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明:如何立規矩,孩子才會聽?| 第二期

2020-09-10 此念


導讀

作為家長,有些事孩子可能九成都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我們總還是會注意到那個做得不那麼好的部分。但在評價孩子的行為之前,首先,我們要先與孩子一起建立一些行為的「界線」,也就是「立規矩」。


但很多大人立規矩,一生氣就改或又立新的規矩,一切全憑心情,這樣孩子也很難做,所以到底該如何立規矩能讓孩子信服呢?


本期我們繼續向「正向催眠」大師黃仕明老師請教孩子行為背後的秘密,揭示有效「立規矩」的幾個原則,以及如何正確地回應孩子的行為。


黃仕明

第三代催眠師和培訓導師/生命教練/心理諮詢師

跟隨史蒂芬·吉利根博士13年,

吉利根「生生不息催眠體系」最重要的傳承者,

國際IAGC協會中國代表和培訓師

從事企業培訓、教練、心理諮詢十多年

睿智人生·身體智慧學院創辦人


01

應該給孩子立規矩嗎?

毛思翩:我們應不應該給孩子立規矩?


黃仕明:在疫情之前,我們跟孩子沒有那麼多相處的時間,不會跟孩子24小時待在一起,所以可能你跟他之間的界線從來沒有變過。現在突然給他一個界線,他會很不習慣了。所以孩子在規矩面前,會不停地測試你的底線,當他測試完這個底線,你再堅持的話,他就會發脾氣了。


但規矩還是要立,尤其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我們還有點機會來做這個事。等孩子到了18歲,20歲的時候,立規矩就更不可能了。


行為上犯錯了就要受懲罰,這是一個社會公民的基本義務。我們要引導孩子能夠在社會上,在一個環境裡去符合特定的規則。所謂「行為不符合環境,它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要引導孩子成為一個好的公民,但是也不想抹殺掉他的個性,所以必須在這兩點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前提就是帶著愛和尊重,溫柔而堅定地來跟孩子說這些規矩。而不是帶著一種暴力形式的、強加性的東西給他。


02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毛思翩: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黃仕明:父母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做出來給他看。孩子非常容易混淆的一件事情就是——你說的和你做的不一樣。


立規矩之前,父母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孩子感覺有雙重束縛。雙重束縛,就是如果孩子打你,你就要打他,一邊打還一邊說:「在我們家的家規是不能打人的,你再打就罰站。」對他來說,這就是「雙重束縛」。


孩子會想「我聽哪一個呢?我是聽你講的道理嗎?還是看你的行為?你說我們家裡不能打人的,但你又打我」。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自己常常陷入這種分裂狀況。對於孩子的潛意識,收到的信息就是混亂的——我聽你也不是,不聽你也不是。


你說你愛我,可是你打我,你侵犯我的身體,難道這是為我好嗎?你打我的時候,還讓我站在這裡不要動;我想表達我內在的聲音,但你不讓我說話,這是愛我嗎?可是你是我媽媽,你肯定是為我好。請問我相信哪一個?


作為父母,如果能夠帶著愛,帶著溫柔而堅定的能量,跟孩子去說話,而不是讓孩子感覺到在身體層面不尊重他,貶低他,就不會造成雙重束縛,或者是內在的分裂。


所以,立規矩有幾個原則:

1.帶著愛和尊重,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

2.可以懲罰,但不能是在身體、人格層面的懲罰;

3.溫柔而堅定,一旦立下了規矩,就要堅持。

還有,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家長說過的話就不可以商量,不可以違抗,規矩也是可以協商、合理化和調整的。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而規矩本身,其實也相當於是給父母自己立的規矩,你也應該儘量遵守。孩子通過你的示範,你的行為,能夠更好地內化那些規矩。


規矩也不是立一次就管用,這是一個漫長的、不斷反覆的過程。真正立好一個規矩,養成好一個好習慣,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這都是特別正常的。畢竟我們大人也是一樣的,想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其實也都是很不容易的。


03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承認自己錯了?

毛思翩:那如果孩子的行為確實越界了,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怎麼辦?


黃仕明:當我們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裡,首先你要鼓勵他去犯錯,當他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我們可以跟他談,並不是他這個人好不好、聰不聰明、可不可愛,是討論行為上可能產生的後果,和他的身份感分開。


家長常常做的事情就是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批評一個孩子的行為,也在他身份層面上貼了一些標籤。


跟孩子談話,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自己的狀態、自己的聲調、自己的表情,讓孩子感覺到你和我在溝通的時候是跟我談這個行為,而不是針對我這個人。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孩子行為的背後有一個非常害怕自己犯錯,覺得這樣自己就不夠好的部分。如果我們能夠把同理心帶到那裡,有理解、有連接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孩子就不會那麼害怕犯錯,也更敢於嘗試。


你可以說:「孩子沒關係,去嘗試,你可以犯錯的。如果我們試過不行,我們再學習以後怎麼更好就好了。無論怎麼樣,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我們通過語言,結合動作上、表情上、聲調上來向孩子表達這種感覺,讓他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我是誰,構建一個自我的身份。對我們來說,覺察一個調頻的過程,逐漸去實現這樣一個理想的意圖。具體到每個家庭,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有些基本原則就在那裡。


04

如何正確地「批評」孩子?

