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拋物、全樓賠償困境如何解

2020-09-14 成華檢察

◆因未找到拋物人,法院判決除家中確實無人居住的住戶外,事發地整棟樓住戶賠償受害人家屬。

  民法典明確公安等機關有調查具體侵權人的責任,同時賦予無辜住戶在補償受害人後對拋物人的追償權。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規定,從高空拋擲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的,處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有前款行為,致人傷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專家建議借鑑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保險的設計,考慮引入高空拋物責任保險。同時參照交通事故救助基金,設立高空拋物救助基金。

  

  高空拋物。鍾心宇 攝

  正義網北京9月13日電(見習記者郭璐璐)近日,「天降鐵球砸死女嬰」案宣判,因未找到拋物者,事發地整棟樓住戶被判賠償(除家中確實無人居住的住戶),這再次引發輿論對「懸掛在城市上空的痛」——高空拋物問題的討論。如今,距離發生在重慶的全國高空拋物第一案已有20年,但這些年高空拋物致人死傷的案件不斷,因查不到、管不了,導致「一人拋物、全樓賠償」的現象時有發生。

  「一人拋物、全樓賠償」爭議在哪?民法典施行後,是否將為高空拋物案件的解決提供新路徑?在高空拋物入刑的呼聲之下,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釋放了怎樣的信號?高空拋物難題如何解?近日,記者採訪了法學專家、檢察官對此進行解讀。

  「即將施行的民法典為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路徑。」受訪專家表示,民法典明確了公安等機關調查具體侵權人的責任,同時賦予無辜住戶在補償受害人後對拋物人的追償權,有利於減輕無辜住戶的責任。在刑事處罰方面,對高空拋物呈現從細、從重的治理趨勢,實踐中相關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應根據行為人的動機、拋物場所、拋擲物的情況以及造成後果等因素,全面考量。

  「一人拋物、全樓賠償」引熱議

  2016年11月11日上午,在四川省遂寧市油坊中街105號門面人行道上,一個鐵球從天而降,砸中一名嬰兒車中的女嬰。女嬰立刻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後因搶救無效不幸離世。事發後,警方成立調查組介入調查,但遲遲未能找到拋物者。無奈之下,受害女嬰家屬將該棟樓的所有住戶起訴至法院,要求賠償損失。

  今年8月24日,該案在遂寧市船山區法院宣判,法院認為該樓棟的所有業主包括底層門面的經營者,均有可能成為實施侵權行為的加害人,除家中確實調查無人居住的住戶外,其住戶每戶賠償3000元。

  「這是一起過失致人傷害的偶然事件,只區分可能性的有無,不區分可能性的大小。」對於該案中的法律適用問題,船山區法院指出,侵權責任法第87規定的「不明拋擲物、墜落物損害責任糾紛」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即只要業主或房屋的使用人不能舉證證明自已沒有過錯,則推定其有過錯。

  同時,從保護受害者的角度出發,雖然實施侵權行為的只有一人,法律為保護弱者,平衡各方利益,讓所有可能實施侵權行為的人分擔損失,既可以達到撫慰受害者的目的,又可以警示、懲戒、教育違法行為人,讓公民在安全、規則、秩序的範圍內活動,彰顯社會的公平正義。因不服一審判決,有被判賠住戶已提起上訴。

  這並非是第一起「一人拋物、全樓賠償」的案件。2000年5月11日,郝躍在家門口的重慶學田灣正街被高處落下的菸灰缸砸成重傷。因為找不到拋物人,其家屬起訴了可能從窗口扔菸灰缸的樓上22戶居民。郝躍最終勝訴,但22戶人家的賠償款,直到近幾年才陸續落實。

  作為「全國高空拋物第一案」,郝躍案曾引起高度關注和爭議。隨後,郝躍案與之後的諸多高空拋物、墜物案件一起,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制定。

  2010年7月,侵權責任法正式施行。其中第87條明確規定,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而實踐中,每次類似「一人拋物、全樓賠償」的判決出現後,總會引發熱議。

