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東》:資深國際記者十年後重返中東 回望淚水與血水

2020-12-14 鳳凰網讀書

以中東為起點拜訪16個國家

講述時代變遷中的人生故事品味變革的滋味

記錄他們的憤怒與驕傲淚水與血水

《走出中東: 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

【基本信息】

書名:走出中東: 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

定價: 48.00元

書號:ISBN 978-7-5086-7706-4

作者: 周軼君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編輯推薦】

本書2016年在臺灣上市,榮獲《亞洲周刊》2016年度好書。梁文道、劉瑜、《東方歷史評論》等合力推薦。內地版本增加50幅圖片,全彩印刷,真實還原這個時代所經歷的逆轉、混亂與動蕩。

周軼君為國內讀者打開一扇了解伊斯蘭世界的窗戶,她作為華人新聞界中第一線國際經驗最豐富的記者,帶來最真實的中東與世界。作者既有專業的記者視角,也有細膩的女性視角,細讀中東的過去與現在,以及世界上其他充滿變革的地區,

作者遍訪16個國家,與135位人物交談,寫出一百多篇採訪,講述的並非變革原理,而是大時代中小人物的故事。由獨裁者與小市民、軍人與信徒、男人與女人述說的真實故事,展現了變革之中個人的喜怒哀樂。

雖寫的是中東與西歐國家,但對於作者而言,也在尋找自身問題的解答。體察不同生活、制度,均是為了重新認識自己心繫的那片故園。後記中提到「我總是在別人的街頭,聯想自己的廟堂。千萬裡找尋大千世界的,心裡其實都裝著一個故園。」

【內容簡介】

與中東的情緣召喚周軼君回到出發的原點: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亞、伊朗、尼泊爾……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爾改制、伊拉克重建、阿拉伯之春、烏克蘭戰爭、委內瑞拉的陰影、列支敦斯登公投、英國女王存廢等全球重大變革事件在書中一一展現。身歷16個國家,訪問135位人物後,周軼君由中東落筆,蕩至全球各大新聞熱點地區,她冒著性騷擾、歧視、甚至汽車炸彈的危險,為這個時代正在經歷的逆轉、混亂與動蕩,做了普遍描繪。她以客觀、真實、思辨的筆觸,記錄下每個人在歷史轉折中的處境、變遷中的笑聲與淚影。拉開時間的距離,每一瓢變革的滋味,冷暖自知。

【作者簡介】

周軼君

劍橋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文學學士。CCTV「中國記者風雲人物」。曾任新華社常駐中東記者,鳳凰衛視資深國際記者、時事觀察員。

2002年至2004年,她由新華社派駐巴以地區,為唯一常駐加沙的國際記者。關於巴以衝突的文字、攝影作品獲多個國際國內獎項。2006年至2014年任職香港鳳凰衛視,繼續奔波在國際熱點地區,經歷尼泊爾改制,朝韓危機,戰後阿富汗、伊拉克重建,烏克蘭戰爭,南美民粹崛起,埃及、利比亞及巴林等一系列變革,也曾實地觀察美國與歐洲政治。

她的國際新聞分析、隨筆常見於FT中文網、騰訊大家、《周末畫報》等。

隨筆《在埃及數駱駝》被收入上海市中學語文課本。

2005年出版《離上帝最近——女記者的中東故事》。

【名家推薦】

梁文道╱作家:

在我所認識的跑國際線的記者朋友之中,周軼君最能掌握冷靜與同情之間的巧妙平衡。於是她這部《走出中東》,擾亂了吾人僵固的視界,反而卻因此構成了我們前路的警示。簡單的講,在觀看世界的時候先把過於龐大的自我放在一邊,並不是為了如其所是的『客觀』,而是為了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聯想。那些聯想,對自己說不定才因此變得有教益。

劉瑜╱清華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周軼君去過很多我們沒去過的地方,見過很多我們沒見過的人,聽到過很多我們沒聽到的聲音。從利比亞到埃及,從英國到尼泊爾,她以生動細膩的筆調將我們帶入很多重大國際事件的現場,並以其冷靜深入的分析引領我們思考世界前進的方向。前言

近些年,地球上一些看起來穩定安全、一成不變的地方,接二連三動蕩起來。驚濤怒浪、山河變色的一章,發生在2010 年年末開始的「阿拉伯之春」,並由突尼西亞迅速波及埃及、巴林、葉門、利比亞、敘利亞等。然而,稍微把視線放寬些就會看到,突如其來的變革不僅限於阿拉伯國家,2009 年伊朗「綠色革命」,2011 年俄羅斯人抗議普京,2013 年土耳其100 多座城市鬧翻天、巴西數十萬人上街、烏克蘭總統出逃,2014 年委內瑞拉、匈牙利……世上年年有示威,但如此密集、此起彼伏的抗爭之間,是否有共通之處?

