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生長,心有所依——《自由作家》

2021-02-19 遠兒的園子

當一名年輕的老師,對於教育懷有遠大的理想,躊躇滿志地走入教室,面對自己要開始的工作時;當一位滿懷愛意的母親看著自己懷中熟睡的孩子時;當一個6歲的小女孩拿著自己的書包,懷著緊張和興奮的心,準備去到陌生的學校時……

從教育最初預防犯罪

我想沒有一個人不是對即將面對的新的一切,滿懷期待的!可是現實是什麼呢?

年輕的老師看到的是沒有任何學習動力、懶散的學生;母親看到的是在外面遊蕩,混跡幫派的兒子;小女孩兒看到校園裡各種欺凌和暴力的行為……

當現實的一切,如同一個粗魯的暴君撕碎所有的美好時,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年輕的愛林老師來到混合制中學,擔任英語老師,懷著對教育的滿腔熱情,想要改變青少年犯罪和暴力的初衷。卻在進入學校後發現,現實遠比自己預計要殘酷的多……

挑釁的學生

她班級的學生們,許多都是幫派成員、參與各種校園暴力……並沒有理想中窗明几淨的教室和認真上課的學生,只有舉止粗魯、滿嘴髒話的叛逆少年們。

隨時發生的校園暴力

仿佛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充滿著憤怒,對於家庭暴力、種族歧視、幫派交易的憤懣和不解……他們是學生,但卻生活在社會的每個陰暗角落。他們憎恨自己的家庭、憎恨學校、更憎惡老師!

學生們在社會中的掙扎

因為在他們心中,沒有人關心他們、學校裡只是一些自以為是的人。說教讓他們反感,心中沒有安全感、沒有被尊重,那又何來學習的意義和動力呢?也許只有在幫派中、暴力團夥中他們才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和被看到的意義……

上課沒幾天,愛林老師就震驚了,層出不窮的校園打架、鬥毆、甚至還有槍擊事件……她開始質疑自己是否適合這裡,自己是否勝任老師這個職位。

通過書寫和分享,愛林老師逐漸發現,班裡每個學生都有玩世不恭外表背後的一段傷痛,而表面的張牙舞爪只是為了保護自己那顆破碎的心。

孩子們的傷

一張侮辱黑人的漫畫、一次課堂遊戲,她發現學生們對於暴力、拉幫結派和力量有著自己片面的認知,而他們還深信不疑。卻對於人類史上殘忍的大屠殺事件毫不了解……

幫派的價值觀

作為一名教育者,她意識到,也許學生們說得對,現在對孩子們灌輸純粹的知識,沒有任何意義。他們看不到希望、不知道什麼值得追求、什麼應該摒棄和抵制。他們用從混亂的原生家庭中得到的同樣混亂不堪的價值觀來看待周圍,那麼教育之於他們應該是什麼呢?

Eva的憤怒

同樣,在教育中,我們是否總是有著固執的自以為是呢?教育中表面的問題真的是問題根源嗎?

一個孩子不願意讀書,經常逃學,就是因為他本來就不願意上學,沒有學習動力嗎?憤怒的學生,總是喜歡大吵大鬧,就是因為他本來脾氣暴躁嗎?也許是我們成人的自以為是遮蔽了自己「看見」的雙眼。

一個孩子、一名學生,他們的本心都是希望自己被家長、被老師看到的,這個看到沒有任何附加條件,而是作為獨立的個體、一個完整的人被看到!看到他們的感情、看到他們的渴望、看到他們的獨特……

孩子們的不幸和問題,更多的也許是這個社會的問題:種族歧視、貧富差距、不同人們的隔離與敵意、崇尚暴力、不健全的教育體制……

但愛林老師不想就無力地看著學生們自我放棄。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可以作為教學的研究者和創新實踐者。

愛林老師對於權威的質疑

她開始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改變教學方式、改變教學內容、改變教學觀……

她開始思考:什麼可以使一個人真正從心底去改變呢?是讓這個人去真正經歷和體驗,在過程中去感悟、去反思。

愛林老師的旅行

是的,比起引導學生學習,做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才是當下她想要去做的。此刻愛林更多地關注的是學生人格的發展!所以,她為學生們組織了一場旅行,去博物館,去了解大屠殺的真正歷史,去觸摸種族歧視、屠殺、暴力戰爭留下的傷痕。

對於生命的思考

她讓學生們從去關注一個普通人開始,去感受飽受屠殺折磨的個人的生命,思考生命對於普通人的意義!