  「一般侵權責任的承擔需要以可歸責性為前提,高空拋物案件往往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缺乏可歸責性,因此只能推定相關住戶可能是加害人,讓無法舉證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住戶給予補償。」陝西省檢察院第六檢察部主任彭豔妮說。

  住戶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上訴率高、執行困難、實際侵權人可能逃脫責任……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力注意到了「一人拋物、全樓賠償」可能引發的新問題。他說,因無法確定具體侵權人,判決建築物使用人承擔補償責任,表明了法律保護受害人利益的鮮明態度,但後期可能會陷入上訴率高以及執行難度大等困境。

  被高空拋物砸中後,又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受害者一方往往會直接選擇起訴整棟樓住戶。「受害者可依侵權責任法得到最後的救濟,一般不會執著於查清真正的侵權行為人。」張力認為,相關樓棟的住戶需證明存在具體侵權人或自己不是具體侵權行為人,這加重了其證明責任,兩方拉鋸時,具體侵權人可能就逃脫了責任承擔。

  今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下稱「民法典」),其中對高空拋物涉及的侵權問題作出了更為明確的規定。其中提到,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不僅如此,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築物管理人也應當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高空拋物、墜物的發生,未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高空拋物、墜物情況發生後,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

  「民法典為高空拋物疑難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路徑。」受訪專家分析說,民法典雖然沿用了現行侵權責任法的思路,但其賦予了無辜住戶在補償受害人後對具體侵權人的追償權,這意味著其承擔補償責任後,可以要求具體侵權人賠償所受損失,「關於責任承擔的規定更加縝密」。

  針對具體侵權人難查找的問題,民法典採取列舉的方式,將公安機關納入其中,有利於防止「踢皮球」現象,以儘可能地及時查找到具體侵權人,是從根本上保護受害者以及其他不是真正侵權人的住戶的合法權益。

  民法典施行後,受害者維權可能發生怎樣的變化?張力分析說,受害者欲向可能加害人主張補償責任,須首先根據公安等第三方的調查結果證明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未來,可考慮通過司法解釋對公安等機關的調查責任予以細化,比如明確公安機關等收到當事人的報案後何時立案、調查期限、調查結果的形成等。

  窮盡調查手段仍查不到具體侵權人,「一人拋物、全樓賠償」的困境如何破解?對此,受訪專家建議,借鑑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保險的設計,考慮引入高空拋物責任保險。在發生高空拋物行為後,由保險公司須依據保險合同的規定,向受害者支付保險金。同時參照交通事故救助基金,設立高空拋物救助基金。具體侵權人尚未查明前,受害者因高空拋物人身傷亡的喪葬費用、搶救費用可從高空拋物救助基金中支出,以實現對各方利益的平衡保護。

  治理「懸掛在頭頂上的痛」趨細、趨嚴

  高空拋物致人死傷的事件時有發生,實踐中要求高空拋物入刑的呼聲不斷。

  為回應社會關切,201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提到在刑事審判工作中,對於故意高空拋物的,根據具體情形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論處,特定情形要從重處罰;對於高空墜物構成犯罪的,也要依法定罪處罰。

  不僅是最高法出臺《意見》,今年6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下稱草案)對此也有涉及。草案規定,從高空拋擲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的,處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有前款行為,致人傷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針對高空拋物的刑法定位問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夏勇撰文指出,草案擬為刑法第114條增加的高空拋物可否被理解為獨立罪名?這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由於高空拋物是「其他危險方法」的一種類型,將其單獨成罪可能導致相關條款內容及罪名之間的衝突,將其理解為量刑情節更為合理。

  張力也認為,高空拋物入刑不宜構成獨立的罪名,因其本身不具有獨立的、可區別其他罪的法益特殊性,現有裁判能區分不同種情形對該行為引起的刑事犯罪進行定罪量刑。

  「對於高空拋物的治理,總體呈現從細、從重的趨勢。」深圳市檢察院檢察官黃韻芮表示,相關法律的調整和完善釋放出一種積極的、導向的信號,在進行刑事處罰時對高空拋物行為的性質予以細化區分,有利於統一司法打擊高空拋物、墜物行為的尺度,增強司法打擊的規範性、精準性、嚴肅性,提升司法公信力、威懾力。

