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扔東西的動機是什麼?好玩,好奇,挑釁,不小心或是秩序敏感

2020-12-09 嘜媽育兒

你笑起來真好看 合唱版(伴奏)

李昕融,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

還記得孩子1歲的時候特別愛扔東西,那時候理解為他發現扔東西好玩,對距離和聲音充滿好奇。現在4歲的時候還扔東西,為什麼呢?他扔東西的動機是什麼?

也許從以下五個方面能幫你解答困惑,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扔東西的動機是什麼?

孩子正在玩積木,自得自樂地玩著,我坐在旁邊靜靜地看著他,我並沒有打擾他。突然他拾起一塊積木扔出去,我看著他,「寶寶,你怎麼了?積木惹你了?怎麼扔東西了?立刻去撿回來!」

「哇」孩子竟然大哭起來。那孩子扔東西的動機是什麼?

1.好玩

孩子他覺得扔東西好玩。因為他覺得這個東西在積木堆砌中沒什麼用處,是多餘的,不如扔了吧。在孩子的概念裡,用不上的東西就該丟掉,所以扔出去好了。

這時候,我們作為家長不能訓斥他,反而要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不玩的玩具要歸納放好,不可以隨便扔。首先扔東西容易丟到人,傷害別人是不對的;接著如果你用力過度,自己的手也會受傷,弄疼自己;最後我們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東西要歸納放好,不隨便扔。」

如果忍耐不住要大聲訓斥他,怎麼辦?孩子會有一個叛逆心理。孩子會心裡想或者行動告訴你,「好,媽媽你不讓我扔是嗎?那我接著撿起另一塊扔,或者我大聲咆哮,你大聲罵我,那我就比你更大聲吼。」

所以,正確引導很重要,不要傷了孩子的心,也氣壞了自己。

2.好奇

孩子出於好奇心也會扔東西。他覺得扔出去的東西產生距離感,享受扔的過程從而發現手的力度大小與距離遠近有關。還有的孩子會覺得扔出去東西落地的聲音很好奇,不同材質的物品扔在地上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孩子的好奇心驅使,我們要不要阻止孩子扔東西?如果在沒有閒雜人的空曠地方,或是沒有貴重電器的客廳,孩子好奇就讓他隨便扔吧。反之,我們要正確引導。

除了扔東西是好奇心作祟,我們還發現孩子對新鮮事物也很好奇。比如,如何掌握拍籃球的握球和控球技術?跑步怎麼樣才可以又快又穩?牛奶遇到洗潔精會發生什麼變化?怎麼才能把足球踢進球門?用心觀察會發現孩子的好奇心多了去呢。

3.挑釁

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把東西扔出去,看大人什麼反應。如果你看到孩子他扔東西立刻大聲說他,他會發脾氣拾起身邊的另一樣東西立刻扔出去。你越是說他,制止他,他就越扔得起勁。

孩子在想:「你罵我,不讓我扔?那我偏要扔,看你拿我怎麼辦?」

我家嘜爸就會大聲說孩子:「你幹嘛扔東西,立刻馬上給我撿起來!」

孩子的反應就是「我偏不撿起來,你打我呀!哈哈!」

這就說明孩子扔東西是在挑釁。有的家長可能忍不住就動手抽兩下孩子屁股了。這個應對辦法就不可取了。

4.不小心

孩子扔東西後,看著你真誠地說:「媽媽,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這時候我們要溫柔地對孩子說:「寶貝,沒關係,下次要注意了。」

只要孩子不是存心的扔東西,我們都不應該責備他。反而要站在他的角度看,「我扔東西了,我做錯事了,媽媽會不會罵我?」孩子覺得自己做錯事情了,有自責心理,家長稍不注意可能會造成孩子性格缺陷。

5.秩序敏感期

在孩子進入2歲以後,孩子的想法層出不窮,對事物的秩序有了強烈的需求,要求所有物體和生活習慣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一點兒都不能變,這預示著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來臨了。

