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更需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鬱症在全球的發病率約為11%,已成為全球第四大疾患。在我國,大學生群體也已成為抑鬱症的高發人群。據媒體報導,調查顯示,在京一所著名高校已有40人被確診為抑鬱症,約佔學校心理諮詢中心訪問量的兩成,其中不乏外表看來優秀開朗的大學生。

  儘管抑鬱症並非人類歷史上的新事物,從亞里斯多德、梵谷、川端康成到三毛、張國榮等,這些不同年代、不同國度的人都曾深受抑鬱症的困擾,但就社會現象來看,伴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抑鬱症患病率逐年增高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抑鬱症在我國的診斷率還很低,相當一部分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病情。可以說,抑鬱症的大規模出現有其社會成因,與社會快速變遷帶來的社會心理與社會結構上的衝突密切相關,說它是一種「現代病」未嘗不可。

  現代化帶來的一個重要體驗是個體的崛起。處於青春期、擁有高智商、求勝心強的大學生對此更為敏感,很容易引發內心與外界的衝突:一方面,他們對自身個性有更強烈的覺醒,對自我實現有更多元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們仍然面臨著較為單一的外部評價體系,處於較為傳統的互賴型的人際關係。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使他們常常在「應該做」和「想要做」之間糾結,為滿足身邊人的期待而壓抑自身的需求。與此同時,日趨激烈的教育競爭擠佔了孩子們從容成長的時間,使其缺乏面對衝突時理性選擇的能力,加之處於人生過渡期的大學生活集中了諸多不確定因素,這些都放大了壓力、焦慮和迷茫,使抑鬱症這種社會性的心理疾病在他們身上突出地表現出來。

  在抑鬱症的生理誘因之外,我們還須看到,目前社會特有的求助障礙使抑鬱症患者難以得到及時的幫助。患者如果向家庭成員或者學校等集體求助,會面臨心理壓力,認為這是「小我」在給「大我」添麻煩,他們可能會因此自責而不願求助;如果向陌生人或社會團體求助,則可能會考慮求助的代價。傳統觀念之下,抑鬱症患者面對病痛,很難邁出求助的腳步。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很多抑鬱症患者有強烈的「病恥感」,他們不敢直面內心的衝突,也無法向最親近的家人朋友求助,使這場「心靈感冒」遲遲難愈。從解決上來說,普及抑鬱症知識,消除社會偏見和歧視,為抑鬱症患者創造一個寬鬆的輿論和心理環境是非常必要的。此外,還要著力發展病友互助機制,打通陌生人之間的互助渠道,減少救助阻力,也可以讓患者更快地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為暫停的生活加滿油重新上路。

  (施芸卿,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鄧浩)

