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頻發,基層醫生務必掌握這些急救知識!

2020-12-20 健康界

來源:基層醫師公社

特約撰稿人:湯達

作為基層醫生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急救。80%的猝死發生在家中,15%發生在路上或者公共場所,而且我國心源性猝死每年約為54萬之多,僅冠心病患者就約佔心臟性猝死的80%,各種心肌病引起的猝死佔5%-15%。

對於已經發生的心臟猝死,立即實施心肺復甦和儘早電除顫,是避免發生生物學死亡的關鍵。

因為心臟一旦停跳,10秒左右病人即可出現意識喪失,隨後數分鐘內即可過渡到生物學死亡,如果能在4-6分鐘黃金時段內及時救治存活率較高。

一、心臟驟停與猝死的處理

心臟驟停的生存率很低,搶救的關鍵是儘早進行心肺復甦(CPR)和復律治療,是所有醫生必須掌握的技能。

如何識別心臟驟停?

首先要判斷病人是否有意識喪失及大動脈搏動(可觸及頸動脈、股動脈),一般在5-10秒內完成,需要注意的是以聽心音或測血壓判斷心臟驟停並非可靠依據。

一旦確定心臟驟停診斷後,應立即開始初級心肺復甦,同時設法撥打電話或者呼叫他人幫忙。

二、初級心肺復甦

首先將病人仰臥在堅硬的平面上,在病人一側進行復甦,包括胸外心臟按壓、開放氣道和人工呼吸(CAB),並及時建立靜脈通路,為後續藥物治療做準備。

1.胸外按壓

雙手重疊,十指相扣,掌心上翹,手指離開胸壁,上身前傾,雙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壓部位選擇在胸骨下半部,兩乳頭連線中點,按壓頻率為100-120次/分,按壓胸骨的幅度至少5cm,胸外心臟按壓是CPR的重要一項。

需要注意的是,按壓抬起時不能給胸壁施加任何壓力,按壓中斷時間控制在10秒內,儘量不要中斷,切忌按壓劍突,但無論單人或者雙人施救。

胸外心臟按壓30次,需要人工呼吸2次(30:2),兒童和嬰兒的按壓幅度至少為胸部前後徑的1/3,兒童約5cm,嬰兒約4cm,兒童或者嬰兒心臟驟停多為窒息導致,施救者更重視人工通氣的重要性,兒童或者嬰兒行CPR時,若有2名施救者在場,按壓和通氣比例為15:2。

2.開放氣道

一手放在患者額部,向下壓,另一手放在患者下頜處,向上抬,即仰頭抬頦法,以儘量打開氣道為原則,口中有分泌物或者假牙需要及時清除或者取出。

3.人工呼吸

捏住患者鼻子,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將氣體吹入2次,每次持續吹氣在1秒以上,保證足夠的潮氣量使胸口起伏,吹氣後應鬆開捏住的鼻子,無論是否有胸廓起伏,2次人工通氣後應立即胸外按壓。

氣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氣的最好方法,有條件可以實施。

三、高級心肺復甦

及時的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雖然可以部分維持心腦功能,但是很難將室顫轉為正常心律,終止室顫最好的方法還是電除顫,每延遲除顫1分鐘, 復甦成功率下降7%-10%,儘早除顫可顯著提高復甦成功率。

除顫電極的位置:最常用的電極片位置是胸骨電極片放置於病人右鎖骨下方,心尖電極片放在與左乳頭平行的左腋下外側。單相波能量選擇360焦耳,雙相部一般為120或者150焦耳,另外一種是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堪稱傻瓜式儀器,只要聽它說,跟它做就可以了,機器本身會自動判讀心電圖然後決定是否需要電擊。

全自動的機型甚至只要求施救者替病患貼上電擊貼片後,它即可自己判斷並產生電擊。半自動機型則會提醒施救者去按下電擊鈕。

在大部份場合施救者即使誤按了電擊鈕,機器也不會作出電擊,現已普及設置於公共場所,但數量較少,平均為10萬人群僅有幾臺,就連很多基層醫院或者村衛生室都沒有。

這也意味著我們很難阻止悲劇的一再重演,一次除顫後立即再次實施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通氣,5個周期的CPR後,再評估病人自主循環是否恢復,或者有無明顯的循環恢復徵象,必要時再次除顫。