  「高空拋物事件發生後,首先應判斷相關行為的性質,是屬於犯罪,還是一般侵權。對於一般侵權行為,不宜適用刑法,隨意擴大打擊面。涉嫌刑事犯罪的,應當根據行為人的動機、拋物場所、拋擲物的情況以及造成的後果等因素,全面考量,準確認定犯罪問題。」黃韻芮強調說。

  防範高空拋物,還需要發揮技術的作用。據媒體報導,重慶一步行街已試用高空拋物智能預警監測系統,可精準標出物體掉落軌跡,也有小區通過安裝特殊攝像頭,專「盯」高空拋物。

  「強化對高空拋物的監管,採取對建築物外立面監控全覆蓋,可以起到震懾作用,悲劇發生後也能夠及時確定具體侵權人,但要注意不能侵犯居民隱私。」不僅是技術防控,受訪專家認為,破解拋物治理難題,需完善基層治理,加強聯防聯治,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此外,要加強宣傳,比如通過在建築物公共區域提示禁止標語、展示相關案例,使住戶們充分意識到高空拋物的危害性,逐漸改變高空拋物的壞習慣,形成拒絕高空拋物的良好氛圍。

相關焦點

  • 天降鐵球」案思考:一人拋物全樓賠償困境如何破解
    如今,距離發生在重慶的「全國高空拋物第一案」已有20年,但這些年高空拋物致人死傷的案件不斷,因查不到、管不了,導致「一人拋物、全樓賠償」的現象時有發生。  「一人拋物、全樓賠償」爭議在哪?民法典施行後,是否將為高空拋物案件的解決提供新路徑?
  • 「天降鐵球」案思考:「一人拋物全樓賠償」困境如何破解
    近日,「天降鐵球砸死女嬰」案宣判,因未找到拋物者,事發地整棟樓住戶被判賠償(除家中確實無人居住的住戶),這再次引發輿論對「懸掛在城市上空的痛」——高空拋物問題的討論。如今,距離發生在重慶的「全國高空拋物第一案」已有20年,但這些年高空拋物致人死傷的案件不斷,因查不到、管不了,導致「一人拋物、全樓賠償」的現象時有發生。
  • 「天降鐵球」案思考:一人拋物、全樓賠償困境如何破解
    近日,「天降鐵球砸死女嬰」案宣判,因未找到拋物者,事發地整棟樓住戶被判賠償(除家中確實無人居住的住戶),這再次引發輿論對「懸掛在城市上空的痛」——高空拋物問題的討論。如今,距離發生在重慶的「全國高空拋物第一案」已有20年,但這些年高空拋物致人死傷的案件不斷,因查不到、管不了,導致「一人拋物、全樓賠償」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人拋物、全樓賠償」爭議在哪?
  • 「一人拋物,全樓買單」非長久之計
    由於沒找到拋物者,遂寧市船山區人民法院最終宣判,除家中確實調查無人居住的住戶外,其餘住戶每戶賠償人民幣3000元。這一審判結果再度引發公眾熱議。高空拋物一直是「懸在城市上空的痛」,被稱為「行人頭頂上的安全」。
  • 民法典「攔截」高空拋物 「一人拋物、全樓買單」成過去式
    民法典「攔截」高空拋物 「一人拋物、全樓買單」成過去式 2020-05-26 2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熊孩子」高樓拋水彈砸壞汽車玻璃,新羅警方表示:高空拋物屬於違法行為 一人拋物可致全樓被追責
    (圖片由新羅分局提供)□記者 張梓睿 通訊員 張國娟高空拋物、墜物行為因為具有高度危險性,極易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被稱為「懸在城市上空的痛」,據統計,2016至2018年間,全國法院共審結高空拋物、墜物民事案件1200餘件,其中近3成案件導致了人員傷亡。近日,在新羅城區發生這樣一起高空拋物事件,所幸未造成人員受傷。
  • 煙臺市區又見高空拋物傷人!物業:對全樓住戶做DNA檢測
    近日,煙臺市區又發生一起高空拋物事件這次的「罪魁禍首」是一根玉米棒子小區物業公司大為惱火發出通告將對全樓住戶做DNA檢測……1 驚魂時刻:一根玉米棒從天而降扔下玉米棒子的地點是富春山居小區3 小區業主: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採訪結束路過錦繡新城時隨機採訪了幾個居民,幾乎都差點是高空拋物的受害者。「我已經不是第一次聽說這個事情了。
