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扔垃圾也可以刷臉了?近日,白雲區永平街雲山社區「上新」4臺智能餐廚垃圾處理設備,市民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投放垃圾。除了刷臉,還有語音宣傳杆,刷卡領取垃圾袋、通過二維碼追蹤每戶垃圾分類情況……今年以來,廣州市各區街不斷探索智能化垃圾分類工作,出現了不少亮點。
住戶「刷臉」後可破袋投放餐廚垃圾 受訪者供圖
白雲區永平街:
「刷臉」投放,語音教學
在白雲區永平街雲山居社區,自兩年前起就有了評選星級垃圾分類之家的獎勵制度,但以往垃圾分類情況多由人工來做記錄,難免出現積分漏記、錯記的情況。而近日社區內「上新」的4臺智能餐廚垃圾處理設備,就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吃過晚飯後,家住在雲山居社區的張阿姨拎著已經分類好的餐廚垃圾下樓進行投放,只見她剛靠近智能餐廚垃圾分類櫃,垃圾投放口就自動打開了。原來,該智能分類設備實現了與社區住戶信息的相互聯通,只要靠近設備,系統就會自動進行人臉識別,不僅投放口會直接打開,每位住戶的投放次數和歷史記錄也可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記者留意到,設備的屏幕上除了顯示投放次數外,還會根據投放記錄,滾動展示垃圾分類優秀標兵。據介紹,雲山居將繼續沿用社區原有的垃圾分類獎勵制度,智能設備的「助陣」也會讓評選變得更加公正透明。
有居民擔憂,智能餐廚垃圾處理設備雖到位,餐廚垃圾分類知識卻不一定全都懂?對此,智能餐廚處理設備還開發語音交互功能,不懂的分類可以直接問。
「請問貝殼類屬於什麼垃圾?」不確定垃圾袋中的扇貝殼是否屬於餐廚垃圾的陳先生朝著設備右側標示有「靠近揮手可以和我互動哦」字樣的語音感應處揮手並提問後,得到了智能設備的語音回答:「貝殼不容易分解,屬於其他垃圾,記清楚了嗎?」得知答案後,陳先生自覺地先將貝殼挑了出來,再將餐廚垃圾破袋投放入智能餐廚垃圾分類設備中。體驗過這一功能的居民們都表示非常便利:「以後不用拎著垃圾查手機了。」
據介紹,目前雲山居小區已全面撤銷原有的多個垃圾投放點,全新設置了3個智能定時投放點和1個智能24小時投放點。白雲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雲山居小區引入餐廚垃圾分類智能設備是白雲區探索智能垃圾分類的創新之舉,接下來還會根據居民的使用體驗進一步優化智能設備,並逐步在全區推廣。
景泰街引進「垃圾分類智能語音宣傳杆」,幫助居民提高垃圾分類準確投放率。
白雲區景泰街:
垃圾怎麼分,智能語音杆告訴你
「垃圾請分類入桶,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危險廢物放進紅色桶、其他垃圾放進灰色桶……」在白雲區景泰街,居民們時不時會聽到粵語、普通話播放垃圾分類宣傳話語。近日,記者獲悉,為了廣泛宣傳調動居民垃圾分類投放積極性、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準確投放率,景泰街引進垃圾分類智能語音宣傳杆,吸引了社會關注。
記者走訪景泰街景泰北社區,只見定時投放點與垃圾收集房均設置「垃圾分類智能語音宣傳杆」。這個外表白色的垃圾分類智能語音宣傳杆高不過幾十釐米,在路邊並不顯眼,但只要聲音一播放,就能吸引到路人觀看。
「這個垃圾宣傳杆很有意思,它的聲音很柔和好聽,我們垃圾分類時不清楚的,聽一下裡面的話就都知道了。」居民吳阿姨笑道。「我們扔垃圾的時候,不清楚怎麼分配垃圾,聽聽這個杆子就都明白了,真方便。」居民吳伯伯談起垃圾分類智能語音宣傳杆連連誇道。
「定點投放時我們都有志願者在指導如何科學精準地進行垃圾分類,如果志願者不在現場指導時,這些垃圾宣傳杆就起到了不少用處。」景泰街道辦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垃圾分類智能語音宣傳杆會設置在轄內定時投放點與垃圾收集房附近,與四色智能垃圾分類桶、原石洗手臺等硬體設施組成街道各區高配置的垃圾投放點。「只要居民經過廣播宣傳杆,垃圾分類語音提示會自動播放,提醒並指導居民分類垃圾。」相關工作人員如是說。
據介紹,目前景泰街道今年8月以來,科學設立誤時投放點,目前已在轄內的頤和上院、體育花園、萬科峰境等多個物業小區與開發小區投入高配置投放點。
垃圾袋上均有二維碼,可溯源。
海珠區素社街:
在海珠區素社街蘭蕙園小區智能垃圾分類項目中,素社街引入了第三方公司——杭州益趣科技有限公司,由其主要負責該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
在素社街環監所的協助下,項目方建立了專職垃圾分類服務團隊,團隊配備項目經理1名、項目專員2名,同時,還有多名志願者與技術人員負責各項工作的有序推進。
蘭蕙園智能垃圾分類項目,重點也在智能二字。記者了解到,素社街完成了垃圾分類工作大數據監控中心建設,後臺管理系統能夠與手機APP系統、智能設備的數據實時傳輸、管理和遠程監控。同時,它能對居民的投放信息進行數據採集;實現用戶垃圾分類信息管理、對垃圾分類宣傳工作評分、溯源評分、清運工作評分等;對居民垃圾(袋)投放數據、垃圾分類抽檢評分數據、線上線下居民學習交流數據、可回收品收集減量數據、各類可回收垃圾回收佔比、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管理數據、餐廚垃圾處置數據等進行實時監控。
素社街垃圾袋智能分發設備、智能回收箱也是亮點之一。記者了解到,居民用發放的居民卡(每戶一碼),在智能取袋機上掃碼便可領取環保垃圾袋,居民每月可免費領取廚餘垃圾袋和其他垃圾袋各一卷(每卷30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環保垃圾袋上印有二維碼,相當於每戶一碼。有了這些二維碼後,每戶的垃圾分類情況均可溯源。根據各戶分類情況,素社街督導員將進行評分,對於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較低的住戶,他們將再次入戶宣傳。
此外,居民用發放的居民卡掃碼,便可進行垃圾分類投放。投放後,回收箱會自動給居民所投放的物品稱重,並自動為居民卡增加益幣,居民可根據卡內的益幣,到該街環保驛站兌換生活用品等禮品。
統籌/信息時報記者 譚啟菊
撰文/信息時報記者 譚啟菊 曾易琳 劉詩敏
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譚啟菊 曾易琳 郭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