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人如其名,是個性格內向、很安靜的小女孩。只要是集體活動,他能不參加就不參加。在學校的各項評比中,班級得了榮譽,別的同學都興高採烈,她往往是無動於衷,好像自己和這事沒有關係。平時上下學,她也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和同學難得說上一句話。回到家,也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沒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天生活潑,善於交際,討人喜愛。但實際上,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都喜歡獨來獨往,並不合群。其實,這是孩子孤僻的一種表現。
孤僻性格的形成除了與遺傳有一定關聯之外,很大程度上同後天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方法有關。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因此,父母和爺爺奶奶對其是格外疼愛,孩子的各種要求幾乎無條件滿足,而且總是有人在陪孩子玩遊戲、講故事。這就導致孩子和同齡人玩時,如果不順著他,他就會生氣,甚至慢慢地不和他們玩。
有的孩子由於性格柔弱、老實,在和同齡人相處的過程中,曾經有過受欺負的負面交往經歷,致使他們往往是採取一些迴避的方法來保護自己不再受到傷害。
有的時候,孩子本來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父母擔心他受欺負或者覺得其他小朋友「不衛生」,於是限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來往,孩子聽了父母的話就會受到影響,變得不合群起來。
以上就是孩子不合群的原因,看看你家孩子中了幾條呢。如果你家孩子出現了不合群的表現,也不要太過於擔心,動物大聯盟小貼士給你整理了一些有用的應對方法。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要比沒有進過大學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可見,社交能力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
1.多給孩子提供與他人接觸的機會
平時周末,父母最好能多陪陪孩子。讓孩子和別人多接觸,孩子接觸的人多了,鍛鍊的次數也多了,性格就會慢慢變得開朗。
如果孩子天生性格孤僻,不妨讓他多接觸同齡人,家裡來了客人,可以讓孩子當小主人,招待客人。平時需要借東西、送東西時也可以讓孩子來做,或者孩子生日時,可以讓他請一些同學來家裡做客。
2.引導孩子多說話
說話能力是交際的核心。因此,父母平時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多說話,以訓練他說話的能力。
餐桌是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好地方。就餐時,父母可以講些隨意的話題,你如:「周末我們去哪裡玩呀?」如果孩子沒有建議,父母可以試著提出建議。
另外,睡前也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好時機。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讀一則故事,和孩子比賽看誰讀得好。同時,還可以問孩子一些問題「今天學校有什麼新鮮事」、「學了什麼呀」,孩子在講述的過程中就是在培養語言能力。
3.教孩子不要害羞
父母們千萬不要輕視孩子的害羞現象,這是他們進行人際交往的巨大障礙。研究表明,有11%~15%的孩子有過分害羞的傾向。
嚴肅的父母常常使害羞的孩子更加膽怯,並且還會出現說話結巴的現象。這時,如果父母強行糾正,孩子的結巴就會愈演愈烈。
那怎樣幫助孩子克服害羞的心理呢?有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當眾發言。孩子第一次講話會害羞,但鍛鍊的次數多了,孩子會漸漸忘記害羞。自然也會開始主動同別人接觸。
孩子不合群,父母千萬別大意不當回事。推薦大家把這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媽媽群,讓更多人加入我們,一起科學育兒~
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有出現過不合群現象嗎?你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免責聲明:
1、本公司保留推文內容修改的權利。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本司將保留法律自護的權利;
2、本平臺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本公眾平臺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3、本推文部分圖片、素材和字體樣式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只做引用,如原作者表明身份要求本公司停止使用該素材,請聯繫我們修改或刪除,本公司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