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位國學大師錢穆:一生娶三妻,遭兒女嫌棄,死後方回故裡

2020-12-13 騰訊網

欲知故事烹酒,敬請【關注】崔黎黎

文/崔黎黎

如果你家中正有求學的孩子,你應該看一下錢穆,借鑑其父母的教導之道;如果你是正在求學路上迷茫的年輕人,則更應該看一下錢穆,學學其奮發圖強、嚴於律己的精神,看一位生於江南偏僻小村的寒門之子如何依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登頂世界國學大師的舞臺。

按照血統來講,錢穆是高貴的,他是吳越武肅王錢繆的直系後代。但是王朝更迭,瞬息百變,經過了1000年的王子侯孫,能夠高貴到哪裡去呢?

一代不如一代的家道中落,使得錢穆降生時,家中已是家徒四壁。雖然是書香門第之家,有著讀書的傳統,可是家境卻不如一些富農殷實。

雖然沒有足夠的家底作為支撐,可是錢穆父母的言傳身教卻給了錢穆比萬貫家財還要受益的教誨。

錢穆到私塾讀書時,展現了驚人的天賦,九歲便能背誦《三國演義》。

有一次,錢穆陪同父親到當地鴉片館同人議事,一位客人見錢穆,許是聽說過他的美名,於是問道:「聽說你能背《三國演義》?」

小孩子天性愛炫耀,聞此,立馬流利的背下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一篇,還加上表演動作。

周圍大人們見了無不稱讚,表揚這位天賦過人的幼年才子。錢穆得到大家的表揚,喜形於色,連陪同錢父回家時,腳步都輕快幾許。

但是,整個途中,錢父不發一語,直到經過一座小橋時,他才問兒子錢穆:「會寫橋字嗎?」

錢穆自信答道:「木字加一喬字!」

錢父又問:「若將木字換成馬字呢?」

錢穆依舊笑著答:「念驕!」

錢父嘆息著說道:「今天,你有點像這個字。」

錢穆恍然大悟,羞愧不已。從今以後,再有人讓他背誦,他一概謙虛推辭。哪怕後來父親在他十二歲後早逝,沒有人再能提點他的學問,他依舊記著父親對他的教誨: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要腳踏實地、謙虛刻苦,不是對人炫耀的資本。

雖然錢家家道中落,家中並無家財,但是時人都十分尊敬錢父。

錢父和人交往時,從不提及家中境況,既不託大,為了顏面謊稱家中殷實,也不自卑,叫苦家中多麼不易。

不卑不亢,不顯奢侈假象,也不露窘迫境況,和錢父交往的人都十分尊重他的為人。

錢父的行為影響著家中所有人,錢母與親戚好友來往時,也從不談論家中經濟;錢父的幾個孩子也多專注學問,很少與他人談論生活八卦。

錢穆一直記著錢父對他的教誨:「生活各家不同,非年輕人所當過問,更不宜與外人道之。」

我想,這些淺顯但是有用的道理應當與所有人共享。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人情往來,不可避免,但是人人應當把握好這個尺度。過於親近私密,難免越界,我們都應當用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他人,而距離過近,了解私密甚多,難免失望。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而我更願相信一個人的言傳身教,道德品行的影響。

錢父由於身體孱弱,壯年便離世,他留下遺言,叮囑孩子們好好讀書。雖然錢家隨著錢父的離世生活更加窘迫,可是錢母受錢父影響,立志不能斷了孩子們的學業。

她堅定道:「我當尊先夫遺志,為錢家保留幾顆讀書的種子。」

在父親的殷切期望和母親的堅強支持之下,錢穆磕磕絆絆的繼續著自己的學業,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錢穆身在的南京中英中學停學,錢穆不得不輟學離開學校回家。

而此時,錢穆高中尚未畢業,以後也沒有考大學的機會,所以他的學歷永遠停留在了初中。

雖然時事如此,讓他失去了求學的機會,可是錢穆在母親的鼓勵下,並未失去求學的意志。

他依舊如在校一般,堅持著規律的生活和學習。十八歲成年後,為了分擔家中的壓力,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他開啟了自己的教學生涯,到一所鄉村小學任教。

