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節點財經,作者 | 鮮寶
今年國慶十一黃金周,國內旅遊市場再次火爆,各景點接待遊客超過7億人次 旅遊收入近6000億元,雙雙超過去年。人們的旅行方式也更加靈活自由,自由行、半自助遊、自駕遊、租車遊等漸成主流,不少人參觀景區時還會在手機上使用導覽APP。
其中一款名為「驢跡導遊」的APP不能不提,因為它的出品方正是號稱佔據國內九成市場份額的智能電子導覽提供商廣州市驢跡科技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驢跡科技)。而且驢跡科技即將在港交所完成IPO,成為第一家上市的電子導覽公司。
我們對「驢跡導遊」與其他幾款類似APP產品做橫向比較,並參看驢跡科技的招股說明書後,發現驢跡導遊似乎並沒有公司宣傳的那樣出色,而其能否成功上市或許存在疑問。
被誇大的產品表現和用戶規模
目前國內電子導覽還是一個規模有限的新興領域,雖然相關APP不少,但真正有一定用戶基礎的,只有驢跡導遊、美景聽聽、小鹿導遊、口袋導遊、三毛遊等幾款產品,更鮮有機構對這個市場做專門研究。
儘管如此,依靠幾個可量化指標,仍然能夠發現這幾款智能導覽APP的問題。
首先,通過「七麥數據」查詢下載量後,我們發現驢跡導遊並沒有它所宣稱的近9成市場份額的優勢。
在蘋果手機上,國慶7天假期驢跡導遊的預估下載量為3510次,少於美景聽聽的4140次和三毛遊的6122次,僅比口袋導遊的3438次、以及小鹿導遊的863次來得多。近一年的下載量顯示,驢跡導遊為9.3萬次,也落後於三毛遊的14萬次,美景聽聽的12萬次,口袋導遊的11萬次。
近一年蘋果手機下載量估算,自上而下分別為:美景聽聽、小鹿導遊、三毛遊、驢跡導遊
而在安卓手機上,這幾款導覽APP的累計下載量分別為小鹿導遊902萬次,三毛遊869萬次,美景聽聽593萬次,驢跡導遊542萬次,口袋導遊83萬次。而應用商店的下載量顯示,驢跡151萬次,美景258萬次,三毛遊224萬次,小鹿導遊80萬次,口袋導遊55萬次,從下載總量看驢跡導遊並不佔優。
近一年安卓手機下載量及渠道分布,自上而下分別為:美景聽聽、小鹿導遊、三毛遊、驢跡導遊
其次在價格上,驢跡導遊也「有點貴」。
這幾款導覽APP基本收費都是年卡128元、月卡30元,主要差別在於單獨景區的講解費用。以北京故宮為例,太和殿這樣的重要參觀景點,驢跡導遊的收費20元,只有少部分次要景點6元。相比之下,小鹿導遊中太和殿的講解費用只有8元。其他三款則是按城市收費,其中,美景聽聽解鎖北京花費30元,三毛遊39元(解鎖故宮全部景點15元),口袋旅遊12元。
以北京「故宮」為例四款軟體收費情況對比,自左至右分別為:美景聽聽、小鹿導遊、三毛遊、驢跡導遊
對於價格敏感型的用戶來說,驢跡的收費顯然偏高,那麼,它給遊客帶來的使用體驗是否也夠高呢?
經過體驗,不得不說驢跡也乏善可陳,除了手繪地圖比較吸引眼球外,整體而言缺少高品質內容和獨特功能,很多附加功能如即時翻譯等,使用體驗並不好,形同雞肋。至於最重要的語音講解,內容稍顯陳舊、缺少趣味性。
此外,這款APP缺少與景區周邊資源如餐廳、酒店的互動與合作,只顯示名稱和位置,既沒有相關內容的介紹,也沒有價格、特色等賣點推薦。
導覽APP使用體驗的好壞,取決於對用戶需求的洞察,以及產品研發水平的高低。
圖片來源:驢跡科技招股說明書
驢跡科技提交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共有189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僅有17人,佔比9%,在所有人員當中是數量最少的,甚至不及行政人員佔比高。
不僅如此,招股書還透露,該公司2016年、2017年研發開支均為零,2018年全年研發支出16.3萬元,2019年上半年才增加到1600萬元。從16萬到1600萬,短短半年時間裡,研發費用暴漲約100倍,至於這些錢花在哪?怎麼花的?招股書並沒有詳細說明。
相比研發,驢跡科技將更多資源和精力投入到了市場推廣、廣告以及行政開支等方面。該公司2016年、2017年、2018年銷售及分銷開支約為74萬元、363萬元,2129萬元,2019年上半年銷售及分銷開支已達到約1058萬元。
可以說,重銷售輕研發是驢跡科技過去幾年的真實寫照,而以往研發投入的不足,也讓「驢跡導遊」這款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缺少亮點,再加上價格、體驗等因素,即便公司順利上市未來面臨的競爭壓力也不可小覷。
我們嘗試登錄驢跡科技官網尋求答案,發現網站處在「維護升級中」,已無法打開。
略顯尷尬的行業處境
「智慧旅遊」是在國家政策和新技術的雙重推動下應運而生的,主要涉及旅遊景區熱門景點的文字介紹及語音講解,地圖展示、推薦參觀路線,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引導。目前這一行業的門檻還比較低,有些平臺甚至不需要實地走訪景區,只需套用其他平臺的素材便可完成導覽設計。
