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安徽人,全家在浙江寧波打工十多年。兩個孩子也一直在寧波讀書。
雖然說小孩現在在寧波讀書當地政府也會統一安排學校,但是和當地的孩子還是有很明顯的區別。
一般來說,當地教育局會把外來人口的子女安排到專門的「民工子弟學校」就讀,所謂民工子弟學校就是專門給外來務工人群子女讀書的學校。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好詬病的,畢竟我們沒有當地戶口,也沒有在當地買房,小孩能有學校上就已經很不錯了。
問題不在於學校,而在於老師。
我女兒今年小學畢業升初一。被分配到一所新的民工子弟學校就讀。
9月1號開學第一天,新的學校、新的老師、新的同學,大家滿懷激情地把孩子送進了校園。
新的班主任也及時地建立了班級群,把所有的家長都拉到群裡,除了發布一系列的新學校的各種通知外,也讓家長有了一個共同探討的空間。
下午放學把女兒接回家,躺在床上翻看班級群的時候,發現所有的家長都在討論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語文老師上課不說普通話,一直說本地話,孩子們根本聽不懂」!
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趕緊詢問女兒是否如此,她告訴我確實如此,不僅語文老師上課不說普通話,而且板書也非常潦草,不管是說的話,還是寫的字,學生們基本只能靠猜。
要知道,對於外地人來說,寧波話非常難懂,屬於「吳越語」,有著典型的方言特色。發音很濁,口語裡有著大量的前綴和後綴,而且大量運用疊詞,與普通話的發音差距很大。如果你不了解的話,首次去聽很容易誤解成「韓語」。
面對這種有著濃重地方特點的方言,我在這裡生活了十幾年也只能聽得懂一些簡單的交流,更何況完全沒有接觸過的孩子們?上課豈不是成了聽「天書」?
我很好奇,在全國普及普通話的時代,作為一名老師,還是一名語文老師,怎麼會上課不說普通話的呢?
要想解決問題肯定要知道問題的關鍵所在。於是,我又問了孩子一些細節問題。她告訴我語文老師是一位年紀很大的男老師,本地人,有著二十多年的教齡。
我恍然明白了,不是這位老師不說普通話,很有可能他不會說,或者說他根本就不習慣說普通話。
之所以以前的學生沒有反應過這個問題,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女兒就讀的這所學校,以前是本地生就讀的,今年教育局給本地生新蓋了一所學校,他們全部都遷了過去。所以這所舊學校才被挪用為「民工子弟學校」。這位老師應該是「留任」的,那麼他以前教的學生都是本地生,不管說普通話,還是本地化,都沒有聽力障礙,也就不會影響他的教學質量。
而今年面對一群外地生,他還是一口的「土話」,孩子們就成了坐「暈車」,啥也聽不懂。
一個人幾十年養成的習慣,一下子很難改變,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雖然面對全班家長「激情澎湃」的抗議,班主任也聲明會和語文老師溝通,但是從她的言語間我看到了無奈。
班主任是一名年輕的新老師,在講究「按資排輩」的教師規則裡,一位年輕的新老師在「前輩」面前基本上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
而且這位「留任」的老老師很可能還是學校的領導,即便反應到校長那裡也很難改變現實。
所以面對許多家長叫囂著「換老師」的提議,我覺得是沒有太大希望的,畢竟整個學校全是外地生,能給他換到哪裡去?除非調到其他本地生學校去,但是這根本不現實。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我也不例外。可是面對語文這麼重要的科目,如果孩子在初中坐三年「暈車」,也基本就等同於廢了。
換老師沒希望,讓老師改變習慣也很難,讓孩子適應老師更不可能。說實話,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難道只能自己想辦法換學校?
各位網友,你們有什麼好的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