雖然身在鄉野,如珠蒙塵,可是學習這件事早就成為了錢穆的精神糧食,他不是為了高官厚祿讀書,只是長年累月之下,讀書早就成為了他捨棄不掉的一種習慣。

他的生命中,讀書是維生的血液,他曾言,自己做夢都會夢到讀書。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錢穆從未放棄過對知識的索取。

在鄉村任教期間,錢穆讀完了中國傳統文化所有的經史子集,可以說是學富五車。

是金子總會發光,這話很俗套,但是卻很適用。多年苦讀的錢穆終於因為《劉向歆父子年譜》的發行,名動學術界。

他也因這次嶄露頭角,獲得了學術界許多大咖的推崇,其中胡適的得意門生顧頡就推薦他去燕京大學任教。

從此,山野窮酸書生便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開啟了他展露鋒芒的時代。

躋身於人才濟濟的大學校園,錢穆無異於是格格不入的。當時能在大學任教的老師,大都出身名門,留洋求過學,更是有人對這位不知從哪個犄角旮瘩來的的窮酸書生報以偏見。

可是錢穆是誰,自小得益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從不妄自菲薄。短短時間內,他厚積薄發,用演講式的教學吸引了許多學生。

他講課慷慨激昂,平淡無奇的中國通史課,讓他講得繪聲繪色。由於他這些年刻苦鑽研,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幾乎沒有他不知道的,學生們提出的問題他也能給出中肯的回答和評價。

他用自己講課的人格魅力,讓這些人遺忘掉了他只有初中學歷的事實。因為他的課太吸引學生,不僅本校學生會旁聽,其他學校許多學生更是慕名而來。

一度錢穆的課讓學校不得不接連更換更大的教師,甚至到了將胡適的課挪出北大梯形禮堂,轉而給錢穆的課騰位的程度。

後來胡適和錢穆在學術上從不走一條路,胡適主張全盤西化,而錢穆始終保持清醒大腦,認為過猶不及,國學始終是中國人的立身之本,不知道是不是有這件事的緣故。當然,出於對兩位大儒的尊重,就當笑談聽一聽吧。

錢穆教導學生,要有中國文化自信,要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許多學子、老師崇洋媚外,很是痛心。

害怕中國文化丟失,他花費一年時間,嘔心瀝血,寫出了《國史大綱》一書,意在讓中國人了解自己的文化,對中國文化保持自信。

他堅信「國民當知國史,國史方能建信仰」,他始終對中國文化報以崇高的敬意和一種溫潤的感情。

錢穆先生一生就是沉浸在書海的書蟲,他從未停止過讀書的腳步,在北京任教期間,他購置了五萬多本書籍,生生將自己的小屋變成了圖書館。

錢穆唯一的享樂便是讀書,能買這麼多書,想是將自己的工資都用於購書了罷。

他還曾同友人自嘲,哪天失業了,到街口擺個書攤,也能養活自己了。

錢穆一生嗜書如命,他讀書的高度早就超越了勵志成為史學家、文學家的大志之人,他在晚年回憶,自己讀書只是心性所好,讀書自小就成為了他不可隔離的習慣罷了。

從錢穆先生的身上可以看出,讀書是真的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把讀書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如吃飯穿衣一般,每天哪怕一小點,日積月累,積跬步,終有一天,可以致千裡。

而人人想要的出息或者改變命運,就能在量變中成為質變,得到實現。

錢穆受父母影響,對待妻子很是尊敬,哪怕他此生婚姻不順,有過三任妻子,他仍能擔得起堅貞丈夫的名聲。

錢穆第一位妻子因為難產去世;第二位妻子與他相守多年,生了三子二女,卻因聚少離多,顯得生分。

戰爭期間,錢穆輾轉各地任教,為了妻兒安定,將他們留在蘇州,工資寄回家開支一家生活。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勢所迫,錢穆不得不離開大陸到香港求生。到香港後,他多次寫信,期望妻兒到香港與他團聚,以解相思之苦。