聽倖存者的訴說,做人與人的溝通、交流,喚起人類內心對於生命、對於每一個個體應當給予的尊重和愛!

深刻地體悟

這次博物館的參觀對於學生們來說,與其說是一場旅行,不如說是對於生命意義真實地觸碰與對話。愛林老師的教學不再僅僅是簡單地關注學科,她在關注人,也教會了學生們,去關注人!愛林老師,給了他們一個超越種族、幫派、家庭,而是真正獨立生命的視角,讓他們看到世界和命運的樣子,而作為個體的人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珍貴的生命!

當孩子們內心有所觸動和反思時,正是行動的時候!

愛林老師在新學期開始的時候,為班裡每個同學組織了一場名為「改變」的派對!

改變Party

她不是這場派對的組織者,她開始傾聽,並且教學生們嘗試著去傾聽周圍的人,他們為身邊同學的改變和感悟而喝彩,因為他同樣說出了他們的心聲!愛林老師的教學行為也在轉變,她不告訴學生應該如何去做,而是幫助、引導他們擁有自己新的價值觀和人格。

無家可歸的學生找到了歸屬感

每一個人勇敢地對過去的傷痛、絕望、軟弱道別,而真正開始帶著生命的力量去克服自己生活和學習中要面對的困難!每一個人在這場party中恍若重生!

這樣的探索在繼續,因為送給學生們《安妮日記》這個描述戰爭殘酷和生命可貴的經典書籍,愛林老師沒有要求學生們什麼時候,閱讀、應該如何閱讀,卻讓大家都愛上了閱讀。

教育的本質在於引導,而這種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答、引而不發的引導,影響卻是深刻而劇烈的。

Eva跟老師討論書中的情節

大家對幫助安妮逃避納粹迫害的密普吉斯女士非常敬佩,得知她還在世居住在歐洲的時候,學生們都想邀請她來高中講述那段歷史!

但這是一項艱巨的挑戰,學校不會提供經費請這位女士來,這位老人為何要千裡迢迢從歐洲過來呢?

團體活動

基於問題為中心的教育任務擺在愛林和學生們面前,沒有想到這群平時搗蛋的學生們,卻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高手!他們舉辦各種野餐、音樂節、活動來籌集錢款,給密普吉斯女士寫信,最終說服了她,真的來到了這個普通的美國高中……

和諧的師生共舞

感動於學生們團結地在一起合作,籌集錢款的行動。因為我看到了教育中最閃光的那一面:基於師生共同體驗中,創生的教育!在這一個個積極的互動中,老師和學生都獲得了真摯的情感體驗,豐富和滋養了彼此!

對於英雄的討論

當密普吉斯女士告訴孩子們,她的經歷、她對於英雄的理解,學生們對於平凡和力量有了新的認識!

做自己每一天的英雄

什麼是英雄?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卻堅持做正確的事情!熱愛且珍惜生命,每一天不放棄自己,哪怕只是解決自己一點點難題,就是英雄!

Eva堅定地指認兇手

孩子們從這次對談中獲得了心中的力量,於是Eva懷著巨大的勇氣,在法庭上做出了自己堅定的選擇,指認出了真正的兇手……

也許那一刻後,她會失去家庭的支持、同幫派人的信任、甚至激進父親的愛,卻收穫了自我追求真實的力量!這樣的成長是巨大的,這樣的教育影響真的是持續一生!

不知不覺中,愛林老師和學生們都將班級當作了自己的歸屬和家!在彼此的了解中、支持中、他們獲得了珍貴的愛!

班級成為了精神家園

因為這份被喚起的愛,幫派男孩回歸了家庭;因為這份愛,冷漠的酷女孩兒決心要留住老師;因為這份愛,師生團結在一起,開始「自由寫作」。作為一個社會獨立的個體,為自己發聲!

學會為自己發聲

此刻愛林老師和學生們,他們不僅在學校中踐行教育活動,更是將教育開放,在社會中進行自由寫作。他們成為了社區、社會教育、文化的共建者!

教育開放到社會中

在這樣一段互動教育的過程中,愛林老師和學生們都彼此找到了自己作為個體的意義和價值。也正是在這樣基於尊重、理解的愛中,他們找到了自由地在現實中生活的希望!

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電影最後,愛林老師向要離去的丈夫,說出了一個教育者心中的愛,這份愛讓平凡、辛苦的工作有了生命的意義和個人的價值。

那是一顆心對於學生的愛、對於教育的愛、對於世界的愛!在這樣的愛中,她看見到了自己、看到了學生、也看到了世界!

