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中東地區,從蘇聯到俄羅斯時期,中東政策有哪些變化?

2021-01-09 魚兒讀書會擺尾

中東地區是蘇聯南下印度洋和控制地中海的必經區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蘇聯的國家安全。冷戰時期中東是蘇聯和美國博弈的重要戰場。蘇聯解體後,繼承主要衣缽的俄羅斯實力有一定下降,但隨著俄羅斯元氣的逐漸恢復,圍繞中東核問題、特別是伊朗核問題的博弈,成為了俄羅斯施展大國影響力、提高國際威望的舞臺展示。

史達林時期,蘇聯的對外政策是基於兩個集團的劃分以及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不可調和的理論制定的。這一政策加深了伊朗和土耳其對蘇聯的狐疑和敵意,致使他們紛紛投向西方。此外,蘇聯於1948年承認了以色列,冒犯和激怒了阿拉伯國家。

赫魯雪夫時期有所改觀,不再局限於兩大集團的分野,第二次中東戰爭中蘇聯對埃及的支持使它博得了阿拉伯世界的擁戴。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外交政策則有所改變,具有更多的實際因素。蘇聯開始接近伊拉克等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國家。

戈巴契夫時期,蘇聯開始實行「新思維」,中東政策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不僅向美國、西歐等國家的中東政策逐漸靠攏,還開始了在中東地區廣交朋友的全方位外交。這一政策雖然彌合了蘇聯與西方國家在國際事務上的分歧,但導致蘇聯對中東事務的影響力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成為蘇聯衣缽的主要繼承。俄羅斯聯邦成立之初,政治周勢動蕩不安、經濟轉型深陷危機。為應對這一局面,俄羅斯開始推行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俄羅斯將美國置於其對外政策排序第一的地位,而暫時忽略了伊拉克、敘利亞和伊朗等傳統盟友。

由於俄羅斯獨立之初,並沒有一項明確的中東政策,致使這一階段,俄羅斯由中東事務參與者的主角淪為配角,由美國的「對手」變成美國的「助手」。葉爾欽執政後,隨著政治局勢的日益穩定,經濟形勢的逐漸緩和,俄羅斯開始對外政策上逐漸做出了調整,開始由「一邊倒」外交政策向既要東方、也要西方的「貓頭鷹」政策轉變。中東地區又逐漸成為俄羅斯發揮影響力的重要舞臺。

普京時期,俄羅斯經濟增長迅速,國力有所上升,外交日趨活躍,在中東問題上積極參與。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普京特別注重發展與伊朗的關係。即使是梅德韋傑夫任總統時期,但由於在俄羅斯掌握話語權的仍舊是總理普京,所以外交政策保持一致,不僅繼續在中東地區性事務上加大了參與力度,還進一步加強了與中東國家的經貿聯繫,以從更加多維的角度增強俄羅斯中東事務的主導權。

