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一個民族的精神

2020-08-28 燕頷文社



教育的問題沒有小問題,人是從小接受教育長大的,教育的好壞會直接的影響一個人的品質,但如今我們慢慢地把教育當做為一種變現方式,接受教育的人是想通過接受教育的方式讓往後的人生有更多的變現資本,所以現在的人接受教育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體現教育本身,教育變成了實現利益的一種手段,這樣的教育慢慢的就會沒有了價值。

教育應該是給一個民族提供新鮮的動力,一個民族通過教育的方式讓這個民族的人民走向更高層次的文明,人類是要不斷進步和創新的,我們人通過接受教育可以改變自己身上的所有惡習,也是通過接受教育的方式讓我們走向了如今的文明之路,一個好的教育能使一個民族變得很偉大,教育的本身就是讓人們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讓人們知道如何更好的遵循自然規律而生活。


一個剛出生的人像是一張白紙一樣,沒有圖案也沒有文字,這時的教育會讓一個雛形的人開始慢慢的定性自己的性格,不斷地通過教育的方式讓一個在成長的人知道以後如何的為人處世,教育的意義是為人類培養出能夠為人類引領道路的人,這樣人類的文明才能不會被中斷,教育也是為了人類能夠和睦共處不互相殘害,教育的目的是引領和指導,人類也只有通過教育的方式才能做到延綿不絕的發展下去。

人接受過教育之後應該有博愛之心,愛自己,愛他人,愛祖國,愛社會,這樣才能體現出教育的效果,教育不只是培養更重要的是挖掘,把一個人潛在的東西給挖掘出來,一個人本身就已有某種潛在的特質,但這種特質必須通過教育來喚醒,要不然可能永遠也不會被人知道,但同時教育也是引導,它是我們駛向未來的航向標。


人類的活動必須需要某種潛在的標準作為引導,萬事萬物的運行都有著自己的規則,人類又何嘗能夠逃脫這些規則呢?教育的手段就是要讓人們了解這些規則,並且按照這些規則來活動,順應大自然的規則,順應人類道德的準則,規則就是人類活動的軌道,脫離了它便會葬送自己,教育就是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傳承,它是人類的智慧也是人類精神的延續。

一個民族通過教育的方式讓自己的文化得以延續,教育能使人們延續自己文化的同時也會對自己的文化能夠加以創新,只有創新的文化才能推動民族的進步,民族文化的創新可以抵禦外族文化的入侵,一個民族的文化一旦被外族文化所入侵之後這將是這個民族的最大的不幸,民族文化被入侵或將致使文化的消失,民族文化一旦消失就難以再獲得重建。


教育是為了統一也是為了挖掘個性。教育的落後會致使一個民族的落後,如果教育不能發揮它原本的功效,那麼這個教育是是毫無意義的,教育的發揮是客觀真實的,不是應付和留存與形式的,一個民族如果有很好的文化但不能通過教育的方式把它發揮和體現出來的話那麼這個文化就會慢慢的與人們形成脫離與隔閡,最終不復存在。