【內文試讀】

前言

「阿拉伯之春」聲勢最大,變化最劇烈,很容易被單獨歸類,被認為要麼是中東在地緣和宗教上百年恩仇的延續,要麼就是石油鬧的。

誠然,中東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撕開舊衝突的瘡疤,但這一次,一種新的因素不但貫穿「阿拉伯之春」前後,更把這世界的不安分連成一片。

2011 年,埃及企業主艾哈邁德舉著受傷的手臂告訴我:「這不是為了麵包的鬥爭,而是關於自由。」他把那場革命定義為「中產階級抗爭」。在巴林,我看見人們開著奔馳、舉著iPhone出來遊行;土耳其抗議爆發前10年,人均國民收入(GNI per capita,世界銀行資料,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翻了接近3 倍,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全世界第15 至17 位之間,超過西方一些發達國家。

這些年我走過的抗議現場,幾乎都能見到,不是吃不飽肚子的人揭竿而起,反而是經濟條件尚可的人,站出來要求更多權利。國內生產總值反映宏觀經濟,而人均收入、貨幣購買力、失業率等綜合考量,大致可以衡量一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以「阿拉伯之春」發生前10 年計,埃及人均收入翻了一倍。突尼西亞經濟增長有起伏,但以購買力計,10 年間人均收入增長40%,漲速最快的時期,恰恰發生在推翻本·阿里統治前3 年。僅僅從資料來理解,兩國人民本該是「奔向好日子」才對。

變革發生前,突尼西亞與埃及的失業率雖然常年較高(10%以上),但沒有突然升高,埃及的失業率自2001 年以來甚至一路下降,只在2008 年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下略微增高。也許有理由懷疑官方資料是否準確,但可以肯定的是,兩個最早發生政權更迭的阿拉伯國家,革命前沒有出現特別嚴重的蕭條。經濟原因或有助推,但不能單獨構成抗爭的導火線。

貧困人口亦非抗議主體。2011 年,當開羅城裡的抗議如火如荼,我在郊外的「死人城」——貧困人群聚居的墓園——看到人們猶豫旁觀,置身事外,大規模遊行爆發當天,「死人城」裡的一家人正籌辦女兒婚嫁,對未來所求,不過是能不能搬進城裡住。

日子好過一點的人要求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在人類歷史上並不新鮮,18 世紀法國大革命、1848 年席捲歐洲的革命,乃至中國現代革命一開始也是由知識分子領頭,農民、工人後來才成為主體。然而,這一次全球中產興起,潮流浩蕩今非昔比,一個深刻的變化正在醞釀:接下來的十多年裡,人類歷史上中產人數將第一次超過貧困人口總和。

總部設在巴黎的歐盟安全研究所發表「2030 年全球趨勢」,預言全球中產階層人數將從2012 年的20 億,增加到2020 年的32 億,到2030 年,更會增加到49 億。整個地球村正在脫貧奔小康。

討論這股趨勢帶來的變化之前,我們先要解決一個問題:誰是「中產階級」?字面意思是社會中間段收入的人。但各國衡量標準不同,目前為止,並不存在「中產」定義的普世標準。經濟學家們用來衡量「中產」的指標超過20 個,但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

其中,最寬泛的定義是「非窮人」。世界銀行劃定的貧困線,是每天可支配收入兩美元。如果在這個標準線之上就算「中產」,那麼發展中國家已經出現30 億中產,但他們有的還沒有用上電和潔淨水。這個指標設定顯然太低了。如果以接近或超過發達國家中等收入、每天可支配收入85 美元計,那麼全世界只有12%的人算「中產」,這個標準又定得太高。

