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學生都比較孤僻,總是喜歡一個人呆在家裡,不喜歡外出,不喜歡與他人交流,父母遇見這樣的事兒總是很心焦,該怎麼辦呢?我認為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找準學生不合群的原因,分清是心理問題還是性格問題,許多學生不合群的主要原因是性格問題。
學生的性格不同,融入群體的早晚、難易也不同。有些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就比較容易融入群體;而又些學生孤僻、喜歡清靜,或者性子暴燥、說話做事不考慮後果,融入群體就較難。
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由於受到外部刺激,而不願與人交往。
我以前的一個學生,剛上初一時還和同學玩的很好,到初二時,就誰都不願意搭理,後來才了解到是因為家庭原因。他的父母關係不好,母親離家跟別人出走,長時間不回來,學生覺著丟人,認為同學會看不起他,嘲笑他,開始自我封閉,不和同學交流。
另外,還有一些學生因受到校園欺凌,害怕受到傷害而不合群;有些因成績差,受到老師、同學的嘲笑而不合群。
二、針對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
1、培養學生在某一方面的興趣愛好。
共同的興趣愛好可以加強學生間的交流。我兒子上學時就比較孤僻,不合群,開始我也很擔心。後來,我看他比較喜歡打桌球,就給他買了球拍,教他打球。他學會打球後,到學校就找到了同伴,無論下課還是星期天,都有同學找他玩,慢慢的,他就融入到同學中,以前總是欺負他的那個學生還和他成了朋友。
2、教會學生如何說話、做事。
現在,有些學生在家都是嬌生慣養,家長對孩子是有求必應。這讓學生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目空一切,目中無人的壞毛病,這容易與同學發生矛盾,受到同學的排擠。
初中生已不是小孩子,家長要教學生掌握與同學相處的方式與方法,改掉自身的毛病,才能與同學搞好關係,和睦相處。
3、儘量讓學生多參加各種群體活動。
有些學生總是遠離群體活動,對多人活動不感興趣,自我封閉,不願與他人交流。家長就要讓學生多參加活動,可先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如果沒有感興趣的,也可以走親訪友,出門遊玩。只要能讓學生遠離手機、電腦,能融入人群的活動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