相關焦點

  • 第五講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
    區別;教育方針所含的內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為誰培養人。培養了什麼樣的人」的問題;而教育方針除此之外,還含有「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教育目的在對人培養的質量規格方面要求較為明確,而教育方針則在「辦什麼樣的教育」「怎樣辦教育」方面顯得更為突出。
  •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寶貴的財富,日本是一個重視本民族精神的國家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寶貴的財富,日本是一個重視民族精神的國家日本人的不幸似乎還不只於此,人為的戰爭給日本人帶來了空前的災難,而自然條件的惡劣又給日本以更為嚴峻的考驗,「靠天吃飯」在日本沒有任何市場,日本人不能有絲毫懈怠
  • 王渝生:培養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綱要》還明確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根本在教育。」這就是說,培養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綱要》講教育改革,置「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於其他各項改革之首。
  • 鄭強: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掙大錢,而是要培養孩子們健全的人格
    鄭強教授在一次訪談中講到,現在的教育真的完全偏離了教育的本質,這是完全錯誤的,如果再不改變,被毀掉的可是我們每個孩子的未來。他主要講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以後掙大錢,過上好日子,而是要培養孩子們具有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人格。
  • 猶太教育系列之:培養堅韌不拔精神
    在猶太教育理念中,為學生創造光明的未來做好準備,一直意味著要滿足他們的學術能力以外的需求:信仰,靈性,猶太人的儀式,歷史,身份和道德修養。猶太教育是如何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核心技能呢?教育中培養堅毅的品質可以分解為三個要素:學術心態:
  • 以愛國主義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以愛國主義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五論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愛國主義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是中央確定的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 【教招筆試】熟記我國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教育方針的特性包括多局性、變動性、現實性、階段性。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是:教育鬚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鬚鬚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多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教育目的1.我國教育目的的歷史沿革1957年《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 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關鍵詞:國家層面;面向的是所有的教育者例子: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的教育目的是針對我國所有的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
  •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培養:從教育起點公平到教育過程公平
    摘要:由於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薄弱、高考招生優惠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普遍存在國家通用語言不熟練、學習基礎薄弱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培養少數民族學生,有必要採取措施提高他們的學業成就。少數民族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優惠政策給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入學機會,進入大學後,高校幫助少數民族學生縮小與其他學生的學業水平差距,提高其綜合素質,是少數民族學生從獲得教育機會公平到獲得教育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的實現。本文從少數民族學生培養的角度來談學生學業水平的提高。
  • 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四大著力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現代德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根據大學生的特點,採取多種形式和方法充分激發其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養其深厚的民族感情,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取得實效的重要保證。奮鬥精神呼喚革命文化教育優秀的革命傳統文化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最好的營養劑。
  • 教育目的和美國的學前教育目標
    何謂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表述造就人的質量規格。教育目的從形態上是一種觀念,實質是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它揭示了教育在受教育者身上可能產生的普遍結果。我們國家明確規定教育目的: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體現了身心素質的規定性,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體現了社會價值的規定性。教育目的的實現是一個長期連續的過程。由於各階段教育對象的年齡和身心發展水平不同,教育要求和教育任務也不同。
  • 在化學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
    在教師統籌策劃下,先由學生自由分組,針對侯德榜先生早年刻苦求學、事業起步、開拓民族化工事業及晚年等人生的不同階段分組交流,再由教師對學生的交流內容作出點評,凸顯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題。以下為幾個小組學生的主要交流活動。學生分組交流。刻苦求學階段。小組1介紹:1890年,侯德榜出生在福建農村。侯德榜從小家境貧寒,但是讀書十分刻苦。在姑媽的資助下,前往福州市英華學院學習。
  • 小學教師資格證|重點筆記012: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它認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個人價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諧發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發展。(二)社會本位論社會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強調人是社會的產物,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因此,在教育目的中社會本位論主張培養社會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使受教育者掌握社會的知識和規範。
  • 教育丨小文策案:我國的教育目的
    1990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把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明確表述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 「民族精神宣傳月」活動方案
    「民族精神宣傳月」活動方案流坡塢中心學校為全面貫徹落實上級關於開展「民族精神宣傳月」活動的文件精神,把開展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教育引向深入,使學生的知識升華為精神,學校教育理應承擔重任將其發揚光大,因此加強民族精神的教育
  • 民族教育,一個也不能掉隊
    民族教育,一頭連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一頭連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對少數民族家庭而言,教育好一個孩子,就會給全家帶來希望。小家、大家,人同此情,情同此理。 一個都不能掉隊,貴在同心,築牢各族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是關鍵。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歷史證明,各個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 小學教師資格證|重點筆記013:我國的教育目的
    1990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把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明確表述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 懷特海《教育的目的》,只能是「教育理想」嗎
    懷特海在書中以其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哲學剖析了關涉教育目的的一些基本問題,其主要觀點都來自實踐經驗、教育反思和理論批判。 他旗幟鮮明地指出,對於生氣勃勃的學生來說,教育的目的就是激發和引導他們自我發展。
  •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走自己的人生路
    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這是特別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從整個社會的狀況來看,正如羅素所指出的,一個由本性優秀的男女所組成的社會,肯定會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人們即使似乎承認了教育即生長,也一定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做出成就之類,仿佛不朝著這類目的努力,生長就沒有了任何價值似的。生長本身沒有價值嗎?一個天性得到健康發展的人難道不是既優秀又幸福的嗎? 用功利目標規範生長,結果必然是壓制生長,實際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長。
  • 古希臘時期的教育目的思想
    古希臘時期的教育目的這一部分內容在歷年考試中多以客觀的形式進行考察,此處的重點是區分斯巴達與雅典的教育特點,為了使學生能夠對古希臘時期的教育特點有一個直觀感知,我們一般會將古希臘三哲的教育思想補充在此處,而且他們的教育思想也是客觀題出題的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