兩位曾在世界銀行工作的學者布蘭科·米拉諾維奇和什洛莫·伊札奇,設定的中產收入標準獲得過廣泛引用:把巴西(發展中國家代表)和義大利(發達國家代表)2000 年的平均收入,定為全球中產收入的下限和上限:年收入4000—17000 美元。除去貨幣購買力因素,他們定義「中產」的每日可支配收入大概在10—50 美元之間。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兩名研究員烏裡·達迪什和希莫什·阿里認為,無論怎麼算,以收入來定義中產階級都會碰到現實障礙,如匯率波動、申報不準確等。他們提出了一個更加便捷直觀的算法:擁有一輛汽車的家庭,就算中產。車雖有普通豪華之分,比如在印度,一部二手汽車價格也許只要500美元,但即便如此,負擔得起一輛汽車的人,多數情況下,算得上當地中產。

歐盟安全研究所報告採用的中產定義,是除去購買力因素外,每天可支配收入10—100 美元的人,比米拉諾維奇、伊札奇的算法上限更寬。而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在研究「阿拉伯中產階級」的報告中,使用「三分之一原則」:滿足基本食物、住所開支之後,剩餘三分之一收入可自由支配。

計算方法五花八門,但各種統計都認同這樣的趨勢:全球中產階級增長之快,大大超出預料。而近年來新增中產人數,幾乎全部來自發展中國家。

以汽車數量估算中產規模的方法,存在諸多缺陷。比如,不適用於中國香港、新加坡這樣公共運輸發達、私人汽車稅率極高的地方——當地中產未必買車。如果一個家庭擁有不止一輛車,以汽車數目代替中產人數,也會不準確。但是,過去10 年間,全世界汽車擁有量增長最快的10 個國家,其中9 個是發展中國家,這與其他計算方法推導的中產興起趨勢驚人吻合。

依我所見,各地廣場上的抗爭者,未必各個都擁有汽車,也不清楚他們口袋裡有沒有三分之一的閒錢。但相同的一點是,他們對信息的掌握、爭取自身權利的意識,超過了當地統治者的預期。

掌握信息終究有賴一定程度的經濟收入。你需要錢來買報紙、買收音機電視機或者手機計算機,需要積攢旅費出去見世面……全球範圍內,獲取信息的經濟門檻正不斷降低,這形成了我對「變革型中產」的理解:解決了溫飽而對生活產生更多要求的人。他們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使用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收看衛星電視,甚至四處旅行。說到底,全球中產階級興

起,改變的並非只是錢包,還有頭腦。

這一輪變革,是中產浪潮與信息革命的交匯。歷史上,新技術的產生,往往首先為統治者所用,比如鐵的發現,被用來打造盔甲、製造兵器,壯大王的軍隊。20 世紀前20 年裡,收音機、電視機、擴音器,幾乎都為掌權者服務,當時任何一場變革,都以奪取當地電臺電視臺開場。但20 世紀末期開始向公眾開放的網際網路,本質恰恰是反權威、反壟斷,人人相聯,卻無人掌控。儘管統治者仍然能夠實施控制並加以利用,但網際網路生來是博弈的工具,而非獨佔的資源。

另一股變革衝擊力,來自人群更大規模、更快速度的移動。以穩定著稱的新加坡,引進外來勞工比例持續上升;2013 年年末,印度勞工挑起建國40 年來的首宗騷亂。以這些勞工的收入,在新加坡算不上「中產」,在故鄉卻是受人豔羨。他們每天與新加坡本地人謀面,自然產生對照:為什麼我們不能像他們一樣享受平等?無論網上會面,還是不同背景的人群相遇,人類歷史上從未像今天這樣,能夠隨時隨地把各自的生活境遇、經歷的管治手段,攤在同一個平面上對比。

全球中產階級興起,按理說是好事。各國國內消費需求增加,促進經濟發展。全球富豪榜上,目前財富增長最快的不是壟斷性資源的掌握者,也不是奢侈商品供應商,而是「為中產階級服務」的商家,如西班牙平價時尚品牌Zara的老闆阿曼西奧·奧特加、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等。中產消費者的壯大是他們致富的源泉。美國學者法裡德·扎卡瑞亞在《自

由的未來》一書中說:「經濟權力,幾百年來集中在少數商人、銀行家、大亨手中,如今卻向下分配。大部分公司,乃至整個國家,都在竭力討好中產階層,而非金字塔頂端的少數富人。」

通常我們認為,中產階級傾向安逸的生活,政治主張溫和。「全世界中產階級聯合起來」時,世界應該更加和諧、富饒才對。可是,當2030 年的歷史轉折點越來越接近時,為什麼我們首先看到的竟是一場接一場的動蕩和危險?

