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建立家長QQ群是班主任實現( )角色的工作方法。
A.班級工作的領導者
B.學生健康成長的守護者
C.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溝通者
D.學校教育計劃的貫徹者
326.「孟母三遷」的故事中孟母採用的德育方法是( )。
A.獎懲罰
B.榜樣法
C.陶冶法
D.說服法
327.某課堂以傳授系統知識和理論為主要目的,應選擇的教學方法是( )。
A.講授法
B.參觀法
C.練習法
D.陶冶法
328.泥鰍刻苦訓練,跳躍、跑步雖有所長進,但也只得了「C」等,飛行項目最終沒有學會。原本的優勢項目——遊泳,因為沒有長期訓練,泳技大不如前,由初期的「A」等降到現在的「B」等。老鷹在飛行項目上以絕對優勢得到了一個「A」等,這反應了教育要遵循( )。
A.因材施教原則
B.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C.啟發性原則
D.量力性原則
329.與啟發性原則在教學中的貫徹要求不符的是( )。
A.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B.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C.嚴格遵守職業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330.到工廠進行參觀訪問屬於( )。
A.模象直觀
B.形象直觀
C.感知直觀
D.實物直觀
331.「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體現的教育原則是( )。
A.因材施教原則
B.疏導原則
C.知行統一原則
D.導向性原則
332.「語之而不知,雖舍之而可也。」這句話所體現的教學原則是( )。
A.循序漸進原則
B.鞏固性原則
C.量力性原則
D.啟發性原則
333.下列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B.在基礎教育階段培訓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途徑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講課堂、進頭腦
C.小學生尚不具備價值判斷能力,不適宜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因此我國規定從初中階段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D.在基礎教育教材編制和修訂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寫入德育等相關學科教材中,滲透到其他學科教材中
334.確定課程目標的主要依據不包括( )。
A.學習者的需要
B.社會發展的需要
C.學科的發展
D.教師的教學水平
335.下列不屬於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的是( )。
A.發揚教學民主
B.重視組織各種複習
C.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D.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36.葉老師在結課時為誘發學生的求知慾,留下疑問並對學生說「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這種結課方式為( )。
A.懸念式
B.延伸式
C.討論式
D.總結歸納式
337.20世紀90年代後,現代信息技術和課程教學整合的主要表現是( )。
A.以教為中心進行設計
B.以學為中心進行設計
C.以教學內容為中心進行設計
D.以教學方法為中心進行設計
338.發展性課程評價模式強調評價要注重( )。
A.以學論教
B.以教論學
C.教師的教
D.學生的學
339.我國地域遼闊、南北差異較大,為了使教學不脫離實際,必須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這體現了( )。
A.啟發性原則
B.因材施教原則
C.鞏固性原則
D.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340.教師運用圖片、圖表、模型、幻燈、錄像等進行生動教學的直觀手段是( )。
A.實物直觀
B.模象直觀
C.言語直觀
D.圖像直觀
341.「在科學課程中,學生將通過科學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技能,體驗科學過程和方法,初步理解科學本質,形成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句話表達的課程的目標是( )。
A.表現性目標
B.行為性目標
C.普遍性目標
D.生成性目標
342.《學記》明確提出「師嚴而後道尊」的思想,這反映的是( )。
A.教育觀
B.教學觀
C.教師觀
D.學生觀
343.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是( )。
A.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B.激發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
C.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進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
D.達成教學目標
344.在現行的學生學業評價中,( )佔主流地位。
A.測驗法
B.行動觀察發
C.實驗法
D.評定法
345.班級授課制也叫課堂教學,它以( )為教學活動基本單位。
A.班
B.課時
C.課程表
D.課
346.提出「為師要有知識,為表要有美德」的教育家是( )。
A.梁漱溟
B.晏陽初
C.孫敬修
D.黃炎培
347.最早提出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年齡階段,主張進行德、智、體多方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家是( )。
A.蘇格拉底
B.柏拉圖
C.亞里斯多德
D.皮亞傑
