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後一位國學大師錢穆:一生娶三妻,遭兒女嫌棄,死後方回故裡
,一步一步登頂世界國學大師的舞臺。 後來胡適和錢穆在學術上從不走一條路,胡適主張全盤西化,而錢穆始終保持清醒大腦,認為過猶不及,國學始終是中國人的立身之本,不知道是不是有這件事的緣故。當然,出於對兩位大儒的尊重,就當笑談聽一聽吧。
-
史學大師錢穆:創辦新亞書院 一生為故國招魂
[導讀]2009年8月8日,國學大師錢穆墨寶在香港拍賣。其中錢穆的信札中寫道,「今日之國運,吾儕從事學術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辭其咎」。短短一句話,可見一代國學大師「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錢穆在臺北素書樓授課。2009年8月8日,國學大師錢穆、傅斯年墨寶在香港拍賣。其中錢穆的信札,用行書寫就,字體飄逸、秀雅。
-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錢遜逝世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錢遜逝世 原標題: 資料圖 北京晚報訊 著名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錢遜先生,於昨天凌晨病逝,享年85歲。
-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錢遜去世 曾擔任孔子學會副會長
錢遜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身份——國學大師錢穆之子。1933年,錢遜出生於北平,他是家中老三,上有哥哥錢拙、錢行,下有妹妹錢易、錢輝。據2014年第29期《環球人物》刊發的《錢遜,被時代選擇的人生》一文報導稱,1949年,錢穆隻身南下,至香港創辦新亞書院(後與崇基書院、聯合書院合併成香港中文大學),從此開始孤懸海外的後半生。時年16歲的錢遜則從蘇州中學畢業,考入清華,北上求學。
-
高考作文素材:淡泊名利
淡泊於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慾、名利橫流的當今,有志者更應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2)事實論據關麟徵辭官隱居關麟徵是黃博軍校一斯期生,曾在******軍隊中歷任要職。從44歲至85歲逝世,他一直過著淡泊的隱居生活。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當代大學者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甘於寂寞。他謝絕所有新聞媒體的採訪,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的記者,曾千方百計想衝破錢鍾書的防線,最後還是不無遺憾地對全國觀眾宣告:錢鍾書先生堅決不接受採訪,我們只能尊重他的意見。
-
沒有名和利,你憑什麼說你淡泊名利?
有人說:經常說淡泊名利的人都是有名有利的人。沒名沒利的人,哪有什麼名利可以淡泊?人微言輕,說淡泊名利就是一個笑話。古人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如果你有名有利,你想淡泊名利也不成。古今中外,能留名的人絕大多數是君王、文臣武將、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富豪等,當然也有造反者、叛國者,以及其他大奸大惡之人,庶民百姓極少有留下姓名的。
-
你在社會底層苟活,卻學著社會高層「淡泊名利」
社會高層,的確需要淡泊名利。他們處於社會金字塔的頂端,手握權力和財富,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享受者最好的住房、醫療、教育、養老資源,如果沒有淡泊名利的廉政教育,無限制貪婪下去,等待他們的就是「囚籠」。可悲的是,社會底層苟活的窮人,聽了社會高層的訓誡,真的把「淡泊名利」當成了座右銘。「家有黃金萬兩,食不過一日三餐;家有廣廈千間,臥不過一榻之地。」
-
一代碩儒錢穆
他是香港新亞書院創辦人,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國學大師」「中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國學大師」。他1949年後遠走香港和臺灣,1992年歸葬大陸故土。他就是一代碩儒錢穆先生。位於臺北市的錢穆故居坐落於陽明山下的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內。東吳大學是1900年由基督教會在蘇州設立的私立宗教大學,1954年在臺北復校。
-
金耀基 | 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
從1977年以來,錢先生在我夫婦心目中,不只是一位望重士林的國學大師,更是一位言談親切、風趣可愛的長者。錢先生一生從事學術與教育,創建新亞也許是他所花心血最多的。賓四先生的一生,承擔是沉重的,他生在文化傾圮,國魂飄失的歷史時刻,他寫書著文有一股對抗時流的大力量在心中鼓動,他真有一份為往聖繼絕學的氣魄,他的高足餘英時先生以「一生為故國招魂」來詮釋這位史學大師的志業宏願。從結識錢先生後,我總覺得他是很寂寞的,他曾說很少有可以談話的人了。應該說自「五四」以來的學術大氣候流行後,錢先生在心靈上已是一位「流亡的文化人」了。
