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嚴耕望師從國學大師錢穆,一生淡泊名利

2021-03-05 莊嚴宗親

 

     嚴耕望(1916—1996),名德厚,字耕望,號歸田,安徽桐城人,著名歷史學家,以中國中古政治制度和歷史地理研究蜚聲史壇。嚴耕望師從國學大師錢穆,是錢穆先生最欣賞的弟子。

    194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曾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文化研究所、新亞研究所研究員、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耶魯大學客座教授。1970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唐代交通圖考》、《唐僕尚丞郎表》及成名作《秦漢地方行政制度》等專書共7種,論文40多篇。以治學方法嚴謹聞名,被餘英時稱為「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 

嚴耕望一生淡泊名利

   嚴耕望終身以「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為座右銘,並認為「後六個字極不易做到」,而做不到即不能成為一個「堅強純淨的學術人」,也不要想在學術上有較大的成就。 

自左至右:嚴耕望、錢穆、餘英時

      1964年,嚴先生應香港中文大學之聘,擔任新亞研究所導師。據他的學生回憶,中大當時給高級講師的舉家旅費是坐飛機的標準,而嚴先生一家則改乘輪船抵港,節省下來的錢以貼補家用。事實上,來港前嚴耕望的生活已經相當窘迫。當時,在香港高校任教薪金要高出臺灣好幾倍,然而嚴耕望赴港更多是出於對老師錢穆的支持,而非一般意義上的「淘金」。在港期間,為了專心於《唐代交通圖考》和《國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和著述,嚴耕望一如既往地堅持史語所時期的「三不原則」——不兼課、不參加任何活動(包括學術會議、演講)、不寫普及性文章賺稿費,理由是花費時間太多,所得不償所失。

      

      1973年,香港中文大學有講座教授一席空缺(香港的大學採用英國制度,每一系只一位「講座教授」,且為終身制,其餘全部為講師),當時已經是「中研院」院士的嚴耕望眾望所歸,然而由於講座教授需兼行政,而行政工作在他看來對學術研究頗具「殺傷力」,故而這一在尋常人看來能名利雙收的位置最終還是被嚴耕望婉言謝絕了。直到65歲退休,嚴耕望在香港中文大學還只是一個高級講師。餘英時在《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一文中說,嚴先生在名利面前這種「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治學的勇猛精進、鍥而不捨,恰好互為表裡、剛柔相濟。這或許就是錢穆先生認為聰明人最缺的「毅力與傻氣」吧。 

