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努力折騰!

2021-02-07 道教圈

古人說:「樹挪死,人挪活」。和樹木相比,人最大的優勢就是能折騰。樹木一折騰就死了,人折騰,卻可以活得更好

翻開曾國藩的一生,幾乎就是一部折騰史。

曾國藩出生在湖南省湘鄉縣一個閉塞的小山村裡,祖上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那時候,他們想要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或者說唯一可行的折騰方式,就是讀書做官。到了祖父曾玉屏這一代,家裡有了點錢,可以供一個孩子讀書了。

這個孩子就是曾麟書。奈何,曾麟書的資質實在太差,連考十七次也沒有考中秀才。

曾玉屏很無奈,於是就把自己的希望投注在自己孫子身上。這個孫子就是曾國藩,曾國藩從小就背負著一個家族的希望,讀書做官,改變家族的命運。

也就是說,曾國藩一出生就註定不能循規蹈矩,和祖輩一樣以耕種為業,靠天吃飯。

曾麟書是曾國藩的父親,也是他的啟蒙老師。可能是曾麟書的教育方法不對,也可能是曾國藩實在太笨。

總之,曾國藩連考七次,每次都是名落孫山。曾國藩甚至曾被學政大人當眾懸牌羞辱。曾國藩埋頭苦讀,有的時候,一天連門都不出。

折騰到二十三歲的時候,曾國藩終於考上了秀才,像是突然開了竅,一路高歌猛進,三十歲的時候考中進士。

曾家也因此成了方圓幾十裡的第一大戶,三代人的折騰沒有白費,老曾家終於開始興旺起來。

成為進士之後,曾國藩入京當官,十年的京官生涯中,曾國藩一共升遷七次,一口氣從一個不入流的小官做到了副部級。

按道理來講,曾國藩應該是高興的,畢竟他的升遷速度遠超同僚。在讀書人都以升官發財為目標的年代裡,曾國藩這就算走上人生巔峰了。

但是曾國藩並不高興,相反,他很苦惱。

他在寫給家人的詩裡說「徑求名酒一千斛,轟醉王城久不知」。

因為他發現,自己雖然身居高位,但是面對大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局勢絲毫無補,自己有心無力,什麼也做不了。

心情抑鬱,借酒消愁,身體健康也大不如前。

道光皇帝去世之後,鹹豐登基。鹹豐皇帝想要改革圖新,曾國藩以為時機已到,上書建言。

誰知道,他對皇帝的建言被當成是不懷好意的指責,對京城官場的「不黑不白不痛不癢」的抨擊招來了京官的集體嘲笑。

曾國藩不為所動,依然我行我素。

當時的官場流行官官相護,縱然犯了罪,也會被同僚網開一面,大罪變小,小罪變了。

但是曾國藩不吃這一套,在他的堅持下,妄加誅戮的琦善被革職流放,尸位素餐的賽尚阿也被革職。

這樣的折騰,讓時人為之側目,雖然被同僚孤立,但卻也讓鹹豐皇帝看到了他的正直敢為。

鹹豐二年,太平天國坐大,揮師北上,威脅京都。

鹹豐任命了十省四十三位官員辦地方團練,曾國藩也在其中,鹹豐讓他在湖南老家辦團練。

這四十三人裡絕大部分人都選擇明哲保身,太平天國勢大,很多人做做樣子就跑路了,只有曾國藩自己認認真真地折騰自己的武裝力量,來對抗太平軍。

曾國藩不要錢,也不要名,安定地方治安,招募鄉勇,努力訓練。

在和當地的綠營發生衝突之後,曾國藩被兵痞衝進衙門鬧事,被迫出走衡陽。

在沒人沒錢還不懂軍事的情況下,曾國藩篳路藍縷,終於建立起後來賴以成名的湘軍。

鹹豐四年,曾國藩帶領一萬湘軍,死磕三萬太平軍,十戰十捷,京師震動,皇帝也終於對曾國藩刮目相看。

也正是憑藉這支湘軍,曾國藩打敗了太平天國,讓整個國家沒有陷入四分五裂的窘境。

看到西方列強對中國予取予求,曾國藩覺得興辦洋務,求新求變,才是大清王朝出路。

曾國藩是傳統的中國文人,對西方的科學技術一竅不通,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堅定的洋務派,開工辦廠。

曾國藩當時費盡心思,召集全國當時最著名的科學技術專家,又找來百名工人建立起中國第一家近代軍事工業企業——安慶內軍械所。

軍械所用不到一年的時間製造出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曾國藩看罷之後,非常滿意,感嘆道「竅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安慶內軍械所是中國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個近代軍事工業企業,也是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發起,同時標誌著近代工業的起步。

曾國藩見到西方科技發達,力主向西方學習,甚至給兒子曾紀澤請了外教,教授兒子學習英語。而曾紀澤也不負父望,憑藉嫻熟的英語,在伊犁事務中大放異彩,成為當時中國最著名的外交家。