相關焦點

  • 侯瑞鶴: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可能接納孩子
    只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地有力量。沒有完美的父母,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當我們為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我們常常去幹預孩子的體驗,希望改變他的負面情緒體驗,但實際上這樣恰恰阻斷了孩子從挫折中恢復的過程,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所以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去拓展我們的心理空間,學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更有能量更有力量去容納孩子的痛苦。
  • 讀書筆記《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只要是人,就會不完美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會教你承認、接納和擁抱內心中的陰影,讓你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幫你敞開心扉,徹底改變你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認識。陰影是心理心名詞,所謂陰影是我們內心中消極的一面——破壞人際關係、扼殺精神、阻撓我們實現夢想的那一面。 內心的陰暗面儘管是消極的,卻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為我們提供指引,讓我們的存在得以完整。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能過得更好
    經歷大半年的糾結,她終於接受自己。她開始接納自己的肥胖,學會了自黑。她開始朋友們周末逛街,跟同事們參加公司聚會。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黑自己,惹得大家開懷大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不完美,其實這些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 與自己和解,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可惜,自己當時被勝利衝昏了頭,一心想按自己的高標準問保險公司要誤工費和護理費,壓根不想降低標準,總想衝一衝,心想法院會按自己的標準去判。可惜法官大人是不可能給我開這個先例的,雖然已認可我的觀點,但體現在判決上,就是比周至縣通常標準往上提高了那麼一點,這已是法官自由裁量度的最大極限了。
  • 接納不完美,才能更精彩
    我們常常在很多人的勵志名言中讀到「追求完美」,完美主義似乎完全成為了正義的一方,而不完美則被批判,被斥責然而,生活本來就是完美與不完美的統一,兩者相互存在,不是個人的主觀意願。正是這兩者相互依存,才使我們生活的世界有了更多美。比如帕運會上奧運健兒雖然身體殘疾,但他們以自己頑強的意志完成了很多常人都難以達到的成績,正是由於他們正視並接納自己的殘疾,不逃避現實,積極探索自己的優勢然後刻苦訓練,才讓我們在帕運會上看到那一幕幕的精彩瞬間。
  • 知愈心理:天下父母必修課,接納不完美的孩子,修正不完美的自己
    別人家的孩子顯得特別完美,相比之下,卻難以接受自家孩子的不完美。事實上,絕對完美的孩子並不存在,絕對完美的父母同樣也不存在。我們要學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同樣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很多子女長大後都留有心結,大多是因為小時候父母做的某些事讓自己感到不滿和委屈,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無法接受不完美的父母。
  • 溫柔以待,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最完美的教育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父母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照著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殊不知,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他們會有不完美,更不可能完全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 接納不完美,也是一種美
    沒有陽光朗照,也許強差人意,但接納不完美,掃除心裡的陰霾,也是一種完美。自行車老舊,沒有變速,也許不完美,但接納這種不完美,照樣騎著它走過快樂。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變鳳,可骨感的現實會讓你發現,咱們大多數的孩子都是不完美的存在。有的英語是弱科,有的數學不好,有的粗心,有的不自信。
  •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讓你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如果不能區分觀察和評論性的話語,那麼人們更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產生逆反心理。例如:①我不記得你曾寫信給我。 ②你總是很忙。上述例1是觀察、例2是評論。「總是」「從不」等詞表達的是評論性觀點。2.區分感受和想法其次我們要學會如何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作者提倡以一種具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很好」「很差」這些詞都太抽象,我們需要表達出具體它好在哪?又差在哪?例如:你很可惡。這並不是感受,感受是:一想到你,我就火冒三丈。你很可惡只是個人想法而已,若你是他人,你更想聽到哪種語言呢?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別讓焦慮毀掉你的努力
    其實,原因很簡單,一個不能自我接納的人,很難有所作為。小時候,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足夠勤奮努力,沒有得不到的東西,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在現實中有些事無論你多努力,就是做不到。有些焦慮是不可理喻的,它會麻痺你的情緒,影響你的生活,甚至讓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感覺自己是個能力不足的失敗者。所以,你會發現我們真正要面對的問題,不是如何努力,而是改變對結果的執念。曾經有人總結過為什麼現代的人都不快樂:患得患失,輸不起,放不下。
  • 作為家長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放下焦慮
    其實說句實在的話,是個女人都能生孩子,但是要想把孩子養育好,再培養成人真的不容易。養也是一門學問,育就是一門學科了。我們要根據孩子生長規律去接納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因為我們的焦慮,「施壓」給正在成長的孩子,對他們的成長和心理成長也是不利的。
  • 接納不完美的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熟知原理,親子關係更融洽
    表妹心裡特別沮喪,她認為欣欣並沒有自己這麼努力卻被選上了比賽,心裡更不是滋味了。欣欣邀請她去她家玩耍,表妹也拒絕了她,並且好幾天都沒跟欣欣玩耍。幾天後,表妹看到其他同學在電視臺上表演了節目,滿眼的羨慕與失落。看得出來,她內心的掙扎。
  • 在養育孩子的這三年裡,我終於接納了不那麼完美的自己
    於是,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我不願意讓他重複我的童年,所以我儘可能地守在他身旁,不想讓他嘗到「分離」的滋味。我才意識到,我想給的安全感並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而且我的這種給予方式可能是不正確的。對於安全感的缺失,導致了我過於依賴孩子,過於保護孩子,從而讓他失去了獨處的機會,也讓我自己變得特別焦慮。尤其是他快上幼兒園的那段時間,我幾乎焦慮到睡不著覺,總擔心孩子會被拐走一樣。
  • 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是一場修行
    Tomas Plaenkers曾對文革給國人帶來的心理創傷進行研究,結果認為:「文革所造成的集體創傷,使得經歷過它的人們懷有極度的不安全感,他們用一種充滿擔憂的方式生活,懷有巨大的成功壓力,執著於努力奮鬥,是因為,他們希望能夠通過成功來保護自己,讓自己免於無助,更少地受到統治者或社會環境的影響。」
  • 真正值得的愛情,能夠接納彼此的不完美
    但許廣平包容了魯迅身上的不完美,同時也接受對方顛簸流離的生活,她靠著自己的包容收穫了魯迅的真心,而她自己早在《愛情定則》的論戰中對魯迅一見傾心。雖然兩個人都是歷史上的名人,但我們無法去否定他們本身不完美的地方,可在他們兩人的眼中,彼此身上固然有著不完美的地方,但這卻無法掩蓋對方身上的閃光點。
  • 理工科研究生因延遲畢業自縊,接納不完美,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課
    (圖註:當時學生的遺書內容截圖) 在翻看了該學生的整篇遺書後,我總不斷地想,如果他能接納最糟糕的結果,接納自己作為該組不完美的存在,接納自己的「不行」,是否悲劇會被終止呢
  • 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諒解父母的不完美吧,餘生請好好珍惜愛你的他們。通過溝通,了解父母的不完美,才能讀懂父母的不易。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的父母不完美,卻未曾想過,他們為了我們向這個世界低聲下氣,耗盡青春。等到他們變老了,反應變慢了,不能下床了,我們更要包容他們,理解他們。相處時,包容父母的不完美。就算父母竭力愛你,也不要忘記父母也是普通人。
  • 《追風箏的人》: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是對人生最大的和解
    和索雅拉的愛情,完美了自己的人生。索雅拉是將軍的女兒,漂亮大方知性,卻因18歲時跟愛人私奔這個汙點,無人敢提親,一直單身著。阿米爾對她一見鍾情,並請求父親去幫他提親。夢想成真,索雅拉成為了阿米爾的妻子。對於妻子的過去,他有一絲介意,但是很快就想通了。因為他也是有著不堪過去的人,他親眼看見哈桑被欺負,而不敢上前阻止。
  • 完美教育不可取,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完美的孩子為什麼能更優秀孩子能收穫更多的快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只有做到揚長避短才能讓我們更好的面對挑戰,所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短板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短板之後應對挑戰的能力會大大提升,父母也就能更加坦然的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了。
  • 《心靈捕手》: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開啟你的青雲之路
    威爾的心理枷鎖是他從小受到外界的黑暗而形成的,被父母拋棄,被撫養人虐待,形成了一種自我保護意識,在別人面前創造完美的自己,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真實情況後會離開自己,在別人拒絕自己之前就把別人先拒絕了,有一種逃避面對現實的心態。最後因為什麼打開這個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