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笑起來真好看 合唱版(伴奏)
李昕融,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還記得孩子1歲的時候特別愛扔東西,那時候理解為他發現扔東西好玩,對距離和聲音充滿好奇。現在4歲的時候還扔東西,為什麼呢?他扔東西的動機是什麼?
也許從以下五個方面能幫你解答困惑,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扔東西的動機是什麼?
孩子正在玩積木,自得自樂地玩著,我坐在旁邊靜靜地看著他,我並沒有打擾他。突然他拾起一塊積木扔出去,我看著他,「寶寶,你怎麼了?積木惹你了?怎麼扔東西了?立刻去撿回來!」
「哇」孩子竟然大哭起來。那孩子扔東西的動機是什麼?
1.好玩
孩子他覺得扔東西好玩。因為他覺得這個東西在積木堆砌中沒什麼用處,是多餘的,不如扔了吧。在孩子的概念裡,用不上的東西就該丟掉,所以扔出去好了。
這時候,我們作為家長不能訓斥他,反而要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不玩的玩具要歸納放好,不可以隨便扔。首先扔東西容易丟到人,傷害別人是不對的;接著如果你用力過度,自己的手也會受傷,弄疼自己;最後我們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東西要歸納放好,不隨便扔。」
如果忍耐不住要大聲訓斥他,怎麼辦?孩子會有一個叛逆心理。孩子會心裡想或者行動告訴你,「好,媽媽你不讓我扔是嗎?那我接著撿起另一塊扔,或者我大聲咆哮,你大聲罵我,那我就比你更大聲吼。」
所以,正確引導很重要,不要傷了孩子的心,也氣壞了自己。
2.好奇
孩子出於好奇心也會扔東西。他覺得扔出去的東西產生距離感,享受扔的過程從而發現手的力度大小與距離遠近有關。還有的孩子會覺得扔出去東西落地的聲音很好奇,不同材質的物品扔在地上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孩子的好奇心驅使,我們要不要阻止孩子扔東西?如果在沒有閒雜人的空曠地方,或是沒有貴重電器的客廳,孩子好奇就讓他隨便扔吧。反之,我們要正確引導。
除了扔東西是好奇心作祟,我們還發現孩子對新鮮事物也很好奇。比如,如何掌握拍籃球的握球和控球技術?跑步怎麼樣才可以又快又穩?牛奶遇到洗潔精會發生什麼變化?怎麼才能把足球踢進球門?用心觀察會發現孩子的好奇心多了去呢。
3.挑釁
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把東西扔出去,看大人什麼反應。如果你看到孩子他扔東西立刻大聲說他,他會發脾氣拾起身邊的另一樣東西立刻扔出去。你越是說他,制止他,他就越扔得起勁。
孩子在想:「你罵我,不讓我扔?那我偏要扔,看你拿我怎麼辦?」
我家嘜爸就會大聲說孩子:「你幹嘛扔東西,立刻馬上給我撿起來!」
孩子的反應就是「我偏不撿起來,你打我呀!哈哈!」
這就說明孩子扔東西是在挑釁。有的家長可能忍不住就動手抽兩下孩子屁股了。這個應對辦法就不可取了。
4.不小心
孩子扔東西後,看著你真誠地說:「媽媽,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這時候我們要溫柔地對孩子說:「寶貝,沒關係,下次要注意了。」
只要孩子不是存心的扔東西,我們都不應該責備他。反而要站在他的角度看,「我扔東西了,我做錯事了,媽媽會不會罵我?」孩子覺得自己做錯事情了,有自責心理,家長稍不注意可能會造成孩子性格缺陷。
5.秩序敏感期
在孩子進入2歲以後,孩子的想法層出不窮,對事物的秩序有了強烈的需求,要求所有物體和生活習慣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一點兒都不能變,這預示著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來臨了。
孩子扔東西,會不會是因為這個東西本來就不在這個位置上擺放的?比如:這塊積木本來放在凳子上的,媽媽卻把它放在了他堆砌好的城堡上,孩子覺得它擾亂了本來的秩序,就扔了。
所以,家長不要因為孩子扔東西就著急批評孩子,我們注意觀察他的眼神。孩子自己都覺得疑惑,心裡在想為什麼我會被罵,為什么爸爸會發脾氣,明明我知道的世界裡沒有這塊積木,所以我給丟掉呀。
tips:我們常見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有什麼樣的表現?
如果爸爸無意中穿了媽媽的拖鞋,孩子就表現出非常不滿,非要爸爸脫下來還給媽媽。嘜嘜每天在門口迎接下班回家的爸爸,給爸爸開門的總是他。有一次,嘜嘜在玩積木,爺爺去開了門。嘜嘜發現後開始哇哇大哭,非要爸爸退出門外,由他重新開門才罷休。衣服或玩具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不可以隨意改動。比如,上衣是放在衣櫃第一格的,褲子是放在第二格的。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執拗感到哭笑不得,其實這一階段的孩子通過對秩序感的苛求來建立自我和安全感,我們不必為此感到煩惱,倒不如順其自然讓孩子玩一些滿足秩序要求的小遊戲。這樣孩子可以把那種強迫症一樣的執著轉化到遊戲中,更有助於培養專注力和規則意識,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