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中老人的最終結局怎麼樣了?史料中記載的很清楚

2020-12-12 國史講官

導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賣炭翁》因為曾經入選中學課本而家喻戶曉,在這首七言古詩中,白居易用嫻熟的筆法,像人們講述了一位燒炭老人的悲慘遭遇:

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在長安城南邊的山中,住著一位以砍柴燒炭為生的老人。為了多賺些錢,老人一年到頭都在深山中燒炭,煙燻火燎的環境讓他看去非常蒼老,臉和手都被炭烤的黝黑。

這年冬天,老人燒好了一車的炭,運到長安城中去賣,打算賣了錢之後再買些糧食和過冬的衣服。雖然他身上穿著單衣,但為了炭能夠賣個好價錢,他心中卻暗暗祈禱,希望天氣能夠再冷些。可當他千辛萬苦趕著牛車來到長安城中的市場時,一車重達千餘斤的炭卻被皇宮中負責採買的太監搶走,只留下半匹紅紗和一丈綾作為報酬。

白居易的詩到這裡就結束了,並沒有交代賣炭翁的炭被強買之後發生了什麼?相信很多人讀了後,都會情不自禁地為老人的命運感到悲嘆,同時對他及其一家的未來表示深深地憂慮,饑寒交迫的老人能否回到家中,一家人又能不能熬過寒冬呢?這些作者都沒有交代,但是筆者從唐朝的史料中,發現了賣炭老人可能的結局。

在白居易的筆下,搶走老人一車炭的人是「黃衣使者白衫兒」。根據《新唐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唐朝安史之亂後,國庫空虛,為了減少開支,唐德宗李适繼位之後,聽從大臣的建議,創建了「宮市」,開始從民間直接購買皇宮中需要的物品。

在政策實施的初期,「宮市」制度確實減少了國家的開支,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唐憲宗時期,「宮市」已經完全變了味道,開始由宮中的太監掌控。這些太監為了中飽私囊,到處強買和掠奪。當時負責採買的太監統一穿著白色的衣服,而手下跟班穿黃色衣服,所以才被白居易稱為「黃衣使者白衫兒」。

對於掌管宮市太監的惡行,另一位唐朝大詩人韓愈在其著作《順宗實錄》中,也曾記錄過一件事情,也許我們從中能夠找到關於賣炭翁的結局。

當時有一位農民,趕著毛驢到城中賣柴,不巧碰到了出宮採買的太監。結果太監僅扔下幾尺絹就強買了農民的柴,並且還要農民親自將柴送入皇宮之中。結果到了宮門處,太監還要收入城費,農民想用幾尺絹繳納,太監卻不肯收。農民被逼得走投無路,決定以死相拼,把太監痛打了一頓,隨後被趕來的守衛抓住關進大牢。

白居易劇照

事情鬧大之後,被皇帝知道了,從大臣口中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皇帝下旨罷免了太監的官職,並且付了農民的柴錢,還額外賜予了他十匹絹。但是對於「宮市」太監強買的種種劣跡,皇帝並沒有過問。「街史擒以聞,詔黜此宦者,而賜農夫絹十匹。然宮市亦不為之改易。」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農民賣柴的事情鬧到了皇帝面前,才得到解決,那麼賣炭翁的事情會不會被皇帝知道呢?

根據史料記載,賣炭翁事件發生時,白居易正好在朝中擔任左拾遺,這個官相當於現在的監察部長,主要負責向皇帝進諫朝廷中發生的不法之事。白居易在擔任左拾遺期間,為了報答唐憲宗的知遇之恩,到處查訪各種朝廷弊政和不法行為,頻繁向皇帝上書進諫,希望以此補察時政。

白居易劇照

一心想要建立功勳的白居易,見到了賣炭翁的悲慘遭遇,怎麼可能袖手旁觀呢?他一定會藉此事向皇帝上書,痛陳「宮市」制度的弊端。即便皇帝不批准更改「宮市」制度,也肯定會像對賣柴農民一樣,補償賣炭翁的損失。

所以我們可以猜想,在白居易的介入下,賣炭翁應該會有一個比較圓滿的結局。但這只是當時的一個特例,更多的底層和弱勢群體仍然在遭受封建統治者的壓榨和剝削。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順宗實錄》

