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尚恩教育-一站式解決你的英語考試問題
本文由尚恩「少一門」高考英語教研組整理編輯
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一份報告,名叫《未來的工作》。報告說,預計到2025年,現在的8500萬個工作崗位會消失,或者被機器人取代。但同時也會產生9700萬個新工作。也就是說,新增崗位數量比被淘汰的要多。那這些新工作到底是什麼呢?報告說,新工作都需要人與機器的合作。
面對這樣的未來,很多人擔心:現在學校教的以後會不會用不著,以後要用的現在是不是還沒準備好。真的是這樣嗎?
2020年,我們看到了一些正在發生的變化:
學習是為了成為「人類」
從未來職業對今天人才需求的變化說起!都說機器換人,快遞員這個職業最容易被機器取代了吧?未來,什麼無人送貨車、配送機器人把跑腿的活兒都幹了。那是不是就不需要人呢?還真需要。未來的快遞員不是怎麼把貨送到這麼簡單了,而要把大量精力投入在對人的洞察上,要了解社區裡不同家庭的消費水平、生活習慣,了解他們有什麼特殊的需求,然後通過給機器人重新編制和設定程序,實現個性化服務。
你看,快遞員工作,還是你眼中那份簡單的體力勞動嗎?不是的。他要有同理心,要善解人意,要有溝通能力,還要有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他能夠與機器合作,而不是被機器替代的理由。
這裡提到的同理心、溝通力、解決問題,這些能力在今天的學校都沒有教。而前面提到的9700萬個新誕生的崗位,都需要這樣的能力。
怎麼辦?這就需要學校課程體系的重構。不學那些能被機器替代的技能,而要學習如何成為「人類」,也就是「人之為人」的特點,這才是機器取代不了的。
話又說回來,這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但在2020年,我還是看到了一些星星點點的突破。
第一種方式是做加法。以前不學,那我現在就加一門課。
第二種方式是外圍戰。課堂不變,那我就在外圍環境上下功夫。
做加法:社會性情感課程的興起
第一種方式,做加法。
有一門課正在全世界蓬勃興起,叫做社會性情感課程(SEL)。一聽名字你就知道,這門課教的不是學科知識。是的,它主要是學習一個人如何和他人交往、如何在社會中生活、如何學會與自己打交道。
以前,這門課程在國內開得很少。但是在2020年,我們國家的社會性情感課程發展勢頭迅猛,很多地方都開始了嘗試和探索。在上海市靜安區,這樣的社會性情感課程已經覆蓋到了每一所學校。
我在上海市靜安區某小學聽了一堂這樣的課。當時學校剛開完運動會,班上有一個同學在接力賽交接棒的時候,落棒了,沒拿到好成績。老師教授的社會性情感課就在這個事件背景下自然而然地開始了。
老師給每個學習小組發了一套撲克牌,每張撲克牌上都寫著一種情緒。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你是那個沒有接到棒的同學,會打出哪張情緒牌?
同學們第一輪打出的牌,都是生氣、懊惱、害怕、憤怒這樣的負面情緒。
第二輪,學習小組接到了一個新的任務,如何把那些生氣、懊惱的情緒變成快樂、高興,並打出新的情緒牌?
孩子們想了很多辦法。有的說給落棒的同學一點好吃的,鼓勵他沒關係,下次再來。有的說,假如我是那個遞棒的,我會說,都是我不好,我們再多多練習配合。還有孩子說,我們語文課不是馬上要寫一篇「一次有意義的經歷」的作文嗎,你如果把這個失敗寫出來,一定很生動,那不就是壞事變好事了嗎?
想出這些好主意後,同學們的第三輪撲克大戰開始了,大家打出了各種表達快樂、喜悅、興奮的情緒牌,出一張撲克,就說出一個辦法,結果把剛才那堆負面情緒卡都吃掉了。下課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很開心。
這就是我國社會性情感課程的樣態,雖然剛剛起步,但它已經跟傳統課程很不一樣了?它在同學們的學習過程中,至少實現了這樣三個目標 ——
首先,讓學生意識到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
第二,每個人的情緒是不一樣的,要學會理解他人。
第三,有很多辦法可以把壞情緒變成好情緒,所以情緒是可以控制的。
這些目標實際上就涉及到社會性情感課程的五個培養範圍:自我意識,社會意識、人際交往、負責任的做決策和自我管理。你看,這五個方面是不是讓教育回歸到「人之為人」的軌道上來?
