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幼兒時期的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心頭肉、小心肝、小可愛,但他們時常亂扔東西的行為卻讓爸爸媽媽頭疼不已。
本來家裡整整齊齊擺放著的各種物件,被孩子扔的遍地都是,尤其是他們把碗、調羹、玩具、繪本、手機、杯子等東西扔壞的時候,大人的心裡更是火上澆油。不僅如此,每當我們把東西撿起來的時候,他們又把東西扔出去,即使講道理、打罵他們也無濟於事,依舊再次發生.....
對於寶寶的這種行為我們抓狂不已,但是卻也很納悶:他們為什麼一定要扔東西?扔東西很好玩嗎?為什麼就是阻止不了?我們該如何管?
這裡我們需要區別來看待不同時期孩子的扔東西行為,他們扔東西的動機不同。
這個時期的寶寶,扔東西的主要動機為:
1、測試新技能
這個時期的孩子剛剛學會扔東西的能力,此時的他們具備了足夠的抓握能力、投擲能力以及手眼協調能力,可以輕輕鬆鬆地讓身邊的小物品「飛出去」,這讓孩子非常有成就感。
他們扔東西的目的更多的是測試自己的新技能,練習自己的新本領,以此獲得自我肯定。
2、滿足學習的好奇心
寶寶在反覆扔東西的時候,會發現一些好玩的現象:
扔不同的東西需要使用的力氣不一樣;
有些東西輕輕一扔就能扔很遠,有些卻不行;
不管把什麼東西扔出去都是往下落,而不是往上飛;
每個東西掉到地面上的情況都不一樣:小球會彈跳開來,玻璃物會碎一地,發出清脆的響聲,毛茸茸的布娃娃卻沒有任何聲音......
他們在扔東西的過程中觀察學習到重力的作用,自己與物品之間的空間關係,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等等。
因此,不要小看了寶寶扔東西,他們是通過扔東西來了解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以及自己對於這個世界能作出什麼改變和影響。對於剛剛能夠與外界互動的他們來說,這種嘗試和體驗是非常有趣的,對他們來說也是很有幫助的。
應對方法
明白了這個時期的寶寶扔東西背後的原因後,我們就有了應對思路了。
1、不要去制止寶寶扔東西的行為。
寶寶是通過扔東西進行學習新技能和了解世界的,制止的行為不僅影響寶寶對於世界的認知、手眼協調能力的提升,也會打擊寶寶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適當的把控寶寶可以觸及的物件。
對於危險性較低的布娃娃、玩具、皮球等物件不做限制,但對於危險性較高的玻璃杯、碗、電池、燈具、打火機等物件,需要放在寶寶接觸不到的位置,保護寶寶的安全。
3、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對於有些物件是寶寶必須使用,卻又不希望寶寶亂扔的東西,父母可以通過增加孩子扔東西的難度來阻止他們扔東西。
比如:寶寶喜歡扔奶嘴,就給他們買一個奶嘴繩扣在衣服上面;外出時喜歡扔玩具,就把玩具固定在嬰兒車或者安全座椅上;喜歡扔餐具就給他們買吸力強勁的吸盤碗;喜歡扔食物就給他們少量的食物,吃完再給下一份等等……總之提前找到破解方法。
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有自己獨立的意識了,他們對於扔東西已經是駕輕就熟了,他們扔東西行為也有了更多的含義。
1、獲得關注
這個時期的寶寶經過無數次扔東西的經驗,已經可以發現他扔東西的行為還可以引起父母的一連串的反應。他們一扔東西,父母有時候會誇他們(扔球進籃筐)、有時候會打罵他們(扔父母手機)、有時候只是彎腰把東西撿起來。但父母一定會對他們的行為作出反應,會獲得父母的關注,而不是他們自己玩耍,父母在邊上玩手機.....
他們雖然不能準確的預測父母的反應,但至少扔東西可以是父母與他們互動的一種親子遊戲。在這個遊戲之中,孩子享有主導權和控制權,這讓他們產生滿足感,所以才會如此執著於扔東西,樂此不疲。
2、發洩情緒
2歲左右,寶寶開始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想要表達的欲望也很強烈。但是因為還不能準確的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可能會通過扔東西來發洩自己的情緒,以達到傳達給父母他們當下的想法和情緒。這個情緒可能是興奮的得意忘形,也可能是憤怒的傾瀉。
但發洩情緒的扔東西是危險的,有時甚至會出現攻擊性,把玩具扔在父母或者別的小朋友身上。
應對方法
這個時期的寶寶,對於扔東西行為更多的是採用引導和制止的方法。
1、明確扔東西的規則
當寶寶開始扔一些不合適的東西時,可以給他們提供替代品,讓他們扔皮球、枕頭、布娃娃等危害性不大的東西。
同時要與寶寶講道理,告知他們哪些東西可以扔哪些東西不能扔;東西要扔到正確的地方;東西扔完後要回收,放回原處。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不斷地重複,一遍一遍地提醒,讓孩子形成一種習慣,他們最終就能記住扔東西的規則。
2、放下手機,陪陪寶寶
寶寶在無人關注、無聊的時候,會大大增加扔東西的行為機率,這個時候就是寶寶在提醒父母,他們一個人玩耍很無聊,希望父母能夠陪陪他們。
寶寶白天見不到上班的父母,晚上回到家的父母又在玩手機,寶寶還是很渴望能夠與父母互動、相處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和寶寶做一些親子互動了:看繪本、搭積木、玩玩球、散散步、唱唱歌等等。
3、制止孩子攻擊性的扔東西行為
當孩子通過扔東西來發洩情緒時,父母應該及時制止,避免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
比如:當孩子朝小朋友扔玩具時,父母要立即制止並且態度明確地告訴他:「這樣做不對,小朋友會很疼,你也不想疼對吧?所以不能朝別人扔玩具。」
父母在指出孩子錯誤的同時,也應該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因為你也想玩那個玩具,我們去跟小朋友說說你的想法,問問他能不能讓你也玩一會兒,你們兩個輪流玩。」
如果孩子非常憤怒,堅持攻擊性的行為,父母應該暫時把孩子帶走,讓他脫離當時的情境,同時讓孩子承受扔玩具的自然後果:
「你剛剛把小車扔在小朋友身上,你今天接下來都不能再玩小車了。」
雖然孩子愛扔東西的行為讓父母很頭疼,但其實在了解了背後的原因後,我們反而可以把這些「問題時刻」變成孩子成長的契機。
我們不必過於執著於「扔東西」這個現象本身,而更應關注這背後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對能力增長的渴望。與其盲目阻止孩子,不如給孩子更多的理解和耐心,在保護孩子好奇心的基礎上,合理引導,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
這篇文章對你有用嗎?歡迎留言帶娃的那些小情緒~
感謝閱讀至此,期待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