孩子扔東西,會不會是因為這個東西本來就不在這個位置上擺放的?比如:這塊積木本來放在凳子上的,媽媽卻把它放在了他堆砌好的城堡上,孩子覺得它擾亂了本來的秩序,就扔了。

所以,家長不要因為孩子扔東西就著急批評孩子,我們注意觀察他的眼神。孩子自己都覺得疑惑,心裡在想為什麼我會被罵,為什么爸爸會發脾氣,明明我知道的世界裡沒有這塊積木,所以我給丟掉呀。

tips:我們常見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有什麼樣的表現?

如果爸爸無意中穿了媽媽的拖鞋,孩子就表現出非常不滿,非要爸爸脫下來還給媽媽。嘜嘜每天在門口迎接下班回家的爸爸,給爸爸開門的總是他。有一次,嘜嘜在玩積木,爺爺去開了門。嘜嘜發現後開始哇哇大哭,非要爸爸退出門外,由他重新開門才罷休。衣服或玩具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不可以隨意改動。比如,上衣是放在衣櫃第一格的,褲子是放在第二格的。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執拗感到哭笑不得,其實這一階段的孩子通過對秩序感的苛求來建立自我和安全感,我們不必為此感到煩惱,倒不如順其自然讓孩子玩一些滿足秩序要求的小遊戲。這樣孩子可以把那種強迫症一樣的執著轉化到遊戲中,更有助於培養專注力和規則意識,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孩子愛亂扔東西,而且屢教不改,爸爸媽媽生氣又無奈,怎麼辦?
    對於幼兒時期的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心頭肉、小心肝、小可愛,但他們時常亂扔東西的行為卻讓爸爸媽媽頭疼不已。不僅如此,每當我們把東西撿起來的時候,他們又把東西扔出去,即使講道理、打罵他們也無濟於事,依舊再次發生.....對於寶寶的這種行為我們抓狂不已,但是卻也很納悶:他們為什麼一定要扔東西?扔東西很好玩嗎?為什麼就是阻止不了?我們該如何管?這裡我們需要區別來看待不同時期孩子的扔東西行為,他們扔東西的動機不同。
  • 寶寶總是喜歡扔東西?媽媽崩潰!該如何應對?
    寶寶扔東西的時候,會發現原來周圍的東西和自己不是一體的,而且自己用不同的力氣物體「飛」出去的距離也會不一樣,他們對周圍「空間」的認識開始模糊地形成。而且,自己『扔』的動作造成了物體位移這個結果,會讓寶寶感到非常好奇,所以,對於寶寶來說,他們每扔一次東西
  • 寶寶喜歡扔東西,心理學家:孩子在學習,這樣做培養「小學霸」
    為什麼寶寶喜歡扔東西,扔東西對於他們的認知發育有什麼好處,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但是對於嬰兒來說,卻是一件新鮮事兒,也是一種好玩的遊戲。不同材質的物品,掉在地上的聲音不一樣,路徑也不相同。寶寶正是在不斷地扔東西,不斷的觀察中,理解這個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扔東西是他們的「科學研究。」
  • 搬家的時要注意,有些東西能扔,有些不能扔,不注意小心漏財傷身
    凡是有過搬家經驗的人都知道,每次搬家,都因為麻煩,扔掉一些平時不長用,或者覺得已經用過了,想重新買的東西,只為搬家更輕鬆,但是,其實不是什麼東西都能扔的哦,下面我們來看看,哪些東西不能帶走。搬家哪些東西必須帶走,不注意小心漏財傷身首當其衝的就是燈具,無論是大燈還是小燈,只要是燈具,最好不要扔掉,都帶著,哪怕後期用不到,或者和新家的裝修不一樣,也要帶走。很多人好奇,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 扔扔扔撿撿撿 孩子的空間敏感期腫麼治