  • 吳小波說法律丨頻頻發生的高空拋物,我們該如何守護頭頂上的安全?
    前不久,合肥市瑤海區人民法院對此案進行了一審宣判:判決該小區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支付原告賠償款十七萬餘元,且每戶家庭於判決生效後支付原告賠償款1416.9元。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頻頻發生的高空拋物,我們該如何守護頭頂上的安全?》這一話題。
  • 高空拋物,全樓平攤,法律規定在哪?你覺得公平嗎?
    高空拋物危害大,大家都有共識,可哪個樓裡沒二三低素質住戶,真幹出這事死活不認,害的全樓業主一起上被告席。這樣的案子大家或許都聽說過。今天我們來掰扯一下這是依據什麼法律定出來的。連坐源於古代的法律思維,一人犯罪,家裡人或者是相鄰一起受罰。尤其是搞嚴刑峻法的秦朝,那時候有一種刑罰叫做劓刑,就是割鼻子。一連坐,搞得鄰裡一圈都割鼻子,說是大家一度都覺得沒有鼻子都是正常的。這是讀書時候,法制史老師講的典故。
  • 天降鐵球砸死女嬰案「整樓賠償」不影響追兇
    背景日前,四川遂寧首個高空拋物致人死亡案宣判,引發廣泛關注。2016年11月11日,李女士推著不滿周歲的女兒經過油坊中街時,突然一個鐵球從天而降,正好砸中女兒,經搶救無效當晚去世。船山區法院認為,包括底層門面經營者在內的整棟樓住戶都有可能是加害人,判決每戶賠償3000元。雖然李女士一家終於獲賠,但這棟樓的絕大多數住戶想必都因此感到委屈。誰都知道,該球只能出自一人一戶之手,因未找出兇手就讓整座樓住戶擔責,的確令人難以接受。報導說,已經有住戶提起上訴。
  • 高空墜物判例:無主墜物「全樓」補償,有肇事者被判過失犯罪
    警方通報稱,是一名8歲男孩高空拋物所致。男孩還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但按法律規定,其家屬要承擔對受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並要對男孩嚴加管教。  高空墜物被不少網友稱為「懸在城市上空的痛」。近年來,高空墜物致人傷亡的案例不斷見諸報端。澎湃新聞以「高空墜物」為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檢索,得到1400餘個結果,高空墜物輕者致人傷殘,嚴重的致人死亡。
  • 天降鐵球砸死女嬰案,「整樓賠償」不影響追兇 |新京報快評
    「全樓賠償」作為一種「次優的公平」,只是案件的一個「逗號」,無論是從民事還是刑事的角度,都決定了對真兇的追查還會繼續。資料圖,圖文無關。船山區法院認為,包括底層門面經營者在內的整棟樓住戶都有可能是加害人,判決每戶賠償3000元。雖然李女士一家終於獲賠,但這棟樓的絕大多數住戶想必都因此感到委屈。誰都知道,該球只能出自一人一戶之手,因未找出兇手就讓整座樓住戶擔責,的確令人難以接受。報導說,已經有住戶提起上訴。
  • 高空拋物傷人!物業幹得漂亮:對全樓住戶做DNA檢測,費用肇事者承擔
    導語:高空拋物現象被喻為「懸在城市上空的痛」,一顆小小的雞蛋從樓上拋下都能致人傷亡。儘管各地明令禁止高空拋物行為,但是因高空拋物導致的人身、財產損害的案件仍是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頑疾」,屢禁不絕。「空中炸彈」何時能裝上保險栓?
  • 天降鐵球砸死女嬰案,「整樓賠償」不影響追兇
    圖片來自新京報網日前,四川遂寧首個高空拋物致人死亡案宣判,引發廣泛關注。案情是,2016年11月11日,李女士推著不滿周歲的女兒經過油坊中街時,突然一個鐵球從天而降,正好砸中女兒,經搶救無效當晚去世。由於久未找到拋物者,女童父親將事發地整棟樓住戶告上法庭,時隔4年終於宣判。船山區法院認為,包括底層門面經營者在內的整棟樓住戶都有可能是加害人,判決每戶賠償3000元。