-
史海揭密:國學大師錢穆與香港中文大學的創辦
佔地雖不大,也無圖書館,但亞洲文商從此由夜校改為日校,並更名為「新亞書院」,錢穆出任院長。錢穆雖在港辦學,並沒有斷開與臺灣的聯繫。隨著蔣介石在臺政務與各項文化建設逐漸展開,錢穆多次受邀赴臺講學。傳授中國文化與歷史精神。抗戰時,錢穆就數度於四川晉見蔣介石,談及理學與歷史。蔣介石託錢穆編寫《清儒學案》,邀他到重慶中央訓練團演講,素有交情。
-
讀書方法系列|向錢穆大師學習讀書方法
錢穆(1895年—1990年),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被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國學大師錢穆曾經這樣概括自己的一生,即以他請辭新亞書院院長為界,此前的生活系以上堂教書為正業,而以下堂讀書與著書為副業;此後正好翻轉過來,即以讀書與著書為正業,而以上堂教書為副業。由此可見,錢穆的一生是地地道道的一介書生,是以教書、讀書、著書為中心的一生。
-
賈寶玉真的淡泊名利嗎?答案就在《好了歌》裡
他們都以淡泊名利為榮,活在高高的雲端裡。 《好了歌》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神仙」。 甄士隱自以為是「神仙一流人品」,淡泊名利,超凡脫俗,直到他聽到了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
誰是「錢門傳薪人」 葉龍追憶國學大師錢穆
2016年3月25日訊,葉龍一生追隨錢穆,在他八旬高齡的時候,整理、注釋先師錢穆未曾出版過的課堂講義,但這位訥訥的老人,不止是一位「複述者」,他原本也有要一個「大江大海」的故事。這張照片拍完不到一個月,錢穆去世了。一「我一生的成功,大概都和寫字有關。」在前往香港青衣島的路上,我時斷時續地讀著葉龍老先生即將出版的《錢穆書信集注釋》樣稿。
-
淡泊名利,缺心眼,沒什麼執念的4個星座
總有一些人一生都在偏執的狀態下度過屬於自己的生活,既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也大大影響了他人。不過,總有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自己苦苦想要追求得到的,偏偏上天卻是不願給自己的。下面就來說說這幾個淡泊名利,沒什麼執念的星座吧。
-
現如今,在世堪稱國學大師的還有幾位?
首先我們要看看國學大師的定義是什麼。第一個,在國學的領域,除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外,他一定是長壽的,因為現在來看,只有年紀夠大,才能做到德高望重,一個五六十歲的人很難被人認可為國學大師,所以,我們只能往80歲以上的人群中去尋找了。
-
10句有關名利的經典格言,學習淡泊名利的智慧
10句有關名利的經典格言,學習淡泊名利的智慧1.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語出唐·張志和《漁歌子》詞。此寫漁父風雨中戴笠穿蓑、從容閒逸的形象,暗寓了詩人淡泊名利、不求聞達、醉心山林閒適生活的情趣。2. 爭利亦爭名,驅車復驅馬。語出南朝梁·王僧儒《落日登高》。爭利也就是爭名,這就好像是驅車也就是驅馬一樣。此以比喻修辭法形象地說明了名利是難以分開的道理。3.
-
錢穆之子,被時代選擇的人生
年輕人輪流誦讀《論語》各章節,然後自由討論,最後由那位慈顏悅色、靜靜聆聽的老者答疑解惑,延伸闡釋。此情此景,不免讓人有置身舊時私塾的感覺。這樣的「私塾」每周四晚準時進行,已持續了半年多。座中的老者,是清華大學教授錢遜。他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身份,國學大師錢穆之子。
-
大師評大師:馬一浮、傅斯年、錢穆眼中的章太炎
章太炎像章太炎先生是革命家、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代國學大師。他辦報、講學,一生著述極為宏富,對近現代中國的政治、學術、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影響。章太炎與馬一浮兩位國學大師的治學異同文/何俊(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國學院院長)在20世紀中國現代學術大的發展過程中,有個基本的潮流就是西學化或者建制化。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梁啓超堪稱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等,著述甚豐。
-
錢穆,二十六年猶記風吹
他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通儒和國學大師、國史大師(李木妙語)、「一生為中國文化續命的史家」(江湄語)、「一生為故國招魂」(餘英時語)的學者,盛譽空前,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光環愈發耀眼,誠應了顧頡剛所謂的「層累地造成了中國古史」之說,人的聲譽也是層累地造成的。錢穆生命的最後三個月在臺灣並不平靜。此前,他作為國學大師、國史大師曾安穩地待在臺北市陽明山素書樓裡著述,有二十三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