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舉,文化創意學、文學藝術創意學、文化產業創意學系列學科的創立人,著名學者、作家(以下簡稱:王)
郝小學,全國新媒體聯盟主席(以下簡稱:郝)
郝:王先生,2008年4月12日,在著名學者宇文宏、姜劍雲教授的策劃下,你在河北大學工商學院發表了題為《文化產業的創意方向》的演講,提出了「文化創意學」的邏輯體系和基本觀點。同年,你出版了第一部學科性著作《文化產業創意學》;次年,你牽頭成立了中國第一家以推進「文化創意」事業、打造文化創意家隊伍為宗旨的社會組織「河北省文化產業創意家協會」。十二年中,你又出版了好幾本專著,發表了多場演講,舉辦了培訓班和論壇,完善了「文化創意學」的學科體系,你的團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請談談這些工作的意義。
王:好。查我自己的文章,1993年就使用「創意」「文化創意」這類詞了。現在的《現代漢語詞典》已經收進了這個詞。文化創意從文化項目中突出出來、獨立出來,是文化產業化的結果。同時,「文化創意」的專業化、職業化也在飛速發展。概括成一句通俗的話,就是「文化創意學」必要不必要,取決於「文化創意」有沒有,而專業化和職業化程度則說明著必要性的程度。
郝:你發出「創立文化創意學體系」的呼籲是在2008年4月,你的思考肯定比這個時間還要早。可是,雖然你和你的團隊持續推動了十二年,但……
王:……你別客氣。
郝:我發現,近年來,雖然帶有「文化創意」這個詞兒的事業單位、公司、教研單位越來越多,但是,真正落實它的詞意的並不多。這是為什麼?
王:打個旗子容易,撿上個時髦的詞用上容易,也快,因為有利益的驅動。但是,認真搞文化創意,自覺地用它來引領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的發展,就不容易了。
郝:你說得很對。多年來,你一直批評「文化創意產業」等「糊塗名詞」,認為它們「淹沒」了「文化創意」。如此看來,即便是語詞的「空運轉」,實現從那樣的語詞糊塗到今天的概念清晰,我看也是歷史的進步。
王:是的。我給那些詞兒叫做「意識形態泡沫」。與「文化創意產業」類似的還很多,都是生譯生搬過來的。近日變化很大,那天我在電視上看到寧夏一座大樓上打起「文化產業創意中心」的牌子,著實高興了一陣子。
郝:現在,更看出十幾年前你從人們的習慣用語中提煉出「文化創意」等等,是多麼難能可貴!
王:可惜,我的聲量不夠……
郝:王先生太自謙了。十幾年來你出版了5部「文化創意學」的專著,基本上完成了學科化(十幾年來多家媒體報導,權威報紙《文藝報》2019年2月25日發表《創建文化創意學的學科體系》)僅此一事,就是很大的貢獻了。
王:謝謝你的鼓勵。
郝:王先生,經過十幾年的持續推進,你已被公認為「中國文化創意學之父」,你的專著被許多大學用作教材。所謂「進一步學科化」是什麼含義?
王:這個題目太大,下次專談。概括地說,就是全面建立「文化創意學」的教育培訓體系和實現產學研一條龍。
郝:這應該是「文化創意」越來越專業化、職業化所提出的客觀要求。
王:是的。1993年以來,文化產業化急速推進,文化創意工作對產業的引領作用逐漸強化。在文化項目中已分離出一個職業群體——文化創意家(師);同時,一身二任的情況也不少。總之,「文化創意」已經從「文化項目」中全方位獨立,如同科技硏發從物質產業中日益獨立一樣。要求學習文化創意的人就更多了。文化創意能力是能夠培養的,這就需要創立學科並把它完全學科化。
郝:能具體說說哪些人迫切需要學習文化創意嗎?
王:由指導事業轉向指導文化產業的體制內幹部;尋找職業的青年;文化工作者;職業文化創意師……
郝:最後一個問題,「產學研一條龍」如何解讀?
王:就是一方面進行文化創意學的教學和研究,另一方面進行創新型的示範性的文化項目的操作。
郝: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