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他其實很聰明,就是很容易馬虎,才會丟分……」可是你知道嗎,很多孩子智商不低,但學習成績始終不理想,是因為他在感覺統合方面存在欠缺。
比如,一些雙側化不良的孩子,雖然很聰明,但因為他們對身體兩側的互用協調比較混亂,經常分不清左右,對於文字和數字常常無法在腦子裡形成清晰的印象,所以在閱讀和運算等功課上就會有困難。
那麼,還有哪些情況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地總結一下。
我們都知道前庭覺是大腦的「守護神」,所有進入大腦的信息都要通過前庭覺的過濾,才能篩選出有用的信息,從而保證大腦不必為太多不必要的信息而勞神費力。
但是如果孩子前庭覺的抑制功能不好,他沒辦法分辨這些信息的「好壞」,一股腦兒地全都進入大腦,進而就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比如,很多孩子在教室裡上課,表面上是在認真聽講,實際上他的大腦早被窗外的鳥叫聲、操場的叫喊聲、後桌同學筆掉到地上的聲音所吸引了。
因為他的前庭功能無法把這些與上課無關的信息過濾出去,孩子根本都沒有聽到老師講的內容,學習成績還怎麼能提高呢?
視覺空間感是人類學習活動中依賴最多的感覺功能,視覺空間感包含一般的視力、視野擴展能力、平面與立體的轉換能力、層次辨別能力、視覺記憶能力等。
視覺空間感發展成熟的話,人們才可以準確地辨別物品的形狀、大小、高低、遠近、寬窄、長短、陰暗等屬性和物品所處的空間狀態(如:方向、距離、位置)等,以及彼此間外觀上細小的差異。
視覺空間感不足的孩子會出現跳行漏字、寫反字、記憶差、辨別相似的圖形或字有困難、想像力差、聯想力不好、作文能力不佳、數學學不好等學習上的困難。
甚至在生活上也會遇到「明明看到水杯卻還是把它打翻」「經提醒別碰到桌椅卻還是直直地撞過去」「練習了好久都不會綁鞋帶」等問題,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學習熱情以及自信心。
聽覺對人類的信息輸入到大腦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人們從&34;到&34;再到&34;,是由聽覺注意力到聽覺理解和轉化能力的進階過程。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在用耳朵接收外界的信息,更多的接收信息後大腦對信息的再次編碼和儲存。
但是,如果孩子聽覺發展不良,他就不能夠像正常的孩子那樣,對環境中的聲音加以選擇,並解析其意義,立即作出反應,或把聲音的印象存到腦部的聽覺記憶區以備後需。
這樣的孩子,常常給人一些不專心、不聽話、漠不關心、聽而不見聞而不動或理解能力差的印象。
但實際上他們不是故意「不理你」,而是他確實沒有能力很好地統合聽到的內容。
而對於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們可能也無法記住或無法記全,這樣一來,他們學習的效果肯定不會太理想。
本體覺是我們的「身體地圖」,通過本體覺我們能很好的知道自己肢體所處的位置,更好地進行動作計劃等活動。
本體覺發育不成熟的孩子,可能就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容易出現疲憊、小動作多、紀律性差的表現。
比如,在課堂上,別的同學都可以保持標準坐姿認真聽講,他卻因為肌肉張力比較低,無法長時間保持相同的姿勢,總需要不斷活動自己的身體尋找舒服的姿勢。
另外由於本體感不強,孩子經常不自控地犯錯,難免會受到批評,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衝擊,會容易產生消極、缺乏自信與不上進的心理,影響孩子的學習和人際交往。
觸覺過分敏感的孩子和前庭抑制功能不良的孩子一樣,也容易出現專注力差,從而影響學習效果的狀況。
因為觸覺是人體分布最廣泛的感覺系統,觸覺敏感的孩子,會比其他孩子接收到更多的信息,甚至可以說是泛濫的觸覺信息。
比如,孩子的同桌只是不小心輕輕碰了他一下,但孩子卻覺得這種感覺很不舒服,這種感覺就傳入大腦,大腦就會做出讓孩子調整身體動作的指令。
於是孩子正在認真聽講的狀態就被打斷了,自然就會分神了,學習效率就會大打折扣。
當然上述只是導致孩子學習狀態不佳的幾個較普遍的原因,孩子學習是個綜合性的過程,其他因素比如身體姿勢穩定性、睡眠等等,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
想要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應該從感統訓練做起。所以家長一定要早發現、早幹預,避免錯失感統訓練的黃金期(3~6歲)。
輔助學生素質教育,普及兒童感統訓練,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