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7歲的河南小朋友餘寶寶在武漢香港路地鐵站獨自衝進車廂和母親失散,在很多熱心朋友的幫下,小姑娘終於找到了媽媽。但是讓人奇怪的是,新聞上只有工作人員安慰小姑娘的瞬間,卻不見孩子媽媽和小女兒同框。
原來媽媽找到孩子的那一瞬間,劈頭蓋臉對孩子一頓痛斥!本應該是母女團圓的畫面,結果成了女兒一人傷心哭泣。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母親從來不是個例。
很多父母習慣吼孩子,吼叫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對孩子造成語言暴力。
阿聯宜家用一個實驗來為我們揭開語言暴力的影響。
宜家找到了兩株相似的綠植,兩株植物生長條件完全一樣,都被裝上了保護套,不會受到任何觸碰,左邊的植物上寫著:這株植物被霸凌。右邊寫著:這株植物被褒獎。
工作人員錄下孩子們對植物說的話,左邊的植物會聽到:「你看起來很糟糕」「沒有人喜歡你」「你還活著嗎?」
右邊的植物會聽到「你真漂亮」「我喜歡你」「你正在改變世界」等。
循環播放30天後,被語言霸凌的植物,葉子枯黃,形態萎靡。被讚美的植物生機勃勃,朝氣十足。
植物都可以感受到語言暴力,那麼對於孩子來說,語言暴力的危害可能遠遠被家長低估了!
什麼是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毀,藐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很多情況下,語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關係,受害者通常缺乏自衛的力量,未成年人遭受的語言暴力就屬於這一類。
在家庭教育中,語言暴力被頻繁使用,有數據統計,有61.7%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使用到了語言暴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最常用到的語言暴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隨意進行人身攻擊。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以後,會習慣的對孩子做出人身攻擊。比如:你是豬腦子嗎?那麼簡單的題都不會!沒見過你這麼笨的孩子。
把嘲諷當做鼓勵。最明顯的嘲諷,比如媽媽會說,你看那誰誰誰,你怎麼就這麼差呢?孩子做錯了事,媽媽卻說到「我從來不知道我兒子竟然這樣厲害」
恐嚇孩子。父母最常說的話就是「再不聽話就讓警察把你抓走」「再不睡覺,大灰狼就要來了」。「別哭了,再哭我不理你了」
語言暴力帶給了孩子什麼影響?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語言暴力真的會變成一把兇器。
父母的語言暴力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心理暗示,影響孩子的一生。
心理學家博恩海姆認為,人的活動受到環境的影響很大,一切環境刺激都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者個體。 心理學家庫利有一個關於自我的定義:「對每個人來說,他人都是一面鏡子,個人通過社會交往了解到別人對於自己的看法,從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在孩子的成長期,接觸的人主要是父母。父母對孩子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自我感知。因為認識的局限性,他幾乎無法判斷父母語言的對錯。尤其是當父母不斷重複語言時,孩子更覺得自己就是父母口中的自己。
所以說,心理暗示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而父母的語言暴力投射到孩子內心的為消極的心理暗示。這樣的消極暗示,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比如總是罵孩子「你好笨」,那麼孩子可能心裡會覺得自己可能真的比較笨。語言暴力會影響孩子大腦理性思維的發展。
我們可以把人類的大腦分為上腦和下腦。下腦主要負責人類最基礎的神經和精神活動,也就是說人類在面對任何突發狀況的時候,下腦會做出原始的本能反應。
相反,上腦也被叫做大腦皮質,上腦負責的是思考,情緒,交際,想像等功能。
一旦我們衝孩子大吼大叫,因為上腦還不夠成熟,下腦會做出原始本能的反應,下腦會本能的回應尖叫,哭鬧,無休無止。
如果父母可以心平氣和教育孩子,先和孩子建立情感連結,調動上腦,對於孩子來說不斷的練習上腦,面對更複雜的情況,就會開始約學會思考,而不是一味的發脾氣。
父母的語言暴力會導致孩子的性格走向極端。
