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作為家長,有些事孩子可能九成都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我們總還是會注意到那個做得不那麼好的部分。但在評價孩子的行為之前,首先,我們要先與孩子一起建立一些行為的「界線」,也就是「立規矩」。
但很多大人立規矩,一生氣就改或又立新的規矩,一切全憑心情,這樣孩子也很難做,所以到底該如何立規矩能讓孩子信服呢?
本期我們繼續向「正向催眠」大師黃仕明老師請教孩子行為背後的秘密,揭示有效「立規矩」的幾個原則,以及如何正確地回應孩子的行為。
黃仕明
第三代催眠師和培訓導師/生命教練/心理諮詢師
跟隨史蒂芬·吉利根博士13年,
吉利根「生生不息催眠體系」最重要的傳承者,
國際IAGC協會中國代表和培訓師
從事企業培訓、教練、心理諮詢十多年
睿智人生·身體智慧學院創辦人
毛思翩:我們應不應該給孩子立規矩?
黃仕明:在疫情之前,我們跟孩子沒有那麼多相處的時間,不會跟孩子24小時待在一起,所以可能你跟他之間的界線從來沒有變過。現在突然給他一個界線,他會很不習慣了。所以孩子在規矩面前,會不停地測試你的底線,當他測試完這個底線,你再堅持的話,他就會發脾氣了。
但規矩還是要立,尤其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我們還有點機會來做這個事。等孩子到了18歲,20歲的時候,立規矩就更不可能了。
行為上犯錯了就要受懲罰,這是一個社會公民的基本義務。我們要引導孩子能夠在社會上,在一個環境裡去符合特定的規則。所謂「行為不符合環境,它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要引導孩子成為一個好的公民,但是也不想抹殺掉他的個性,所以必須在這兩點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前提就是帶著愛和尊重,溫柔而堅定地來跟孩子說這些規矩。而不是帶著一種暴力形式的、強加性的東西給他。
毛思翩: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黃仕明:父母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做出來給他看。孩子非常容易混淆的一件事情就是——你說的和你做的不一樣。
立規矩之前,父母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孩子感覺有雙重束縛。雙重束縛,就是如果孩子打你,你就要打他,一邊打還一邊說:「在我們家的家規是不能打人的,你再打就罰站。」對他來說,這就是「雙重束縛」。
孩子會想「我聽哪一個呢?我是聽你講的道理嗎?還是看你的行為?你說我們家裡不能打人的,但你又打我」。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自己常常陷入這種分裂狀況。對於孩子的潛意識,收到的信息就是混亂的——我聽你也不是,不聽你也不是。
你說你愛我,可是你打我,你侵犯我的身體,難道這是為我好嗎?你打我的時候,還讓我站在這裡不要動;我想表達我內在的聲音,但你不讓我說話,這是愛我嗎?可是你是我媽媽,你肯定是為我好。請問我相信哪一個?
作為父母,如果能夠帶著愛,帶著溫柔而堅定的能量,跟孩子去說話,而不是讓孩子感覺到在身體層面不尊重他,貶低他,就不會造成雙重束縛,或者是內在的分裂。
所以,立規矩有幾個原則:
1.帶著愛和尊重,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
2.可以懲罰,但不能是在身體、人格層面的懲罰;
3.溫柔而堅定,一旦立下了規矩,就要堅持。
還有,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家長說過的話就不可以商量,不可以違抗,規矩也是可以協商、合理化和調整的。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而規矩本身,其實也相當於是給父母自己立的規矩,你也應該儘量遵守。孩子通過你的示範,你的行為,能夠更好地內化那些規矩。
規矩也不是立一次就管用,這是一個漫長的、不斷反覆的過程。真正立好一個規矩,養成好一個好習慣,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這都是特別正常的。畢竟我們大人也是一樣的,想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其實也都是很不容易的。
毛思翩:那如果孩子的行為確實越界了,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怎麼辦?
黃仕明:當我們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裡,首先你要鼓勵他去犯錯,當他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我們可以跟他談,並不是他這個人好不好、聰不聰明、可不可愛,是討論行為上可能產生的後果,和他的身份感分開。
家長常常做的事情就是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批評一個孩子的行為,也在他身份層面上貼了一些標籤。
跟孩子談話,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自己的狀態、自己的聲調、自己的表情,讓孩子感覺到你和我在溝通的時候是跟我談這個行為,而不是針對我這個人。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孩子行為的背後有一個非常害怕自己犯錯,覺得這樣自己就不夠好的部分。如果我們能夠把同理心帶到那裡,有理解、有連接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孩子就不會那麼害怕犯錯,也更敢於嘗試。
你可以說:「孩子沒關係,去嘗試,你可以犯錯的。如果我們試過不行,我們再學習以後怎麼更好就好了。無論怎麼樣,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我們通過語言,結合動作上、表情上、聲調上來向孩子表達這種感覺,讓他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我是誰,構建一個自我的身份。對我們來說,覺察一個調頻的過程,逐漸去實現這樣一個理想的意圖。具體到每個家庭,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有些基本原則就在那裡。
毛思翩: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到底怎麼說孩子才會聽呢?
