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屬小王說民間遊戲原創,素材來自網絡,如果喜歡請關注我
導語:吹肥皂泡、說繞口令、玩磕頭蟲、轉盤、抓彩
吹肥皂泡:「吹肥皂泡」是流傳很廣的兒童遊戲。將肥皂渣放進一個小鐵盒或一個小碗之類的容器內,用水溶化為肥皂液。截一小段細葦棍,一端蘸肥皂液,另一端含在嘴上輕輕一吹,蘸上之肥皂液便會變成許多個大大小小的肥皂泡泡,脫離葦管在空中飄遊,陽光照耀下,成為一串閃光發亮的彩球。飄遊一會兒隨即破滅,然後再吹。現在市面上有賣裝肥皂液之塑料製品的。

說繞口令:說繞口令是我國流行很廣的一種民間口頭遊戲,也叫「急口令」、「拗口令」。說繞口令是很有趣的一個遊戲,說的時候將一些雙聲、疊韻的詞或發音相同、相近的詞,組成有趣的韻語,快速地念出來,念好了得大家稱讚,念不好逗得大家哈哈一笑。這種語言遊戲要求通俗易懂,口齒流暢。其結構主要有對偶式和一貫式兩種:前者要求句子兩兩相對,平行疊進,如「東洞庭,西洞庭,洞庭山上一根藤,藤條頭上掛銅鈴。風吹藤動銅鈴響,風停藤定銅鈴靜」。後者句句相扣一氣呵成,如:「牆上一根釘,釘上掛條繩,繩下吊個瓶,瓶下放盞燈,燈下有隻盆。掉下牆下燈,脫掉釘上繩,滑落繩下瓶,打碎瓶下燈,砸破燈下盆。瓶打燈,燈打盆,盆罵燈,燈罵瓶,瓶罵繩,繩罵釘,釘怪繩,繩怪瓶,瓶怪燈,燈怪盆。叮叮噹噹噹噹叮,兵桌球乓乓乓兵!」

玩磕頭蟲:《帝京景物略》稱之為「叩頭蟲」,身長約半寸,黑色硬甲殼兒,能飛。「有玄身而兩截,形剛而性媚,掐其後,首則前頓,聲曝曝然,仰置之,彈而上,還復其故處,不能遂覆而走也,日叩頭蟲,一曰搗礁蟲焉。」人們捉住它,一手捏其後,將其頭放在另一手指甲上,則蟲頭向下作磕頭狀,發出「磕磕」的聲音,邊玩邊問:「有雨沒雨?」如蟲嘴流出黃水,便會被認為天要下雨了。將它仰放地上問;「今年麥子長多高?」它便會「嗑嘴」一聲折身彈起,如一時未彈起,用手在其旁拍地,蟲被驚動便會彈起,人們便會說今年麥子長這麼高。

招兵買馬:過去,北京人大多住大雜院,各家的孩子們經常在院子裡一塊兒玩。「招兵買馬」是其中一種:某個孩子(一般是較大的孩子)對眾鄰居孩子唱道:「誰是我的兵,跟我走;不是我的兵,拿屁崩!」就會有一些孩子跟在他身後,算是他這個隊伍的成員了。然後大家可以商量做什麼遊戲。如果招不來「兵」,他就接著唱:「誰是我的兵,跟我走;不是我的兵,拿屁崩,崩兩半兒換洋取燈!」(「洋取燈」,即今天我們叫的「火柴」。)

轉盤、抓彩:舊時,北京串胡同賣小食品、小玩意兒的小販,有設轉盤或抓彩的。轉盤:是在一個木盤中心釘一小豎杆兒,上安一能轉動的橫竿兒,竿頭兒綴一小鐵針;木盤周邊標上某某獎品(小吃食、小玩意兒),玩者付錢後用手指撥轉橫竿兒,針尖停在哪個標記上即得其所標獎品,針尖落在空當處不得獎品。新中國成立前北京街頭「畫糖人」的設轉盤上所標為小販所畫物(如公雞、大刀、孫悟空等),針停空新中國成立處的小糖塊兒而已。有一種是將大盤固定在一立木上,轉盤不轉針,大盤轉至針指處所標即是所得獎品。《中華傳統遊戲大全》引宋人曾三異《因活錄》云:「賣糖者,作一圓盤,可三尺許。其上畫禽、魚器物之狀數百枚。長不過半寸,闊如小指,其小者只如兩豆許。禽之有足,鞋之有帶,弓之有弦,纖悉瑣細,大略皆如此類。以針作箭,而別以五色之羽。旋其盤,買者投一錢,取箭射之,中者得糖。」則是以小羽箭投射轉動之盤進行的。

抓彩:玩法:小販備一小口袋,內裝數十個小紙閥,玩者付錢抓鬮,上寫什麼就得什麼;還有的設一大方盤,上分若干小格子,內放種種小玩意兒,方盤上糊紙,玩者付錢用手指捅破某小格即得其中之小物件。賣梨膏糖小販,備一小水桶,旁掛若干張用白礬水寫數字的小白紙條,玩者付錢撕一紙條放桶內水上,顯出的數字即是所得梨膏糖的塊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