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人人都應當閱讀的入門中國歷史

2021-02-07 新東方合肥學校


這本書是錢穆為國民黨高層所做演講培訓的一個演講集,所以它最早針對的是演講聽眾。同時因為是一個演講集,所以難度不像學術著作那麼難,高中生稍微耐心一點都可以看懂。


整本書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充滿「溫情與敬意」,有一定的局限,但是瑕不掩瑜。

對於高中生來說,這本書涉及到了很多文化常識,考試制度、政府機構、官僚系統的介紹,比如漢代的三公九卿,丞相來源和演變都做了詳細的解釋。以及讀這本書讓我們對唐詩的理解,都會有很大幫助。


如杜甫著名的《兵車行》中有一句:「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這個就跟唐朝的兵役制度有關:前期當兵是光榮的,政府會給予榮譽,戰死會給很多補貼,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制度沒人再去執行,死了沒有補貼,甚至故意折磨兵士致死吃空額,就沒有人再願意去當兵。


這樣就只能讓原來的人一直守邊,沒法輪換。


後來國家看這些人戰鬥力不行,就需要花錢僱傭,僱傭的是誰呢,都是胡人,像安祿山,史思明,李光弼,他們屬於外國人,這就導致了後來安史之亂的爆發。



再比如,通常我們認為中國古代皇帝總攬一切大權,實行專制統治,一旦某個大臣觸怒龍顏,皇帝就發怒說,「拖出去斬了」或者「誅滅九族」。


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印象。


這本書裡面提到:宋太祖時,有個官位空缺,他叫宰相趙普提名。趙普將自己擬好的名字交給宋太祖,而這個人恰好是宋太祖平時最討厭的,他拒絕這個提名。


過了一兩天,他又要趙普提名,趙普還是說的同一個人,說暫時沒人比他更合適。宋太祖也就點頭說:「既然這樣,就照你意見用吧!」。


這跟我們印象中的皇帝大權獨攬的印象是不一樣的,其實皇帝並非我們想像中那樣獨斷專行,他們為了自己的國家有時不得不去

現在對於西方文化的過分推崇走入了一個誤區,作為一個中國人,看這種對中國歷史充滿溫情與敬意的書籍,其實是在完成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在這本書裡,錢穆先生提出:不能全盤否定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中國難道沒有好的政治制度嗎?是有的。


用科舉來選拔人才,這個制度是很合理的。


西方選擇政府官員,靠的是選舉、投票,沒有統一的標準,全憑候選人的口才和個人好惡,所以西方還要採用中國的考試制度,來任用他們的文官。



整本書既從很高的視角來看待兩千年的歷史,又從制度細節來解釋歷史問題,讀完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大的歷史標尺。