是的,我們都是平凡的人,但是心中的那份熱愛是不會熄滅的。

教育大概就是這樣一個點燃的過程吧,當發現那一點點光亮可以讓其他的心靈有一點點啟發,有一點點觸動,那麼這樣的燃燒就是有意義的!教育和生命在此刻也定格了為永恆!

相關焦點

  • 林清玄:蟑螂是福報,應該讓它自由生長
    這個,林清玄辦到了,原因竟然只是認為蚊蟲蟑螂是業的呈現,便是免了對蟲蚊蟑螂的生殺權,讓其自由繁衍生長。林作家養蟑螂可真的是動了慈悲之心,這話怎麼講呢?讓其自由繁衍還因為它們的失去悲傷。林作家養蟑螂是放養式的,不需加以管束,要不是怕嚇著客人,才想起昭告其,讓其別出來。蟑螂倒是給林作家面子的,等客人走了再出來活躍。但也會有突發的狀況,畢竟,蟑螂本身就被嬌生慣養著,捅出簍子也是正常的。
  • 論自由心證的「自由」與「不自由」
    三、自由心證之不自由  前面筆者也談到,儘管自由心證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由於人性的弱點以及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法官的心證自由存在著被濫用的危險。  從自由心證制度產生之初到現在的發展歷程來看,不論是傳統自由心證還是現代自由心證,也都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自由心證既有「自由」的一面,也有「不自由」的一面。而且這種「自由」從自由心證產生之初就不是絕對的自由,最早確立自由心證的1808年《法國刑事訴訟法典》中就要求陪審官在進行自由心證時應「深思細查」、本著「良心」和「理性」為之{6}379。
  • 淺談自由心證制度
    (簡稱:自由心證制度),是指證據的取捨及證明力,由法官或陪審團根據自己的理性和良心自由判斷,形成確信並依此認定案情的一種證據制度,自由心證制度是作為法定證據制度的直接否定物而產生的。  1808年《法蘭西刑事訴訟法典》率先規定了自由心證制度。「你們是真誠的確信嗎?」是該法典第342條為法官規定的自由心證的古典公式;隨後,該制度在其他歐洲國家相繼確立,自由心證證據制度,是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後確立的一種訴訟制度。  自由心證制度的核心有二:一是理性和良心,理性是判斷證據的依據,而良心是按照理性判斷證據的道德底線和保障。
  • 自由作家官方劇照
    自由作家官方劇照
  • 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的捷克作家
    反之,在政府長期站立的地方,公民就倒下去」,還有「只有在不需要談論自由的地方,自由才真正存在」。作者:葉克飛,騰訊·大家專欄作者。這是遲來的悼念,直到7月初,我才知道捷克作家瓦楚利克已於6月6日去世的消息。在百度上搜了一下,相關新聞寥寥。對於國人來說,這本就是個陌生的名字。
  • 試論法官之自由心證
    自由心證之「自由」即法官獨立;「心」即良心、良知和理性。其核心即是法官對案件證據的審查、判斷、認可程度以及對案件事實的最終評定,完全按照內心信念形成「心證」,當這種「心證」達到深信不疑或者排除任何合理懷疑的程度,便成為法官內心確信,法官進而據此對案件作出裁判。
  • 心自由,生活就自由!
    心自由,生活就自由,到哪裡都有快樂。得意時要看淡,失意時要看開。人生有許多東西是可以放下的,只有放下,才能拿得起。凡事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大度,揮揮手,笑一笑,一切不愉快都會成為過去。人心是相互的,你讓別人一寸,別人會敬你一尺。人心如路,越計較,越狹窄。不與君子計較,他會加倍奉還;不與小人計較,他會拿你沒招。
  • 紙磨坊劉水晶:「自由作家」重塑經典文學尊嚴
    這就是「自由作家」叢書方案的靈感來源。有了這個靈感,我不自然的想起了諾貝爾文學對作品的要求,逐步梳理出了「自由作家」的組稿方案。「自由作家」強調了一點,就是出版那些「用心創作的,表達一種理想傾向和真摯情感的文字作品」,也就是必須有態度寫作。
  • 自由心證
    「心證」一般稱為「自由心證」,其主要內涵是,法律不預先設定機械的規則來指示或約束法官,而由法官針對具體案情,根據經驗法則、邏輯規則和自己的理性良心來判斷證據和認定事實。  自由心證原則要求:對於證據的取捨及其證明力,由法官針對具體案情根據經驗法則、邏輯規則和自己的理性良心自由判斷,由此形成內心確信,並據此認定案件事實。
  • 何家弘:何為「自由心證」?
