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不涉及任何桌遊規則教學,只是純粹的個人喜好分享,僅供參考。(排名不分先後,都是俺們心裡的好遊戲)
1、路徑規劃——《迷宮機器人》
看過前四篇榜單的你們應該能比較明顯地感受到,我和吳小可喜歡的桌遊,並不會去刻意追求規則的複雜度,上手的難度。而是更關注基礎能力的培養和桌遊本身能帶給我們的快樂程度,這兩點,一直是我挑選桌遊的重要標準。簡單來說,我不太建議帶著特別功利的目的帶著孩子去玩,而是去更好地享受桌遊帶給我們的親子時光,用合適孩子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喜歡上這款桌遊。
只有有了喜歡的基礎,孩子才會在遊戲中,因為想要玩得更好而「自驅」地動腦實踐、調整策略、進行再嘗試這樣的良性循環。![]()
《迷宮機器人》依然延續我們喜歡的風格,並且應該是過去一年我們帶出門第二多的桌遊了,TOP1 是《SET》。他們的共通點:體量小(巴掌大甚至更小的體量,方便媽媽隨身攜帶);配件少(不容易丟失);規則簡單,遊戲時間可控(每次遊戲時間可長可短,特別適合出門在外各種碎片式的等待時間);佔地面積小(隨便一個小桌子就能玩起來)。
當然,這款桌遊最吸引我的是他那雖然簡單,但又有點特殊,有點小挑戰的遊戲機制。我們玩過的大部分兒童桌遊都是思考一步操作一步,或者做個3-5步規劃,但落實到操作,還是一步一步來的。
而《迷宮機器人》不是這樣,他代入了維修機器人去計算機裡修電路的背景,並且要求在確定了機器人的起始點和終點後,玩家不允許觸碰版圖,也不允許拿著Token在版圖上一步步去試錯。所有的路線規劃,試錯過程就像愛因斯坦的「思維實驗室」一樣,全部在自己的腦袋裡完成。等到在大腦中完成了整段的路線規劃,再去落實到操作上,把剛才在腦海裡的路線通過小機器人復原出來。難點就在這裡:眼睛看,腦袋思考路線完成後,才能通過手去操作復原,同時,還要競速。這意味著,不是看誰先找到最短路徑,而是看誰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正確的路徑並復原出來。而在復原的過程中,「失憶」的情況絕對不少見。
2、路徑規劃——《環球旅行家》
![]()
也許這款大家還不是特別熟悉,但他的中國版圖大家一定很熟悉——《山河之旅》。這樣一說,大家應該就很知道他的具體玩法了,身邊的適齡寶寶幾乎人手一套吧。當然,當中國地圖升級成世界地圖後,也有增加些規則,但主體機制還是一樣的。 尤其在從去年開始,沒辦法太任性出門旅行的特殊時期,來一場桌面上的旅行也是極好的。
3、搭建規劃——《方塊之城》
![]()
入桌遊坑越久,越發覺得桌遊真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桌遊,尤其是兒童桌遊,早已不是我們傳統的擲骰子,走步了。越來越多的元素混搭起來,碰撞出了更多的思維火花。
![]()
樂高和桌遊的第一次碰撞,就造出了這麼一款搭建規劃的好桌遊——《方塊之城》。對於孩子來說,能夠又動腦又動手的桌遊,一定會在心裡給他們默默加分,吳小可也是一樣的,何況是從小喜歡到大的樂高元素,就連我這個大人看到可以多加入操作的桌遊,也是很難不入啊。 和《方塊之城》一樣同樣可以加入歡樂的動手環節的桌遊還有很多,比如都曾是我們家的座上客的:《步步高升》、《聖託裡尼》、《機智方塊》、《椰子猴王》、《Shaky Manor》、《Top That》、《Monkey Trix》、《Monkey Beach》、《平衡騎士》、《GO GO GELATO!》、《五彩圖層》、《忙碌廚房》、《鼠來堡》、《Push a Monster》、DM的魔法系列等等等等。
4、空間規劃——《我的行星》
![]()
又是一款由藍橙子出品,並由咱們國內特別專注做遊戲化教育的一刻館進行漢化引進的好遊戲。
![]()
這款桌遊,且不論他的遊戲性,光從他的主題上入手,爸爸媽媽稍用心,就可以做非常多的繪本、手工、科普主題的拓展延伸。所以雖然他的官方建議年齡在8+,但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對遊戲目標和規則進行分解,甚至調整、自定義遊戲規則,引領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都來打造自己的行星。
一款優秀的兒童桌遊,遊戲本身就好像是一塊敲門磚,引領我們和孩子進入這個領域,更有意義的是,讓我們對這個領域產生探究的興趣,從而有更多自己的思考。
P.S.吳小可的小紅書也正式營業了,和公眾號同名,「小可成長私享記」,上面收錄有更多,更新的「不插電」親子玩樂,歡迎大家來扣扣~
我們的微信群也期待你的加入!~掃碼添加我的微信,期待和大家每天分享和收穫一點有趣和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