建立一個大而且真實的框架,遇到歷史問題可以在這個框架下進行思考,學到新的東西也可以往這個框架中進行補充。不僅是高中階段,對整個人生都有很大裨益。

相關焦點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書摘
    拜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乃一九五二年的講稿。先生從漢、唐、元、明、清五代,從歷代政府組織、考試制度、經濟(賦稅)制度、兵役制度四個角度切入。在我看來,先生對於中國歷代的政治制度的評判寬容而理性的,但我口中的「寬容」,是一個比較感性的形容,在先生身上則體現為治學之嚴謹——錢穆先生反覆強調,今人不能夠單憑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需要裡批評歷史各項制度,而需知道此制度實施時期之有關各方意見的反映,簡而言之,要警惕「時代意見」,關注「歷史意見」。
  • 薦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後感以前上學,老師總是用張載那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來勉勵我們做有理想有格調、踏實勤懇、嚴謹治學的大學生,近代治史,最貼近這一信仰的,我認為錢穆算是之一。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1,中國之將來,如何把社會政治上種種制度來簡化,使人才能自由發展,這是最關緊要的。但專就中國論,漢以後有唐,唐以後卻再也沒有像漢唐那樣有聲色,那樣值得我們崇重欣羨的朝代或時期了,那也是值得我們警惕注意的。10,漢光武自身是一好皇帝,明帝,章帝都好,然而只是人事好,沒有立下好制度。因此皇帝好,事情也做得好。皇帝壞了,而政治上並不曾有管束皇帝的制度,這是東漢政治制度上的一個大問題。也是將來中國政治制度史上一個大問題。
  • 錢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合集
    憂思——《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一章第二章錢穆 | 宋代 de 政治轉折——《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三章錢穆 | 明清時代的輝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四章第五章錢穆(1895年7月30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 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羅義俊:錢穆學術綜論     一九九○年八月三十日,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名譽教授錢穆先生以人壽九十六告別了歷史。
  •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迨及晉代統一天下,以迄於南北朝,對於陳群此制,都繼續採用,不能加以更新,這樣毛病就出了。首先是人人想獲大中正品題提拔,便紛紛集中到大中正所在地的中央。全國人才集中到中央,這不是件好事。首先是地方無才,不僅地方行政要減低效率,而地方風俗文化,也不易上進。地方垮臺了,中央哪能單獨存在。所以中央集權不是件好事,而中央集才也不是件好事。這是第一點。
  • 讀吳曉波《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適合工作的人士閱讀,個人覺得也適合中學生閱讀。前者時常閒的無聊,需要看些快銷書,同時在零零碎碎的時間中獲取些淡忘的已知的信息,或者補充些零星的知識。後者,還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對未來十分憧憬,希望快速的獲取對世界的認識,通過大量的閱讀量貼近自己對世界的或歷史的距離。這麼說並沒有對作者不敬,畢竟熱銷書應該有自己定位和自覺。這種寫作方式。
  • 公基小考點 中國歷代變法得失
    中國歷代變法得失一、李悝變法戰國初期是春秋以來社會繼續急劇變革的時代。李悝變法是一整套有機聯繫的社會改革,它不僅在魏國首先確立了封建政治與經濟制度,國富兵強;而且,為戰國時期其它大國變法改革樹立了改革模式與典範,奠定了內容基礎。商鞅變法就是李悝變法的繼續與發展。李悝變法應是中國封建制度正式確立的標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變法。
  • 姚洋對話宮玉振:如何理解中國制度的歷史演進
    主持人:剛才姚老師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享了錢穆先生的著作《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宮玉振老師從軍事、歷史和管理學結合的角度,如何理解這本書?宮玉振:我本科和研究生讀的都是歷史專業,錢穆先生的這本《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歷史系學生的必讀書目之一。這本書是根據他在1952年的講座講義整理而成。
  • 【歷史】淺談中國歷代監察制度
    淺談中國歷代監察制度太史公曰:「述往事,而知來者。」
  • 高中生學歷史,到底應該讀哪些課外書?
    自去年以來就有學生向我詢問假期讀書的問題,而且點名要一些幫助學習歷史的書籍。這著實是一個很令我頭疼的問題。其實自本科畢業之後,由於研究方向的轉變,我已經很少閱讀歷史類的專著了。每個人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都不盡相同,有時候推薦不好,反而會讓他人有種沽名釣譽的感覺。在與同事、同學、老師多方交流後,我還是選了四本自己讀過的歷史書籍推薦給學生。1.《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以同事的話來說,推薦這本書絕對不會錯。作為一本入門級書,它可以幫助讀者迅速建立起基本的歷史時空觀念。
  • 備戰小論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創立
    縱然事過境遷,後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當時,也不能盡人了解得,但到底這不是一秘密。在當時,乃至在不遠的後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該項制度之外在需要與內在用意,有記載在歷史上,這是我們討論該項制度所必須注意的材料。——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955)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創立提煉出一個觀點,並加以論述。
  • 人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
    況且僅憑中國悠久的治史傳統,以及民間的社會大眾數千年來對歷史書寫的喜好及表現形式豐富多彩的傳承,中國的公眾史學就應當有自己的理論和體系,而不該去扮演一個舶來品的角色。楊豔秋:什麼是中國公眾史學,這不僅是PublicHistory怎麼翻譯的問題,不是說它譯成大眾、公眾或者公共哪個更合適的問題,而是現在我們的此公眾史學非彼公共史學的問題。
  • 公基小考點|中國歷代變法得失
    李悝變法是一整套有機聯繫的社會改革,它不僅在魏國首先確立了封建政治與經濟制度,國富兵強;而且,為戰國時期其他大國的變法改革樹立了改革模式與典範,奠定了內容基礎。商鞅變法就是李悝變法的繼續與發展。李悝變法應是中國封建制度正式確立的標誌,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變法。
  • 臺灣學術文化界重磅推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上市
    每一位具有中學程度以上的中華子民,都能閱讀它」「該書的出版將是一扇現代人開向古典的窗;是一聲歷史給予現代的呼喚;是一種關切與擁抱中國的開始;它也將是一盞文化的燈火,在漫漫書海中,照出一條知識的、遠航的路」。
  • 尉遲薦書丨沒看過這10本政治類讀物,別說你懂中國
    2019年6月以來,香港局勢成為國人關注的話題,1984年鄧小平對香港問題的談話也被很多人翻出來重新閱讀。領袖人物的高瞻遠矚,一般人是無法企及的。這麼說吧,看這本書,深入了解並理解一個對中國成長為世界大國起了舉足作用的人物,對我們看待事物大有裨益。
  • 中考歷史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3、影響①這套政治制度基本符合當時社會經濟狀況及其發展要求,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②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 2021年中考| 中考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專題》
    2、掌握重要的政治制度,以及秦朝、西漢、北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3、對比理解並記住歷代王朝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地方、思想方面的具體措施。【分封制連結】:●「齊魯大地」、「封邦建國」、「燕趙之地」、「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三晉之地」等稱謂都來於分封制。●西漢初期,劉邦曾實行分封制,後引發「七國之亂」。漢武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上頒布了「推恩令」,解決了地方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西晉初年,晉武帝大封同姓諸王,晉惠帝時出現了「八王之亂」。
  • 可以快速了解中國歷史的6本書
    列舉史實,證述遵在東晉初年,團結江東境內諸政治社會力量,共同抵禦北方盛強胡族之侵略。當時中國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實不可沒。文中又分析南來北人之社會階層及居住地域,並論其與後來南朝史事之關係。篇末附載近年廣州出土晉墓磗銘,亦可供治史者之參證。推薦理由:本書系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撰寫於抗日戰爭的艱難環境中,是中國中古史研究的傳世傑作。
  • 寒竹:西方應當重讀今天的中國
    在這65年間,中國從一個飽受列強侵略和欺辱的貧窮落後國家一躍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製造業國,最大貿易國。中國的發展速度是如此之快,成就是如此的巨大,不僅是出乎外部世界的預料,而且也出乎中國人自己的預料。以至於在建國65周年之際,人們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去細數中國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人們更關心的問題是,究竟應當如何來理解中國的社會制度?如何讀懂這個高速發展巨人的政治文化基因?
  • 專訪臺大教授吳展良:中國歷代建國與立國首重政治與教化
    至於為何特別看重建國與立國方式的研究,是因為我深感中國作為一個「超級的國家型文明」,其建國與立國的道路和方式,從一開始就主導了歷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學術與風俗的發展。這些文明要素內涵相通,如七巧板般構成了中國特殊的「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