    從0歲開始,孩子要經歷視覺敏感期、口的敏感期、聽覺敏感期、手的敏感期、空間敏感期、模仿敏感期、自我意識敏感期等等。今天要和大家聊得是其中之一的空間敏感期,般是在1歲前出現。喜歡探索空間,最早表現為爬,抓,移動物體等,稍大一點則喜歡爬高,旋轉,扔東西等。  科學家們對孩子們的成長過程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過程。
  • 愛扔東西的「小搗蛋」,家長別急著生氣,這是孩子變聰明的信號
    身為一名新手媽媽,在面對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時總是會覺得手足無措,越長大,孩子越與自己想像的樣子不一樣,想像中1歲的寶寶已經可以幫媽媽扔垃圾了,可是自己寶寶只會亂扔,除了扔不進垃圾桶,到處都是小朋友的"傑作"。
  • 寶寶扔東西,別著急阻止,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
    導讀:寶寶扔東西,別著急阻止,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扔東西,別著急阻止,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寶寶突然喜歡扔東西?恭喜你!是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標誌
    孩子喜歡扔東西,不少父母都像郭琳一樣,急於找到解決辦法,卻沒有花心思去關注孩子扔東西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因此,寶寶最初是通過"扔東西"來明白什麼是因果關係。而由於大多數父母不太清楚寶寶扔東西背後的意義,只是單純地認為孩子是在調皮搗蛋,就想要採取一些措施來制止寶寶扔東西。
  • 孩子喜歡扔東西?家長學會這幾點,能讓寶寶變得更聰明
    相信很多寶媽都會像果醬一樣,在孩子1歲左右的時候,經歷過這樣的一個時期:寶寶喜歡反覆往地上扔東西、喜歡往床底、洞洞裡鑽、或者爬高高、翻箱倒櫃把抽屜東西翻出來......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通過不在視界中的物體探索空間,他們由此得到空間感,形成空間概念。這是一個不太容易被成年人理解的時期,扔東西、鑽床底、爬高等行為,在許多家長看來,不僅簡單重複毫無意義,還具有破壞和危險性,所以當孩子出現這些舉動時,很多家長都會黑臉生氣,強硬阻止。
  • 為什麼孩子天生對世界好奇,卻逐漸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
    每個帶娃的老母親、老父親都感嘆過,「孩子的精力怎麼這麼好,就像一直用不完」。是的,我們都發現了,孩子總是有著旺盛的精力,那他們這旺盛的精力來自哪裡呢?孩子的精力往往來自他們對世界的強烈到令人吃驚的好奇心。他們都所有東西都充滿探索欲。一個紙箱也許可以打發他們半天的時間。他們追求新穎、渴望學習、不怕犯錯、敢於挑戰,總是自然的、滿懷激情地學習。
  • 孩子不用的東西,一張糖紙都不讓扔,從小教孩子斷舍離多麼重要
    本來想給孩子扔了,結果遭到了孩子的強烈反對:「這個糖紙是大班的琳琳送我的糖。」「這個石頭是媽媽跟我一起撿的,本來說給爸爸,但是我偷偷收起來了。」「那個小紅花……我不記得了,這個也不記得了,反正不能扔!」
  • 孩子看到各種秩序被破壞而大哭時,其實是秩序敏感期到來了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過,0-4歲的孩子,在這一時期對秩序是非常敏感的,因為他們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們認識事物、熟悉事物,產生一種安全感。 秩序感的是螺旋式上升的,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因為秩序遭到破壞而大哭,恢復後就會安靜;其次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秩序而反抗說「不」;一種自我意識的萌芽;最後是為了維護秩序而變得執拗,不順意就要重來一次。