但是此時,錢穆卻不為新中國政府所接受,雖然他從不問政治,只埋頭教書,但是歷史的泥石流仍然灌在了他身上。

錢穆作為被大陸批判的文人,而他的妻兒卻喜悅於新中國的成立,自然與他產生了隔閡。

錢穆多次寫信,期盼妻兒到香港團聚,直到17歲的次子回信,附上某日報點名批判錢穆、胡適、傅斯年是「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所能控制的極少數人」的社論,婉拒了錢穆。

此時的錢穆不僅被國家批判,還被家人拒絕,兒女嫌棄,真正是眾叛親離、孤家寡人,伶仃無助。他明白,大陸他回不去了,而妻兒也與他生分,此後,他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狀態。

但是,錢穆從來都是堅強的勇者,雖然他如被流放一樣漂流在香港,但是他仍然想用自己所學為國家做些什麼。

後來,他見許多因戰亂逃亡到香港的年輕人失學無助,對前途一片迷茫,於是決定創辦學校,傳播中國文化。

1950年,他和好友創辦了新亞書院,經歷了種種困難,終將新亞書院發展成了香港最負盛名的民辦高校。

後來新亞書院和另外兩所民辦高校合併,成為了現在的香港中文大學,所以初中生學歷的錢穆其實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創辦人之一。

錢穆創辦新亞學院,倒是機緣巧合下結識了自己的第三任妻子胡美琦。胡美琦的父親和錢穆是老相識,胡美琦也曾在新亞書院讀過書,算是錢穆的學生,只是後來胡美琦隨家人搬到臺灣,就斷了這短暫的緣分。

1952年,錢穆到臺灣講學時,被課堂上的一塊水泥砸中,身受重傷。

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誰也沒料到這塊水泥會給錢穆砸出一個美妻來。

因為之前的緣分,聽說錢穆受傷,胡美琦就常常到醫院看望。四個月養傷期間,兩人已經非常相識,亦師亦友。

兩年後,胡美琦到香港發展,因為在臺灣的那段情誼,她和錢穆常常見面。就這樣相處之下,錢穆和胡美琦產生了感情。

錢穆已是古稀之年,眼見著回大陸和妻兒團聚無望,妻兒也與自己斷絕了關係,於是便向胡美琦求婚。

1956年,錢穆62歲,胡美琦27歲,這對老少戀,在香港舉辦婚禮。

從此,錢穆總算結束了自己在香港的孤身漂泊生涯,有了一個安定的家庭。

胡美琦和錢穆雖然年齡差距很大,但是感情甚篤。兩人都是有涵養學識的讀書人,十分懂得生活情趣。

錢穆愛書,胡美琦愛花,他們的家中書香和花香相得益彰。雖是古稀老人,錢穆卻相當浪漫,會陪妻子看日出,漫步江邊,夜深人靜時,錢穆還會關掉家中所有燈,借著月光,為胡美琦吹簫。

連金庸目睹兩人的生活後,都大為羨慕,稱讚人間幸福,不過如此。

錢穆一生致力於國學的傳播,但是生他養他的國卻在他逃難香港後始終無法回去。

後來他定居臺灣,回大陸更是一種奢侈,雖然有妻子胡美琦的陪伴,但是鄉土對他的召喚始終在夜深人靜時響徹腦海。

在胡美琦的悉心照料下,錢穆享年96歲高齡,最終在臺灣仙逝。兩年後,1992年,胡美琦秉承錢穆遺願,將他的骨灰帶到大陸,葬在了他心心念念的太湖石皮山。

兜兜轉轉,終究還是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裡。生於此,身歸於此,相信中國最後一代國學大師,此生應當圓滿了。