相關焦點

  • 「美國中東政策前瞻與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研討會舉行
    圖為研討會開幕式現場人民網上海11月23日電 11月22日,「美國中東政策前瞻與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研討會系首屆復旦中東研究論壇活動之一,由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主辦,國家社科基金「阿盟的理論建構與實踐路徑研究」課題組協辦,相關議題為中東地區形勢回顧與展望、美國中東政策前瞻、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中國中東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院長楊光等3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出席。
  • 俄羅斯在中東樹立的靠得住大國形象,美國對中東小國背信棄義
    但由於在領土面積、經濟軍事等方面存在差距,現實國家仍有大小、強弱之分。而小國、弱國時常面臨危險和困難,需要大國幫助與保護。大國如何與小國相處?正如老子所說: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也就是大小國家應彼此尊重,大國更要對小國禮下謙讓,扶危濟困。俄羅斯對敘利亞的支持,算是一個例子。敘利亞等中東國家為動蕩之地,安全問題長期沒有解決。
  • 蘇攻美守下的蘇聯,經營中東為何慘敗?
    埃及、沙特等蘇聯盟國紛紛背叛蘇聯,轉而投靠美國。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首先,我們得了解下當時的中東。1948年以色列在迦南沃地建國後,徹底阻絕了北非與西亞地區阿拉伯國家統一的可能性。使阿拉伯世界一分為二,再也沒有整合的可能。如此一來,以色列便成了阿拉伯國家的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將以色列除之而後快。
  • 【會議綜述】「中東形勢暨新時代中國的中東外交」學術研討會綜述
    會議第一時段,學者們圍繞2018年中阿關係發展、海灣地區秩序變化與重建、中東時局的變化、中東民族國家建構、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威權轉型等方面展開了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西亞非洲》編輯部主任安春英研究員擔任該時段主持。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張宏教授對2018年中阿關係大事進行了簡要回顧。
  • 俄羅斯出手了,中東局勢生變,利比亞能否成為第二個敘利亞?
    誰都知道利比亞國民軍已經基本佔據了利比亞全境,而哈夫塔爾早就與俄羅斯有聯繫,俄羅斯為利比亞國民軍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這一點讓美國很不爽。 本來美國支持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但這個合法政府卻有穆兄會身影,因此讓美國不滿。而美國之前也支持哈夫塔爾。我們都知道哈夫塔爾曾是卡扎菲的老部下,後來反對卡扎菲流亡到美國,一直得到美國支持。
  • 中國的中東國際關係研究綜述
    這是一本合作研究成果, 來自全國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約 22 位中東研究學者參與了本書的編寫, 不僅 20 世紀 70 ~ 80年代發生在中東的重要事件如十月戰爭、 埃以和平、 兩伊戰爭、 蘇聯入侵阿富汗等重要事件都得到充分的反映, 而且實際上該書還比較系統地回顧了近現代中東國家的建立和中東國際關係發展的主要脈絡。
  • 同是中東宗教國家,為何沙特是美國盟友,伊朗卻是美國宿敵?
    有人說,中東就是「三個國家一臺戲」。美、伊、沙三國上演的可是連續劇,一播出就是好幾十年。這齣戲中,三國有過哪些恩怨情仇?如今殺來殺去的敵國有過哪些曾經的「好兄弟」情誼?1.美國在中東的左右護法現在大家說到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往往會想到經濟制裁,覺得雙方是死對頭。
  • 川普精力旺盛,又去中東點火了!
    中東有極其複雜的內在矛盾,至少包括巴以(阿以)對立、阿拉伯人與波斯人矛盾,以及遜尼派穆斯林與什葉派穆斯林的衝突等幾條主線。從上世紀70年代末促成戴維營協議以來,美國曾不斷嘗試推動中東各方的談判,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達成每一份協議都來之不易。
  • 重返中東角鬥場俄航母核潛艇49年內將能免費駐敘
    曾經是蘇聯地中海分艦隊的重要基地 1970年11月23日,現任總統阿薩德的父親老阿薩德奪取敘利亞的最高權力。老阿薩德採取了緊靠蘇聯的軍事和外交政策,蘇聯此時正有意向地中海拓展影響力,雙方算得上是一拍即合。 1971年,蘇敘兩國籤署協議,蘇聯被允許在塔爾圖斯修建基地,塔爾圖斯港成為蘇聯紅海軍地中海分艦隊的保障基地。
  • 俄羅斯駐守敘利亞有何企圖
    敘利亞是俄羅斯突破美國圍堵的突破口,也是控制歐洲與中東能源貿易通道上的閥門美蘇聯冷戰時期,兩國在中東地區的勢力都不大,主要是缺乏適宜的土壤,通過輸出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同化中東獲取盟友比較困難,於是援助比拼成為美蘇競爭中東的重要手段,而敘利亞等正是這種背景下培植起來的蘇聯勢力。