毛思翩: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到底怎麼說孩子才會聽呢?


黃仕明:孩子很容易就把你對他行為的批評和他自己的身份感畫上等號。所以這也是我們常常要提醒家長做的事情——不要因為一個行為,讓孩子認為你在身份層面貶低否定這個人,給他貼標籤,這是要區分開的。


比如,如果我們懲罰的是行為,可以兩天不給他吃冰淇淋。第三天懲罰完了給他吃,這個時候你可以抱抱他,跟他說「媽媽愛你,但是如果做錯了某些行為,我還是會懲罰你。但媽媽真的很愛你。」


逐漸地,孩子就能夠區分開你的批評到底是針對他的行為還是他這個人。很多家長從來沒有這個過程,突然有一天就想把這些變成「馬上」,這是不太可能的。


孩子不想承擔錯誤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是他不夠好的部分,他自己沒辦法面對,因為對他來說過於大了。他背後想要保護的東西是什麼?可能是父母對他的愛。


所以我們可以說:「孩子沒關係,就算做錯了,你也是我的好孩子,你是可以犯錯的。我們可以透過犯錯,下一次把事情做得更好一點就好了。」


這個社會都太注重結果,忽略了過程。自我貶低的負面催眠,每個人都已經很熟練了——總是自我責怪,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用、不夠優秀、不夠聰明,我們就不要把對自己身上的這一套負面催眠,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05

如何正確地誇獎孩子?

毛思翩:如果經常誇獎孩子,孩子會更害怕挫折和失敗嗎?如何正確地誇獎孩子?


黃仕明:我們在誇獎孩子的時候,要看到他做出的努力,肯定他的努力,而不是那些不需要努力的東西。


比如說,你很漂亮——漂亮不是孩子努力的,是來自父母遺傳,不是孩子自己為自己做到的。


比如說,你很聰明——聰明也不是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可能天生 IQ就比較高。


我們要肯定孩子那些他自己的特質,他付出的努力,而這些特質在這個世界上是非常棒的一些特質。


舉個例子,如果平時孩子不收拾房間,東西亂扔,如果有一天他把書擺好了,我進去一看,說:「你真是一個整齊的孩子,有條理的孩子」。他肯定會冷眼看我一下——「你昨天還在罵我不收拾。」


但如果我這樣說:「孩子,當我進入到你的房間,我看到你把那幾本書放在書架上面,擺得整整齊齊,我感覺到了好舒服,好放鬆,你真是一個有條理的孩子。」


再比方說,孩子這一次考試成績比上次好多了,我們不能這樣說:「你好棒!你好聰明!」


我們可以說:「孩子,你這次的成績比上次好這麼多,我真的很欣慰。因為我看到你這兩三個星期,每天都花一個多小時在記單詞,媽媽為你付出的努力,感覺到好驕傲。」


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描述的是事實,然後再說我心裡的感受,然後我再說出一個他的特質——所以一個簡單裡面的結構就是:說事實,再說感受,再說理由。那孩子就會真的相信,自己的努力被看到了,自己的行為得到了肯定。


因為每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都是自我懷疑的,一個一兩歲的孩子,還沒有自我意識,沒有自我覺察的,跟這個世界是融合的。再長大,他就需要不停地去測試自己跟這個世界的關係,所以這個成長過程是形成一個孩子的人格一個關鍵時期。


父母誇獎孩子的正確方式,是要刻意練習的。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我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小時候,因為我爺爺病了,不能起床走動,我就一天幾次去,看看爺爺情況怎麼樣?給他一點照顧和幫助,比如說扶他去洗手間,或者把他安頓好,蓋上被子或者擦風油精。


有一天我爸爸就看著我說,「阿明,我看到你這樣,每天常常去照顧爺爺,我覺得你真是一個孝順的孩子。」這句話對當時我來說真的是很大的一個觸動——爸爸很認真地看到我的行為,描述我的行為,然後賦予我這一個人的特質。我想我這一生,不孝順都是不可能的。


結語


所以我們來總結一下,記住立規矩的原則:

第一:帶著愛和尊重,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

第二:可以懲罰,但不能是在身體、人格層面的懲罰;

第三:溫柔而堅定,一旦立下了規矩,就要堅持;

