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舉答客問12:再談落實馬克思主義對社科教研的指導
王萬舉,著名學者、一級作家,「文化創意學」系列學科創立人(以下簡稱:王)
郝小學,全國新媒體聯盟主席(以下簡稱:郝)
郝:王先生,上次發了這個話題以後,反響不小,請你沿著可操作性這個方向再談一談。
王:好吧。打通文史哲很重要。我在大學讀本科時,遇到講康德哲學,讀康德時不知美學是何物便去請教老師,老師說,咱們是講康德哲學的,對美學他本人也知之不多。後來才明白,不涉及美學,康德哲學是弄不明白的。現在這種情況更嚴重了。講哲學的不懂美學、文學、歷史,講文學的不懂……講歷史的不懂……老師不懂,一個細胞也沒有,怎麼給學生講?馬克思主義至少包括政經、哲學、科社,這些不懂,怎麼講文學、歷史?
郝:上次你說的「中斷」是什麼意思?
王:是打個比方。在一定時期內,把興奮點轉到非專業上去。例如,學馬克思主義的需要培植邏輯思維,這有個過程,需要一個生理和心理的生長過程,十八、九歲正是可以培植的時期。學一段,再回頭學自己的專業。
郝:你創立了文化創意學,出版了五本專著,請談談馬克思主義和社科創新的關係。
王:馬克思主義開闢了繼續前進的道路,包括研究美學、政治經濟學、科社、文學、社會學、倫理學……的道路。創新不能失本,沒有馬,我們會在黑暗中重新摸索。很多學者聽到風就是雨,生吞活剝地套用外著,其所依託者,早被當時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批倒了。這就是不讀馬的結果。
要認真學習我黨的創新,學習新時代領袖的創新,例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思想,既有所本,又具有實踐意義;既正確地解釋了世界,又立足於改造世界。
郝:很多人跟我講,全面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很難。你怎麼看?
王:是很難。正因如此,才提倡,才大聲疾呼。這是另一個話題,不妨也說幾句。幾十年前有一篇雜文曾引起我注意,它叫《也談見馬克思》,鼓勵大家學馬。該文說,很多人說死後去見馬克思,請問:馬精通好幾種西文,但就是不懂漢語,你去見馬,用什麼語言交談?再者,馬是個大學者,你能和他談什麼話題?當然,不能要求搞社科研究的象專門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那樣精通馬,這就需要專家們搞出一些好的教科書來。
郝:依你看,誰的書好?
王:可以不談嗎?
郝:還是談談好。
王:好吧。我以為,陳先達、李澤厚、劉綱紀、王朝聞、肖前、于光遠、蘇星、趙家祥等人的著作不錯。
關鍵是措施。我記得,最後一次參加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討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許多年沒有這種活動了!這怎麼行!有的人從馬體系中拎出某個概念來營造一番,脫離馬的體系而自詡是新的馬研成果。這簡直是肢解馬克思主義!多年來,這樣的「成果」太多了。
在此,我提出一個創造性轉化的方法,叫「兩對接繼承法」或「兩對接創新法」。即:讀馬時將其與當時的社會條件、具體所指相對接,將我們所遇到的問題與上一個「對接」之思維成果(即馬的立場觀點方法)相對接。須知,思想的發展從來就不是從思想到思想的,不是這樣一條單線。
郝:兩個對接有新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