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喝過洋墨水的海歸
回國後都混得怎麼樣?
每年的這個時間都是就業的高峰期,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95萬人,相比2016年(765萬)增加30萬人。在龐大的就業大軍中,除了高校畢業生以外還有一個備受關注的群體:海歸。
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突破54萬,較2012年增長14.49萬,增幅達36.26%;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較2012年增長15.96萬,增幅為58.48%。
近半數海歸認為自身競爭力高於國內同類學生。今天就來聊一聊這些海歸在國內混得到底怎麼樣。
數據顯示,近50%的「海歸」初次就業稅後月收入低於6000元,68.9%的受訪海歸認為遠低於期望工資。海歸初次就業的工資分布中,6000元及以下佔比最多,為44.8%,其次為6001~8000元,佔比22.7%。這一薪酬水平與國內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相比不算低。53.7%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實際籤約月薪集中在2000~3999元(稅前)。
而且頂著「海歸」的頭銜,仍然比較容易在國內謀得職業。調查顯示,38.6%的受訪海歸用1~3個月就能謀得第一份工作,而花費1個月以內的佔32.1%,花費3~6個月的佔18.5%,花費6~12個月的佔7%,花費1年及以上的佔3.8%。
聊完了這些就業型海歸,我們再給大家梳理一下創業型海歸,因為與就業型海歸相比,創業型海歸更加看重國內的市場機遇。海歸創業選擇的城市中位居前五位的分別是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武漢,佔比分別為24.3%、8.1%、6.6%、5.9%、4.4%,這五所城市幾乎吸引了半數創業海歸。創業所在地域呈現「一線城市為主導,成都、武漢、海口等二三線特色城市快速崛起」的基本特徵。
選擇創業城市確實很重要,其中經濟發展、人脈關係、環境舒適、文化多元包容性強、公共資源集中五類原因影響都很大。所佔比例依次為49.3%、39.7%、36%、32.4%、32.4%。可以看到,海口發展的軟實力更受海歸創業者關注。其次,產業基礎、配套設施、人才政策、房價等生活成本,佔比分別為28.7%、27.9%、20.6%、19.1%。
那麼,哪些國家受到留學生的歡迎呢?在最近一次留學國家分布比例來看,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位列前五名,佔比分別為24.9%、17.9%、10.9%、8.8%、6.3%。根據調查結果,這些國家是我國留學生出國的主要目的國,擁有全球優質教育資源。
在國外獲得最高學位的主修科目中,商科居首位,佔比近半數,為47.3%,應用科學佔比為16.2%,居第二位。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佔比非常接近,均為10%左右。自然科學佔比最低,僅為7.4%。
但是今年以來,中國去產能的力度在不斷加大,意味著會有更少的勞工需求。目前國家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除過剩產能,培育新動能。希望海歸根據自身專業及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再為種花家出一份力吧。
※今日互動※
轉給你身邊的海龜看看
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點擊右上角轉發
讓更多人加入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Hi財經》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