相關焦點

  • 【驕傲】嚴耕望師從國學大師錢穆,一生淡泊名利
    嚴耕望師從國學大師錢穆,是錢穆先生最欣賞的弟子。    194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曾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文化研究所、新亞研究所研究員、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耶魯大學客座教授。1970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唐代交通圖考》、《唐僕尚丞郎表》及成名作《秦漢地方行政制度》等專書共7種,論文40多篇。
  • 史學大師錢穆:創辦新亞書院 一生為故國招魂
    [導讀]2009年8月8日,國學大師錢穆墨寶在香港拍賣。其中錢穆的信札中寫道,「今日之國運,吾儕從事學術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辭其咎」。短短一句話,可見一代國學大師「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錢穆在臺北素書樓授課。2009年8月8日,國學大師錢穆、傅斯年墨寶在香港拍賣。其中錢穆的信札,用行書寫就,字體飄逸、秀雅。
  • 一代碩儒錢穆
    他是香港新亞書院創辦人,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國學大師」「中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國學大師」。他1949年後遠走香港和臺灣,1992年歸葬大陸故土。他就是一代碩儒錢穆先生。位於臺北市的錢穆故居坐落於陽明山下的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內。東吳大學是1900年由基督教會在蘇州設立的私立宗教大學,1954年在臺北復校。
  • 金耀基 | 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
    從1977年以來,錢先生在我夫婦心目中,不只是一位望重士林的國學大師,更是一位言談親切、風趣可愛的長者。錢先生一生從事學術與教育,創建新亞也許是他所花心血最多的。倬雲兄去年在見了錢先生後跟我說:「一位歷史巨人正在隱入歷史。」誠然,賓老不死,只是隱入歷史。賓四先生的一生,承擔是沉重的,他生在文化傾圮,國魂飄失的歷史時刻,他寫書著文有一股對抗時流的大力量在心中鼓動,他真有一份為往聖繼絕學的氣魄,他的高足餘英時先生以「一生為故國招魂」來詮釋這位史學大師的志業宏願。
  •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錢遜逝世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錢遜逝世 原標題: 資料圖  北京晚報訊 著名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錢遜先生,於昨天凌晨病逝,享年85歲。
  • 看看近現代國學大師,大家覺得還有誰
    正如湯一介教授所說:「學問不錯,人格又高尚,才可稱為大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因此,「大師」理應是學問和品德方面之典範。從學問和品德即文品與人品相融合為一的標準看,「國學大師」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
  • 讀懂錢穆這三句話,才算是真正的讀懂了書
    他還和陳垣、陳寅恪、呂思勉並稱為近代四大史學家,被稱為是「中國當代最後的大儒」。 1960年,他應邀到美國耶魯大學東方研究系講學,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並被頌道: 「你是一個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監護人,你把東方的智慧帶出了樊籠,來充實自由世界。」
  • 1967年他應蔣介石邀請去臺灣,臨終卻交代妻:千萬別把我留這裡
    梳理中國現代學術史,無法避開錢穆不談。作為中國新時期的一位舊式文人代表,錢穆缺乏完整的現代教育經歷,完全是憑自己的勤奮刻苦治學,躋身於中國現代學術大師之列。他用畢生的經歷向世人闡釋了:讀書求學問可安身立命。
  • 中國最後的國學大師——南懷瑾
    作為中國歷史中最後一位集儒、釋、道為大家的國學大師。在他的論述中有很多不被現在人所接受。可是作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在與現代文明最後的碰撞中,有這樣的論調也是無可厚非。如果說中國的一部分晦澀的儒、釋、道傳統文化被一步步塵封了,那南懷瑾就是在塵封前儘自己的能力拍去它的塵土,讓他重見世間,然後再被封起的大師。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梁啓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著名思想家、活動家、國學大家。被公認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敢於創新,推動了「史學革命」,並在革新文章風格方面,一馬當先。他就發明了一種介乎於古文和白話文之間的新文體。
  •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錢遜去世 曾擔任孔子學會副會長
