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樹屋的時光,樹屋的時光可以幫助你了解與孩子的溝通以及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的實際問題。本文篇約1200字,閱讀時長約3分鐘。
作為一個大人,甚至是一個大一些的孩子來說,說「我」實在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對於一兩歲的來說,可沒我們想的那麼容易,因為寶寶在一兩歲自我萌芽時期才開始慢慢意識到「我」代表的意義。因此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寶寶,通過正確說「我」的方式來建立自我意識。那麼在這個期間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寶寶呢?
了解寶寶自我意識發展的裡程碑
提到自我意識這個概念,大家都很熟悉,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寶寶有了自我意識之後,就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能夠將自己和周圍的環境中其他的人事物進行區別。一般來說,寶寶在1至2歲的階段會開始逐漸形成初步的自我認知,2歲左右自我意識處於萌芽階段,那麼到3歲時會基本形成自我。
家長可別不在意,自我意識可是影響寶寶一輩子幸福的重要能力。因為擁有了自我意識,寶寶才能逐漸地形成自我、走出自我,塑造出家長所期望的創造力、意志力與獨立性等。
處於一兩歲間的寶寶開始熱衷於建立自我,當寶寶開始會說「我」的時候,其實就是寶寶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並且知道要從自己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那麼,作為家長怎麼做才能才能更好地培養寶寶的自我意識呢?根據專家意見,父母們不妨可以從教寶寶說「我」開始。
我的身體
爸爸媽媽在向寶寶介紹自己的身體時,可以通過一些動作來加深部位的含義,比如家長可以搖搖頭說「這是我的頭」,伸出手來說「這是我的手」之類的,然後可以問寶寶:「寶寶的頭在哪裡呢?」在這些親子溝通中,家長就把「我」這個概念無意識地植入寶寶的腦海中了,讓寶寶對我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
我餓了
讓寶寶學會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也十分重要。比如當爸爸媽媽在吃飯的時候,可以用比較直觀的方式來告訴寶寶——我餓了,我要吃飯了。在家長感覺渴要喝水時,也可以告訴寶寶——我渴了,我要喝水了。把「爸爸/媽媽」換成「我」,就可以引導寶寶更好地認識自己的生理需求。
我的家人
爸爸媽媽也可以通過給寶寶指認家裡人的方式,來告訴寶寶這些都是自己家裡人,比如爸爸可以指著奶奶說「這是我的媽媽」,指著爺爺說「這是我的爸爸」。然後再通過引導寶寶,指著爺爺問寶寶「你叫他什麼呀?」通過這種溝通,讓寶寶把每個家人區分開來。
我的情緒
寶寶的所有情緒也並不是天生就有的,也需要時間逐漸從主情緒中分化出來,所以家長可以先自己做一些相關表情來告訴寶寶,每種表情對應的是什麼樣的情緒。比如,媽媽或爸爸可以做出生氣的表情來告訴「我現在很生氣」;做出微笑、高興的表情來告訴寶寶「我很開心」;做出難過的表情說「我難過了」……家長通過這些表情引導寶寶認識自己的情緒。
如果您喜歡樹屋的時光,請您關注我。歡迎對文章內容進行評論,一起探討對於家庭教育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