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錢穆為國民黨高層所做演講培訓的一個演講集,所以它最早針對的是演講聽眾。同時因為是一個演講集,所以難度不像學術著作那麼難,高中生稍微耐心一點都可以看懂。
整本書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充滿「溫情與敬意」,有一定的局限,但是瑕不掩瑜。
對於高中生來說,這本書涉及到了很多文化常識,考試制度、政府機構、官僚系統的介紹,比如漢代的三公九卿,丞相來源和演變都做了詳細的解釋。以及讀這本書讓我們對唐詩的理解,都會有很大幫助。
如杜甫著名的《兵車行》中有一句:「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這個就跟唐朝的兵役制度有關:前期當兵是光榮的,政府會給予榮譽,戰死會給很多補貼,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制度沒人再去執行,死了沒有補貼,甚至故意折磨兵士致死吃空額,就沒有人再願意去當兵。
這樣就只能讓原來的人一直守邊,沒法輪換。
後來國家看這些人戰鬥力不行,就需要花錢僱傭,僱傭的是誰呢,都是胡人,像安祿山,史思明,李光弼,他們屬於外國人,這就導致了後來安史之亂的爆發。
再比如,通常我們認為中國古代皇帝總攬一切大權,實行專制統治,一旦某個大臣觸怒龍顏,皇帝就發怒說,「拖出去斬了」或者「誅滅九族」。
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印象。
這本書裡面提到:宋太祖時,有個官位空缺,他叫宰相趙普提名。趙普將自己擬好的名字交給宋太祖,而這個人恰好是宋太祖平時最討厭的,他拒絕這個提名。
過了一兩天,他又要趙普提名,趙普還是說的同一個人,說暫時沒人比他更合適。宋太祖也就點頭說:「既然這樣,就照你意見用吧!」。
這跟我們印象中的皇帝大權獨攬的印象是不一樣的,其實皇帝並非我們想像中那樣獨斷專行,他們為了自己的國家有時不得不去
現在對於西方文化的過分推崇走入了一個誤區,作為一個中國人,看這種對中國歷史充滿溫情與敬意的書籍,其實是在完成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在這本書裡,錢穆先生提出:不能全盤否定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中國難道沒有好的政治制度嗎?是有的。
用科舉來選拔人才,這個制度是很合理的。
西方選擇政府官員,靠的是選舉、投票,沒有統一的標準,全憑候選人的口才和個人好惡,所以西方還要採用中國的考試制度,來任用他們的文官。
整本書既從很高的視角來看待兩千年的歷史,又從制度細節來解釋歷史問題,讀完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大的歷史標尺。
建立一個大而且真實的框架,遇到歷史問題可以在這個框架下進行思考,學到新的東西也可以往這個框架中進行補充。不僅是高中階段,對整個人生都有很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