    文章投稿,識別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最後一位國學大師錢穆:一生娶三妻,遭兒女嫌棄,死後方回故裡
    ,一步一步登頂世界國學大師的舞臺。 後來胡適和錢穆在學術上從不走一條路,胡適主張全盤西化,而錢穆始終保持清醒大腦,認為過猶不及,國學始終是中國人的立身之本,不知道是不是有這件事的緣故。當然,出於對兩位大儒的尊重,就當笑談聽一聽吧。
  • 史學大師錢穆:創辦新亞書院 一生為故國招魂
    [導讀]2009年8月8日,國學大師錢穆墨寶在香港拍賣。其中錢穆的信札中寫道,「今日之國運,吾儕從事學術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辭其咎」。短短一句話,可見一代國學大師「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錢穆在臺北素書樓授課。2009年8月8日,國學大師錢穆、傅斯年墨寶在香港拍賣。其中錢穆的信札,用行書寫就,字體飄逸、秀雅。
  •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錢遜逝世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錢遜逝世 原標題: 資料圖  北京晚報訊 著名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錢遜先生,於昨天凌晨病逝,享年85歲。
  • 國學大師錢穆之子錢遜去世 曾擔任孔子學會副會長
    錢遜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身份——國學大師錢穆之子。1933年,錢遜出生於北平,他是家中老三,上有哥哥錢拙、錢行,下有妹妹錢易、錢輝。據2014年第29期《環球人物》刊發的《錢遜,被時代選擇的人生》一文報導稱,1949年,錢穆隻身南下,至香港創辦新亞書院(後與崇基書院、聯合書院合併成香港中文大學),從此開始孤懸海外的後半生。時年16歲的錢遜則從蘇州中學畢業,考入清華,北上求學。
  • 高考作文素材:淡泊名利
    淡泊於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慾、名利橫流的當今,有志者更應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2)事實論據關麟徵辭官隱居關麟徵是黃博軍校一斯期生,曾在******軍隊中歷任要職。從44歲至85歲逝世,他一直過著淡泊的隱居生活。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當代大學者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甘於寂寞。他謝絕所有新聞媒體的採訪,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的記者,曾千方百計想衝破錢鍾書的防線,最後還是不無遺憾地對全國觀眾宣告:錢鍾書先生堅決不接受採訪,我們只能尊重他的意見。
  • 沒有名和利,你憑什麼說你淡泊名利?
    有人說:經常說淡泊名利的人都是有名有利的人。沒名沒利的人,哪有什麼名利可以淡泊?人微言輕,說淡泊名利就是一個笑話。古人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如果你有名有利,你想淡泊名利也不成。古今中外,能留名的人絕大多數是君王、文臣武將、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富豪等,當然也有造反者、叛國者,以及其他大奸大惡之人,庶民百姓極少有留下姓名的。
  • 你在社會底層苟活,卻學著社會高層「淡泊名利」
    社會高層,的確需要淡泊名利。他們處於社會金字塔的頂端,手握權力和財富,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享受者最好的住房、醫療、教育、養老資源,如果沒有淡泊名利的廉政教育,無限制貪婪下去,等待他們的就是「囚籠」。可悲的是,社會底層苟活的窮人,聽了社會高層的訓誡,真的把「淡泊名利」當成了座右銘。「家有黃金萬兩,食不過一日三餐;家有廣廈千間,臥不過一榻之地。」
  • 一代碩儒錢穆
    他是香港新亞書院創辦人,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國學大師」「中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國學大師」。他1949年後遠走香港和臺灣,1992年歸葬大陸故土。他就是一代碩儒錢穆先生。位於臺北市的錢穆故居坐落於陽明山下的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內。東吳大學是1900年由基督教會在蘇州設立的私立宗教大學,1954年在臺北復校。
  • 金耀基 | 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
    從1977年以來,錢先生在我夫婦心目中,不只是一位望重士林的國學大師,更是一位言談親切、風趣可愛的長者。錢先生一生從事學術與教育,創建新亞也許是他所花心血最多的。賓四先生的一生,承擔是沉重的,他生在文化傾圮,國魂飄失的歷史時刻,他寫書著文有一股對抗時流的大力量在心中鼓動,他真有一份為往聖繼絕學的氣魄,他的高足餘英時先生以「一生為故國招魂」來詮釋這位史學大師的志業宏願。從結識錢先生後,我總覺得他是很寂寞的,他曾說很少有可以談話的人了。應該說自「五四」以來的學術大氣候流行後,錢先生在心靈上已是一位「流亡的文化人」了。
