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春後細嫩,帶著特有的清香,沒有絲毫苦澀的味道,用來煮湯、做餈粑、煎雞蛋等等都是很不錯的吃法呢,而在我覺得最好的做法就是用它和糯米粉一起混合做餈粑,草的清香加上糯米的軟糯,甘香清甜,時常回味。
開春以後,細雨綿密,氣溫逐漸回升,四野大地的植物開始冒出,或者抽出細嫩的芽頭,或者開出鮮豔的花朵……野趣盎然,生機勃勃。田間地頭,像鼠麴草、車前草、雷公草、長春花……爭相生長,尖細的葉子,掌圓的花瓣交相壓踏,好不繁華!草叢中,它悄悄地探出頭來,不顯眼。
孩提的時候,每逢開春草綠,細雨溼潤的時候,便提著籃子,帶著篩子走到房前屋後的田壟上,去尋各種野草,尤其是田裡的,因為用它做餈粑最是甘香。土埂在雨水的浸潤下變得泥濘,冬天的寒氣還沒有完全褪去,而艾草卻迫不及待地探出頭來嗅著春天的氣息。
這時草長得並不高,離地不過寸餘,還好它長的成叢整片,所以還是挺容易發現的,正是因為這樣這樣,所以想採的話要趁早,不然的話很容易讓其他人給採完了。採摘艾草,只要採取它們地上的那點,不動地底下的根部,這樣的話草根很快又會長出一片青綠來。
採摘回來的艾草,接下來就交給奶奶處理了。她會先把它們清洗乾淨,洗去泥沙。然後她就將艾草倒入砂盆或者木桕中舂道成細碎的蓉,這時候再加點水便可以濾出清香的草汁。汁液和糯米粉、糖混合以後,再進行揉搓,將它們揉搓成細膩光滑的麵團。
揉搓好的麵團,分好劑子,拿去蒸成糰子、也可以碾壓建成餅子、還可以搓成小糰子放進湯水中做成湯圓……各種做法風味各有千秋,但是不論哪一種都能夠盡為展現出艾草獨特的芬芳和青草的香味。
春後的艾草,可以一直採到清明,這段時間裡的草氣味芳香,無苦澀的味道,用來入饌是最好不過的選擇。而此後氣溫升高,光照充足,有苦澀味,只能用來入藥,剪切成艾絨做艾條或者整草曬乾藥用,但不論哪個階段,在我們村裡人的眼裡它都是寶貝。
從前到處都是泥路,雨水和著泥土,腳下的的泥濘阻擋不住對於食物的虔誠。而現在水泥路面,整潔光亮的環境,食物總感覺少了靈魂。是我們日漸疏懶的心動,還是對生活少了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