即便如此,因為對景點的導覽、講解直接關係著遊客的體驗效果,因此很多行業機構和巨頭重點布局該領域,砸重金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力圖推出更具體驗感和吸引力的產品,引領旅遊產業向場景化方向發展。
比如高德地圖在今年十一前夕發布了「景區隨身聽」服務,專門請來著名收藏家和古董鑑賞家馬未都作為首席導覽官,以他獨特的個人風格為用戶講解故宮等熱門景點,講解內容涵蓋歷史風雲、野史秘聞、科學科普、自然地理、親子故事、國學漫談、神話傳說等等。
在今年7月的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AR發布了「再現圓明園大水法」,通過與AR技術的結合,讓遊客「觸摸」遺蹟背後的歷史文化。
「圓明園大水法」AR模型生成圖
攜程也推出了AI導遊,遊客在攜程APP內搜索某一景區,就可在景區詳情頁中獲取該景區的語音導覽功能,無需跳轉其他APP。
驢跡導遊作為獨立的智能導覽軟體,其主要合作夥伴為國內OTA平臺,銷售收入主要就是通過OTA平臺實現,依賴性很強。招股書顯示,公司2016年-2018年的總收益分別約為1350萬、7160萬、3.02億元,同期通過OTA平臺銷售收益分別佔總收益約94.7%、92.3%、95.5%,來自OTA平臺的收入連續三年佔比超九成。
與百度,高德、攜程等龍頭相比,驢跡科技在資金和資源方面本並不佔優,技術研發投入也嚴重不足,一旦國內OTA平臺不滿意其產品轉而向競爭對手購買,驢跡科技的處境將十分尷尬。而在招股書的風險因素中,驢跡科技也提及「驢跡科技與前五大客戶維持一至四年的穩定關係。一旦合約期結束,加上在線旅遊平臺或本身改變策略、自建電子導覽平臺等,驢跡科技也無法保證與OTA平臺的業務能否繼續合作,營收面臨不確定性風險。」
不僅如此,驢跡科技還面臨著來自旅遊景區的競爭。
目前很多景區為適應遊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提高配套服務水平,打破單純依靠門票的收入結構,也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搭建自己的智能導覽、智能服務體系,幫助遊客直觀便利地感受到景區風光、文化風情、景點全貌,減少遊客擁堵、排隊的情況,並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和涵蓋「吃住行遊購娛」的眾多場景,增強遊客的旅遊體驗。
比如故宮與騰訊聯合推出的「玩轉故宮」小程序;深圳華僑城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啟動的「5G智慧度假區」等。
為旅遊景區定製開發智能導覽產品,是驢跡科技的重要業務,可由於它自身技術水平有限,這塊蛋糕未來也可能會被別人分食。
旅遊業應用新技術嚴重滯後
當然,缺少技術護城河的不只驢跡科技一家,這是國內旅遊業界普遍存在的問題。相較而言,海外對AR、iBeacon等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更加重視,很早就引入旅遊市場。
AR可以通過虛擬場景的襯託,展品變得更加生動形象,遊客則加深了對展品的理解,提升了參與感,實現了對展品的更深層次了解。
比如大英博物館開發的app「獻給雅典娜的禮物」,內置冒險遊戲,讓參與者通過解開一個個小謎團來打開通往下一個故事的鎖,並在這個過程中一點一點接受相關展品的知識。美國富蘭克林研究所(The Franklin Institute)在APP上使用AR技術展示中國的兵馬俑,幫助觀眾更好地去探索秦陵兵馬俑中的雕塑、武器和物品是如何在兩千多年前被製作出來的。
再比如蘋果公司開發的iBeacon技術,通過藍牙技術進行精準定位和智能推送,可以將展品的豐富生動的背景信息(視頻、音頻、文圖等)推送到參觀者手機上,為其提供豐富多樣的「沉浸式」參觀體驗。
可以說,未來隨著AI、VR、物聯網、大數據、5G等新興技術不斷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文化+旅遊+科技」的深度融合正重構整個旅遊產業,國內在這方面嚴重滯後於國外同行,特別是在技術研發方面普遍投入不足,也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產品,驢跡科技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案例。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驢跡科技研發投入佔比不多,面對電子導覽市場激烈的市場競爭,未來市場競爭力令人堪憂,經營風險也進一步加大,未來需要繼續在智慧旅遊的研發方面加大投入,才能在上市之後獲得長遠的發展空間。
同時有分析認為,如果驢跡科技如果不能破解技術瓶頸,公司將遭受更多來自對手的擠壓,要保住現有的市場地位難度很大,其上市後的表現恐怕也會讓投資者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