究其原因,是一些政治制度的設計原本建立在「少數精英+少數中產+大多數窮人」的國情之上。中產階級的數量急劇增長,註定要求在政治上具備更多代表性,要求政府的管治更合理和有效,由此形成了對舊制度的衝擊。比如在巴西和土耳其,民主選舉已經實行多年, 但執政黨始終是以貧困人口為票倉的「窮人黨」——政策往往討好低收入者,民粹主義宣傳

在選舉中也比較管用,真正的獲益者卻是上層權貴資本和裙帶關係。但當這些國家的中產階級膨脹起來後,他們的訴求卻沒能及時得到滿足,甚至遭到刻意忽視,於是不得不向「窮人黨」討個說法。埃及第二波反穆斯林兄弟會執政的抗爭,就是類似情況。利比亞、委內瑞拉的石油財富分配不公,少數上層發動多數貧困人口擠壓中間人群的模式,也在此列。

可以預見,未來全球不穩定因素之一,正是飛速增長的中產階級與落後的管治之間的衝突。

但是這種衝突本身,很難單獨帶來徹底、積極的改變。中產階級革命改變不了什麼。他們通常手無寸鐵,跟傳統勢力缺乏聯繫。在土耳其,幾個月的抗爭只保住幾棵樹,而抗議對象埃爾多安仍然在選舉中獲勝;在伊朗,江山未改顏色,抗爭一朝受到壓制,餘溫幾乎盡散;在埃及,「不為麵包為自由」的抗爭者,眼見變革的結果南轅北轍鏡花水月,代價卻是昂貴

的鮮血;在列支敦斯登,號召限制君主權力的人,爭取不來大多數選民的支持;委內瑞拉和巴西的「窮人黨」根基穩固,繼續執政……

更不幸的是,中產抗爭一旦牽扯地緣政治,觸動暗傷隱患,註定攪起翻天覆地的變革。烏克蘭的一場反貪腐示威,造成俄羅斯乘虛而入,幾乎二分烏克蘭疆土;埃及三年兩次政變,重新定義東西方力量對比;而在利比亞,內亂招來北約兵臨城下,演變為真正意義上的戰爭。

中產革命本身力道不足,但它可能是雷霆巨變的燎原之火。街頭怒火一旦點燃,沿著歷史、信仰、地緣、利益的裂縫,燒出誰也無法預料的圖景。

廣場上的埃及人,並不知道18 天后,做了30 年總統的穆巴拉克會倒臺,更料不到後來的權力反覆、生靈塗炭。烏克蘭人也不知道亞努科維奇真的會出逃,更無法預見民主抗議會招來強鄰覬覦。

另一重驚訝是,推動變革的是受惠於經濟增長的中產階級,但他們卻對主政者沒有感恩戴德之心。埃爾多安執政時期,土耳其經濟騰飛,國際影響力上升,分享這些好處的人卻站出來叫埃爾多安「別插手我們的生活」!政府與民眾之間「多一點經濟好處、少一點個人自由」的協議,恐怕保質期有限。

諸多不確定中,如果說誰有多一點的主動權,應該說是統治者本身。變革突發由下自上,但由上自下的傳統管治塑造了它的走向。在突尼西亞和埃及,統治者在執政後期給予了公民社會一定的空間,因此人們對和平示威並不陌生,初期變革和轉型也才相對平穩,不像利比亞,沒有一絲公共空間允許表達,一上來就是內戰。

經濟不是催生變革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統治者手中如果有經濟這張牌,就可以拖延變革的發生。土耳其、巴林鬧得再兇也無法翻天,列支敦斯登的富裕令大多數人安於現狀。經不起「阿拉伯之春」吹拂的,往往是推行經濟改革的共和體制,而躺在石油上的君主制國家,最多是吹皺春水,卻興不起浪潮。中國向委內瑞拉提供的數百億美元貸款,客觀上令查維斯