    我以為,學者就自己熟悉的個案來剖析司法裁判的缺欠及背後的法學理論問題,本是無可厚非的。如果其他學者不認同文章中的觀點,也應該以學術爭鳴的方式進行論爭。孟教授這篇文章中涉及的民事法律問題,我不熟悉,不能評判,但是從證據法學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確實存在小小瑕疵,主要涉及「自由心證」的概念。什麼是「自由心證」?
  • 心靈自由的秘訣——把心放空,方能承載天下
    作為一個作家、一個投資人和一個地產投資顧問,在這個領域努力奮鬥了十幾年後,有一天,她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呆呆地望著寫滿密密麻麻事宜的日程安排表。突然,她意識到自己對這張令人發瘋的日程表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自己的生活已經變得太複雜了,用這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來塞滿自己清醒的每一分鐘,這簡直就是一種瘋狂愚蠢的生活。就在這時,她做出了一個決定:她要開始摒棄那些無謂的忙碌,多給自己的心靈一點時間。
  • 請家長為心鬆綁,讓孩子能自由翱翔
    該是父母的對孩子關愛之心太濃,心被關愛束縛,從而忽視了孩子的無限潛能。請家長為心鬆綁,讓孩子為夢想自由翱翔。孩子上高中已然16歲了,16歲的孩子離開家的庇護應該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了,何況新的環境是最安全最有秩序的校園環境呢!你可知一百多年前毛澤東的父親是怎樣期望他來繼承家業,並把它做強做大。
  • 自由心證是程序公正的終點站
    然而,教會法的體系及其封建法律的本質決定了那時的自由心證制度與現代意義上的自由心證制度在本質與功能上是大相逕庭的。作為法律概念,自由心證不是資本主義法律制度的專有名詞,但是作為現代意義上的自由心證制度,卻不能不說它是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後,在法制建設中的產物。
  • 《自由作家》觀影一:「拯救青少年的戰鬥在課堂上」
    「拯救青少年的戰鬥在課堂上」——《自由作家》觀影一 「愛,需要理由嗎?」
  • 隨筆一則——讓心自由
    有風從雙肩掠過,便將心拋向天空,拋向森林。天空找到了我,憑著心的自由;森林找到了我,憑著葉的歡笑; 這樣的日子裡,生命的色彩一如山岡、草地單純、明朗.,...有風從雙肩掠過,便躲在天真的紗帳裡, 夢幻鮮花裡的天堂,尋找一粒沙中的世界。
  • 證據系列29:自由心證
    自由心證一、定義 自由心證,法官在根據證據資料從事事實認定時,能夠不受法律上的拘束而進行自由的判斷。證據的取捨和證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實的認定,均由法官根據自己的良心、理性自由判斷,形成確信的一種證據制度。法官通過對證據的審查在思想中所形成的信念,就叫做心證,心證達到無任何合理懷疑的程度,叫作確信。法官通過自由判斷證據而形成的內心確信這樣一種心理狀態,就是作出判決的直接依據。
  • 淺議自由心證原則在公證實踐中的運用
    同時,公證核實下的自由心證也並非絕對,需要一定的規制。    關鍵詞:自由心證原則;必然性;規制    公證審查、核實是公證活動中極其重要的一環,直接影響到公證事實的認定,決定公證書的質量。在現行的公證體制下,自由心證原則的運用極為必要。同時,公證核實下的自由心證也並非絕對,需要一定程度的規制。
  • 何家弘|何為「自由心證」——求教孟勤國教授
    其一是「規範證明」(或譯為「法定證明」),即法律為司法證明活動設計了具體的規則,司法者在採納證據和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的時候必須遵守這些規則,譬如法國16世紀的「法定證據制度」。其二是「自由證明」,即法律對司法證明活動沒有任何限制,司法者在訴訟過程中可以自由地採納證據並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譬如法國19世紀初確立的「自由心證制度」。
  • 從《自由作家》中看懂傳記類電影的魅力和情感表達手法
    《自由作家》這部作品上映於2007年,由導演理察拉格拉文思拍攝指導,十多年來本片依舊是很多人心中的經典之作,在豆瓣更有著8.5的高分。剛觀看電影的時候一直對片名抱有疑問,以為它只屬於傳統的勵志公路型電影。但當我看完電影,尤其是了解故事內涵之後,心中卻充斥著完全不同於勵志電影的感受。
  • 自由心證證據制度簡介
    前兩期為大家介紹了神示證據和法定證據,今天和大家聊聊自由心證證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