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
中國抗疫過程中,關於對病毒基因測序、易感人群、潛伏期、致死率、輕重症比例、分布人群、自限性疾病等相關參數,包括世衛來中國調查形成的報告,成為新加坡、日本等其他國家認識病情並制定抗疫本國策略的重要參照。
不同國家和地區,結合自身的國情,採取了有所不同的抗疫模式。現在歸納起來,已經出現了四種模式:(1)以中國為代表的全面管制,按下暫停鍵;(2)以新加坡、日本為代表的精準管制,經濟不停滯;(3)以伊朗為典型的管制不夠、能力不足;(4)以英國為代表的優勝劣汰,各負其責。
對於其他國家的抗疫不應該抱著「抄中國作業就一定是對的」類似觀念去審視;畢竟,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體制機制、文化觀念等都有不同,我們首先應該做的是去理解其它國家為什麼那樣做?我們國家為什麼可以這樣做?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如何做才是科學的、合理的、最好的?
本文從歷史之鑑VS今朝情景;個體主義VS集體主義;有限政府VS無限政府;主動管理VS被動管理;優勝劣汰VS天下大同;資本利益VS不計成本六個方面的對照,對中國和西方等不同國家策略選擇背後的動因算計、政治邏輯進行了全方位分析。
透過這次疫情,只有清晰認識、對比分析這背後的思維邏輯、決策邏輯,我們才能在治理現代化的徵程中,既不走過去閉關鎖國的老路,也不走盲目迷信崇拜或複製西方的彎路,而是取長補短,找到一條適合中國自身發展的科學之路。
疫情在全世界流行掀起了一場各國如何抗疫的大圍觀。不同的國家採取的抗疫措施各有不同。特別這兩天關於英國提出通過「群體免疫」來應對新冠病毒,刷爆了網絡,讓很多人大跌眼鏡。簡要歸納來看,這是除中國之外,出現了第4種模式。我們可把中國稱為第一種模式,是強力全面管制,按下暫停鍵;中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日本、韓國算是第二種模式,精準管制,經濟不停滯;我們可以把伊朗等薄弱國家稱之為第三種模式,可以說是管制不夠、能力不足;那麼英國出現的這就是一種第四種模式,優勝劣汰,各負其責,這一定也代表了德國、美國等西方一些國家的選擇策略。而其他國家的策略目前不太明顯,不排除出現其它情景。
我覺得正如其中西方不了解中國,意識形態上常採取雙標一樣,其實我們中國也不了解西方,媒體或自媒體也是一派不求甚解的自我解析。對於國外的這種抗議模式,甚至充滿了憤怒,焦慮。我這裡個人不希望這次抗疫工作成為中國新一輪「厲害了,我的國」盲目自信的再次上演。但我相信這次疫情肯定會成為全球化發展的一個拐點,也是對中國復興之路的一個有力推動,但拐點之後的路還長,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突變的過程。疫情終歸是疫情,抗疫不代表、也不能反映短時期國際地域政治綜合實力的根本變化。
但這次疫情倒是成了我們深層次觀察中西方差異的一個重要契機和窗口。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通過經濟交往形成了與全世界的聯結,而這次疫情,將進一步讓我們從社會層面發生的重大事件視角認識我們的優劣勢,觀察其它國家的做法,深層次的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應該是兼容並包,而不是是一個模式包打天下。
歷史之鑑VS今朝情景
對比1918那場奪取全球5000萬—1億人生命的西班牙大流感和今天新冠肺炎。我想,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在當今的醫療條件下,這場大流行導致的死亡率應該不會比那時候多,應該是少的多。即使是1918年的大流感,也沒有改變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趨勢。那麼今天的新冠肺炎,從整個人類社會的大群體來講,如果是保持一個2%左右的低死亡率,作為一個能夠治癒的一種自限性疾病,那麼對人類社會的總體影響、基本面影響就不會很大(如果說未來病毒發生了變異,造成了高死亡率,出現過去像天花、黑死病那樣對人類造成毀滅性打擊,就是另外一種情況)。1918年大流感之後的,西方世界出現了經濟大蕭條,這兩者之間有沒有聯繫,好像還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所以在這個前提下,即使這次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即使全球死亡上千萬人,因為低死亡率這個根本判斷或情景預測,我們依然要相信全球化、現代化發展的大格局、大方向不會變,歷史車輪雖然顛簸幾下,依然會滾滾向前。在這樣的情景下,英國提出的 「群體免疫」也好,還是我們國家採取的全力救治也好,都是一種根據不同國家自身國情、制度邏輯的自我選擇。這個選擇,體現了與國家體制結合的一種策略,這也是制度使然,究竟孰優孰劣,不只是一個維度對比所能說明白的,我們也不好妄下判斷。
但這個過程中,中國疫情發生中關於對病毒基因測序、易感人群、潛伏期、致死率、輕重症比例、分布人群、自限性疾病等相關參數,包括世衛來中國調查形成的報告,給西方等其它國家提供了一個數據樣本。這個樣本為各國制定自己的抗疫策略提供了數理上的遵循。對於其他國家是否採取中國的封城措施、能否採取封城等諸多管理措施,這並不是我們應該大肆炫耀推廣的重點,也不應是媒體炒作報導的重點。目前,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目前新冠全球大流行的情景下,我們如何做到防疫和經濟發展的平衡,如何做到防疫和國際開放合作的平衡。所以,對於國際抗疫,應該有幾個維度的深刻認識,這是雙方溝通互信的基礎。
個體主義VS集體主義
後記
這篇文章本來想寫一個短篇,越想越多,越寫越多,好多問題不是一篇能說透的。寫到最後,感覺最可憐的國家人民還是伊朗、伊拉克這樣的,被西方國家封鎖制裁,自己沒有足夠的生產能力、醫療能力、醫療衛生人員,所以在病毒來襲時,大批人員的死亡或許就難以避免。我們看到,伊朗高官都這麼多死去,可以看到他們的醫療衛生資源是多麼的匱乏。我想我們中國每一個人應該慶幸,應該感恩的是這個國家的全體人民,是人民力量在改革開放40年後,通過多年的累積,給我們國家積累下這麼的資源能力,這麼多醫療衛生資源,這麼多的企業生產資源,讓我們在面對這次疫情中能夠做到共同抗擊,做到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並取得了抗疫的初步成功。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重溫一下共產黨的使命,黨和政府的使命。這個使命在重大災難來臨的時候,是有充分體現的。雖然全民抗疫、全局抗疫犧牲了或影響了一部分的利益,但從目前疫情全球蔓延結果大量海外人員又回流看,我們基本做到了維護國家、全民的整體利益。這是我們制度體現的優勢之一。但我想說,這個優勢並不是我們盲目自信、否定西方的理由。這其中,恰恰伊朗等國家反向證明了,我們的這個優勢來源於我們向西方改革開放的發展積累,這個優勢是建立在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因為發展了,我們才有足夠的資源條件去支撐我們整個國家的抗疫行動。反過來,我們抗疫的核心目的還是要為了發展,為了人民更加健康、安全、和諧的發展。也希望,通過這一次疫情,我們應該有個清晰的認知,研判,在對比、借鑑、反思、創新中,並進一步改進我們國家的治理,不斷以改革創新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走出自己現代化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