和他的繼承者兩手不空。

除了施以恩惠,統治者壓制變革的辦法還有「恐懼」。伊朗2009 年發生「綠色革命」之後,再沒受到周邊抗爭鼓動。鐵腕鎮壓的記憶、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監控,固然加深了人們的反感,卻也真的消磨了他們的勇氣。一個伊朗抗議者告訴我,他停止示威的原因,竟是最高精神領袖發出了「回家」的號召:「在這裡長大,你就明白,他們真的有能力叫你停……」統治者的技術管制,也能夠阻擋信息傳播的威力。過去我們認為反映社會貧富差距的「基尼指數」,能夠衡量社會突變的可能,但是2010年以前,突尼西亞和埃及的「基尼指數」反而比伊朗還要低。綜合世界銀行及其他機構的資料(不是每年都有統計),突尼西亞「基尼指數」為0.366(2010 年),埃及0.308(2008 年),伊朗0.445(2006 年)。0.4 是所謂爆發

社會衝突的「警戒線」,但線下的突尼西亞和埃及率先亂起來,在線上的伊朗反而相對穩定。

假定不用「基尼指數」衡量,而是對比這3 個國家網絡的使用與管制,結果就有趣起來。2001 年以後10 年間,突尼西亞和埃及網民增長速度遠超伊朗,伊朗對網際網路內容的限制指數為「32」,世界第一。儘管伊朗幾乎人人翻牆,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信息都在網上。突尼西亞抗議爆發的導火線,除了小販自焚視頻迅速傳播外,還有維基解密揭發的本·阿里家族的荒淫歷史。資訊時代的「不平等」,未必是絕對財富值的比較,而是群體感受的不公。

 

 

外來勢力在中產變革初期幾乎難覓蹤影。埃爾多安、穆巴拉克、本·阿里都是鐵錚錚的西方盟友。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曾經制定「自由中東計劃」,要求埃及等國政府給予民眾更多自由,但在這個高高掛起的旗幟下面,口氣輕重、措施緩急卻是分時段、看對象,突如其來的政權更迭,絕不是最有利於西方的選項。卡扎菲怪誕到沒朋友,但要不是國內起了風波,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也不敢輕易重劃「地中海版圖」。「阿拉伯之春」初期,西方反應遲緩,甚至錯判,美國在巴林問題上的雙重標準,更是令自身蒙羞。但正如前文所述,中東亂局很快便陷於陳疾窠臼,令人忘記了中產變革的元氣。事實上,衝冠一怒的中產,最後發現身處國內傳統勢力與國際博弈的夾縫中,初時短暫的狂喜過後,迎接他們的是更長久的失敗與痛

楚。 中產階級無法單獨創造更好的未來,要不要與傳統勢力聯手,更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道義問題。爭取傳統勢力中的改良派,難保換湯不換藥,一旦取得勝利,中產階級的利益可能會立即被犧牲掉,比如埃及人就在反覆錯選中備受打擊。而另一個難題是,要改善自身際遇,是否一定要首先改造世界?

還是僅僅為自己找個舒適的小環境,所謂「小確幸」即安?

這本書中收錄的是我過去幾年的現場採訪,講述的並非變革原理,而是人的故事,是從個體命運與情感中,看到聽到嗅到變革的姿態和味道。新興中產階級的訴求或許相似,但每個人在歷史轉折中的處境各有不同。這裡記錄下的是他們的憤怒與驕傲、淚水和血水,更有拉開時間的距離,看他們如何面對變革的曲折與失意。

這些年,我見到中國讀者對別國變革的品評,常以成敗論。眼見他樓塌了,扔下一兩句冷嘲熱諷背過臉去。然而在現場的不同角落,在對人物的反覆採訪中,我看到變革過程的複雜。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做出不同選擇,同一事件以不同角度切入,滋味迥異。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保護受訪者,書中部分人物使用的並非真名。

除了中產人群本身,書中也涉及值得思考的管治模式。杜拜的「 中央計劃+ 自由市場」經濟,需要造出一個神秘難測的君主;而超然穩定的瑞士,卻沒有人坐在權力頂端;同樣號稱「全民直接管理」的利比亞、委內瑞拉模式,則少了法律保障和程序限定;走向共和的尼泊爾,尚未形成中產階級,我看到新階層身影朦朧,但步履興奮;而伊拉克人雖然首先要解決的是安全問題,可是關於民主的討論從未缺席……戰後十多年,新的中產正在形成,卻成分複雜,又常常被教派標籤模糊訴求。

書中也收入了我在英國留學時的見聞。800 多年前,英國《大憲章》籤訂。英國貴族要求限制王權,大概是有錢人爭取政治權利的最早例子。雖然《大憲章》初次籤訂之後幾經反覆,但卻被視為近代民主與自由的起始。