四、藥物治療

其中腎上腺素、血管加壓素、阿託品、胺碘酮、利多卡因仍然是心肺復甦中5個主要藥物。但不推薦血管加壓素和腎上腺素聯合使用。

1.腎上腺素:是CPR的不可替代的首選藥物,可用於電擊無效的室顫或者無脈室速、心臟停搏或者無脈電生理活動。

劑量為1毫克,每3-5分鐘可重複使用1次,每次經周圍靜脈給藥後可注射20毫升生理鹽水,以保證藥物可到達心臟而發揮作用,嚴重低血壓可給予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或者多巴酚丁胺。

2.血管加壓素:可直接首選使用或者用於腎上腺素無效的患者。

3.阿託品:心動過緩或者心臟停搏,房室傳導阻滯(二度二型或者三度伴寬的QRS波)推薦使用。

3.胺碘酮或者利多卡因:給予2次除顫加CPR及腎上腺素之後仍然是室顫、無脈室速,應該考慮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胺碘酮或者利多卡因。

推薦指徵:心功能嚴重損害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控制,持續性VT/VF電除顫後,治療血流動力學穩定的VT、多形性VT、寬QRS心動過速,房顫、陳發性室上性藥物復律,但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需要給予硫酸鎂。

五、防治腦缺氧和腦水腫

心肺復甦最後成功的關鍵還是腦復甦,應該重視對復甦後神經功能的連續性監測和評價,積極保護神經功能,主要包括:降溫、脫水、防止抽搐、高壓氧治療,無條件者可及時轉診。

那麼,很多情況下猝死是有跡可循的,會有先兆症狀出現,很大一部分人群是伴隨有基礎疾病史,如患者會出現胸痛、胸悶、心慌、心跳過緩、暈厥、不明原因的疲乏無力、眼前發黑等,有這些症狀的人群需要定期進行隨訪檢查或者藥物幹預,可以減低心臟猝死發生風險。

另外,以下這些壞的生活習慣也可導致心臟猝死的發生:

1.抑鬱、焦慮: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形成,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因素。

2.打呼嚕:睡眠呼吸暫停2分鐘,就有可能在睡眠中發生猝死。

3.肥胖:肥胖人群容易患三高,而且容易導致充血性心衰,容易發生冠心病,而且上面提高冠心病發生猝死的風險高達80%。

4.過度勞累:過渡勞累會使人的交感神經或者副交感神經處於功能失調,年輕人猝死大多數是心源性猝死,而且我們也經常聽聞醫生超負荷工作而發生的猝死報導,這些不僅與基礎疾病有關,而且與過渡勞累也密切相關。

5.生活壓力過大:生活壓力過大可導致精神緊張,會導致高血壓、冠心病、增加心律失常誘發猝死風險。

6.抽菸、酗酒:吸菸導致心血管病的風險是正常人的3倍,喝酒可加快心率,誘發猝死風險。

7.長期久坐:長期久坐可導致血液粘滯度增高,誘發血栓形成,運動時血栓脫落,可誘發猝死風險,預防這些不良生活習慣的發生,可部分減少猝死的發生率。

心臟猝死的預防關鍵是識別出高危人群,除了年齡、性別、心率、高血壓、糖尿病等一般危險因素外,病史、體格檢查、心電圖、心率變異性等方法可提供一定的信息,用於評估病人發生心臟驟停的危險性。