第四:立下的規矩並非一成不變,可以合理化協商;

第五:不要讓孩子有雙重束縛。

還有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只批評行為,不要批評、否定孩子這一個人。在誇獎孩子的時候,不要誇孩子天生就有的,而是要遵從一個簡單的結構:說事實,再說感受,再說理由,細緻並智慧地與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 END -


出品 | 此念

編輯 | 依瀾

排版 | 王啊晶


相關焦點

  • 黃仕明:為什麼我不建議體罰孩子?| 第一期
    父母與孩子在高濃度的相處下,衝突不斷升級,打孩子的現象也明顯增加。本期我們向「正向催眠」大師黃仕明老師請教了關於「打孩子」的話題:家長是否可以打孩子?家長情緒控制不住要爆發怎麼辦?已經打了孩子,家長該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善後?
  •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也就自己比較有說話權。例如:如何給孩子立規矩,這是尤為重要的。我記得有一次,孩子的同學一起去旅遊,我們住在一個民宿裡,他同學十分興奮,直接跳上民宿老闆家的靈堂上的桌子,東玩西玩別人家祭祖的各種貢品,桌子上全是鞋子踩的黃泥印子。家長全然沉默不語。總之,我是不會允許我的孩子這樣做的,極為不禮貌。
  • 如何讓「熊孩子」聽話,與孩子一起立規矩是有技巧的
    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給孩子立規矩非常難,孩子很多的時候他就不肯配合;父母想讓孩子去完成一件事情,總是很苦惱,需要一遍一遍的催促,孩子才會裝模作樣執行,甚至是無所謂,就裝作一個熊孩子不聽命令,到底怎麼樣怎麼處理?
  • 幸福自己,惠及他人——記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第二期講師培訓
    歡迎關注微信訂閱號:青豆書坊文/南圓 第二期「如何說」講師課程助教新年伊始,古韻風雅的耕讀園中,聚集著歡聲笑語、千思萬慮、熱淚盈眶、感慨萬千……這就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第二期講師培訓的課堂。 導師風採擔任本期培訓的導師是青豆書坊首席培訓師Amy老師和美國ALAMO公司《領導者之劍》授權認證培訓師劉百功老師。 Amy老師溫柔細膩、知性優雅、極富內涵。她對課程精益求精,卻又非常「低調」得把關注點放在「如何說」深處所蘊含的接納與感恩上。
  • 家長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規矩輕了,孩子不聽;規矩重了,自己心疼;規矩少了,孩子會不會放任?規矩多了,會不會約束孩子的發展?執行嚴格,擔心孩子受不了;執行得寬泛,家長的權威就失去了……真是規矩何其多,規矩何其難啊!要求:結合材料內容,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 教育孩子立規矩,要先聽孩子的意見
    給孩子立規矩應遵循的7條原則  想要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立足,父母就要從小給孩子立規矩,幫助他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但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樣「一點就透」,迅速領悟家長的意圖,所以要講究方式方法,才能讓孩子既清楚地知道這些規則,又不至於扼殺他的自由天性或造成心理問題。
  • 幾歲給孩子立規矩?不是1歲,也不是2歲,大部分家長都做錯了
    嘿,集美們,我是糖媽~前段時間,我們的一場關於「如何給孩子立規矩看到寶媽們不停地刷屏留言:什麼時候給孩子立規矩?怎麼立規矩孩子才會聽?孩子老罵人、打人怎麼辦?02怎麼立規矩孩子才會聽?孩子們正處於自我意識的萌發期,與他們講道理、吹鬍子瞪眼,那無異於「火星撞地球」,最後兩敗俱傷,只想把這些人類幼崽趕緊塞回肚子裡去!
  • 有規劃的教育——給孩子立規矩
    家長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如果我們太早就給立這樣那樣的規矩,例如出門不讓撿東西,在地上玩的時候不可以爬…對於一個一歲的孩子來說,規矩完全不能和他飛速發展的認知能力相提並論,你一再的立規矩,和他講道理,他不理解不說,我們自己也會很焦躁,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正確的做法是:我們給他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寶寶去嘗試、去探索。
  • 黃仕明:每個負面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正面動機 | 第三期
    這些行為真的會給孩子的未來造成「嚴重」的影響嗎?也許這些都是我們給自己強加的「負面催眠」,而不是孩子的行為本身,引發了我們情緒的爆發。本期我們繼續向「正向催眠」大師黃仕明老師請教,面對宅在家的孩子作息混亂、不愛做作業、東西亂扔亂放、總是大喊大叫地找你這類負面行為和情緒,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
  • 「愛孩子」和「立規矩」
    這兩種觀點聽起來都有些道理,但問題就出在這些父母處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綜合考量,而是在「愛孩子」與「立規矩」之間做起了單選題。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必然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過度愛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沒規矩,不懂禮貌不懂尊重;後者則讓孩子謹小慎微、循規蹈矩。家長們有必要認識到:規矩和愛本來就是統一的。
  • 愛孩子是本能,立規矩是責任,如何愛才是最好?