不僅我們國家在實踐,其實全球都在提速。2020年10月,世界經合組織(OECD)正式推出了面向全球學生的社會性情感測評標準。這是一個重要的風向標。以前他們只測評各國學生的閱讀、數學、科學。2018年加入了問題解決能力。現在又加入了社會性情感,用這些指標來評估一個國家的人才競爭力。這個評價指揮棒的變化,會引導全球大中小學以不同的方式增設「人之為人」的課程。
這是做加法,以前沒有的,現在補上來。除了社會性情感課程,還有兒童哲學、IMMAX思維課程等,都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外圍戰:正在生長的空間
2020年,又出現了第二種方式,課程不變,用外圍包抄的辦法,逐步逼近「人之為人」的教育目標。
6月份的時候,美國EDI(Education Design International )公司的總裁普拉卡什先生,,被委託設計天津的一所九年一貫制新學校。
普拉卡什說,這已經是他今年承接的第四個學校空間設計大項目了,一所在印度、一所在美國,另外兩所都是中國。本以為疫情的爆發,學校都關閉了,今年日子會不好過。可沒想到學校空間設計需求依然很大。普拉卡什說,從這些項目需求中,能夠看到中國教育的發展速度,兩所學校全部打破了「教室+走廊」的傳統格局,甚至沒有倉庫、沒有儲藏室、沒有固定辦公室,讓學校裡的所有空間都變成了學習的場所。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蒲公英教育智庫(DETT)教育設計院執行院長。她說這一年,她們接到全國各地的項目需求超過了1000個。尤其是科學技術與創意中心的設計需求非常大。這個中心要讓學生完成生產一個產品或者製作一個作品的全過程,而且,還要把機器人製造、數學與工程設計、藝術創意展示這些內容都組合在一個空間裡。
你發現沒有,無論是整體建設,還是局部改造,他們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打破。打破什麼呢?打破原來教室一統天下的局面。
你想啊,一間教室,其實就像是以前的流水線車間,人物關係簡單,桌椅擺放整齊,老師和學生只能按部就班地上一節節課,每天什麼時間幹什麼都是確定的。它的代價就是犧牲了人的個性、多樣性和選擇性,這是與真實生活脫節的。
現在呢,課程沒有變,但是多了一些外圍空間。老師就可以製造一些場景,設計一些活動,創造出與真實生活相近的體驗。在這樣的空間裡,無序與隨機、偶然與相遇、問題與問題解決就都湧現出來,「人」本身的潛能與特性也就彰顯出來了。
下一步走向哪裡?
剛剛講了兩個變化:一個是做加法,增設相關課程;一個是外圍包抄,改變校園環境。這兩個變化,都指向同一個目標,就是凸顯「人之為人」的特性。
但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局部改造是不夠的,還需要系統的課程重構。也就是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組織形式和課程評價等都要進行系統的改造。
就拿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來說。老師傳統的上課方式是教一篇篇課文,要求學生分段、背誦、概括中心思想,然後寫讀後感。未來,就需要打破學科限制,把語文、數學、科學等各個學科知識整合起來,設計成一個個的學習任務。然後,把思維能力和社會性情感都融入到這個任務裡面。
學生在完成一個有挑戰性任務的時候,把所有這些目標都落實了,而且還特別有動力。這樣,一個年級一個年級升上去,就能讓學生擁有真正的「人類能力」。
但這樣的重構,並且在學校裡運行起來,至少得走10年。只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可以說,AI準備好了,我們人類也準備好了!
更多一手雲南中高考資訊請關注云南尚恩教育,我們會在第一時間給您推送專業、即時的信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