受時空所限,我無法到達每一個抗議現場。雖然沒能親歷敘利亞,但書中仍然收入對變革起因的探索,因為它提供了一個統治者的經典難題:改革的門,能不能半開半關?敘利亞總統巴沙爾曾經主導「大馬士革之春」,引入全面改革,卻很快發現失控的危險,只得急急踩下剎車。不幸的是,「對一個糟糕的政府而言,最危險的時刻,是它開始了改革」。

「阿拉伯之春」已成噩夢,始發地突尼西亞卻不聲不響走出暴力怪圈。2015 年諾貝爾和平獎也授予了突尼西亞內部對話機制。在去往利比亞的途中,我幾次經過突尼西亞,卻始終沒有機會好好研究它的轉型。突尼西亞在本·阿里出走後,也曾經歷混亂與殺戮,但它的成功似乎還因為國情特殊:軍隊不強大、宗教團體較溫和、世俗派不極端、社會氣氛開放。換句話說,

傳統勢力不強,傳統包袱不多。而恐怖組織也看出了突尼西亞可能成為「另類」的端倪,存心製造襲擊。成功的故事要留待時間檢驗,希望將來有機會另篇詳論。

書中少不了我在各地遇到的中國同胞。變革發生在他們眼前,在他們的不同反應中,一幅中國世界觀越發清晰。各種趨勢報告都認同,這一波全球中產潮,浪花掀起的最高處在中國。歐盟安全研究所報告指出,中國的中產階級比例在2030 年之前將躍升至74%,居全球第一。

暢想未來,全球中產的生活方式、穿衣戴帽、讀的書看的電影聽的音樂,很可能越來越接近,甚至我們的胃都變得越來越fusion(美味混搭)。然而,即便沒有新興中產與舊制度的矛盾,全世界中產階級就真的能夠團結起來嗎?文化、信仰、歷史、地理,這些基因裡的記憶會不會在彼此對比之下,反差更加鮮明?

伊拉克人終於有了上街抗議的權利,但我見到的一次示威,竟然是要求政府立即處死獄中的「基地」成員。事實上,國際人權組織批評伊拉克政府不審訊而直接槍斃被捕武裝人員的情況已經夠多了。2015 年1 月,《經濟學人》雜誌一則極短的報導,措辭別具深意:「斯洛維尼亞終於出現公民社會大規模遊行,遺憾的是,這是一次反同性戀權益遊行……」在自由了800 年的英國知識分子看來,斯洛維尼亞人有了公民意識是好事,但沒想到首先宣講的是保守價值觀。全世界中產階級在爭取權利的戰壕裡並肩,但很難講他們能手把手多久。更不用說,生產與消費全球化後,發展中國家中產人數暴增,西方發達國家卻是中產身價貶值、規模縮小。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中,很大一部分正是全球中產此消彼長潮流對衝中的失落者。新型中產首義中東,四處激起迴響。網際網路與急速全球化(人類祖先走出非洲就開始了全球化,但當下網際網路等多種因素助推,速度大大加快)的腳步沒有停,發達國家未做思考就行動的排外情緒高漲,可看作中產變革的第二篇章:西方中產的失落。

美國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曾經站在開羅解放廣場上,感慨埃及變革「如巨象起飛,如果你沒有預見到它的發生,也就別瞎猜它將飛向何處」。全球中產階級興起,作為一種現象,儼然也是一頭騰飛的巨象,無人能夠預言它的方向,甚至可能連它自己都不知道。但是僅僅從眼下來看,那些覺悟起來的中產階級,那些起而抗爭的中產人士,仍然在舊世界沉重的陰影下,匍匐在地,難以飛升。急速全球化的故事,一切才剛剛開始。