黃仕明:孩子很容易就把你對他行為的批評和他自己的身份感畫上等號。所以這也是我們常常要提醒家長做的事情——不要因為一個行為,讓孩子認為你在身份層面貶低否定這個人,給他貼標籤,這是要區分開的。
比如,如果我們懲罰的是行為,可以兩天不給他吃冰淇淋。第三天懲罰完了給他吃,這個時候你可以抱抱他,跟他說「媽媽愛你,但是如果做錯了某些行為,我還是會懲罰你。但媽媽真的很愛你。」
逐漸地,孩子就能夠區分開你的批評到底是針對他的行為還是他這個人。很多家長從來沒有這個過程,突然有一天就想把這些變成「馬上」,這是不太可能的。
孩子不想承擔錯誤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是他不夠好的部分,他自己沒辦法面對,因為對他來說過於大了。他背後想要保護的東西是什麼?可能是父母對他的愛。
所以我們可以說:「孩子沒關係,就算做錯了,你也是我的好孩子,你是可以犯錯的。我們可以透過犯錯,下一次把事情做得更好一點就好了。」
這個社會都太注重結果,忽略了過程。自我貶低的負面催眠,每個人都已經很熟練了——總是自我責怪,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用、不夠優秀、不夠聰明,我們就不要把對自己身上的這一套負面催眠,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毛思翩:如果經常誇獎孩子,孩子會更害怕挫折和失敗嗎?如何正確地誇獎孩子?
黃仕明:我們在誇獎孩子的時候,要看到他做出的努力,肯定他的努力,而不是那些不需要努力的東西。
比如說,你很漂亮——漂亮不是孩子努力的,是來自父母遺傳,不是孩子自己為自己做到的。
比如說,你很聰明——聰明也不是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可能天生 IQ就比較高。
我們要肯定孩子那些他自己的特質,他付出的努力,而這些特質在這個世界上是非常棒的一些特質。
舉個例子,如果平時孩子不收拾房間,東西亂扔,如果有一天他把書擺好了,我進去一看,說:「你真是一個整齊的孩子,有條理的孩子」。他肯定會冷眼看我一下——「你昨天還在罵我不收拾。」
但如果我這樣說:「孩子,當我進入到你的房間,我看到你把那幾本書放在書架上面,擺得整整齊齊,我感覺到了好舒服,好放鬆,你真是一個有條理的孩子。」
再比方說,孩子這一次考試成績比上次好多了,我們不能這樣說:「你好棒!你好聰明!」
我們可以說:「孩子,你這次的成績比上次好這麼多,我真的很欣慰。因為我看到你這兩三個星期,每天都花一個多小時在記單詞,媽媽為你付出的努力,感覺到好驕傲。」
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描述的是事實,然後再說我心裡的感受,然後我再說出一個他的特質——所以一個簡單裡面的結構就是:說事實,再說感受,再說理由。那孩子就會真的相信,自己的努力被看到了,自己的行為得到了肯定。
因為每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都是自我懷疑的,一個一兩歲的孩子,還沒有自我意識,沒有自我覺察的,跟這個世界是融合的。再長大,他就需要不停地去測試自己跟這個世界的關係,所以這個成長過程是形成一個孩子的人格一個關鍵時期。
父母誇獎孩子的正確方式,是要刻意練習的。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我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小時候,因為我爺爺病了,不能起床走動,我就一天幾次去,看看爺爺情況怎麼樣?給他一點照顧和幫助,比如說扶他去洗手間,或者把他安頓好,蓋上被子或者擦風油精。
有一天我爸爸就看著我說,「阿明,我看到你這樣,每天常常去照顧爺爺,我覺得你真是一個孝順的孩子。」這句話對當時我來說真的是很大的一個觸動——爸爸很認真地看到我的行為,描述我的行為,然後賦予我這一個人的特質。我想我這一生,不孝順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來總結一下,記住立規矩的原則:
第一:帶著愛和尊重,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
第二:可以懲罰,但不能是在身體、人格層面的懲罰;
第三:溫柔而堅定,一旦立下了規矩,就要堅持;
第四:立下的規矩並非一成不變,可以合理化協商;
第五:不要讓孩子有雙重束縛。
還有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只批評行為,不要批評、否定孩子這一個人。在誇獎孩子的時候,不要誇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要遵從一個簡單的結構:說事實,再說感受,再說理由,細緻並智慧地與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 END -
出品 | 此念
編輯 | 依瀾
排版 | 王啊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