「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繫。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係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於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係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緻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煉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裡,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煉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煉、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3 並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4 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裡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麼人就不是僅依附於自然,受制於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於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於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於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籙、儀式規範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再生的精神。在關於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並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欲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聖人之智、聖人之德,是聖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裡,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於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後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欲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採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佔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繫著,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從老、莊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係。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繫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繫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11 這裡立足於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於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著,道教生態倫理必然並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於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煉而達到的崇高境界並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鍾鑑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徵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灑自在,豁達從容,善於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曾國藩一共活了六十一歲,但是他的一生卻比太多人都精彩。他一生都在折騰。不做農民,一定要考進士;不肯同流合汙,一定要耿直諫言;不肯敷衍了事,從無到有創立湘軍;不肯故步自封,費盡心思創立安慶內軍械所。

晚年的曾國藩身體每況愈下,疾病纏身,但是他卻一直都保持著健旺的精神,依然保持著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

古人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個人只有不停下折騰,生命才不會變成一潭死水。

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努力折騰,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只有這樣,生命之花才不會凋萎。這樣的一生,才算沒有白活。

相關焦點

  • 曾國藩: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折騰
    人的生命也一樣,一個人只有不停的折騰,生命才會越來越精彩。而曾國藩的一生,幾乎就是一部折騰史。祖上四代,努力考官曾國藩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耕讀家庭,兄妹九人,他是家中的長子,祖上都是靠種地為生的農民,靠天吃飯,家境自然很差。自明朝以來,曾家人都與科舉無緣,無一人是秀才。
  • 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運動,不是養生,而是忍辱
    看來,魏齊和須賈想要範雎的命。既然這樣,那就給他們好了——範雎趕緊裝死。見範雎已「死」,魏齊便讓人用一領蓆子裹了範雎,拖到了廁所。為什麼不直接扔了,而是放到了廁所?範雎就這麼撿回了一條命。但酒醒後的魏齊卻覺得不太放心,又派人尋找「屍體」。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一個叫做鄭安平的人,很同情範雎的遭遇,就把範雎藏了起來。從此,世間再無範雎,而是多了一個「張祿」。
  • 這屆「00後」有多惜命?一高校女生宿舍備了103種藥
    和最佳藥箱可以媲美的是近期發布的《90後惜命指南》這份《90後惜命指南》是由淘寶雙十二發布,數據顯示:90後的健康焦慮更重於80後甚至70後,隨著30歲即將到來,他們在淘寶天貓平臺的健康養生消費水漲船高,藥補、食補、運動和醫療手段多管齊下,「花式惜命」已經成為
  •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淺談曾國藩的情志養生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屬於情志養生範疇。被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後一位代表的曾國藩,是國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古代正規儒學教育從完成「小學」後起,就按《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嚴格端正學生思想,強調德育為先,樹立學子正確的道德觀與人生觀。少惱怒,就屬於君子的「絜矩之道」,即「恕道」。曾國藩說:「作人之道,聖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 讀完《曾國藩傳》才知道,不信命才是大多數人的命