相關焦點

  • 《中東生死門》與《走出中東》:阿拉伯世界向外
    與中東的情緣召喚周軼君回到出發的原點: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亞、伊朗、尼泊爾……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爾改制、伊拉克重建、阿拉伯之春、烏克蘭戰爭、委內瑞拉的陰影、列支敦斯登公投、英國女王存廢等全球重大變革事件在書中一一展現。
  • 中國的中東國際關係研究綜述
    另外幾本重要的著作包括季國興、陳和豐主編的 《二戰後的中東戰爭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 年版), 劉競主編的 《蘇聯中東關係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 年版), 彭樹智主編的 《現代民族主義運動史》 (西北大學出版社, 1987 年版) 和 《中東國家和中東問題》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1 年版) 等。
  • 中東面面觀丨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遇害後,中東將發生什麼?
    1月3日,美軍空襲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導致在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馬尼身亡。11月27日下午,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法克裡扎德在伊朗首都被暗殺。蘇萊馬尼之死曾使得海灣上空一時間戰雲密布,伊朗重要核物理學家法克裡扎德遇害後,中東又將會經歷什麼?
  • 劉結一:中方願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中東走出亂局
    人民網聯合國4月20日電 (記者 李秉新)聯合國安理會今日召開中東問題公開辯論會,討論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問題。 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大使在發言中指出,今年是聯合國大會通過關於巴以分治的第181號決議70周年。70年過去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權益仍遭受不公正對待,這種情況必須儘快糾正。
  • 執政四年,川普在中東為美國留下了什麼?
    2016年,美國決定在未來十年向以色列提供380億美元軍事援助,也就是每年38億美元,達到歷史之最。 比如,2011年美國從伊拉克撤軍後,反恐力量剛鬆手,「伊斯蘭國」便趁勢崛起,美國不得不重返伊拉克戰場; 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的哈馬斯組織等,從來沒有放下過武器,與其他群體和解,這連帶周邊國家出現政局動蕩,難民為患。
  • 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遇害後,中東將發生什麼?
    1月3日,美軍空襲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導致在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馬尼身亡。11月27日下午,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法克裡扎德在伊朗首都被暗殺。蘇萊馬尼之死曾使得海灣上空一時間戰雲密布,伊朗重要核物理學家法克裡扎德遇害後,中東又將會經歷什麼?
  • 重返中東角鬥場俄航母核潛艇49年內將能免費駐敘
    新浪軍事編者:為了更好的為讀者呈現多樣軍事內容,滿足讀者不同閱讀需求,共同探討國內國際戰略動態,新浪軍事獨家推出《深度軍情》版塊,深度解讀軍事新聞背後的隱藏態勢,立體呈現中國面臨的複雜軍事戰略環境,歡迎關注。
  • 2020年度「北京大學卡達國中東研究講席項目」中東研究中文最佳...
    (攝影:曹含笑)中國日報網12月11日電 12月11日上午,2020年度「北京大學卡達國中東研究講席項目」中東研究中文最佳著作獎暨北京大學中東研究傑出貢獻獎頒獎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陳寶劍,黨委組織部部長、外國語學院院長寧琦,國際合作部部長夏紅衛、副部長鄭如青,外國語學院副院長付志明,阿拉伯語系主任林豐民,以及外國語學院的師生參加活動。頒獎儀式前,校黨委書記邱水平等會見了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鄧勵、外交部前副部長楊福昌和中東問題特使翟雋等嘉賓。
  • 國際丨美國「中東和平新計劃」遭遇「世紀抵制」?
    原題《新聞分析:「中東和平新計劃」緣何遭遇「世紀抵制」》新華社記者熊思浩  備受爭議和詬病的美國「中東和平新計劃」,即所謂「世紀協議」,一經推出就引起軒然大波,被國際社會「群起而攻之」,堪稱遭到「世紀抵制」。
  • iMile中東電商物流
    5、國際頭程運輸:提供中國到中東地區的空運頭程服務。iMile業務流程1、消費者在中國跨境電商獨立站或APP頁面下單;2、訂單通過賣家在國內實現集採並且進入iMile在中國的集貨倉;3、待賣商的貨統一進入集貨倉後,貨物一般通過空運達到沙特和阿聯,清關後進入在iMile在中東的自建倉;4、iMile的快遞團隊再將貨物送到消費者手上形成閉環。
  • 中東研究所簡介
    中東研究所是1964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高校首批國際問題研究機構之一,原名伊斯蘭教國家研究所,1978年改為今名。
