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基層醫師公社
特約撰稿人:湯達
作為基層醫生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急救。80%的猝死發生在家中,15%發生在路上或者公共場所,而且我國心源性猝死每年約為54萬之多,僅冠心病患者就約佔心臟性猝死的80%,各種心肌病引起的猝死佔5%-15%。
對於已經發生的心臟猝死,立即實施心肺復甦和儘早電除顫,是避免發生生物學死亡的關鍵。
因為心臟一旦停跳,10秒左右病人即可出現意識喪失,隨後數分鐘內即可過渡到生物學死亡,如果能在4-6分鐘黃金時段內及時救治存活率較高。
一、心臟驟停與猝死的處理
心臟驟停的生存率很低,搶救的關鍵是儘早進行心肺復甦(CPR)和復律治療,是所有醫生必須掌握的技能。
如何識別心臟驟停?
首先要判斷病人是否有意識喪失及大動脈搏動(可觸及頸動脈、股動脈),一般在5-10秒內完成,需要注意的是以聽心音或測血壓判斷心臟驟停並非可靠依據。
一旦確定心臟驟停診斷後,應立即開始初級心肺復甦,同時設法撥打電話或者呼叫他人幫忙。
二、初級心肺復甦
首先將病人仰臥在堅硬的平面上,在病人一側進行復甦,包括胸外心臟按壓、開放氣道和人工呼吸(CAB),並及時建立靜脈通路,為後續藥物治療做準備。
1.胸外按壓
雙手重疊,十指相扣,掌心上翹,手指離開胸壁,上身前傾,雙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壓部位選擇在胸骨下半部,兩乳頭連線中點,按壓頻率為100-120次/分,按壓胸骨的幅度至少5cm,胸外心臟按壓是CPR的重要一項。
需要注意的是,按壓抬起時不能給胸壁施加任何壓力,按壓中斷時間控制在10秒內,儘量不要中斷,切忌按壓劍突,但無論單人或者雙人施救。
胸外心臟按壓30次,需要人工呼吸2次(30:2),兒童和嬰兒的按壓幅度至少為胸部前後徑的1/3,兒童約5cm,嬰兒約4cm,兒童或者嬰兒心臟驟停多為窒息導致,施救者更重視人工通氣的重要性,兒童或者嬰兒行CPR時,若有2名施救者在場,按壓和通氣比例為15:2。
2.開放氣道
一手放在患者額部,向下壓,另一手放在患者下頜處,向上抬,即仰頭抬頦法,以儘量打開氣道為原則,口中有分泌物或者假牙需要及時清除或者取出。
3.人工呼吸
捏住患者鼻子,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將氣體吹入2次,每次持續吹氣在1秒以上,保證足夠的潮氣量使胸口起伏,吹氣後應鬆開捏住的鼻子,無論是否有胸廓起伏,2次人工通氣後應立即胸外按壓。
氣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氣的最好方法,有條件可以實施。
三、高級心肺復甦
及時的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雖然可以部分維持心腦功能,但是很難將室顫轉為正常心律,終止室顫最好的方法還是電除顫,每延遲除顫1分鐘, 復甦成功率下降7%-10%,儘早除顫可顯著提高復甦成功率。
除顫電極的位置:最常用的電極片位置是胸骨電極片放置於病人右鎖骨下方,心尖電極片放在與左乳頭平行的左腋下外側。單相波能量選擇360焦耳,雙相部一般為120或者150焦耳,另外一種是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堪稱傻瓜式儀器,只要聽它說,跟它做就可以了,機器本身會自動判讀心電圖然後決定是否需要電擊。
全自動的機型甚至只要求施救者替病患貼上電擊貼片後,它即可自己判斷並產生電擊。半自動機型則會提醒施救者去按下電擊鈕。
在大部份場合施救者即使誤按了電擊鈕,機器也不會作出電擊,現已普及設置於公共場所,但數量較少,平均為10萬人群僅有幾臺,就連很多基層醫院或者村衛生室都沒有。
