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禪定、戒律不是外來的,全是自性本有的,外邊求不到

2020-12-15 念佛清齋

一定要知道「自性」裡頭沒有念頭我們現在養成了習慣,前念滅後念生,一個接著一個,它不斷,叫「相續相」,這個相是錯誤的,我們無始劫以來迷失自性之後就沒有離開這個「相續相」,無論是在十法界還是六道輪迴,苦不堪言。真正放下了,回歸自性,「一念不生」就回歸自性了。

回歸自性跟著現前的是什麼?是「戒」、是「定」,就是「戒定慧」三學。「自性」本自具足,不是外來的;智慧不是外來的;禪定也不是外來的;佛所制定的一切戒律也不是外來的,全是自性裡頭本來就有的。所以它難不難?不難。

我們今天感覺到很難,持戒很難,是什麼?養成不良的習慣,所謂習慣成自然,感覺到很難,放不下。愈是放不下還愈想放下,愈想放下還愈放不下。

這幾種智慧念公慈悲收集這些參考資料,完全寫在這個地方。「不思智」、「佛智」眾多,非言能盡,這叫「不可稱」。跟佛在一起,不問他的時候,他保持一個正常的現相,圓滿覺悟的現相是在定中;你有問,他就給你解答,解答完之後他又回歸本位

回歸本位,《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他的本位;起作用,「無所不知」。凡夫、聖人、初住到等覺稱「聖」,這些菩薩們有疑惑向佛請教,如果真的疑惑,他是開悟了,小悟、大悟,不知道多少次了,沒有到大徹大悟,大徹大悟跟佛就相同了,沒有到大徹大悟不一樣,還有很多問題要請教。