  • 「美國中東政策前瞻與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研討會舉行
    研討會系首屆復旦中東研究論壇活動之一,由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主辦,國家社科基金「阿盟的理論建構與實踐路徑研究」課題組協辦,相關議題為中東地區形勢回顧與展望、美國中東政策前瞻、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中國中東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院長楊光等3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出席。
  • 【會議綜述】「中東形勢暨新時代中國的中東外交」學術研討會綜述
    自2016年穆罕默德六世國王訪問中國,兩國籤署建立戰略和全球夥伴關係以及一系列經貿協議後,雙邊關係不斷增強。中國已經成為摩洛哥第四大經濟合作夥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摩洛哥是與中國籤署「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的第一個馬格里布國家和第四個非洲國家。作為地中海地區和非洲大陸的重要國家,摩洛哥相信「一帶一路」提出的互聯互通將極大地促進國際貿易。摩洛哥將在「一帶一路」中發揮關鍵作用。
  • 蘇坦中東料理入駐成都遠洋太古裡 烤肉拼盤太誘人
    近日,成都唯一一家經營中東多國文化與美食的本土異域餐飲品牌蘇坦·中東料理正式入駐成都遠洋太古裡(開業時間:2015-04-24、已籤約313個品牌)。該店位於成都遠洋太古裡東裡二層,餐廳裝修充滿濃鬱的土耳其風情:特色的中東拱形門、孔雀藍搭配紅銅金和繁複的買塞克瓷磚……據說店內的每一件飾品均是從遙遠的伊斯蘭國帶過來的。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怎麼樣,中東學人才培養首選之地!
    除此之外,該軟體還有一個點吸引了小編,它是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務處、學生處、中東學院共同承建的中國首個由高校開發的阿拉伯語學習軟體。北二外的中東學院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中東學人才培養基地,本期,我們就聊聊北二外中東學院實力怎麼樣。
  • 「2017中東和平論壇暨首次中東和平日紀念活動」在北京隆重舉行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餘鵬飛】2017年3月31日下午,由中東和平發展基金會舉辦的「2017中東和平論壇暨中東和平日紀念活動」在北京隆重舉行。據悉,這是首次舉行「中東和平日」紀念活動。外交部原副部長吉佩定、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馬文普、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副主任楊正泉、中東和平發展基金會秘書長秦勇、巴勒斯坦駐華大使法裡茲·馬赫達維、厄瓜多駐華大使何塞·博哈爾、哥斯大黎加駐華大使裡卡多·雷昂、斯裡蘭卡駐華使館副大使莎妮·魯納若特尼、法國駐華使館政治參贊榮怡霞、巴勒斯坦法塔赫對華關係委員會局長阿里·馬沙爾、《中國企業報》中國企業園區國際合作聯盟執行主席王靜、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副總經理劉國貞
  • 圍繞中東地區,從蘇聯到俄羅斯時期,中東政策有哪些變化?
    中東地區是蘇聯南下印度洋和控制地中海的必經區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蘇聯的國家安全。冷戰時期中東是蘇聯和美國博弈的重要戰場。蘇聯解體後,繼承主要衣缽的俄羅斯實力有一定下降,但隨著俄羅斯元氣的逐漸恢復,圍繞中東核問題、特別是伊朗核問題的博弈,成為了俄羅斯施展大國影響力、提高國際威望的舞臺展示。
  • 中東為什麼會成為國際衝突一個長期的熱點地區
    長期以來中東地區就一直是國際衝突的熱點地區:自從1947年巴以分治起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就令中東地區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上世紀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吸引了世人的目光。90年代的中東則因為海灣戰爭為世人所關注。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再次使中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從2011年起敘利亞戰爭成為了中東地區的新熱點。
  • 21Chinamall李慶峰:B2B如何佔領中東非洲
    而且線下中國城的興起,只有在中東非洲有的現象,中國城在哪個國家建設,這個國家基本上有中國城的概念就把線下的地毯拉動起來。2,中國企業走出去純粹走線下的中國企業,成本很高,而且建一個中國城從招商到把市場做火起來也需要大概十年的時間,這個時間其實對很多工廠來說想做海外市場還是比較漫長的,而且投入成本是非常高的。3,外貿型出口渠道現在是非常單一。
  • 火鍋擺在阿聯,成都火鍋麻辣空間搶灘中東國際
    12月6日,麻辣空間火鍋杜拜店正式開業,這家專心做純正清油火鍋的企業,代表成都品牌火鍋正式搶灘中東國際市場。開業當天,全場就連續翻臺5次,火爆場景不輸國內市場。名揚全球的成都美食——火鍋,正在世界各地被不同地域、不同膚色、不同口味的食客們所了解、接受和喜愛。作為成都品牌火鍋中清油火鍋的代表之一,麻辣空間在2013年就邁出了其海外市場的第一步——澳大利亞墨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