經常被罵的孩子性格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麼過分的自卑,懦弱,因為在父母的吼叫、訓斥聲中長大,孩子為了討好父母,會變的小心翼翼,過早的會看臉色行事,而忘記了自己本身的性格,這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討好型人格。
還有一種極端性格就是叛逆,和父母反著來。你罵我不聽話,我就不聽話。你說不是學習的料,我就不學了。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很多存在強烈逆反心理的青春期孩子,往往在小的時候被父母打擊否定,讓他們失去了學習方面的信心。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力量增強了,可沒有人引導他們用對地方,最後產生了仇視社會的心理。
為什麼父母們容易使用語言暴力
原生家庭在影響著你的教育方式
英國哲學家洛克說過:「每個人來到這世界,就像一張白紙一樣。而後,他生存的環境開始給他上色,他的環境是什麼樣的,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面對管教孩子的行為,為什麼我們總是容易被觸怒。因為你選擇了潛意識裡最常見的管教方式。那就是我們的父母是怎樣來管教我們的,我們會用同樣的方式來管教自己的孩子。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我們做父母的經驗大來自我們自己的成長環境。知乎上有個父母說,看到大女兒對弟弟的吼叫,在她的腦海中瞬間就看到了自己平時教育孩子的影子。
在《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中,主人公卡羅琳在教育自己女兒的時候,就是完全在模仿自己的母親,她的心理醫生指出,很多時候,母子或者母女的管教方式其實是我們原生家庭的延伸。
下腦比大腦更容易做出反饋
為什麼我們面對孩子做錯事更容易發怒,因為一旦面對突發狀況,我們的原始本能更容易佔據上風。
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個人看一張恐怖的圖片,看到圖片大腦中的杏仁核立馬活躍起來,杏仁核是負責快速處理並表達強烈感情,尤其是憤怒和恐懼。杏仁核的一個基本功能時保持警醒,並幫助我們時刻拉響警報,以使我們快速做出反應。
所以說,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的原始大腦最容易被激發,從而做出不理性的行為。
帶著情緒教育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吼孩子、罵孩子並非是孩子本身的錯激怒了我們,而是我們的情緒中添加了太多的其它的情緒,而孩子的行為就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比如,工作了一天好累,回到家看到孩子不寫作業,不由自主的就吼了起來。做了一天家務,老公回來就打遊戲,孩子這個時候還不收拾玩具,對老公的火氣瞬間就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怎樣避免語言暴力
學會用上腦思考
在上面的案例中,只要看到恐怖的圖片,我們大腦中的杏仁核就會開始活躍。但是科學家發現,當觀看圖片者被要求標註出這事那種情緒的時候,杏仁核的活躍度馬上下降。
這是因為上腦的某個叫作腹外側前額葉皮質的區域是負責指認、標註以及處理情緒。它會讓富於思考和理性分析的那部分大腦來接替並平復已經被激怒的下腦。
所以當我們被孩子即將激怒的時候,可以先平復一下,在心裡想想自己此刻是怎樣的心情,和孩子溝通進行坦白講出自己的心情,這個過程就可以調出理性的上腦,而不是原始的下腦
想要做到去情緒化管教
第一步,做到傾聽,學會問為什麼。
面對孩子的任何問題,我們可以先別下結論,先聽聽孩子怎麼說,多為為什麼,用這樣的方式來讓孩子和家長平靜下來。
第二步,要敘述,不要說教。
過多的說教會讓孩子厭煩,父母需要做的是簡明扼要的敘述自己看到的情況,並且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引導孩子思考下一步要怎樣來做。
第三步,讓孩子參與到實際的解決問題中。
我們管教孩子是為了幫助孩子糾正不良習慣。不管是對大孩子還是小孩子,可以邀請孩子參與到事情的解決中,比如孩子不想收拾玩具,可以問她是需要父母來幫忙,還是需要時間再晚一會。
畢淑敏在《家問》中有一段文字說到: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並習慣的待人處世經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願孩子的美好人生從父母好好說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