但面臨很多偶然性,不僅醫生需要熟練掌握搶救技能,廣大群眾也需要掌握基本的心肺復甦操作流程,才能大大提高心臟猝死的救治率。

相關焦點

  • 關於猝死,我們應該知道這些
    圖片來自/人民網微博 掌握急救技能, 不僅是醫生護士的職責, 更是我們自救與互救的基本要求
  • @年輕人:擔心「猝死」?掌握這些知識或許能救命
    年輕人本應是年輕和健康的代名詞,但是近年來年輕人猝死的報導已屢見不鮮,令人惋惜。究竟是什麼導致年輕人猝死,又有什麼預兆可以令人提前進行預防呢?所以造成年輕人猝死的原因中,熬夜往往是佔據榜首。2、壓力過大導致年輕人猝死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便是長期承受過大的壓力。當代生活節奏快而且各項成本非常高,年輕人不僅承受過大的工作壓力,而且還要面對生活的壓力。
  • 這些平常的小問題,都是猝死的前兆!你還不當回事
    近年來,人們身上發生猝死的情形越來越多。當大眾漸漸地認識到這一事實時,也許都會表示出惋惜、氣憤或者憂傷等,同時,還會在心底默默地告誡自己:一定要健康,希望猝死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其實,猝死並不是毫無預兆的,它是有跡象的。
  • 藝人猝死預警:為何沒三高的年輕人會猝死?心跳停止,怎麼急救?
    雖然心臟裡面已經充滿血液,但心臟肌肉細胞卻無法直接從這些血液中取得養分,必須靠三條冠狀動脈。正常情況下,電信號會從右心房的竇房結髮出電流,透過像電線般的特殊傳導系統,從心臟中間迅速傳遍整個心臟肌肉,引起心臟收縮,把血液擠壓出去,輸送到全身。
  • 跑步猝死接連發生,我們該做什麼?—新聞—科學網
    對接連發生的戴口罩跑步猝死事件,大家反應各異,有人說戴口罩缺氧導致猝死;有人說長期憋在家裡沒有活動,突然劇烈運動身體受不了;有人認為猝死和學生本身患有基礎性疾病有關;也有人據此認為現在中學生體質下降得厲害。 「實際上,從運動相關的猝死科學研究來說,猝死是一個概率事件。戴不戴口罩,猝死都會發生。」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夜鷹急救訓練營創始人王西富說。
  • 心源性猝死,我們應該怎麼辦?
    心源性猝死,是到處找AED,還是用針灸救急?針灸穴位救急更簡單,更方便,更高效,更經濟。 傳統觀念多認為,猝死是老年病,與年輕人關係不大。但近年來數據表明,年輕人也是猝死高發人群。近年來,年輕人猝死頻發,讓「心源性猝死」受到社會關注。
  • 猝死為何盯上年輕人?這些暗藏的隱患,越早知道越好
    二、慢性交感激活性猝死 這是一種由於軀體或者精神上壓力過大、過度勞累引發自主神經功能失衡,血液中的鉀快速下降,出現低鉀血症,導致惡性心律失常而猝死。研究發現,青中年猝死患者合併低鉀血症顯著高於普通青中年人。我們說的「過勞死」常常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猝死的。
  • 6位協和醫生球場救猝死男子 網友:患者運氣太好了
    網友們都說「患者太幸運了,有6位協和醫生正好在附近」、「以後要多去東單路口遛彎」……參與急救的江偉醫生卻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其實他們所做的是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心肺復甦和使用自動除顫儀(AED)。「這些並不是非得遇上協和的醫生才行。只有普及這些急救技術,才能讓更多的人不是靠『幸運』就能活下來」。
  • 初中生熬夜後猝死?少年猝死事件頻發,原因主要是這三點!
    2015年冬季,河南一名15歲初中生在教室猝死。他死前一晚寫作業到12點,次日早上6點20分就起床去學校上自習,結果因心臟驟停暈倒在早自習的課堂上。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心臟猝死的總人數高達50多萬,平均每分鐘就有3人,因心臟原因在發病1小時內死亡,而搶救成功率卻不到1%。
  • 急救醫生提醒:心臟驟停5分鐘內,這個動作可救人一命
    「這兩天沈城氣溫驟降,人體在低溫狀態下,外周血管會收縮,血壓上升,心臟負荷增加,大大增加了心臟病的發病風險,心源性猝死頻發。那麼一旦在人員較多的公共場所遇到身邊有人暈倒,發生心臟驟停該怎麼辦呢?」12月14日,瀋陽急救中心鐵西二分中心站長陳眾稱,不能只撥打急救電話等醫生,必須掌握現場急救的技能,心臟驟停5分鐘內進行心肺復甦可救人一命。瀋陽急救中心鐵西二分中心站長陳眾在教小朋友做心肺復甦。
  • 興南街開展「掌握急救知識,提升應急能力」心肺復甦急救知識培訓講座
    掌握急救知識,提升應急能力——興南街開展心肺復甦急救知識培訓講座2020年11月24日、27日,興南街在源德裡文化活動中心和南馬路社區活動室分別舉行了心肺復甦急救知識培訓講座,旨在為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及廣大居民普及急救知識,能在120醫生未趕到之前為需要急救的患者在黃金時段正確實施心肺復甦術