    可是,到了曾國藩爺爺曾玉屏這一輩,老爺子偏不信邪,自己讀書不行,那就努力種地攢錢,發誓要送孩子們讀書當官兒。 並且,老曾家的「科舉夢」從曾玉屏這裡便一發不可收拾。但是曾老和大部分家裡孩子讀書不行的家長不一樣,他才不管別人笑不笑話,他定下來的事情,九頭牛也拉不回來。
  • 曾國藩:知命、知禮、知言、知仁
    ——《曾國藩日記》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是說:不懂天命,就無法成為君子;不懂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不懂分析辨別他人的言論,就無法了解認識他人。 曾國藩把知命,知禮,知言,後面加了一條,知仁。
  • 養生惜命需謹記: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
    而工作一天回來,精心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去犒勞疲累的自己,心情更愉悅不是?再說了,只有晚上的時間才屬於自己支配,才可以一家人聚在一起,不但小年輕小兩口可以逛街電影宵夜各種娛樂休閒放鬆,小孩白天上課也沒啥機會陪伴吖?你看,好節目都得留到晚上!更要命的是社會風氣和需求如此吖!不然怎會夜場、夜食檔那麼多?
  • 曾國藩:世上最好的活法,是細水長流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免費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作者:儒風大家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福不可享盡,勢不可使盡」,一盆水潑出去不能擊破石頭,滴水卻能穿石曾國藩鑽研儒學,研讀老莊,在困難面前避其鋒芒,沉下身子,「以禹墨為體,以老莊為用」。 能屈能伸方為君子之道,得勢便一朝風雲際會化龍騰飛,失勢時便潛遊淺底。 跌倒的時候,正是上天要你休息的時候,積蓄力量,當你再爬起來時,才能走的更遠。煙花好看,卻不持久,惟綠葉長青。 細水長流的生命,是安靜且持久的。
  • 真正拉開人與人差距的,不是金錢,不是努力,而是……
    一是思維方式,二是行動和執行力。思維方式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曾國藩出身於湖南省湘鄉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後官至清朝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國藩問:「那我該怎麼辦?」趙烈文回答:「集眾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曾國藩這才恍然大悟,從此以後對有功的部下「武人給錢,文人給名」,用重賞來「鼓好勝之心」。
  • 曾國藩:做一個很努力的「笨蛋」
    但是,起步階段的這麼多艱難困苦都被曾國藩一路堅持下來了,不光是因為他的毅力和努力,更重要的還是他能夠正視自己的笨拙。甚至,到後來,曾國藩變得崇尚這樣的笨拙:「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為何曾國藩如此「尚拙」?從他一生的軌跡就可以看出,他所有的偉大成就均得益於對於他的笨拙。
  • 曾國藩:人生只有兩件事靠得住
    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一勤天下無難事,「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曾國藩一直認為,不管是居家、居官、行軍,都應該要以」勤」字為根本。「勤」就是勤奮,就是努力。努力是一種生活態度,與年齡無關。總有些人認為自己年紀大了,不用再努力了,其實這是對努力的一種錯誤解讀。
  • 曾國藩:一輩子不要瞎忙,首先要做對這四件事曾國藩家訓
    曾國藩就是一位極其愛家的人,他雖在京師做官, 但始終掛念在湖南的家人老小,每隔幾天就要給老家寫信,經常在信中關心家人的身體狀況,叮囑他們注意養生之法。 曾國藩寫給家人的一封封家信,被後人裝訂成冊,起名為《曾國藩家書》,此書至今流傳甚廣。
  • 《曾國藩家書》:靜心獨處有益於養生,舒緩心情可治療失眠
    寫這封信時,正是曾國藩的吉字營在江寧城決戰的關鍵時期。據曾國藩的女兒回憶,他們當時住的兩江總督衙門,原本是太平天國的英王府。曾國藩在院內栽種了許多竹子,還在二樓加蓋了一間小望樓。這間望樓裡什麼都沒有,只在地上鋪了一張棉墊。曾國藩每天晚上都要來這裡跪在棉墊上,默默禱告,想來應該是在為身在前線的沅弟祈福吧。
  • 夜讀丨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六擇業七擇偶,八交貴人九養生
    綠標 收聽朗讀音頻一命二運三風水一命。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又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命通常指的是一種定數,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曾國藩父親去世之後,他費盡周折,花了幾年時間,為自己的父親找了一塊風水寶地。希望可以保佑自己家道不衰。林則徐說:「存心不善、風水無益。」最好的風水其實是人心。一個人心地不善良,風水再好也沒用。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好的風水能養人,好的人品也能養風水。
  • 曾國藩:人品不好,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曾國藩家訓
    一個人不管他天資多高、能力多強,倘若他人品卑劣,做事還喜歡算計別人,就算他再努力也是枉然。 1 人品一個人最好的通行證 清朝有個金安清才高八鬥,理財能力極強,但「心術不正」,總想謀個一官半職,達到自己斂財升官的目的。
  • 曾國藩:一輩子不要瞎忙,首先做對這四件事
    我們似乎忘記了努力的初衷,我們一生奮鬥與努力難道不是為了讓家庭幸福?倘若因事業攪亂家庭生活,那恐怕就是本末倒置了。 家庭是每個人最早參與的群體,人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要在家庭中度過,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能夠激發人的潛能。 家庭需要的是奉獻,而不是一味索取。家庭要幸福,家庭成員要在精神上共同成長。
  • 徵服一個女人最好的方式:「折騰」她
    當然不全是,真正徵服一個女人的從來都不是所謂的名利,金錢和身體的交融,而是對情感徹底的徵服、真正的擁有。你自以為是地認為得到了她的身體,她便真正屬於你,這簡直是一種謬論。看過一篇小說,作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那個瘋狂的年月,女知識青年小陶來到茫茫大草原上。
  • 我命真的由我不由天嗎?看看儒釋道三家怎麼說
    不是的。儒家說,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儒家老祖宗孔子,便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一個人。這種風格被後世儒家所繼承。像孟子以仁義學說去遊說眼中只有利益的魏王和齊王。孟老夫子當然知道對方不會接受他那一套,只是要儘自己的努力,去做一番事業。至於結果如何,那便要看天意了。如果認為儒家逆天命而為,內心一定非常痛苦,那你就想錯了。
  • 東菱養生鍋新品首發,為「DIY食補養生」添新方式!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式惜命成為年輕人的養生大法之一。在CBNData聯合阿里健康、天貓家電共同發布《新食尚主義》的報告可見,近三年傳統滋補品連續兩年增速超過20%,而傳統滋補品搭配養生電器的花式養生有了更多支持者,近七成人至少人手一臺養生電器。該報告中,燉/煮功能的養生電器位居第二,成為更受偏愛和購物人數更多的養生小家電。
  • 曾國藩語錄:常年在外,家書是他與諸弟最好的對話方式
    家書,您肯定會清楚地記得,曾國藩會經常給他的弟弟們寫信,跟他們溝通「明師益友虛心請教」「謹記進德修業」「注意平和」「須戒傲惰」「不宜非議譏笑他人」等等,字裡行間透露著他對弟弟們的關愛之情。也是受此家書的啟發,我深深覺得這種教育和溝通方式能夠很好地運用到我和我的兒子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