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翻轉課堂」與慕課的相機結合,正在形成一場自班級授課制創建以來基礎教育領域的最大革命。其實,「翻轉課堂」(The Flipped classroom)僅是一個新的教學模式,所謂翻轉,主要是對學習流程的重構。
傳統教學模式裡,學習通常是學生先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再課後複習、做作業,而在「翻轉模式」下,學生先通過老師製作的教學視頻自學,然後再在課堂上做練習,用知識去解決實際運用中的問題,老師會在課堂指導,但不當堂講授。
無疑,這種教學模式的最大優勢是努力實現學生的先學,是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的一次探索。
「翻轉課堂」在中國實踐的時間不長,絕大多數學校是從2011年開始的。最近,筆者有幸觀摩了十多節「翻轉課堂」模式下的教學,在感受這種新教學模式給課堂帶來的巨大變化時,疑惑接踵而至。實際上,翻轉課堂的實踐仍然存在很多疑點。正如葉瀾教授提醒:「在一個充斥技術資源和誘惑的時代,我們十分需要在技術工具面前的清醒。」切莫因為技術,而丟掉了教育教學的本質。
其一,「教學」是否會被「自學」代替?
「教學」之形成有三個基本要素:學生、教師、媒介(文本)。教師施教的最佳方式是帶領學生走向文本,教師在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並指出了路徑後,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構建知識並形成能力。可「翻轉課堂」是教師預先錄製好所教內容的視頻,這似乎是帶著處理過的文本(亦即教案)走向學生,是把教師所預設的教學內容通過視頻灌給學生,是又一種形式的「電灌」。
但拉夫爾·泰勒早就說:「學生的學習取決於他自己想學什麼,而不是教師要教什麼。」在常規課堂的教學中,師生在課堂上針對教學目標任務循序漸進,走一步後再走一步,待絕大多數學生弄懂第一步的學習內容後,再探究第二步的學習內容。
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學生和文本在同一時空出現,教師會多方面顧及不同層次的學生,了解學生一步一步的學習現狀,然後再確認下一步該怎樣走。且在這樣的課堂裡,學生也可以相互幫助,大家互相協作往下一步走去。但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學的三個要素總是錯位出現,先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即教師對教材文本的處理,再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即學生自學文本,不懂的看教師的教學視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無在場感,也無課堂感,似乎是讀廣播電視大學一樣。這樣的時空錯位,教師講時學生不在場,學生學習時教師不在場,教學的三個要素總是出現兩個,這是「教學」呢,還是「自學」?
是不是「翻轉課堂」模式其實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模式?
其二,有適合每一個學生的視頻嗎?
一個班級幾十名學生,每個學生的學情不可能是一樣的。他們的知識基礎、社會閱歷、閱讀圖式、實踐經驗等也不可能是相等的,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因此有很大的差別。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教師所預錄的一個教學視頻能滿足每個學生的需要嗎?
就是教師能夠根據不同基礎學生的學情預錄三四個視頻,就一定能達到滿足每個生需要的目標嗎?學生在家裡觀看視頻時,如果在某一小環節看不懂而無法往前時,反覆多看幾遍就一定能解決問題嗎?要是第二天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幾乎不能做練習,老師是全班講還是個別輔導呢?是逐個環節地講還是跳躍地提示?教師又通過什麼方式去診斷學生觀看視頻的效果呢?
實際上,課堂一旦「翻轉」,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保證每一位學生能暢通無阻地看懂視頻、看完視頻。如果這個環節踩不實,所謂翻轉課堂之翻轉到課外的學習頂多就是傳統課堂下的「預習」,而課堂上的「練習」仍舊變成了教師的「講授」。從筆者所觀摩的十多節課來看,無不是這樣的結果。
客觀地講,不可能有讓每位學生都能看懂的視頻,沒有教師在場的課堂是很難適應每個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師絕妙的「導」是在課堂生成過程中產生的,是教學過程中師生智慧火花碰撞的結果,從來沒有看到過沒有學生參與其中的課堂還有精彩出現。葉瀾教授提醒:「在一個充斥技術資源和誘惑的時代,我們十分需要在技術工具面前的清醒。」
其三,能適合每一門學科嗎?
中小學乃至大學的各門學科,有的似乎僅需要教師的「講授」,只要教師循循善誘地講,學生也是能夠獲得知識的。但有的學科僅有教師的「講授」是不夠的,教師哪怕講得聲嘶力竭,學生也許還在雲裡霧裡。
諸如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學科,更多地需要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參與,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操作實驗才能有觀察、體驗、分析和收穫,學生也只有在親自操作下才能探尋物質世界的定義、性質、規律。
如果學生僅看視頻,僅聽老師逐一講這個實驗,學生會收穫什麼呢?這類需要學生大量實驗操作的學科課堂怎樣翻轉呢?
不可能讓學生在家做實驗吧!即使在學校實驗室,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能獨立完成一個又一個實驗嗎?同理,需要學生參與體驗、實作的藝體課程能翻轉嗎?再比如語文這類學科,前後內容和知識之間無必然的邏輯聯繫,也沒有嚴密的邏輯推理過程,對文本的理解全靠學生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積澱,靠學生自己切己體察、深潛涵詠。
學生如果佔有各種資料,有開闊的閱讀視野,很多文本是可以自己看懂的。老師的教學視頻對他們而言其價值不大,老師花較多的時間準備教學視頻,還不如多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助讀資料。
其四,教師還需要教學風格嗎?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不是技術。既然是一門藝術,那就會有教師教學風格的存在。在傳統課堂裡,教師進行充分的課前預設,在教學內容選取、教學流程設計、教學方法使用、教學結構預製等方面都進行了精心的考慮。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由於教師、學生和文本同時在場,課堂因為學生的主體參與而千變萬化,因為學生的現場生成而豐富多彩;教師也因為課堂的千變萬化而隨機應變,因為課堂的生疑解惑而妙語連珠。在這個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藝術和風格得以充分地展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獲取了知識,還得到了教師靈動智慧的薰陶,獲取了學習的快樂和幸福。
教師講課,從前是面對鮮活聰慧的學生,而現在是面對一堆面無表情的機器,教師有講課的激情嗎?缺少了學生的參與,教師講課無異於自說自話,其心裡會是怎樣的感受呢?如果有人認為這樣的「講」很有價值,那央視的「百家講壇」節目何必要請些聽眾坐在下面呢?讓那些大師直接面對機器講不就行了嗎?帕爾默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說:「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
天的時候,就使得採用不同教法的老師感到被貶,被迫屈從於不屬於他們自己的標準。這時,他們必然會感受到痛苦。」
翻轉了課堂之後,學生課表上的課程幾乎都是作業課,學生上學幾乎都是做作業。學生上午做了,下午又接著做,那這樣的上學又有多大價值呢?學生難道不感到乏味和枯燥嗎?一張幾乎全是做作業的課表,一個老師不出現在教學現場的課堂,未必就是「翻轉課堂」的特色?
(作者單位系重慶市涪陵第十四中學,來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