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工業基礎知識》……這些老課本,可能是你爸媽學過的!

2020-12-16 河南100度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寧田甜

王懷民是鄭州市一位民間收藏愛好者。作為一個老鄭州,他收藏了很多有關鄭州城市發展的老物件。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巡防隊員王懷民又向媒體展示了他精心收藏的系列老物件之——老課本。

從建國初期一直到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之間的老課本,整整數十本,他那裡都有,很多都是鄭州市中小學生曾經使用過的課本。

那時的課本一兩毛錢,那時的課本很薄書包很輕

王懷民說,那時全國的課本都不統一,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負責當地的課本編印工作。他收藏的課本有的是河南省中小學教材編輯室編寫的,有的是鄭州市中小學教材編寫組編寫的。

王懷民說,那時的課本都很薄 ,大部分只有幾十頁,售價一般都是一兩毛一本,學生的書包也很輕,上學基本上沒有多大壓力。不像現在的學生,天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光書包就有十幾斤重。

王懷民拿出一本小學《語文》第七冊課本對記者說,這是他上小學四年級時用的課本,定價是0.15元,裡面的課文《英雄修建成昆鐵路》、《四戰狼窩掌》、《英雄戰士劉英俊》、《死也不倒下》等等,直到現在他還印象深刻。

王懷民說,他上小學的時候《數學》課本叫《算術》,那時小學生有《毛澤東思想課》,中學生有《農業基礎知識》、《工業基礎知識》、《群防群治知識》等課程,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課本。

上世紀五十年代,鄭州郊區曾開展掃盲運動

王懷民說,那時課本封面很有意思,很多都是反映工農業生產方面的,也有的是和解放軍戰士有關的畫面,「工農兵」是那個年代的主旋律。

他收藏了一本建國初期的《農民識字課本》(第二冊),是由鄭州市郊區掃盲辦公室編印的,這本書非常少見,特別珍貴。

他說,鄭州市解放初期,不論是城市職工還是郊區農民,大多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為此,鄭州市人民民主政府(現在的鄭州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於1952年成立了鄭州市掃盲工作委員會,隨後鄭州市郊區政府也成立了掃盲辦公室,組織編印了一套《農民識字課本》,在郊區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掃除文盲運動(亦稱識字教育運動)。

廣大農民積極響應政府的掃盲號召,特別是勞動婦女踴躍參加文化學習,體現了郊區農民政治上翻身以後,渴望文化翻身的強烈要求。

王懷民翻開這本《農民識字課本》告訴記者,當時中國還沒有實行漢語拼音,這本書裡用的還是國音字母。國音字母現在的人基本上都不認識,更不了解它是怎麼拼讀的。不過,國音字母並沒有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在漢語字典、詞典中還能看到它的影子。

麻雀曾被列入「四害」,上世紀60年代才發現它是益鳥

王懷民說,這本《農民識字課本》第十課是消滅四害,當時政府將老鼠、麻雀、蒼蠅和蚊子列入四害,號召群眾都積極行動起來,動腦筋、想辦法、找竅門,消滅四害。一直到1960年人們才發現麻雀是益鳥,於是將麻雀正式從「四害」名單裡清除了。

王懷民說,撫摸著這些已經泛黃的老課本,再看看當今正在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和國家中心城市的大鄭州,真讓人有種恍若隔世之感。

這些老課本紀錄了鄭州成長的腳步,是幾十年前老鄭州的縮影,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存世極少的老鄭州課本將會變得更加珍貴。

