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句話出自( )。
A.孔子
B.孟子
C.韓非子
D.老子
272.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 )。
A.心理活動
B.認識活動
C.實踐活動
D.生產活動
273.教育既有培養創新精神的能力,也有扼殺創新能力的力量,此觀點反應教育具有( )。
A.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
B.正功能和負功能
C.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
D.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
274.克服教育負向功能的關鍵是樹立( )的教育理念。
A.規範管理
B.以德為先
C.發展個性
D.以人為本
275.教育的心理起源說否認了教育的( )。
A.社會性
B.目的性
C.文化性
D.政治性
276.被譽為「歐洲古代教育理論發展最高成就」的是( )。
A.《理想國》
B.《學記》
C.《大教學論》
D.《論演說家的教育》
277.研究者通過查閱、鑑別、整理、分析有關資料,從而探索相關教育問題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
A.觀察法
B.問卷法
C.實驗法
D.文獻研究法
278.( )是我國當今社會賦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國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A.使教育者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B.使人的生存能力和發展充滿自在活力
C.為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發展進步培養各級各類人才
D.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質
279.教育學的根本任務是( )。
A.研究教育現象
B.解釋教育問題
C.提出教育對策
D.揭示教育規律
280.「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提出上述主張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莊子
D.荀子
281.朱熹是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下列觀點不屬於朱喜的教育主張的是( )。
A.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
B.為學之道,奠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先於讀書
C.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D.讀書之法,莫貴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
282.班級管理中指定的班幹部輪換制度屬於( )模式。
A.常規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標管理
283.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出現的「貶抑學校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是( )。
A.伊裡奇
B.杜威
C.席勒
D.維多裡諾
284.主張「有教無類」的中國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韓非子
285.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核心內容是( )。
A.認知結構的教育理論
B.全面發展的教育理論
C.範例教學的理論
D.教學最優化的教育理論
286.主張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提出「泛智」思想的百科教育家是( )。
A.盧梭
B.誇美紐斯
C.杜威
D.赫爾巴特
287.電子白板是匯集了尖端電子技術、軟體技術等多種高科技手段研發的高新技術產品,它通過應用( )原理,結合計算機和投影機,可以實現無紙化辦公及教學。
A.投影
B.壓感式
C.屏幕捕獲
D.電磁感應
288.我國學校最早出現在( )。
A.西周
B.春秋
C.商朝
D.夏朝
289.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想脫離,是從( )時期開始的。
A.原始社會
B.奴隸社會
C.封建社會
D.資本主義社會
290.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新三中心」指的是( )。
A.教師、書本、課堂
B.兒童、活動、課堂
C.兒童、經驗、活動
D.兒童、書本、活動
291.世界上最早的師範教育於___誕生於___。
A.1619年德意志魏瑪邦
B.1632年捷克
C.1681年法國
D.1897年中國
292.學制在大、中、小學階段的入學年齡劃分方面,很多國家基本上是一致的。這是因為學制的建立主要受( )因素的影響。
A.政治經濟制度
B.生產力和科技
C.人的身心發展規律
D.民族文化傳統
293.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有一句名言:「沒有哪一個人是由別人教育出來的,他必須自己教育自己。」這句話直接與下列哪一思想、學說相支持?