348.根據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可以把課程分為( )。
A.分科課程和經驗課程
B.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C.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D.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
349.校本課程是基於每一所學校及學校所存的社區的特殊需要而開發的課程。因此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 )。
A.政府、專家、校長、教師
B.專家、校長、家長、社區人員
C.專家、校長、家長、學生
D.專家、校長、學生、其他人員
350.地方課程屬於( )。
A.一級課程
B.二級課程
C.三級課程
D.四級課程
351.下列課程屬於校本課程的是( )。
A.小學語文
B.小學科學
C.小學課程標準
D.學校的古詩詞選修課
352.學習開展德育工作的基層單位是( )。
A.班級
B.教研室
C.學科組
D.學習小組
353.評價一堂課的好與差、優與劣有多種標準,但共同標準只有一種,即一堂課至少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 )。
A.教學方法
B.教學策略
C.教學原則
D.教學手段
354.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起源於( )。
A.無意識模仿
B.人的本能
C.生物和心理需要
D.生產勞動
355.依據一種理論建立起來的課程是不適宜的,是站不住腳的。應該通過平衡和協調教師、學生、內容和環境四個要素之間的聯繫,對所有的理論進行「擇宜」或「折中」,使其成為確定課程的理論依據。這個是施瓦布提出的課程編制模式中的( )。
A.目標模式
B.過程模式
C.探究模式
D.情景模式
356.古代的「八目」之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於( )。
A.《論語》
B.《孟子》
C.《禮記》
D.《中庸》
357.下列不能夠反映學生認識規律的教學原則是( )。
A.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B.因材施教原則
C.鞏固性原則
D.啟發性原則
358.「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是貫徹( )原則的體現。
A.因材施教
B.鞏固性
C.啟發性
D.最優化
359.為了給班主任工作打下基礎,教師最需要做好的工作是( )。
A.制定班級工作計劃
B.制定嚴格的班規
C.培養班幹部
D.了解學生
360.課程資源中,具有內生性特徵的是( )。
A.非生命載體形式的課程資源
B.生命載體形式的課程資源
C.教材
D.現代信息技術
361.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課程資源是( )。
A.教師
B.學生
C.教科書
D.教學參考資料
362.一個國家整個教育制度中最主要和最核心的部分是( )。
A.學校教育制度
B.教育方針
C.教育經費控制
D.教育行政管理
363.下列觀點不能體現教育平等觀念的是( )。
A.有教無類
B.因材施教
C.學不躐等
D.把一切知識交給一切人
364.課程論研究的是( )的問題。
A.為誰教
B.怎樣教
C.教什麼
D.教給誰
365.通常把形式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稱為( )。
A.課程標準
B.課程結構
C.課程評價
D.課程資源
366.開發課程資源的基礎和前提是( )。
A.多質性
B.具體性
C.潛在性
D.開放性
367.編寫教科書和教師教育教學的主要依據是( )。
A.教育目標
B.課程標準
C.教材
D.課程計劃
368.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是( )。
A.課程計劃
B.課程標準
C.課程整合
D.課程實施
369.課程的總體規劃是( )。
A.課程設置
B.課程計劃
C.課程設計
D.課程要求
370.課程文件是根據課程設計的原理與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導教學的各種規定,它的三個層次不包括( )。
A.教學計劃(課程計劃)
B.學科課程標準
C.教科書
D.課程表
371.下列觀點不屬於兒童中心課程理論的是( )。
A.兒童是課程的核心
B.學校課程以學科分類為基礎
C.學校教學應以活動和問題反思為核心
D.課程內容應該與兒童的經驗相結合
372.跨越式教學的提出者是( )。
A.朱永新
B.何克抗
C.李吉林
D.邱學華
373.「身教重於言教」突出的是( )。
A.陶冶教育法
B.榜樣示範法
C.實際鍛鍊法
D.品德評價法
37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高中以( )。
A綜合課程為主
B分科課程為主
C活動課程為主
D經驗課程為主
375.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是( )。
A.廣域課程
B.核心課程
C.綜合實踐課程
D.課外活動課程
376.綜合實踐課主要包括( )。
A.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
B.信息技術教育,合作性學習,社會實踐,勞動技術
C.勞動技術教育,社會服務實踐,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
D.信息技術教育,合作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
377.新課程改革中新增加的兩個課程是( )。
A.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B.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C.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
D.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378.合作學習最有效的小組人數是( )。
A.2-4
B.4-6
C.6-8
D.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