線索提供 王先生 新聞熱線 0371—96211

來源:大河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珠算》《工業基礎知識》……這些老課本,可能是你爸爸媽媽學過的!
    從建國初期一直到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之間的老課本,整整數十本,他那裡都有,很多都是鄭州市中小學生曾經使用過的課本。王懷民說,他上小學的時候《數學》課本叫《算術》,那時小學生有《毛澤東思想課》,中學生有《農業基礎知識》、《工業基礎知識》、《群防群治知識》等課程,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課本。
  • 珠算學得好,心算更厲害
    珠算,在如今這個計算機普及的年代還有多少人會用?還有人在學嗎?它會消失嗎?其實,只要仔細觀察,生活中仍會看到那些用算盤的「頑固派」,他們大多已年過四十。你們年輕人不知道,四十歲以上的人小時肯定都學過算盤,而且我中專學會計時又學過一遍。」酒店櫃檯上放著一個計算器,但是陳鈴基本上不用。「都是客人查看結果時用的,他們看我用算盤,都以為我是『怪物』。但左手拿帳單,右手撥算盤,準比你用計算機快。」只見她邊說數字,邊撥算盤,5秒鐘時間,就把10個菜單的帳算了出來。
  • 《珠算》《四戰狼窩掌》這些老課本你見過嗎? 麻雀是被清除對象?
    從建國初期一直到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之間的老課本,整整數十本,他那裡都有,很多都是鄭州市中小學生曾經使用過的課本。王懷民說,他上小學的時候《數學》課本叫《算術》,那時小學生有《毛澤東思想課》,中學生有《農業基礎知識》、《工業基礎知識》、《群防群治知識》等課程,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課本。
  • 珠算入選非遺 珠算課「闊別」小學已十年
    一名老者說:「當然會啊,我們那個時代的人,沒有上過學的都會打。」  一名30歲左右的年輕人回答:「只記得幾句口訣。我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過兩天,但是當時沒有學會,現在更不會了。」  一名大學生的回答是:「不會,沒有學過。」  一名中學生,他說:「我們有同學學過珠心算,我不會。媽媽說打算盤沒有用,就沒有學,也不知道到哪裡去學。
  • 珠算申遺成功勾起白領懷舊情結 如意算盤如今幾人打?[圖]-珠算...
    東方網12月6日消息:據《i時代報》報導,合國教科文組織4日宣布,中國珠算項目正式被批准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消息一出激起不少70後、80後白領回憶當年學習珠算的經歷。    白領紛紛「背口訣」    珠算申遺成功,不少70後、後年輕白領不由地回憶80起兒時學習珠算的經歷。「小時候拿算盤當滑板耍的童鞋默默舉手……」「你還能背出多少珠算口訣?」毫不意外地,回憶中提及率最高的珠算口訣是:三下五除二」。「    對於「你還會打算盤嗎」這個問題,幾乎所有網友的回答都是:「不會。
  • 珠算與珠算文化不能一概而論 想要走進課堂路還很
    即使在計算機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如日本、新加坡、德國等許多國家仍然將珠算內容納入了小學數學課程。劉尚希強調的則是珠心算。他認為珠心算是在珠算基礎上衍生而來,更有發展前景。「現在的珠算實際上就是珠心算,過去作為一種勞動技能的算盤,基本上已經被淘汰了。」他表示。
  • 珠算文化進小學到底有無必要?業界專家各抒己見
    「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珠算學習要求,從『看到算盤』『知道算盤』到會簡單的珠算口訣,撥珠運算,我們將把這一問題提交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認真研究。」 把珠算納入中小學課程,不是一個新話題。2013年,中國珠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就有專家提議讓珠算重回小學課本。小學生學珠算,到底有無必要?
  • 教育部將研究珠算文化進小學 業界爭論仍未休止
    「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珠算學習要求,從『看到算盤』『知道算盤』到會簡單的珠算口訣,撥珠運算,我們將把這一問題提交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認真研究。」  把珠算納入中小學課程,不是一個新話題。2013年,中國珠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就有專家提議讓珠算重回小學課本。小學生學珠算,到底有無必要?
  • 教育部將研究珠算文化進小學,業界爭論仍未休止
    「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珠算學習要求,從『看到算盤』『知道算盤』到會簡單的珠算口訣,撥珠運算,我們將把這一問題提交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認真研究。」把珠算納入中小學課程,不是一個新話題。2013年,中國珠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就有專家提議讓珠算重回小學課本。小學生學珠算,到底有無必要?
  •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用筆學珠算,一舉雙得
    弊是孩子學完了就會忘,即使是學得長的學生也會遺忘,加上與學校計算順序相反,如果沒有很好的引導,甚至造成運算的困難;而且學過珠心算的孩子與未學習珠心算的孩子相比較除了在計算上有優勢外,其他方面並沒有顯現出來什麼優勢。 孩子學過珠心算的家長對以上兩方面肯定會有同感。現在珠心算班遍地都是,但專業的鳳毛麟角。