清朝一老頭練成「長生術」,90歲精力充沛,卻被4名少女1月破功

相關焦點

  • 白居易《賣炭翁》中的賣炭老人最終結局如何?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直白的說賣炭所得的錢僅夠老人維持生活的,也反映出當時的木炭並不好賣。可憐老人身上衣物單薄,心中還幽怨天不夠冷,木炭不好賣。一夜降雪後,城外積雪厚一尺,天剛剛亮,賣炭老人就趕著牛車進城賣炭,車輪碾過厚厚的積雪,在後面形成長長的冰轍(踩踏或碾壓過的積雪會形成冰)。時至中午,冰雪融化,這時也是人飢牛困,賣炭老人在南門外的泥濘中稍作休息,哪知這時候來了兩匹高頭大馬,馬上兩人,一人穿白衣,一人穿黃衣。
  • 名家實錄 |《賣炭翁》教學實錄及評課
    (《後唐書·張建封傳》)師:注意,這裡的「太監」中的「監」讀「jiàn」,不讀「jiān」,讀第四聲!大家發現沒有,原來真實發生的事,跟白居易《賣炭翁》中所寫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呢?請同學們找一找。(生討論,交流。)生:首先是結局不同。
  • 清朝牌匾現身火德真君廟 在史料中均無記載
    信報訊(記者白延龍通訊員鐵嵐王長生)昨天,崇文區文物部門在火德真君廟修繕工程中意外發現了三件珍貴文物——清康熙、同治年間的牌匾。它們在史料中均無記載。轉自搜狐  據現場施工人員介紹,這三塊匾均是在拆除火德真君廟正殿抱廈的吊頂時發現的。
  • 作為太平天國的女將,洪宣嬌身世是怎麼樣的?她的最終結局如何?
    關於太平天國的女性人物,在歷史上從來都是眾說紛紜,如著名的蘇三娘,在太平天國前期非常活躍,而到了天京事變之後就基本沒了記載,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而太平天國著名的女狀元傅善祥,也是在天京事變之後也沒了記載,至於下落至今還是個謎。
  • 從「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看傳統教育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你能脫口而出嗎?你的孩子能背出嗎?我是70後農村長大的孩子,那時候沒有什麼課外書可讀,更沒有今天的手機、電腦網路,也沒有今日頭條、線上直播。每周末,我就喜歡跟爺爺帶我去鎮上唯一的新華書店,去看小人書,就是連環畫。我清晰的記得嶽飛傳、三國演義、水滸傳什麼的。我非常上癮,一定要一本一本的買齊了,才罷休。
  • 桃園三結義中的三兄弟的結局都怎麼樣了?
    桃園三結義中的三兄弟的結局都怎麼樣了?要說檢測人世間的情感是否真的情比金堅,在亂世中的情感就尤為珍貴了。在耳濡墨染的患難之情無疑是在三國時期的桃園三兄弟,相結於落魄時期,但三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忍耐,最終在三人相輔相成的幫助下成就了一番大事業,這三人在桃花盛開的園林之中,義結金蘭,舉杯對天,共飲酌酒,立下有苦同受,富貴同為的生死狀語,一起實現心中的豪情壯志,共創美好的生活與未來。而這三人就是劉備,關羽和張飛。
  • 劣跡斑斑的東吳後主孫皓,真有史料記載中那樣不堪嗎?
    《三國志》明顯誇大孫皓的殘暴程度後人所了解的孫皓大概都伴隨著剝皮、鑿眼這些殘酷又血腥的字眼,這些也都是在《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中很清晰地記載著,《三國志》是正史,是了解或研究三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資料。所以孫皓的殘暴形象也是深入人心。
  • 《史記》中司馬遷的錯誤,記載的是神話還是史實?
    實際上司馬遷很清楚自己的錯誤所在,所以司馬遷才會一強調自己要成一家之言。同時司馬遷不是接受不了批評,但是後人卻誤解了司馬遷的內涵,總是以《史記》作為官方的依據。所以在後來的很多史書裡面,總能看到照搬《史記》的做法。其實司馬遷在描述三皇五帝時期的內容,很多的史料解讀都是有誤的,尤其是當時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局限,讓司馬遷無法去做到真實可靠。
  • 《清平樂》中與福康公主相戀的梁懷吉,在正史上的最終結局如何?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宋仁宗長女福康公主趙徽柔與內侍梁懷吉之間的虐戀,觸動了很多人善感的心。而在歷史上,這個故事還真發生過,也確有梁懷吉其人。劇尾,梁懷吉恢復了原名梁元亨,被放出宮外,與家人團聚,算是得到了一個比較好的結局。那歷史上的梁懷吉結局如何呢?
  • 諸葛亮病逝後,斬殺魏延的馬岱,最終是什麼結局?
    一、首先,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公元222年,馬超臨終前上疏給劉備:「臣宗族門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誅殺殆盡,只剩下從弟馬岱,當以我卑微的宗族讓他繼承,深深地託付給陛下您,其他的也沒什麼話了。」三、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
