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帶娃的老母親、老父親都感嘆過,「孩子的精力怎麼這麼好,就像一直用不完」。是的,我們都發現了,孩子總是有著旺盛的精力,那他們這旺盛的精力來自哪裡呢?孩子的精力往往來自他們對世界的強烈到令人吃驚的好奇心。他們都所有東西都充滿探索欲。一個紙箱也許可以打發他們半天的時間。他們追求新穎、渴望學習、不怕犯錯、敢於挑戰,總是自然的、滿懷激情地學習。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學習動機大幅度減弱,他們很少再表現出三四歲時候的好奇和興奮,這是為什麼?這期間發生了什麼?我們怎麼做才能儘可能的保護他們的求知慾、探索欲?
帶著以上問題我完成了《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書的第一部分。這本書的作者是愛德華·L·德西和理察·弗拉斯特,德西是心理學教授,專注於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和基本心理需求領域。弗拉斯特是紐約時報前編輯。這本書指出滿足個體對自主、勝任和聯結基本需要的環境條件,能夠更好地增強人們的主動性、創造力以及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和績效水平。
我們在開頭說到孩子的旺盛精力和對世界的探索欲,正是內在動機帶給孩子們的。在教育領域,我們更關注內在動機,因為我們都認為,動機的教育成功的關鍵。對於有些人來說,學習是有趣的,因此,他的學習過程是輕鬆愉快的,學習效果的好的;而對有些人來說,學習是乏味的,學習過程是壓力山大的,學習效果還不一定是好的。
多項實驗結果表明,當人們為了某種外部獎賞而做事時,和出於內部動機而做事相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低一些。《內在動機》一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實驗,實驗對象的小學生。研究者將孩子們分成兩組,要求他們閱讀課本上的短文,並告訴其中一組孩子,他們將根據閱讀內容進行測試和評分,同時告訴另一組孩子,他們只需要閱讀,沒有提關於測試的任何事。結果,不知道自己要參加測試的孩子比知道自己要參加測試的孩子能夠更好地從概念上理解短文,但知道自己要參加測試的孩子展示了更強的死記硬背的能力。
當我們知道有人會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時,會更加專注於記憶事實,而不是理解信息。但是當研究者一周之後再進行測試時,反而知道自己要參加測試的孩子遺忘的內容更多一些。
相比於外部控制,內在動機能給人更豐富的體驗、更好的概念理解、更強的創造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人對自主感和自我決定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需要,也就是說,人需要感到他們的行為是自己選擇的。讓人感到被人控制的事情,都會削弱人的內在動機。昨天我們提到的獎賞是一大因素。()
另一個因素是威脅。同樣是索瑪遊戲的實驗,威脅研究對象(不認真拼拼圖將會受到懲罰),研究對象確實做得很好,避免了懲罰,但這是一種負面的體驗,剝奪了他們參與這種有趣活動本身的願望。
還有個因素是競爭。同樣的實驗,研究表明,競爭體驗削弱了他們完成拼圖的內在動機,他們感到了競爭的壓力,這似乎減少了只為了好玩而拼拼圖的渴望。
不管是哪種因素,都分散了人們對活動本身的注意力。那麼為了保護內在動機,就應當允許人們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那麼,怎麼樣可能增強內在動機呢?
控制會讓人削弱內在動機,那麼提供選擇呢?提供選擇能夠增強人的自我決定權,能夠改變體驗感,增強內在動機。但需要注意的是提供的選擇是有意義的,並且要給對方提供全面的信息,需要知道各選項的可能性、限制性和隱藏的特性。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不聽醫生話的姑媽,一位姑媽因高血壓需要長期服藥,而她總是忘記吃藥。但在換了一位醫生之後,情況卻大有好轉。原來這位醫生跟她聊了很多關於藥物的事情,並詢問她什麼時間服藥對她是方便的。醫生讓她自己選擇服藥方式和時間,結果,她幾乎再沒忘記過服藥。
可能讓你沒想到的是,獎勵和競爭也能夠增強內在動機。削弱或是增強內在動機,關鍵的點在於使用這種方式的人背後的意圖是什麼。如果你的意圖是控制,那麼得到的結果便是削弱。如果獎勵只是一種欣賞,那麼不會損害內在動機,反而能夠增強內在動機。可能有人會疑惑這藏在背後的意圖對方怎麼可能知曉,千萬不要小瞧人的敏感程度,你的用詞、語氣、動作和眼神都能被人捕捉到。
作者在書中還提到這樣一個關於競爭的實驗。當兩組實驗對象參加一項競爭時,跟其中一組強調獲勝就是一切,另一組則沒有這種壓力。結果,當通過強調打敗別人的重要性來引導人們走向競爭時,競爭對於內在動機是有非常大的損害的;而只是簡單鼓勵儘自己最大努力時,競爭則不是有害的。
以上便是關於《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書第一部分內容的整理,其中夾雜個人觀點,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