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安在線:擺完「升學酒」擺「生日酒」,擺完了「抓周酒」又擺「喬遷酒」……我省農村一些地方,除紅白之事外,辦酒的由頭越來越多,禮金也在不斷攀升。如何移風易俗,改變人情隨禮不斷「加碼」的現狀?記者展開調查——
● 「去年光隨禮都快上萬了,這『人情債』實在吃不消! 」
——利辛縣馬店孜鎮孫劉村村民 劉玉謹
● 「過去都是婚喪嫁娶的大事才辦酒席,現在小孩過個生日也興辦酒請客。 」
——阜陽市插花鎮毛橋村黨總支書記 溫良海
辦酒席名目繁多「份子錢」水漲船高
「前幾天,表叔家小孩結婚隨了600塊,外甥家孩子滿月又送過去500塊。 」春節剛過,利辛縣馬店孜鎮孫劉村村民劉玉謹接連吃了幾場喜酒,也隨出去不少「份子錢」。
劉玉謹說,以前人情隨禮一般在200元以下,紅白事隨禮少的只有幾十塊錢。這幾年,禮金數額持續攀升,最少也得200元錢,至親好友禮重的都超過1000元了。這對家境並不寬裕的劉玉謹來說,已經成了負擔,「去年光隨禮都快上萬了,這『人情債』實在吃不消! 」他感嘆道。
阜陽市插花鎮毛橋村黨總支書記溫良海向記者介紹,當地一個普通農戶人情「朋友圈」約150戶,每戶平均幾年就辦一次酒席,按這個節奏,平均每戶每年至少隨十幾次禮金,人情開支1萬到2萬元。粗略估算,農民家庭收入約三成用於人情消費,有的家庭甚至佔到一半以上;有些低保戶、貧困戶一年人情開支都達5000元,不少貧困家庭人情支出已超過貧困線標準人均年收入。
以毛橋村為例,辦一桌酒席加上菸酒,共需600多元;一般有100戶左右「隨份子」,收禮金約5萬元,酒席成本大概3萬元。可大家都清楚,這「賺來」的錢是要「還」的,辦酒席最終還是虧,但不辦虧更多。最終陷入怪圈:一方面,送禮赴宴者叫苦不迭;另一方面,許多人又想借各種事由大辦宴席,收回禮金。
「過去都是婚喪嫁娶的大事才辦酒席,現在小孩過個生日也興辦酒請客。被請的一般要隨禮,即使人不到,禮基本都到。」溫良海坦陳,如今農村隨禮名目繁多,參軍、升學、搬家、開業、出院……碰到一些「好日子」喜事扎堆,好多人家一家幾口要分別去幾處隨禮。一般情況下,還人情的時候還要「加碼」,以顯得「厚道」。只要沾親帶故,這次收500元,下次要還600元,再下次就是800元,像滾雪球一樣玩起「人情+」。互相攀比帶來「份子錢」水漲船高,也造成人情債越背越重。
長期關注鄉村文明建設的省政協委員曹幫萍表示,農村承載著鄉土傳統,辦酒席是維繫農村熟人社會人情往來的重要方式,具有一定互助性質。但隨著農村生活水平提高,人情消費有畸形化趨勢,人情支出名目越來越多,給群眾帶來新的經濟壓力。對一部分群體來說,過度隨禮甚至成為致貧因素。
● 「一些人怕禮輕丟面子,打腫臉充胖子,違心去跟風,形成盲目攀比炫富的風氣。 」
——利辛縣舊城鎮陸暗樓村某村幹部
● 「在城鄉社會變遷、人員流動性增強大背景下,曾經作為儀式性的禮金逐漸成為人們攀比、炫富的重要方式,人際情感交流反而變得淡漠起來。 」
——省政協委員 曹幫萍
怕丟「面子」苦了「裡子」 「人情禮」愈演愈烈
「如果不隨禮,會讓大家看不起。」記者走訪多個皖北農村發現,因為「面子」,哪怕是不堪其苦,大多身處其中的村民也難以對抗這種風氣。群眾普遍反映,親戚朋友多,送了這家就得送那家,這家多了那家就少不得,否則不僅會被「背後說閒話」,還可能得罪鄰裡親戚,最終在十裡八鄉變得孤立起來。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 」利辛縣舊城鎮陸暗樓村村民陸大爺直言不諱,生活在農村,大家把臉面看得比啥都重要,擺酒請到的客人越多,主人就越有面子。春節期間,陸大爺兒子結婚,他把能請的親戚朋友都請來了,甚至平日見面只是點個頭的村民都送去喜信。當天,陸大爺家擺了25桌宴席,客人都稱讚他們家「會做人,夠氣派」。
「禮金都這麼高了,俺們這酒席檔次自然也不能低。 」陸大爺無奈地表示,現在農村宴席一桌常常要上20多道菜,雖然吃不完,但為了面子又不得不去浪費。事後,他和家人一合計:不僅沒掙多少錢,還欠上村裡大傢伙的「人情債」,實在不合算!