  • 四大美女人盡皆知,但她們的最終結局你知道嗎?一個更比一個慘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四大美人們的命運和她們的最終結局。 1、 西施 關於西施的記載結局最好的是東漢時期的《越絕書》,《越絕書》中有關西施的故事結局是十分美好的。
  • 史料記載孟古青被順治帝廢后,回到科爾沁後,還生下了一子?
    而根據《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稱順治帝將這位皇后廢位以後,這位皇后就返回了科爾沁,並在回去以後,還產下了一個皇子,這究竟是不是真的。孟古青是科爾沁部吳克善的女兒,根據史料的記載,孟古青的姓氏本來是蒙古皇室的姓氏,可以說是血統純正,非常尊貴的。自從滿清建立以後,為了維持蒙古與滿清之間的關係,所以常用聯姻的方式,因此清朝後宮的女子有很多都是出生於這個姓氏的。
  • 【專業提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實證」的探究
    「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能夠從所獲得的史料中提取有關的信息」,「在對史事與現實問題進行論述的過程中,能夠嘗試運用史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並「在對歷史和現實問題進行獨立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史料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論述」。
  • 學術研究| 楊珍:再談滿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價值與局限
    筆者曾在《滿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局限》(《光明日報》2016年6月1日第14版)一文中認為,清史研究要滿漢史料並重,同時以漢文史料為主,滿文史料為輔。此外,筆者在教學科研中進一步提出要重視滿文史料,強調從滿文史料中發掘歷史真實。那麼既然滿漢史料並重,為什麼還要以漢文史料為主、滿文史料為輔?既然指出滿文史料的局限性,為什麼還要強調它在清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據史料記載鋼管舞源於中國 漢武帝時期稱「緣竿」
    據史料記載鋼管舞源於中國 漢武帝時期稱「緣竿」   據史料記載,鋼管舞源於中國。兩千年前漢武帝設宴,有專人表演「緣竿」助興,後來表演者慢慢在竿上做些動作,和現在的鋼管舞非常像。
  • 格鬥遊戲中要是使用最終BOSS通關,會出現什麼有意思的結局?
    格鬥遊戲中很多的最終BOSS都是比較神秘的,而且擁有讓遊戲失衡的能力,因此一般情況下是不能選擇的。畢竟嘛!最終BOSS都是最大的反派,讓他通關了還得了。不過,有的格鬥遊戲是可以通過秘籍將最終BOSS選出來用的,只是通關之後的劇情和主線是沒有關係的,或者說是外傳性質的。
  • OPVL分析法在中學歷史史料教學中的運用
    學生需要「知道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增強實證意識;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實問題。」[1]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課堂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 旅日學者在日本史料中發現西沙、南沙屬於中國新證據
    新華社東京7月13日電(記者劉秀玲 沈紅輝)旅日中國學者、日本東洋學園大學教授朱建榮近日從日本史料中發現,日本政府在上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無論公開場合還是內部資料都曾承認西沙群島屬於中國,另外還有日方承認南沙群島屬於中國、歷來有中國漁民在南沙群島生活居住的重要證據。
  • 史料中的防疫物資
    翻開史料中有關流行病的枝節片段,不難發現「防疫物資」被掃貨的端倪。&nbsp&nbsp&nbsp&nbsp在一份1932年1月由天津市政當局分發民間進行衛生知識宣教的傳單中,將當時威脅民眾生命健康的疾病分為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紅熱、天花、腦脊髓膜炎等幾種。其中,數猩紅熱最令人生畏。
  • 第2003季【青春課堂】《賣炭翁》群詩教學 課堂實錄
    這節課,讓我們走進白居易的《新樂府》,去窺探中唐時期人物風貌。 1. 明確詩歌主人公師:請同學們瀏覽四首詩,你發現,詩人刻畫了哪四位主人公呢?生:上陽白髮人   新豐折臂翁    杜陵叟   賣炭翁2.分析詩中人物形象A.找出人物描寫句。師:他們分別具有怎樣的形象特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