  •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
    對於我們的孩子、學生和員工,我們通常希望理想的行為能夠持續下去,即使我們並不會給他們扔去一條魚。我們希望他們繼續學習、繼續生產、繼續做他們該做的事務,但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怎樣促進這種持續的自我引導,而不至於產生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不負責任或疏離。
  • 孩子一言不合就扔東西?引導得好是學霸,引導不好秒變「臭脾氣」
    寶寶到了一定階段,常常會不管手裡拿的是什麼,一言不合就扔出去。然後還會用大眼睛看著你,仿佛在說「你瞅啥?」媽媽只能跟在後邊收拾爛攤子,不理解寶寶為什麼會有這種舉動。收拾完她一臉擔憂地說:「你說這孩子現在就這麼愛扔東西,等長大了,是不是脾氣得特別『臭』啊?
  • 寶寶喜歡反覆扔東西怎麼辦?千萬不要這麼做!看完才知道後悔了…
    扔的東西多了,他又會發現扔不同東西有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氣球好輕,扔下去落得慢,碰到地面會彈起來;襪子也挺輕,扔下去落得快,掉在地上就不動了;奶瓶好重,扔下去「peng」一聲,碰到地面會摔成好多片;……無論是扔東西的手感,還是扔出去後的聲音,都會讓寶寶覺得興奮又有趣,這麼好玩的遊戲當然樂此不疲。
  • 孩子扔東西是聰明的表現,媽媽別急著制止,科學處理助娃成長
    笑笑小時候是一個特別懂事、又乖巧的孩子,但是慢慢的長大了之後,開始學會在家到處扔東西了,經常翻家裡的柜子,媽媽還多次勸阻說不要再扔東西了,笑笑還是不聽,越扔越開心了。笑笑慢慢的對這些東西都不感興趣了,開始對家裡的插孔感興趣了,對這些插孔特別的好奇,把手伸進了插孔裡,媽媽看到馬上過去打笑笑的小手,真是讓媽媽心驚膽戰的,有時還會和媽媽玩躲媽媽,藏到床底下,讓媽媽來找。
  • 孩子喜歡扔東西,他的敏感期來臨
    今天他的麵包給奶奶吃,奶奶吃了,他就生氣了,把自己手裡剩下的也扔了!孩子喜歡扔襪子,這是正常的,因為一歲多的孩子他就開始就是很喜歡,其實自己可以把這個襪子脫下來以後就開始喜歡扔了,所以很多孩子的從1歲以後就開始喜歡扔襪子,但是孩子一個敏感期,也就是說從1歲到2歲半左右都是一個孩子的敏感期。
  • ADHD、發育遲緩|孩子特別不聽話,愛挑釁,可能是對立違抗
    ,乖的時候非常可愛,但是「不乖」的時候實在太多了,經常挑釁家長和老師。,父母,老師和其他權威人士不合作、挑釁和敵視。就算因為挑釁家長挨頓打,至少看到家長氣得夠嗆他們也覺得很滿足——再說也不一定挨打。比如孩子喜歡學習時候發脾氣扔東西,那就把東西收拾乾淨,讓他沒有可扔的東西。
  • 一歲孩子喜歡扔東西怎麼辦?不打不罵,正確引導陪孩子度過探索期
    當時我媽看到就說,這麼點大的孩子脾氣這麼大,其實這只是孩子不想吃魚而我又堅持要她吃,她不知道如何來表達心目的不滿,所以下意識地把勺子扔掉。孩子扔東西該怎麼辦?媽媽霍思燕看見後通過共情達讓嗯哼平靜下來,並告訴孩子,以後不管再怎麼生氣都不可以扔玩具,有可能下一次會傷害到別人或自己。嗯哼聽後就把玩具拿開來擺在不傷人的位置上。
  • 家裡每天被娃「扔」得兵荒馬亂,別頭疼,成長規律和整潔可以兼顧
    尤其到孩子能爬會走之後,常常是走到哪霍到哪,不論什麼東西都想拿起來「虐待」一下。5)發洩情緒這種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這時寶寶的心理動機就和大人感到生氣憤怒時摔東西一樣。而且,由於寶寶的自控能力更差,不懂得如何表達和消化自身的消極情緒,因此一言不合就要扔東西,頻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