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寧田甜
王懷民是鄭州市一位民間收藏愛好者。作為一個老鄭州,他收藏了很多有關鄭州城市發展的老物件。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巡防隊員王懷民又向媒體展示了他精心收藏的系列老物件之——老課本。
從建國初期一直到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之間的老課本,整整數十本,他那裡都有,很多都是鄭州市中小學生曾經使用過的課本。
那時的課本一兩毛錢,那時的課本很薄書包很輕
王懷民說,那時全國的課本都不統一,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負責當地的課本編印工作。他收藏的課本有的是河南省中小學教材編輯室編寫的,有的是鄭州市中小學教材編寫組編寫的。
王懷民說,那時的課本都很薄 ,大部分只有幾十頁,售價一般都是一兩毛一本,學生的書包也很輕,上學基本上沒有多大壓力。不像現在的學生,天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光書包就有十幾斤重。
王懷民拿出一本小學《語文》第七冊課本對記者說,這是他上小學四年級時用的課本,定價是0.15元,裡面的課文《英雄修建成昆鐵路》、《四戰狼窩掌》、《英雄戰士劉英俊》、《死也不倒下》等等,直到現在他還印象深刻。
王懷民說,他上小學的時候《數學》課本叫《算術》,那時小學生有《毛澤東思想課》,中學生有《農業基礎知識》、《工業基礎知識》、《群防群治知識》等課程,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課本。
上世紀五十年代,鄭州郊區曾開展掃盲運動
王懷民說,那時課本封面很有意思,很多都是反映工農業生產方面的,也有的是和解放軍戰士有關的畫面,「工農兵」是那個年代的主旋律。
他收藏了一本建國初期的《農民識字課本》(第二冊),是由鄭州市郊區掃盲辦公室編印的,這本書非常少見,特別珍貴。
他說,鄭州市解放初期,不論是城市職工還是郊區農民,大多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為此,鄭州市人民民主政府(現在的鄭州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於1952年成立了鄭州市掃盲工作委員會,隨後鄭州市郊區政府也成立了掃盲辦公室,組織編印了一套《農民識字課本》,在郊區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掃除文盲運動(亦稱識字教育運動)。
廣大農民積極響應政府的掃盲號召,特別是勞動婦女踴躍參加文化學習,體現了郊區農民政治上翻身以後,渴望文化翻身的強烈要求。
王懷民翻開這本《農民識字課本》告訴記者,當時中國還沒有實行漢語拼音,這本書裡用的還是國音字母。國音字母現在的人基本上都不認識,更不了解它是怎麼拼讀的。不過,國音字母並沒有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在漢語字典、詞典中還能看到它的影子。
麻雀曾被列入「四害」,上世紀60年代才發現它是益鳥
王懷民說,這本《農民識字課本》第十課是消滅四害,當時政府將老鼠、麻雀、蒼蠅和蚊子列入四害,號召群眾都積極行動起來,動腦筋、想辦法、找竅門,消滅四害。一直到1960年人們才發現麻雀是益鳥,於是將麻雀正式從「四害」名單裡清除了。
王懷民說,撫摸著這些已經泛黃的老課本,再看看當今正在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和國家中心城市的大鄭州,真讓人有種恍若隔世之感。
這些老課本紀錄了鄭州成長的腳步,是幾十年前老鄭州的縮影,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存世極少的老鄭州課本將會變得更加珍貴。
線索提供 王先生 新聞熱線 0371—96211
來源:大河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