  • 每分鐘就有1人因心臟原因猝死,健康者是猝死主力軍?
    這個數字,遠遠高於自殺、交通事故和白血病引起的死亡人數,相當於每天近1500個人發生猝死,每分鐘就有1人因心臟原因猝死,並且搶救成功率不足1%。很多人可能對統計數字不太關心,但身邊的實際案例卻在屢屢發生。只有心臟病患者會猝死?一旦發生猝死應該如何急救?這篇文章統統說清楚……只有心臟病患者才會猝死?
  • 急救話題:猝死有哪些前兆?急救時應把握「黃金時間」
    來源:新浪財經2020年12月18日消息,北京市衛生健康網公布健康知識《急救話題:猝死有哪些前兆?急救時應把握「黃金時間」》  白領工作壓力大、不良生活方式,久坐、抽菸、喝酒、熬夜、飲食不規律。心臟病發作前,身體上如頸、後背、頭皮、手心會大量出汗,此時應提高警惕,當心猝死發生。在無激烈運動、缺少睡眠或者生病等誘因的情況下,連續出現胸悶,憋氣等症狀,此時應考慮心臟出現問題。心臟病患者經常感到肩膀、頸部、下巴、手臂疼痛,這是心肌缺血的信號。心臟病發作前的典型症狀是突然、或者無緣由的心跳加劇,一旦發生心室性心搏過速,則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突然死亡。
  • 知名女星猝死;98年女孩凌晨下班路上猝死…這種病越來越年輕化!
    如果您正在從事這些行業或身體長期存在上述誘因,務必要提高警惕,注意勞逸結合、提前預防,好好關愛自己的身體! 突然胸痛不可忽視,胸口像被「壓榨」一樣痛、喘不過氣、全身大汗淋漓、臉色蒼白、休息一會兒也不能緩解,這些都可能是急性心梗發作的「求救信號」。
  • 年輕小夥打球猝死,是怎麼回事?醫生:猝死前信號,要多留意
    醫生提醒大家,猝死前身體是會發出信號的,要多留意,早發現或許能救命。這位小夥打籃球後突然倒地,身體還有抽搐,球場的人看到了急忙趕過去,有人進行了急救,也有人撥打急救電話,但最後沒有成功救回。醫生之後了解到,這位男子在打球過程中並沒有與他人發生什麼口角,身體也沒有激烈的碰撞,是因為心源性猝死。
  • 【最提醒】注意「猝死信號」!這份猝死自救指南請務必收好!
    11月27日凌晨,臺灣演員高以翔在節目錄製時突逝,隨後,節目組發聲明稱,死因是「心源性猝死」,此事引發輿論關注。關於猝死,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定義是:突然發生的,未能預料到的死亡,從發生不適到死亡,間隔不足6小時。猝死最大問題並不是疾病有多麼難治,而是這些疾病以突襲的方式出現,讓人措手不及。
  • 海南公眾急救知識普及不足2% 全省僅2名專職培訓人員
    這時,海南醫學院學生張振平迅速上前,利用自己掌握的急救知識,幫老人止血,救了老人一命。   有第一目擊者出手救治在生活中可謂時時需要。   公眾為何不出手相救?一方面,學習急救技能,普及應急知識,家庭、政府、社會和我們每個人,大家都責無旁貸,必須納入到公共構成中,從「小」抓起。另一方面要注重理念革新和形式創新,讓急救知識普及像電影和音樂一樣流行起來,人人樂於學習急救知識,個個善於掌握自救本領,成為合格的「民間急救師」。  從學生抓起,急救知識進學校  海南醫學院學生張振平成功救老人,並非偶然。
  • 高鐵站教急救志願者受追捧 急救知識應是一種常識
    他們用人體模擬器給旅客傳授急救知識,用手不斷壓著人體模擬器的胸部中央,展示心肺復甦術(CPR)的步驟與方法。旁邊圍了一圈旅客,有的認真地看著,有的拍照片,有的跟著志願者動作模仿了起來。  據悉,每周三下午2∶00~6∶00,每周日上午8∶30~12∶00,這些志願者就會出現在高鐵站候車大廳,用人體模擬器給旅客傳授急救知識,分發急救宣傳資料。
  • 醫生急救未用AED被起訴,判了!
    在醫院經過長達十幾個小時的搶救後,醫生於次日凌晨宣布搶救無效死亡。死亡原因是呼吸心跳驟停。死亡學生家長認為,學校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校醫的搶救措施也不專業,學校配置有急救設備AED除顫儀,但沒有應用。遂向法院提起訴訟。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以「教育機構責任糾紛」案由受理。
  • 這些識別方法和急救措施要牢記
    近年來,各種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趨勢,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被確診為心肌梗死,猝死現象頻發,無疑成為家庭、社會的嚴重負擔和擔憂。  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有哪些?我們也常能看到「36 歲清華畢業IT 男馬桶上猝死,死前對母親說『太累』?「春雨醫生張銳突發心肌梗死去世,生前稱『吃睡不好,每天都焦慮』」的報導,這些血淋淋的事件也在告訴我們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如何快速識別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