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中「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相關知識中,有一道超難的判斷題:兩個不同的數的最小公倍數一定大於它們的最大公因數。這句話是正確的。
小學生一看到題目中有「一定」這個詞,就認為是錯的。小編的同行的老師們為了這個題,給學生講了很多遍,可是學生就是不明白。
其實這個題目用我們計算「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短除法來講授,學生很容易明白。
先以兩個相同的數為例子用短除法來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有了短除法,學生都知道,計算最大公因數隻用側面的數乘起來,而計算最小公倍數,要把側面和底下的數都乘起來。
學生通過計算:
最大公因數:36,最小公倍數:36×1×1=36。
會發現,兩個相同的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是相同的,這時候,教師可以設問:為什麼相同?學生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二者相同的根本原因是,「最大公因數」比「最小公倍數」少乘了兩個1,但是一個數不論乘多少個1還是它本身。
教師再發問:任何的兩個相同的數,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時,側面是什麼數?底下是什麼數?
學生自然想到了結果,側面就是相同的數,而底下都是1。
然後,再講兩個不同的數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也用短除法。
學生計算:
最大公因數:3×4=12,最小公倍數:3×4×3×2=72。
再來一個例子:
最大公因數:10,最小公倍數:10×2×1=20。
教師發問:什麼情況下,兩個數用短除法時,最底下會出現兩個1的情形?
至此,師生會得出結論:當兩個數相同時,短除法最底下都是1,當兩個數不同時,短除法最底下不會都是1。
本判斷題至此也得出結論:當兩個數相同時,短除法最底下都是1,最小公倍數=側面數×底下數=側面數×1×1=側面數=最大公因數;當兩個數不同時,短除法最底下不會都是1,至少有一個比1大的數,最小公倍數=側面數×底下數>側面數=最大公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