  • 十分鐘看懂《世界秩序》——伊斯蘭主義和中東
    和伊斯蘭帝國一樣,奧斯曼人也認為自己有「維護世界秩序」的政治使命,並且他們既不承認歐洲國家是合法的,也不肯平等對待他們。在經歷了奧斯曼帝國不斷向外擴張勢力的時期後,從18世紀末一直到整個19世紀,歐洲諸國開始轉守為攻。19世紀大部分時間裡,西方主要大國試圖瓜分奧斯曼帝國的屬地,同時又避免打破歐洲的均勢。19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加入歐洲均勢,但它並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運。
  • 王晉:歐巴馬和中東說再見,卻被頻頻打臉
    令人尷尬的是,作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傳統盟友,以色列的當家人卻選擇在這個時候飛往俄羅斯。這被外界解讀為歐巴馬又一次被內塔尼亞胡「打臉」。 而歐巴馬對沙特的訪問,也被外界解讀為「氣氛詭異」,歐巴馬抵達利雅得時,沙特都沒有進行電視直播,沙特國王薩勒曼也沒有親自到機場迎接。
  • 滕仁:中東鐵路「地畝處事件」述略
    不經鐵路局準許租地戶不得將租用的地段私自轉讓給他人,租用地段上建成的房屋,只能租給在中國東北有居住權的俄國公民和中國公民。公正稅、契約的印花稅均由租地戶支付,在向俄羅斯法庭出示契約時的印花稅也由租地戶支付。執行契約過程中,雙方發生爭執時提交邊區海山崴(原文如此)法院判決。契約原本由租地戶保存,中東鐵路管理局保存複製本。
  • 亞塞拜然總統:中東武裝分子著亞軍裝參與戰鬥
    (原標題:亞塞拜然總統:中東武裝分子著亞美尼亞軍裝參與戰鬥)
  • 中東百年往事:欺騙、斬首、革命
    彩色部分全體為奧斯曼全盛時期疆域,然而到1914年只剩下了黃色部分但是,正如同時期的東方某大國一樣,修修補補的裱糊匠們終究無法挽救危局。作為交換,侯賽尼要帶領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人倒向納粹,反對英法。諷刺的是,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還曾把阿拉伯人斥為劣等民族,但此時為了與阿拉伯人合作,希特勒「強行」認定侯賽尼祖上有雅利安血統,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當時的納粹德國完全符合阿拉伯人心中的榜樣形象:第一,納粹德國在被打成殘廢后不到20年就再次崛起,簡直是逆襲的代表。
  • 中東為什麼會成為國際衝突一個長期的熱點地區
    「中東」這個地理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國家和地區呢?目前國內外對此尚無準確定論,所以就形成了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中東一般是指從伊朗向西一直延伸到埃及的地理空間。教派的紛爭還伴隨著民族矛盾:中東地區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猶太人和庫德人五大民族,而作為中東主體民族的阿拉伯人又分別屬於沙特、阿曼、葉門、阿聯、伊拉克、科威特、埃及、敘利亞等國。當然歐洲的政治版圖同樣也呈現出小國林立的狀態,然而歐洲的小國林立又與中東截然不同。歐洲國家幾乎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或採用總統制,或採用議會共和制,或採用君主立憲制。
  • 盤點2015大國博弈:中東成為風暴眼
    導語:相較於去年,今年大國間博弈力度有增無減。其中,中東局勢成為世界大國和地區強國間博弈最為顯著的風暴眼之一。敘利亞危機外溢效應急劇擴大,國際反恐形勢牽動了地緣戰略格局調整。俄羅斯在敘利亞展開積極軍事行動,特別是在戰機遭土耳其擊落後,俄與北約國家間關係愈加複雜化,俄美中東戰略分歧難以彌合。
  • 「2017中東和平論壇暨首次中東和平日紀念活動」在北京隆重舉行
    在上述背景下,中東和平發展基金會的成立為協助實現中東和平與安全新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民間平臺,順應了求和平謀發展的時代潮流。其次,基金會為中東地區的和平與安全事業帶來更多正能量。長期以來,如何實現中東孜孜以求的安全企盼,中國在思考,世界也在思考。當前,包括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等國家主導的中東和平會議已經進行多年並在積極地進行當中,中國也在積極開展工作。
  • 土耳其博覽 | 李秉忠: 轉型時期奧斯曼土耳其和英帝國在中東的角力...
    對奧斯曼帝國乃至整個中東地區而言,從哈米德二世時代到土耳其獨立戰爭是一個轉型時期。哈米德二世將帝國帶入現代世界,獨立戰爭則標誌著土耳其乃至中東地區真正進入到現代世界,包括土耳其在內的新的中東國家體系得以建立,伊斯蘭主義作為一種政治力量敗給了民族主義。二者之間既有聯繫又有斷裂,可以統一稱為轉型時期。
  • 在中東,我們不妨摸著日本過河 中阿關係翻到新篇章!
    二戰以來,「大中東」(不僅是西亞)是大國利益衝突焦點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大國,分別為美國,蘇聯(俄),歐洲(英,法,德),日本,還是傳統列強格局。中國直接影響力不如這些國家,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國更多的是在道義上堅決支持阿拉伯人民的解放鬥爭,並順利打開了在中東的外交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