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的心理學意義

2020-10-18 水韻心理

社會發展到今天,物質極大豐富,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改變。而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有讓大人感覺不爽的行為,比如:挑食。挑食是怎樣形成的呢?孩子們說過一句好玩的話:為什麼大人們不挑食?因為他們做的都是他們自己喜歡吃的。這是個玩笑,不必當真。

那孩子為什麼會挑食呢?

原因可能是:

1、被大人暗示出來的。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形:一個外面的阿姨或叔叔對孩子說,你吃點肉吧,孩子自己還沒反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中某一個人就代替孩子說,她(他)不吃這個。原因可能是孩子曾經有一兩次不想吃肉,這就被誤解成永遠不吃雞肉。這個誤解一旦固化, 孩子要想吃肉都覺得會「對不起」家人,被催眠的認為自己不願意吃肉。所以永遠不要僵化地評判孩子,或者把孩子評論得僵化了。比如不要說:我孩子不愛說話、不愛運動、只喜歡看書、不喜歡吃青菜,等等。

2、也是權力鬥爭、是被動攻擊的結果:你要我吃我偏不吃,你不要我吃我偏要吃。有些家庭中,吃的問題已經嚴重到不只是挑食的問題,而是吃不吃的問題:孩子完全不好好吃飯,吃飯的時候家裡就彌散著恐怖氣氛,孩子的純生理需要,硬是被弄成了家庭戰爭的導火索。挑食、厭食、暴食等進食問題是關係問題投射在吃上的表現,要改變這些行為問題僅僅說教是無效的,要透過改變關係或許才能改變行為。

3、父母「需要」孩子挑食這個問題,來滿足攻擊孩子的需要。因為:父母自己小時候就是這樣被攻擊的;或者餐桌上融洽的氣氛,會讓父母覺得「福兮禍所伏」,餐桌上要發生些不好的事情,不如乾脆人為製造點「禍」,免得莫名其妙的禍從天而降。