A.實用主義教育
B.人本主義教育
C.建構主義教育
D.自然主義教育
294.對班級授課制首次進行理論論證的教育學家是( )。
A.赫爾巴特
B.誇美紐斯
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295.最早提出學習過程是「學-思-行」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96.通過角色扮演,激發學生自覺地對外在道德要求作出能動反應。這種教育方式依據的德育規律是( )。
A.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規律
B.長期性和反覆性規律
C.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規律
297.( )是依據教育目的,教育在實際運行中所出現的與之相符合的結果。
A.隱性教育功能
B.顯性教育功能
C.正向教育功能
D.負向教育功能
298.( )是各學科的綱領性指導文件,發揮著教學工作的「組織者」作用。
A.課程標準
B.教材
C.課程目標
D.教師用書
299.( )是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進行的,採用及時反饋並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矯正。
A.診斷性評價
B.總結性評價
C.形成性評價
D.相對評價
300.德育內容具有歷史性,階段性和( )。
A.全面性
B.主動性
C.民主性
D.民族性
301.以下不屬於學校德育面臨的時代挑戰的是( )。
A.物質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挑戰
B.科技進步和網絡時代的挑戰
C.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挑戰
D.家庭教育功能日趨弱化
302.抵抗外界的誘惑的能力主要體現了個體的( )。
A.道德認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303.衡量受教育者道德修養水平的重要標誌是( )。
A.道德知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304.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的關係是( )。
A.一致的,可以等同的
B.教育與發展的關係
C.相互促進的關係
D.相互包容的關係
305.教師個體專業性的起點和基礎是( ),為培養教師專業人才服務。
A.新教師的入職輔導
B.在職培訓
C.自我教育
D.師範教育
306.由學生所在學校的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是( )。
A.核心課程
B.校本課程
C.學科課程
D.綜合課程
307.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與德育內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與德育內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會通過老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308.從本質上來說,德育過程是( )。
A.個體與環境統一過程
B.個體與社會統一過程
C.個體與教育統一過程
D.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範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309.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 )。
A.知與行的矛盾
B.外界多種良莠摻雜的教育影響之間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D.學生的上進心與性情之間的矛盾
310.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個別差異,做到( )。
A.循序漸進
B.因材施教
C.教學相長
D.防微杜漸
311.「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恆,導之以行」所體現的是( )。
A.智育過程規律
B.體育過程規律
C.德育過程規律
D.美育過程規律
312.王小二偷拿同學的文具盒,被同學發現後告訴了老師,被老師叫到了辦公室,老師問道:「王小二,你這是第幾次拿別人的東西了?」王小二低著頭回答:「第九次了。」「你為什麼不改呢?」「我也知道不對,就是有時忍不住。」教師應當從下列哪方面入手對王小二進行教育?( )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313.普通中小學教育必須包括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和( )等幾個組成部分。
A.勞動技術教育
B.綜合實踐活動
C.心理教育
D.愛國主義教育
314.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習系統及其管理規則,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是( )。
A.學校教育制度
B.教育法規
C.教育文件
D.教育規則
315.某教師在給學生講述改革開放成就的同時還鼓勵學生通過「我和爸爸比童年」活動,直觀的了解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變化。該教師運用的德育原則是( )。
A.正面疏導原則
B.因材施教原則
C.長善救失原則
D.知行統一原則
316.劉明是七年級新生,小學時品學兼優,但升入初中後,成績明顯下降,開始逃課、抽菸、沉迷網吧。馮老師知道在這些情況後,從多方面了解劉明轉變的原因,並和他的家長保持密切溝通,一起為劉明的健康成長作出努力。馮老師的做法主要體現的德育原則是( )
A.知行統一原則
B.正面教育原則
C.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D.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317.現代教育學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關注的是( )。
A.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B.學生馬列主義理論的學習
C.學生社會化的發展
D.學生自我教育
318.一般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的,對教學與學習過程的整體體驗的評價是( )。
A.考試評價
B.診斷性評價
C.形成性評價
D.總結性評價
319.學生中心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魯納
B.羅傑斯
C.皮亞傑
D.盧梭
320.( )是相對於傳統學科知識而言的,側重於學生直接經驗的一種課程形式。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顯性課程
D.隱性課程
321.某學校通過組織學生演課本劇,引發學生的內心價值思考,發展學生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該學校所運用的德育方法是( )。
A.說服教育法
B.榜樣示範法
C.角色扮演法
D.品德評價法
322.為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某班開展了「每周一星」的評比活動,通過評價一周內每一位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選擇表現好、進步大的學生作為當周小明星,並將照片貼在「明星牆」上以示獎勵。這種德育方法屬於( )。
A.說服教育法
B.品德評價法
C.指導實踐法
D.陶冶教育法
3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所體現的德育方法是( )。
A.實際鍛鍊法
B.榜樣示範法
C.陶冶教育法
D.指導自我教育法
324.孔子是教育平等的首創者,針對這一想法,他的論述為( )。
A.因材施教
B.有教無類
C.性相近,習相遠
D.禁於未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