith的《政治哲學導論》。聽起來高深的哲學,其實也可以很有趣!關鍵要看是什麼人來講。不信,你看下圖中左邊那位年輕人的專注神態⬇️左為學生時代的亞歷山大大帝右為家庭教師亞里斯多德先生Steven B.
  • 【迎新·課程】王中江老師「哲學導論」介紹
    導論:哲學的本性和特徵一、閱讀材料1、柏拉圖:《理想國》第六卷(商務印書館,1994年);2、亞里斯多德:《形上學·卷一》(商務印書館,1981年)3、杜威:《哲學的在變化中的觀念》(《哲學的改造》(商務印書館
  • 讀書札記 | 拉倫茨《法學方法論》前言、導論和第一章
    拉倫茨於其《法學方法論》(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之前言與導論中,對法學及其方法的這種關係作出了綱要式的簡述。  不同於其它方法著作,拉倫茨徑直使用了「法律科學」作為書名,足見其為法學之科學性質的辯護決心。導論開篇,作者旋即指出「『法律科學』.就是傳統意義上之法學(Jurisprundenz)」。
  • 讀書札記:在閱讀和旅行中學會欣賞-讀書筆記摘抄
    讀書札記:在閱讀和旅行中學會欣賞-讀書筆記摘抄 2015-12-24 11:29 來源:[db:來源] 作者:
  • 本科專業/01哲學
    到研究生階段會有更細的劃分,本科階段一般分兩個方向:一是哲學方向,包括科技哲學與邏輯學方向(中國哲學、西方哲學),二是宗教學方向,包括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大一、大二的時候會有一些必修課。必修課的課程一般是哲學導論、宗教學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
  • 關於政治哲學,耶魯大學公開課講的10本偉大著作
    Smith)是美國耶魯大學政治科學阿爾弗雷德·科爾斯(Alfred Cowles)教授及布蘭福特學院前院長。他在耶魯大學講授了多年的政治哲學導論課,並將這些講稿加以編輯和修訂,收入了耶魯大學出版社一套叢書。最近,這本《耶魯大學公開課:政治哲學》中文版由後浪出版公司出版。翻書黨獲得授權,列出了斯密什教授在公開課上講解的學科經典著作。
  • ——葛四友《哲學思維導論》通識課
    葛四友 課程名稱:哲學思維導論 開課教師:葛四友 開課院系:華東師大哲學系開課時間:2020年秋季學期選課模塊:思維、推理與判斷二、課程內容:整個課程將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課堂的講解(學生要求提前預習相應內容),內容會從三個基本層面來展現哲學思維的獨特性,第一個層面是闡述與介紹哲學思維與方法的基本特點;第二個層面是從個人同一性、自由與理性等增強對人的認識;第三個層面則是從人性角度來考慮國家
  • 【教材】《哲學導論》引論
    引 論 「哲學導論」,顧名思義,是一門將大家引導到整個哲學課程體系的哲學課程。因此,正如對於任何一門學科一樣,對於「哲學」這門學科,「導論」首須回答一些基礎性和前提性的問題。
  • 《哲學導論》的三個必答題:What?Why?How?
    #哲學導論#《哲學導論》有三個不得不回答的問題,即便是自己刻意避免回答這三個問題,也會不斷地被其他人問起。人們由於驚異,繼而感到困惑,但是真正可以研究哲學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只有在生活必需問題全部都解決之後,閒暇時光,剩餘智慧才會關注到哲學問題上來。哲學起源於「求知」,但是哲學並不能產生知識,因此哲學是缺乏實用性的。但是任何學科的知識來源,都是以其背後的哲學思考為前提的。
  • 今天,復旦大學教授帶你讀《哲學筆記》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十講(總137期),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戶曉坤,以「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為主題,對《哲學筆記》進行導讀。答:《哲學筆記》是列寧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長達20餘年研讀哲學著作和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問題時,所寫的摘要、短文、札記和批註。確切來說,《哲學筆記》不是一部完成性的著作,而是在列寧去世後,收輯成集的隨機筆記和綱要。
  • 傻子總統曹坤:世人笑我太傻憨,我笑世人看不穿
    在招兵現場,由於曹坤長得傻乎乎,負責招兵的人鄭謙就被曹錕憨厚的傻像給迷惑了。鄭謙膝下無子,一看曹錕如此憨厚,認定是一個靠得住的人,就把曹錕收為女婿。曹錕不但順利投軍,還憑空多了個媳婦和泰山,真是傻人有傻福啊。在老丈人的幫助下他考上武備學堂,和段祺瑞、馮國璋成為同學,成為袁世凱的嫡系。
  • 作業存檔丨近代史學範式移轉與《廿二史札記》學術地位變遷​
    趙翼身後,論及《廿二史札記》者,不乏其人。將《札記》與錢、王二書並提的較早記錄,見於周中孚(1768—1831年)《鄭堂讀書記》。「近儒評史之書惟推王、錢兩家」,其對《札記》一書的評點為「堪能與其鼎立」。[20]後人追溯三著並稱的源頭,也往往歸結於此。但在評論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中,又批評《札記》一書「列敘事實,毫無發明,又別為一體,尤不可與是編相提並論。」
  • 哲學與讀書
    而愛智正是我們所說的哲學,正如張世英所主張的哲學是一種叫人以經得起痛苦和磨練的人生態度之學,是得以提高人之素質,完善人之修養之學。吉林大學孫正聿教授在他的《哲學通論》書中引用了黑格爾對哲學的七種比喻,正說明哲學是靈光之學、批判之學、自我否定之學、反思之學、真理之學、體會情感之學、思維撞擊之學。  古今中外對哲學是什麼探討很多,也是最感興趣最為頭痛之問題,每個哲學家都有屬於自己之界定。
  • 政治哲學何以產生現代政治
    如果說蘇格拉底之死意味著政治向哲學成功發難的話,柏拉圖的哲學王就成為哲學試圖駕馭政治之先河。          筆者以為,將哲學與政治兩者界定為非此即彼的矛盾關係的做法在理論上是武斷的,在實踐中也是有害的。哲學是人的一種理想的生存方式;而政治是人的一種現實的生存方式,政治之人構成哲學之人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