  • 《教育家》科學改變教育欄目:珠算與珠心算是大腦認知功能訓練的工具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者從多角度尋找提升大腦認知功能的方法;而已有的認知行為訓練比較枯燥,缺少知識與技能內涵;如果採用趣味性的認知遊戲開展訓練,兒童又可能容易成癮。比較而言,筆者認為珠算與珠心算因其文化底蘊、知識與技能兼備,可以作為提升一些特定大腦認知功能的工具。
  • 小學生要不要學珠算?教育部答覆
    9月7日,教育部網站發布的《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200號(教育類016號)提案答覆的函》(以下簡稱《答覆》),披露了教育部答覆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關於推動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的提案》的具體內容。
  • 珠算入非遺 特級教師:不建議珠算進教材
    新華社發  前晚,珠算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了一股懷舊熱潮,昨天,許多網友爭相曬自己的珠算記憶和「技藝」,對自己能夠掌握一項「非遺」很自豪。不過,記者採訪部分學校後發現,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的算盤一時半會兒還難回小學課堂。
  • 珠算擬進入小學數學課堂,引爭議的背後……
    在採訪中,劉尚希院長表示,推行珠算教育,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他一直認為珠心算在珠算基礎上衍生而來,更有發展前景。他說,珠心算教育,並不是簡單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作為另一類知識體系,對兒童的注意力、想像力,尤其是空間思維能力進行提升。劉尚希指出,現在社會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教材和培訓機構,珠心算教育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在產業化了。
  • 珠算成指尖上的記憶 如何傳承成焦點(圖)
    對此,珠算這樣的文化遺產該怎樣保護與傳承,成了國民議論的焦點。  東方今報記者 陳濤  實習生 馬賢仙 葛慶勳/文  商丘廣播電臺 李恆/圖  指尖上的記憶  「童鞋,你還能背出珠算口訣嗎?」12月4日,珠算申遺成功後,網友們紛紛回憶起「那些年撥過的算盤」。  網友「智慧地球村」:二一添作五?
  • 老父親張口就來的珠算心法
    說著嘴裡就念念有詞如數家珍一樣背出一連長串的珠算口訣出來。我說不行太快了,我根本記不住,不知道你數道的淨是些啥!能不能把它們都寫出來。父親說沒問題。沒過幾天,便收到父親寄來的乍看來跟天書一樣的珠算口訣。可能就是年齡大了,那個年代為數不多的正牌初中生父親的字寫的原來也是很不錯的,可現在,明顯也已經跟他的人一樣蒼老得有些歪歪扭扭了,這讓還是有些珠算基礎知識的我,看起來很是費勁,但也很快就看明白了。
  • 評論:珠算不僅是運算技能,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閻恩華說,自己從小便想當醫生,後來到太原學醫以後,父親就把這把算盤送給了他。算起來,這把算盤已經陪伴了他70多年。  閻大夫伸手撫摸著老算盤,就像撫摸著一個心愛的寶貝,他仔細地將每個珠子都擺好。「你瞧,珠子都掉漆了,有幾個都裂開了。」閻大夫說,這把算盤的珠子原本塗著朱紅色的漆,很漂亮。  「我是老中醫,離不開算盤,以前人人都會打算盤,傳統不能丟。」
  • 珠算——計算機之母
    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中國的算盤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幾十年前,珠算和算盤,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十分常見。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除了在影視劇裡,算盤可以說是完完全全被計算機所取代。在我國,珠算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而關於計數的方法也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
  • 每年約兩萬人參加上海珠算普及活動 古老珠算薪火相傳-珠算,算盤...
    不少以珠算為話題的電視節目應景而出,昨晚,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推出短片《珠算———影響世界的珠子》,梳理了中國珠算的文化發展脈絡與國際影響力。  中國珠算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計算機時代,千年算盤還能否撥響,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秘書長楊金雲向記者透露了這樣一個數據:目前每年約有兩萬人參加到在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組織的各項珠算普及活動中去。
  • 珠算文化進小學,你怎麼看?
    教育部網站發布《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200號(教育類016號)提案答覆的函》,披露教育部答覆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關於推動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的提案》的具體內容。《答覆》稱,珠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珠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