  • 民法典解讀|高空拋物墜物,誰之責?
    高空拋物、墜物現象被稱為「懸在城市上空的痛」,維護公眾「頭頂上的安全」成為社會最關注的話題之一。漫畫製作:楊慧《民法典》關於高空拋物、墜物相關內容的修訂,最大程度體現了《民法典》修訂原則:保持民事法律制度連續、穩定的前提下,採用「創新」與「整合」協調搭配,體現立法的前瞻性和開放性,有效回應時代需求。
  • 2020全國兩會熱點話題:關注高空拋物
    今天我們關注--時政熱點:2020全國兩會熱點話題:關注高空拋物。背景介紹2020年全國兩會審議民法典草案成為一大亮點,其中高空拋物入法引發關注。近年來,高空拋物事件時有發生,成為「懸在城市上空的痛」。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肖勝方介紹說,這次草案最終規定,對於高空拋物,有關機關要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物業公司也要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 十歲男童高空推下滅火器砸死鄰居,看《民法典》拋物惡習如何解?
    討論|高空拋物惡習何時休?高空拋物是懸在城市上空的痛,當高空拋物造成人員傷亡,而致害者是一名未成年人,更加令人唏噓。看似隨手的一拋,足以致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該如何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觀察嘉賓 劉洋:我六歲時就被高空擲物砸過,在去醫院的路上,給腦袋止血的毛巾就換了四五條。我第一次面臨生命危險就是因為高空擲物。片中這個孩子給我們印象就是個惡魔。接連兩次,他明顯帶一種破壞行為的主觀惡意。
  • 高空墜物找不到侵權人,全樓居民都要負責任,你能接受嗎?
    萬一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上面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證明自己的清白呢?今天小編就從法律專業角度來告訴你。『高空墜物扯不清,全樓「連坐」』我國施行的(能證明你自己沒幹);第三,第八十七條規定的「補償」非「賠償」,鄰裡共同承擔的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侵權責任,而是基於公平原則對受害人的補償責任。
  • 一人犯法,全樓連坐!遂寧高空鐵球傷人案多名業主上訴
    警方成立調查組介入調查,一無所獲,李女士將該棟樓所有住戶訴至法院要求賠償損失。全樓連坐在我們討論全樓連坐的合理性之前先看一看這座樓房的結構一審法院給出的答案是全樓業主均攤。多方視角其實這個案件是四年前發生的,在這四年中雖然警方以及受害者家屬在不斷尋找但卻仍然沒有找到兇手,法院判決全樓賠償也只是為受害者家屬挽回一些補償而已,但這個判決在多方視角下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 普法進行時 | 高空墜物案具體侵權人難確定時,均攤賠償是否合理?
    昨天的內容我們圍繞「四川遂寧高空拋物致人死亡第一案」,介紹了高空墜物案件中,「故意拋物」與「無意墜物」的判定。今天我們聚焦此案的爭議點具體侵權人難確定時,均攤賠償是否合理?我們來聽聽相關法律專家和從業者怎麼說劉尉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四川遂寧高空拋物致人死亡第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