  • 史海揭密:國學大師錢穆與香港中文大學的創辦
    佔地雖不大,也無圖書館,但亞洲文商從此由夜校改為日校,並更名為「新亞書院」,錢穆出任院長。錢穆雖在港辦學,並沒有斷開與臺灣的聯繫。隨著蔣介石在臺政務與各項文化建設逐漸展開,錢穆多次受邀赴臺講學。傳授中國文化與歷史精神。抗戰時,錢穆就數度於四川晉見蔣介石,談及理學與歷史。蔣介石託錢穆編寫《清儒學案》,邀他到重慶中央訓練團演講,素有交情。
  • 讀書方法系列|向錢穆大師學習讀書方法
    錢穆(1895年—1990年),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被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國學大師錢穆曾經這樣概括自己的一生,即以他請辭新亞書院院長為界,此前的生活系以上堂教書為正業,而以下堂讀書與著書為副業;此後正好翻轉過來,即以讀書與著書為正業,而以上堂教書為副業。由此可見,錢穆的一生是地地道道的一介書生,是以教書、讀書、著書為中心的一生。
  • 賈寶玉真的淡泊名利嗎?答案就在《好了歌》裡
    他們都以淡泊名利為榮,活在高高的雲端裡。 《好了歌》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神仙」。 甄士隱自以為是「神仙一流人品」,淡泊名利,超凡脫俗,直到他聽到了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 誰是「錢門傳薪人」 葉龍追憶國學大師錢穆
    2016年3月25日訊,葉龍一生追隨錢穆,在他八旬高齡的時候,整理、注釋先師錢穆未曾出版過的課堂講義,但這位訥訥的老人,不止是一位「複述者」,他原本也有要一個「大江大海」的故事。這張照片拍完不到一個月,錢穆去世了。一「我一生的成功,大概都和寫字有關。」在前往香港青衣島的路上,我時斷時續地讀著葉龍老先生即將出版的《錢穆書信集注釋》樣稿。
  • 淡泊名利,缺心眼,沒什麼執念的4個星座
    總有一些人一生都在偏執的狀態下度過屬於自己的生活,既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也大大影響了他人。不過,總有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自己苦苦想要追求得到的,偏偏上天卻是不願給自己的。下面就來說說這幾個淡泊名利,沒什麼執念的星座吧。
  • 現如今,在世堪稱國學大師的還有幾位?
    首先我們要看看國學大師的定義是什麼。第一個,在國學的領域,除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外,他一定是長壽的,因為現在來看,只有年紀夠大,才能做到德高望重,一個五六十歲的人很難被人認可為國學大師,所以,我們只能往80歲以上的人群中去尋找了。
  • 10句有關名利的經典格言,學習淡泊名利的智慧
    10句有關名利的經典格言,學習淡泊名利的智慧1.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語出唐·張志和《漁歌子》詞。此寫漁父風雨中戴笠穿蓑、從容閒逸的形象,暗寓了詩人淡泊名利、不求聞達、醉心山林閒適生活的情趣。2. 爭利亦爭名,驅車復驅馬。語出南朝梁·王僧儒《落日登高》。爭利也就是爭名,這就好像是驅車也就是驅馬一樣。此以比喻修辭法形象地說明了名利是難以分開的道理。3.
  • 錢穆之子,被時代選擇的人生
    年輕人輪流誦讀《論語》各章節,然後自由討論,最後由那位慈顏悅色、靜靜聆聽的老者答疑解惑,延伸闡釋。此情此景,不免讓人有置身舊時私塾的感覺。這樣的「私塾」每周四晚準時進行,已持續了半年多。座中的老者,是清華大學教授錢遜。他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身份,國學大師錢穆之子。
  • 大師評大師:馬一浮、傅斯年、錢穆眼中的章太炎
    章太炎像章太炎先生是革命家、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代國學大師。他辦報、講學,一生著述極為宏富,對近現代中國的政治、學術、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影響。章太炎與馬一浮兩位國學大師的治學異同文/何俊(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國學院院長)在20世紀中國現代學術大的發展過程中,有個基本的潮流就是西學化或者建制化。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梁啓超堪稱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等,著述甚豐。
  • 錢穆,二十六年猶記風吹
    他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通儒和國學大師、國史大師(李木妙語)、「一生為中國文化續命的史家」(江湄語)、「一生為故國招魂」(餘英時語)的學者,盛譽空前,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光環愈發耀眼,誠應了顧頡剛所謂的「層累地造成了中國古史」之說,人的聲譽也是層累地造成的。錢穆生命的最後三個月在臺灣並不平靜。此前,他作為國學大師、國史大師曾安穩地待在臺北市陽明山素書樓裡著述,有二十三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