陸暗樓村一位村幹部告訴記者,隨著經濟發展,禮金多少成為衡量人情冷暖、感情厚薄的重要標準。加上一些外出致富的村民返鄉,不斷提高禮金,一些人怕禮輕丟面子,打腫臉充胖子,違心去跟風,形成盲目攀比炫富的風氣。 「禮越來越重,情卻越來越淡薄! 」這位村幹部感慨。
「來而不往非禮也」,是鄉土社會禮尚往來的樸素觀念,在一些地方卻異化成愈演愈烈的「人情禮」,發人深省。曹幫萍認為,在城鄉社會變遷、人員流動性增強大背景下,曾經作為儀式性的禮金逐漸成為人們攀比、炫富的重要方式,人際情感交流反而變得淡漠起來。曹幫萍建議,在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以揚棄的態度將時代特徵與傳統禮俗有機結合,讓「人情」回歸禮尚往來的本義,讓人際關係更加自如純真、樸素純潔。
● 「村裡辦酒席,都由紅白理事會負責操持。 」
——懷寧縣雷埠鄉曙光村紅白理事會理事長 韓小平
● 「農村黨員幹部隨禮不得高於100元,貧困戶不得超過20元。黨員幹部帶頭捅破『窗戶紙』,老百姓都支持。 」
——渦陽縣城東街道黃莊村老黨員 張玉民
共治共享清爽鄉風「人情」回歸禮尚往來
不久前,懷寧縣雷埠鄉曙光村的兩元錢隨禮「村規民約」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在該村,無論紅白事,村民一直堅持簡辦。鄉裡鄉親要隨禮,只隨兩元錢,這一「村規民約」已經堅持了55年。
「村裡辦酒席,都由紅白理事會負責操持。 」曙光村紅白理事會理事長韓小平表示,凡有紅白事,家家戶戶都會有個代表前來參加宴席和幫忙買菜、燒飯,同時給個兩塊錢的隨禮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兩元隨禮錢在外界看來難免「小氣」,但村民誰也沒想過要把兩元隨禮這個「價碼」漲起來。
「半個多世紀以前,兩塊錢其實不算少。可大夥一想隨禮都是有來有往,所以兩塊錢禮金就一直堅持到現在。」曙光村村委會主任韓天輝說,當地注重發揮村民自治組織作用,將杜絕大操大辦紅白事納入村規民約,加強監督,在全村形成文明節儉的良好風尚。
清爽鄉風,除了村民自治,黨員幹部應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今年1月,省紀委、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和省文明辦四部門聯合出臺《關於全省黨員幹部帶頭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的指導意見》。 《意見》要求,黨員幹部帶頭反對喜事大操大辦,提倡小辦或不辦;滿月、周歲、喬遷、開業、店慶、祝壽、升學、參軍等喜慶事宜,倡導以一束鮮花、一句問候、一條信息等方式表達賀意。黨員幹部帶頭不收賀禮、簡辦或不辦酒席,不得接受下屬、管理和服務對象以及與本人行使職權有關的單位、企業和個人贈送的禮金、禮品、消費卡等財物。
「農村黨員幹部隨禮不得高於100元,貧困戶不得超過20元。 」渦陽縣城東街道黃莊村78歲的老黨員張玉民說,黨員幹部帶頭捅破「窗戶紙」,道出了群眾的苦衷,老百姓都支持。
省文明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要以正面引導樹立新風正氣,以專項整治狠剎歪風邪氣,以教育引導人民群眾尊良俗、去低俗、除惡俗,全面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營造良好社會風尚。(記者 柳文)
原標題:【記者調查】「份子錢」怎樣不成「人情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