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N森林導師認證中國唯一培訓中心
這周,有位一線老師跟我們分享了她在課程中一個動亂的場景,我們一起來看看。
情景回顧
周二上午是森林課程的時間,橙子老師說:她有個大膽的想法,想試一試森林教育能不能混齡教育,於是她就把小班和大班的小朋友帶了20個孩子去到了課程基地。
課程剛開始小朋友們挺配合的,熱身遊戲大家在一起也玩的很開心。但到了自由探索和簡單的工具的使用就亂的一團糟!
大班孩子就去使用工具,小班孩子就去撿樹葉,老師也不知道這節課的重點到底是什麼了?
孩子們完全沒有交融,沒有達到混齡教育的目的。老師很頭疼,沒有頭緒,森林教育到底怎麼來開展?
首先我們要知道混齡的含義:
混齡教育是指將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編排在一個班中,讓不同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幼兒身處同一環境共同學習和生活。混齡教育是蒙臺梭利教育最具代表性的特點之一。
混齡教育最大的特點
1、孩子年齡差距較大
2、孩子的學習能力差距較大
怎麼根據混齡的特點來開展森林教育課程呢?
有以下5點建議:
1
課程的設計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需求
老師在設計課程時要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需求,結合《3-6》兒童發展指南以及幼兒當下的需求點進行設計。兩個年齡段的課程目標都要詳細。
比如:小班孩子更多的是用感官探索,用手摸,用眼睛觀察,大班孩子就可以藉助工具進行探索,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請大班孩子帶小班孩子用簡單的工具進行探索。
2
師生配比較高,老師分組合作
各個年齡組最低師生比例:
這是各個年齡段的最低師生比例,它可確保不同年齡組的孩子在課上得到良好的支持與觀察。
這個比例僅供參考,應根據活動類型和小組需要需求決定。老師可根據班上的實際情況做決定,每個老師負責哪個組都要清楚,老師的責任細化。
3
分組活動,大帶小
老師應先帶年齡大的孩子去到場地,熟悉課程、流程、使用工具等,有目的的去培養。
等年齡大的孩子已經完全熟悉後,再帶年齡小的開展活動,老師可以請幾個大班孩子當小老師,做幫手,孩子的協作能力得到提升,老師的精力也相對集中。
4
過程導向為核心
很多老師總覺得上了課就要展示課後成果,不然上這個課就沒有意義,所以在課程中會有催促。
為了有成果,很多時候甚至老師直接就幫孩子完成,然後給孩子拍照,發給家長,這就是本節課的成果。所以家長也會形成習慣,每節課都會問老師孩子的成果是什麼?
老師也會很苦惱,為了找成果而上課。這樣的課程老師很累,孩子很累,所以我們有相應的期望值就好,注重孩子在課程中的動作、想法、看法,這個過程才是森林課程最重要的。
5
場地設置
森林教育的場地,表現在環境創設上,很多幼兒園有固定的,那上混齡活動時,可以稍稍做一些改動,考慮不同年齡兒童的不同需求。
比如:泥巴廚房,小的孩子可以放些模具,大的孩子可以放些廚具,同一個遊戲區放適合兩個年齡段孩子的工具。
不同教育體系之間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契合的地方。比如蒙臺梭利的走線活動和森林教育日誌圈的活動,都是在用遊戲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秩序感。
只是遊戲形式不一樣,用的教具不一樣,底層理念是一致的。老師要抓住的是理念,而不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