    高爾基曾經說過,「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愛孩子是本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長遠。懂得愛孩子的父母,則為其立規矩,這是每一位父母的責任。那麼如何愛,才是愛孩子?為孩子立規矩,要怎麼立?蒙臺梭利教育解讀,愛孩子與立規矩的那些事。
  • 不給孩子立規矩?小心養出巨嬰!5個原則教你成功給孩子立規矩
    可見,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給他立過規矩,沒有提醒過他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所以他才會在30歲時都不懂得收斂,最終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把立規矩變成孩子覺得好玩的遊戲。人不是沒有思想的動物,小寶寶也一樣,當他們覺得父母用命令式立下的規矩跟自己的自由矛盾時,他就能會產生逆反心理,明奉陰違,不斷探索父母的底線尋找不遵守的理由。如何破解這種情況呢?只要讓孩子覺得規矩不是束縛他們的東西就行。
  • 2~6歲給孩子立規矩,父母首先注意這五點,否則說破嘴皮也沒用
    其實是孩子自己決定的在為孩子立規矩這件事上,教育專家基本上達成了共識:2~6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最好時間。耶魯大學的研究指出:孩子的2~6歲被稱為孩子性格,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又被稱為「海綿期」,孩子80%到90%以上的性格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溝通原則是在你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如何說話孩子最能接受而且是沒有傷害的接受,一不強制孩子,二不讓孩子排斥,提高你們的親子溝通效率,最大化減少情緒的摩擦,我們也許有這樣的經驗,讓孩子去做一個事情他們就是不去,讓孩子不做一些事情呢,他們又偏要做,還有我們想開導孩子結果呢,不但沒有幫助到,反倒讓孩子的情況更加糟糕了等等,你是不是在想這些孩子怎麼大人的話就是聽不進去呢?
  • 父母該如何與孩子相處: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很多孩子都在挑戰大人的底線。比如,你不讓他幹嘛,他就非得幹嘛,直到你忍無可忍。對於這類挑戰的孩子,過去的教養觀念,就是打罵,打一次,讓孩子一個月都不敢再放肆。但現在的教養觀念,提倡與孩子做朋友,於是很多家長就迷惑了:自己的身份到底是什麼?該用什麼樣的身份和孩子相處才能教好孩子?
  • 劉墉:父母捨不得從小給孩子立規矩,孩子長大後就會「長教訓」
    文/飛愛媽媽很多父母都會跟孩子做一些約定,但是每當孩子耍賴用一些行為變相讓父母妥協的時候,家長就會放棄自己的原則,孩子也變得越來越沒規矩。其實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是非常考驗父母的,如果父母狠不下心,規矩永遠立不好,最終只會給孩子形成不好的習慣。
  • 給孩子立規矩,做不到這兩點,說破嘴皮也沒用!
    看著女兒現在的樣子,依依心裡十分後悔,覺得自己沒有早點給孩子立規矩,那麼小時候給孩子立規矩為什麼那麼重要?給孩子立規矩有哪些注意事項?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一、小時候給孩子立規矩為什麼那麼重要?有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大約兩歲時,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理解能力逐漸成熟,六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兩個時期,家長要重視給孩子立規矩,幫助孩子改正不良的習慣,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同時,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養成一些好的習慣,例如:見到長輩要問好,尊重父母和師長,每天課外閱讀,積極進行運動鍛鍊等良好習慣。
  •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
    這兩種觀點聽起來都有些道理,但問題就出在這些父母處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綜合考量,而是在「愛孩子」與「立規矩」之間做起了單選題。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必然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過度愛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沒規矩,不懂禮貌不懂尊重;後者則讓孩子謹小慎微、循規蹈矩。家長們有必要認識到:規矩和愛本來就是統一的。
  • 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越早立規矩,孩子越優秀!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需要理解周圍世界的規矩,才能更好的融入其中。規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很多家長可能會存在思維誤區,覺得孩子太小立規矩沒有用,因為他們聽不懂,也不會遵守,所以就任由孩子撒潑胡鬧。
  • 給孩子立規矩,我從來就沒贏過!立規矩的誤坑,你踩過嗎?
    有些孩子壓根不聽,有些只是當時聽了,很快就忘記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是因為,任何人在接收到「指令」時,都會條件反射地表示抗拒。不信你問問自己,如果老闆對你說,「別給我提條件,你今天必須把這個方案給我做出來!」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一般情況下都會無條件地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