這也意味著我們很難阻止悲劇的一再重演,一次除顫後立即再次實施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通氣,5個周期的CPR後,再評估病人自主循環是否恢復,或者有無明顯的循環恢復徵象,必要時再次除顫。
四、藥物治療
其中腎上腺素、血管加壓素、阿託品、胺碘酮、利多卡因仍然是心肺復甦中5個主要藥物。但不推薦血管加壓素和腎上腺素聯合使用。
1.腎上腺素:是CPR的不可替代的首選藥物,可用於電擊無效的室顫或者無脈室速、心臟停搏或者無脈電生理活動。
劑量為1毫克,每3-5分鐘可重複使用1次,每次經周圍靜脈給藥後可注射20毫升生理鹽水,以保證藥物可到達心臟而發揮作用,嚴重低血壓可給予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或者多巴酚丁胺。
2.血管加壓素:可直接首選使用或者用於腎上腺素無效的患者。
3.阿託品:心動過緩或者心臟停搏,房室傳導阻滯(二度二型或者三度伴寬的QRS波)推薦使用。
3.胺碘酮或者利多卡因:給予2次除顫加CPR及腎上腺素之後仍然是室顫、無脈室速,應該考慮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胺碘酮或者利多卡因。
推薦指徵:心功能嚴重損害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控制,持續性VT/VF電除顫後,治療血流動力學穩定的VT、多形性VT、寬QRS心動過速,房顫、陳發性室上性藥物復律,但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需要給予硫酸鎂。
五、防治腦缺氧和腦水腫
心肺復甦最後成功的關鍵還是腦復甦,應該重視對復甦後神經功能的連續性監測和評價,積極保護神經功能,主要包括:降溫、脫水、防止抽搐、高壓氧治療,無條件者可及時轉診。
那麼,很多情況下猝死是有跡可循的,會有先兆症狀出現,很大一部分人群是伴隨有基礎疾病史,如患者會出現胸痛、胸悶、心慌、心跳過緩、暈厥、不明原因的疲乏無力、眼前發黑等,有這些症狀的人群需要定期進行隨訪檢查或者藥物幹預,可以減低心臟猝死發生風險。
另外,以下這些壞的生活習慣也可導致心臟猝死的發生:
1.抑鬱、焦慮: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形成,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因素。
2.打呼嚕:睡眠呼吸暫停2分鐘,就有可能在睡眠中發生猝死。
3.肥胖:肥胖人群容易患三高,而且容易導致充血性心衰,容易發生冠心病,而且上面提高冠心病發生猝死的風險高達80%。
4.過度勞累:過渡勞累會使人的交感神經或者副交感神經處於功能失調,年輕人猝死大多數是心源性猝死,而且我們也經常聽聞醫生超負荷工作而發生的猝死報導,這些不僅與基礎疾病有關,而且與過渡勞累也密切相關。
5.生活壓力過大:生活壓力過大可導致精神緊張,會導致高血壓、冠心病、增加心律失常誘發猝死風險。
6.抽菸、酗酒:吸菸導致心血管病的風險是正常人的3倍,喝酒可加快心率,誘發猝死風險。
7.長期久坐:長期久坐可導致血液粘滯度增高,誘發血栓形成,運動時血栓脫落,可誘發猝死風險,預防這些不良生活習慣的發生,可部分減少猝死的發生率。
心臟猝死的預防關鍵是識別出高危人群,除了年齡、性別、心率、高血壓、糖尿病等一般危險因素外,病史、體格檢查、心電圖、心率變異性等方法可提供一定的信息,用於評估病人發生心臟驟停的危險性。
但面臨很多偶然性,不僅醫生需要熟練掌握搶救技能,廣大群眾也需要掌握基本的心肺復甦操作流程,才能大大提高心臟猝死的救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