這就是關於挑食的心理學分析,看完您有所悟嗎?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專家:學會這4招,讓傲嬌的挑食寶寶馬上大口吃飯
    那麼,作為家長,面對挑食的孩子,我們該怎麼做呢?我們可以通過鼓勵的方式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自我效能」。5歲的月月有段時間也非常挑食。後來,月月媽媽就經常鼓勵她:「吃米飯會變得更有力量。」
  • 學習心理學對我們的意義
    一、心理學是什麼1.心理學的內容很廣泛心理學的內容很廣泛心理學的發展於二十世紀初期,到今天大約一個世紀,它的起源是哲學,有些人認為弗洛伊德是創始人,至於是不是,這個不是很重要,重要是心理學出現了。也許你會不了解什麼是「身心一體學」,舉個例子,心理學研究發現競爭心強的人更易得冠心病,這就是屬於身心一體學內容,當然心理學的廣泛程度還遠不僅於此,就像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一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行為經濟學的創始人,他的行為經濟學就是一門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的經濟學,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學研究的廣泛性了吧 。
  • 為什麼小孩挑食大人不挑食?這個心理學效應解釋的很到位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一個疑問,為什麼小時候非常挑食的自己長大後卻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吃貨?小的時候經常圍繞在耳邊的一句話,就是每次媽媽非常生氣扯著嗓子喊道:「現在不吃一會就沒飯了,這麼挑食早晚得餓死」。
  • 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現實意義
    學習高等教育心理學,在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增長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有助於開展相關教學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素質素養及做人做事等等的效率,高校教師作為學生人生關鍵時期的領路人,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理論指導具有現實意義。高等教育心理學,依我見,恰如一縷長明之光,若有心,便可捕捉而盡用,若無意,便視卻不得見之爾。
  • 一、兒童心理學的理論意義
    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不僅具有實踐的意義,而且具有理論的意義。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指出:認識論和辯證法是由很多科學構成的。他認為:各門科學史、兒童智力發展史、動物智力發展史、語言史、心理學、感官生理學是「構成認識論和辯證法的知識領域」。
  • 幼兒園孩子挑食怎麼辦?如何改善孩子挑食?
    但是卻有很多孩子是挑食的,著實讓家長頭疼。一、幼兒挑食的原因是什麼?小孩挑食的原因有很多種,一般可能是由於家長飲食習慣的影響,使兒童養成了一個不好的飲食習慣,如吃飯前經常吃零食,其他的因素可能是由於兒童自身缺鋅,因為鋅是味覺的組成成分之一。
  • 中醫心理學之儒家哲學思想的心理學意義
    「天地之性以人為貴」的哲學思想,反映了春秋時期儒家思想注重發現人性的價值和意義,以此帶動人性的解放,這在當時所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社會變革中,具有現實意義。在儒家思想中除了孔子在《孝經》中提出「天地之性以人為貴」,還有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等都提出了相同的哲學思想。孟子(公元前372—前289),戰國時期魯國人,為儒家曾子、子思的門人。
  • 兒童心理學的實踐意義
    首先,兒童心理學要以自己的科學規律來為新一代的教育事業服務。兒童心理學可以從心理發展的角度提供這方面的知識。兒童出生以後,或者在家中撫養,或者在託兒所養育,不論如何,兒童早期的發展是人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起點,起點不好,以後改正或補救就困難了。父母或保育工作者必須知道乳嬰兒身心各方面發展的特點,針對這些特點進行保教6工作,才可以恰當地為孩子打下最初的良好的發展基礎。
  • 關於潛意識的心理學和哲學意義
    關於潛意識的心理學和哲學意義20世紀初,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理論,隨後這一心理學術語便流行開來,並逐步被哲學化。在弗氏那裡,所謂的潛意識是指人的童年意識經歷在其成年後並未消失而是自然沉澱在其意識底層形成為情結,該情結會現實參與並支配著人的當下意識行動。
  • 從心理學角度解讀清明節的意義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清明節,至少可以做兩大事情,發揮兩大意義:1、懷念祖先;2、親近大自然。
  • 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 社會心理學有用嗎
    核心提示:  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早從遠古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人類探索自己心理現象的記載了,而流傳至今逐漸發展成一門完整的社會心理學學科,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早從遠古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人類探索自己心理現象的記載了,而流傳至今逐漸發展成一門完整的社會心理學學科,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那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社會心理學有用嗎?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   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
  • 軀體疾病的心理學意義
    任何軀體疾病都有著相當多的心理學意義 覺察自我、親近自我、探索身體與心靈的關係如果你忽略身體的語言,一直抗拒疾病,你將很難明白疾病的精神本質和意義。因為有太多的憤怒和恐懼圍繞著它。而這一譜系正在日漸擴大,現在我們可以說,任何軀體疾病都有著相當的心理學意義。今天推送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從這些角度多多覺察自我,親近自我,探索身體與心靈的奧秘,最後願大家都身心和諧,享受歲月靜好。
  • 【考點訓練營】心理學: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
    實質是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建立起非人為(內在)的和實質性(非字面)的聯繫;有意義學習的條件:①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②有意義學習的心向;③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繫;▶2.有意義學習的類型①符號表徵學習:是最低層次的一種學習方式,指學習一個符號或一組符號所代表的事物和意義。
  • 從心理學、象徵意義、現實意義解讀《肖申克的救贖》的魅力
    《活出生命的意義》你第一眼看到這個書名是什麼感覺?雞湯小說,這是我的第一印象,但讀完小說之後發現我錯了,這是一部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小說。因此,本文將從「心理學的三個階段、煙與酒、宗教與文化的象徵意義、和兩部作品共同的現實意義」這四個方面來為大家解讀。
  • 控制欲的父母養出挑食的孩子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琪拉編譯)你很困擾小孩的挑食問題嗎?如果你很想糾正這個問題,讓自己變成小孩的[食物警察],你可能會讓你小孩挑食的問題變得更嚴重。要求小孩一定要吃進某項食物,或限制吃某項食物,都讓小孩更挑食。根據[小兒科]期刊的研究,[飲食至少是小孩可以某程度掌控的事情。]
  • 虯江文庫002 | 王球:演化心理學與人生意義
    摘要:一種關於演化心理學的流俗觀念認為,它在人生意義問題上,要麼蘊含享樂主義,要麼蘊含虛無主義。本文論證指出:第一,演化心理學並不蘊含享樂主義;第二,面對本體論的虛無主義,演化心理學在理性辯護層面上仍然可以發掘出積極的實踐蘊含來為人生意義問題作辯護;第三,演化心理學雖然部分地解釋了關於人生意義問題的一般性回答何以具有特定的家族相似性,它卻無力回應託馬斯·內格爾關於意義荒誕感的洞見,這一點暴露了演化心理學所蘊含的整個人性學說的根本性困難。
  • 《寶寶不挑食》—我眼中的早教兒歌精選
    今天分享的是一首《寶寶不挑食》,是寶寶巴士原創兒歌收錄在寶貝巴士兒歌第20集,講述了一對兄弟之間由於吃飯習慣的不同而造成身高不同,目的是讓孩子學會吃飯不挑食。原本對於兒歌,我認為小孩喜歡兒歌大部分是覺得好看,好聽,沒有認為會對孩子有什麼太大的幫助,有一天,小寶一邊吃飯一邊唱「小哥哥 愛挑食,不吃肉也不吃菜,小弟弟 不挑食『,唱得朗朗上口,儘管沒有其他小孩唱得那麼動人,在我耳裡卻是天籟之音,發現這首歌的魅力;從此,我就讓我們小寶開始接觸不同的菜色,儘量讓他都嘗試,儘管這中間有他爺爺阻止不要勉強他吃
  • 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
    1.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及條件有意義接受學習的實質是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建立起非人為(內在的)的和實質性(非字面)的聯繫。這個概念中包含兩個關鍵信息:首先奧蘇貝爾的有意義的學習強調建立知識和知識之間的聯繫,即用舊知識去理解新知識;其次,新舊知識之間的這種聯繫必須是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
  • 阿德勒心理學: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義,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幸福的定義又是什麼?如何獲得人生的自由?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其實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義,不管好還是壞,每個人的人生意義都是自己賦予自己的!但如果我們想要獲得人生的自由和完滿,我們必須要做到接納自我,信賴他人,貢獻他人這三步,才能夠實現自我的價值,超脫生命本身的束縛,獲得幸福感和心靈解放。
  • 心理學的意義之三:自我實現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學科,可以幫助去更好的自我認知,也可以幫助去更好的自我完善。如果個人可以不斷的自我完善,那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在自我實現的狀態下,個人並不會去刻意的思考人生的意義,人生就是一段自然的過程,個人會自然清楚知曉到底要去做些什麼事情,會去做對自己和整體而言更好的事情。因為個人與外界的整體性的關係,其行為更多的是跟隨內心的指引或直覺。在自我實現的狀態下,個人的潛能也能夠得到較好的激發,個人與外界是相互影響的整體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