    錢遜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身份——國學大師錢穆之子。1933年,錢遜出生於北平,他是家中老三,上有哥哥錢拙、錢行,下有妹妹錢易、錢輝。據2014年第29期《環球人物》刊發的《錢遜,被時代選擇的人生》一文報導稱,1949年,錢穆隻身南下,至香港創辦新亞書院(後與崇基書院、聯合書院合併成香港中文大學),從此開始孤懸海外的後半生。時年16歲的錢遜則從蘇州中學畢業,考入清華,北上求學。
  • 誰是「錢門傳薪人」 葉龍追憶國學大師錢穆
    2016年3月25日訊,葉龍一生追隨錢穆,在他八旬高齡的時候,整理、注釋先師錢穆未曾出版過的課堂講義,但這位訥訥的老人,不止是一位「複述者」,他原本也有要一個「大江大海」的故事。在這片被遺忘的時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篤定地,做著一件堅信不會被後世遺忘的事情:整理、注釋先師錢穆未曾出版過的課堂講義。2014年開始,《中國經濟史》、《中國文學史》陸續出版,猶如點燃燎原之火,人們驚訝地發現,原來在錢穆廣博的學術體系之外,還有從未被發掘的、完整的專門史。
  • 那年今日 錢穆:教大學不如教中學,教中學不如教小學
    無錫當地流傳一句老話「東有七房橋,西有七尺場」,說的是無錫錢氏出了三位國學大師:教育家錢基博以及聲名更隆的其子錢鍾書,錢基博錢鍾書父子是出自七尺場錢氏,而另一位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後一位大師的錢穆便是七房橋錢氏。1900年,虛歲7歲的錢穆開始上私塾,他聰穎異常,記憶絕佳,能一日學得生字二十,先生給增至三十,還能輕鬆記住,又給他增到四十,如此遞增直到日讀七八十都還能勉力記住。
  • 現如今,在世堪稱國學大師的還有幾位?
    首先我們要看看國學大師的定義是什麼。第一個,在國學的領域,除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外,他一定是長壽的,因為現在來看,只有年紀夠大,才能做到德高望重,一個五六十歲的人很難被人認可為國學大師,所以,我們只能往80歲以上的人群中去尋找了。
  • 他是近代史上若隱若現的國學大師,結髮妻子去世後,終身未娶
    文/傅華軒民國有位若隱若現的國學大師馬一浮。馬一浮是誰?列位,他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家。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後字一浮,號湛翁,別署蠲翁、蠲叟、蠲戲老人。但蔡堅持己見,於是與其意見相左的馬,在就職後不到三周,便辭了職。馬對蔡元培說:"我不會做官,只會讀書,不如讓我回西湖。"掛冠求去,有點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意味。
  • 史海揭密:國學大師錢穆與香港中文大學的創辦
    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臺灣,錢穆雖沒有赴臺,卻也因為憂心時局,與不少知識分子經廣州去了香港。在香港,自認是流亡知識分子的錢穆,除在徐復觀主持的《民主評論》發表文章外,又與謝幼偉、唐君毅、崔書琴等學者,借用華南中學在九龍偉晴街的課室三間,籌辦「亞洲文商夜學院」,實現為中國人辦教育的目的。
  • 錢穆之子,被時代選擇的人生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 清華大學教授,國際儒學聯 合會副理事長,著有《論語 淺解》《先秦儒學》《〈論 語〉講義》等書。 10月末的北京,已然深秋氣象。北三環邊上一幢寫字樓裡,一間約20平方米的屋子,一圈桌子,一位身著唐裝的銀髮老者,十幾個年輕人,相與圍坐。年輕人輪流誦讀《論語》各章節,然後自由討論,最後由那位慈顏悅色、靜靜聆聽的老者答疑解惑,延伸闡釋。
  • 中國近代第一世家:一諾獎得主,兩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
    中國科學界著名的「三錢」,都出自這個家族。最近,他們當中還出了一位諾獎得主和多位院士。在科學、歷史、文化和藝術等多個領域,都湧現出一大批人才。 有人總結出他們家族曾出了:一諾獎得主,兩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
  • 錢穆,二十六年猶記風吹
    他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通儒和國學大師、國史大師(李木妙語)、「一生為中國文化續命的史家」(江湄語)、「一生為故國招魂」(餘英時語)的學者,盛譽空前,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光環愈發耀眼,誠應了顧頡剛所謂的「層累地造成了中國古史」之說,人的聲譽也是層累地造成的。錢穆生命的最後三個月在臺灣並不平靜。此前,他作為國學大師、國史大師曾安穩地待在臺北市陽明山素書樓裡著述,有二十三年時光。
  • 民國時期的10大國學大師,誰排第一合適?
    作為西學東漸和全盤西化的一個必然結果,幾千年來被視為稀鬆平常的中國傳統文化被提高到了一個重要地位,並被冠以「國學」的稱謂,國學大師因此應運而生。那麼,在民國時期都有哪些舉足輕重的國學大師呢?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民國時期的十大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