相關焦點

  • 禪定和智慧從來不是一對親兄弟,他們從來就是一體不二的存在啊!
    如果用很大篇幅來講解有關「戒律」方面的法,會有點跑題;第二個原因是我們佛教的戒律弘深,不是幾篇文章就可以宣說清楚的;一帶而過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第三個原因是我們佛教的「戒律」還是有區別對待的。四眾弟子所持戒律各有不同,開遮持犯精嚴有法。
  • 修習禪定(八):加行,禪定的關鍵
    有的人求佛只為求福,卻不知道,福田靠自己種,慧田亦靠自己修。福慧都不是求來,是靠修來。古德先賢說:「自種善因於前,自得福報於後。」欲求富貴,當除慳吝,先習布施。欲求慧者,當親近善知識,亦得先習布施。知道修福,而且行而修之,本身就是真慧的表現。有真慧的人,必然懂得外布施內布施,必然會除貪瞋痴以造福。修福也正以修慧,福慧本一,自應雙修。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學佛修道,不是裝神弄鬼,更不是為了追求神通,而是為了追求形而上的本心自性,找到自己生命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佛教不是迷信,是科學中的哲學,是哲學中的科學,需要我們投入自己的身心去驗證,在自己的身心上去體驗,去悟道,去證道,真能夠「明心見性」,就會有智慧的升華,有人格的提升。
  • 《正法眼藏》六度波羅蜜中的禪定智慧,如何開解?
    一;什麼是禪定?《達摩破相論》能降身賊,於諸觸欲,湛然不動,名為禪定;道人釋義;人心好靜,而欲牽之!精固氣定,自性凝結,是名禪定!故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見性為禪!》二;什麼是智慧?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世人不能識幻,因此心意常動,無明常生,不能覺性發慧!要是能夠調和心態,熄心止念,自淨其意,內照自觀,使性體常明,令無明永斷,方成佛道!空性即生智慧!
  • 六祖慧能開示坐禪法則:禪定中如何修不動心、顯現真如自性
    六祖慧能開示坐禪法則:禪定中如何修不動心、顯現真如自性 | 文 三隻眼讀史六祖惠能大師曾經開示,坐禪本是不執著於心,不執著於事,不執著於情,不執著於物,一切在當下顯現,在當下用,執著、擔憂、困惑、焦慮、自卑、煩惱等……均會困住人心。
  • 佛學智慧分享:心即是佛,佛在本心,不必外求!
    心即是佛,佛在本心,不必外求。人如果過於拘泥於佛,反而會影響開悟,成了智慧的障礙,造成心理負擔。佛學中的「參」字含義很多,比如參悟,參話頭,其中就包括了體會、觀察、揣摩、研究、觀照、靜思等對人的綜合思維其作用的感官因素。
  • 慧能大師: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23〔鹹〕全,都。24〔京闕(què卻)〕京城。闕,宮門、城門兩側的高臺,中間有道路,臺上起樓觀。25〔蓋〕因為,由於。26〔謝〕推辭。27〔俄然〕突然。28〔訖(qì氣)〕完結,終了。29〔唱言〕高呼。30〔疇〕類,同類的。31〔春秋〕年齡。
  • 佛教禪定 陳健民口述 (六)
    有時候郵票上的圖案只顯示佛教聖者的頭部或上半身,依藏傳佛教的觀點,這也是不應該的─一定要展示全身才可以。尊者說,在西藏沒有任何佛教聖者的畫像或塑像是不完整的。  陳先生說,如果有人向一位上師求照片,上師通常都會給一張全身照,而不是只有頭部及肩部的照片。  我們已準備妥當,我們將注意力由一般菩薩轉移到兩位指導本章的大菩薩。    A.
  • 禪宗14句名言,字字句句都充滿了圓滿的智慧!
    禪宗14句名言,字字句句都充滿了圓滿的智慧!(1)佛,這個名詞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就是覺。覺之體是智慧,沒有智慧你就不會有覺悟,所以智是體,覺是用,有體有用。(2)釋迦牟尼佛確實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他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為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
  • 阿賴耶識與自性是什麼關係?
    那麼阿賴耶識與自性是什麼關係呢?自性是那個本自具足一塵不染、能覺能照的,所謂本來無一物,卻能明鏡亦非臺的那個佛性、本心、真心自性、如來藏、本來面目、妙明真心...所以只有在深度睡眠、中陰身投胎的過程中、深度催眠、到達一定的標準的禪定中....出來的才可以判斷為是阿賴耶識在起現行,所以問題中那「有時腦海裡突然出現...」必須首先判斷你這「有時」是什麼時,如果不經意間進入了禪定、無念的狀態、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的那個狀態突然出來一個畫面...但我們一般人會在這個畫面出來的瞬間就把分別意識給加進去了
  • 「真心自性」十年聽經沒聽懂,法師用空氣生動比喻,頓時明白了!
    (眾答:外邊)在外邊,你不就憋死了嗎?在裡在外?我再問你:你喘氣的時候,你有沒有琢磨琢磨、在裡還是在外我才能用它?現在在裡、在外是知見出了問題,還是我們在運用的時候出了問題?我們每個人呼吸的時候,都沒想是在裡在外,是不是?當現在真讓你去想在裡在外的時候,你還真不知道在裡在外,是不是這樣?
  •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第九講: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只不過唯識宗把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識承許是實有的。如果沒有通過二轉的般若智慧來抉擇到萬法(不論是外境或心識)皆空,就成了應成派所遮破。當然,唯識宗也非常不可思議,承許在二取顯現的同時,本來就是二取空的圓成實。迷亂的現相完全是心自性的幻化,而心的自性本來就是常樂我淨。只不過常樂我淨是通過二轉抉擇為空性後,諸佛淨見量的境界。
  • 淨空法師:在佛菩薩眼裡,所有宗教都是一家,所有的眾神都是自性
    還有第六意識的知,第六意識是分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自性本有的智慧,第一念;第二念就變了,第二念什麼?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阿賴耶,就迷了。起心動念就迷了,再分別執著,那就嚴重的迷惑。那佛教我們,佛跟我們差別在哪裡?佛見色、聞聲,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是用真心,這就是真心。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很高明。
  • 修行之「舉一反三」,動中入定才是究竟的禪定!
    動中入定的張繼科一、「舉一反三」本是修行的法語!每一個修行方法都必須「反聞聞自性、反見見自性、反照照自性」,這就是」舉一反三「。不能做到舉一反三,根本無法修行。「反三」即「反聞、反見、反照」,即能覺察、能看見,並進一步能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從而控制自己的舉止言行。
  • 一切本自具足,並不是從外得到
    自性真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當你真正消除了對立面的時候,既沒有善也沒有惡,那時,「諸佛剎土,盡成虛空」。注意,沒有善、沒有惡不是是非不分,而是高度的純,純之又純,根本不起惡念。是非同樣是這樣,你不會有非心了,不會有不正確的心了。
  • 佛教『南懷瑾』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你說坐不住給你睡好不好,你們諸位可惜了,自己看不見沒有去研究,一個人睡在床上,不會到一個鐘頭都不動的,睡不到半個鐘頭這裡動兩下,蹬兩下,都在動。假使睡到完全不動,定了。2、所以,我在鄉下當年,我的父親當年告訴我,有個出家的和尚,他詩作的好。後來我就偷偷抄了一首詩,我還很小給我父親看。父親說你也會做詩啊,我說會埃你抄那個和尚本子上來的,就一下給他抓住了,揭穿了。
  • 戒律就像儲存功德的寶庫【朗讀篇】
    佛弟子「捨命護二事」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指佛教裡的戒律,從皈依戒開始,直至小乘的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和金剛乘的三昧耶戒等各種戒律。持戒是對佛弟子的一個基本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寧可失去生命,也要守持戒律。佛教有三學:戒、定、慧。
  • 圓滿中道 證悟自性 寂靜涅槃
    自性圓滿自性光明實相非相,圖片、文字都是方便譬喻法,以上圖片來源:曾遠興(昭佩)、行顯(三非),側重解釋最近發表的幾篇文章。看圖看文,理解更快。[可申請加入組織]文章一:心經.簡譯.直達真相,關鍵字:自性、智慧、光明、六度般若、六波羅蜜、禪定境界(奢摩他觀止、三摩地觀幻、禪那觀空)、覺性(覺察、空性、光明)、色受想行識、靈體情識、人身難得、如來藏、阿賴耶識、末那識、不二法門、三法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