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導讀——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相信對於導讀裡面的這段話,很多人都非常的熟悉。古人的生活智慧,相比於現在人而言更加的深謀遠慮,短短一段話就概括了人的一生應該做些什麼。但從這段話中我們可能看到「取」這個部分,卻沒有看到應該「舍」哪些東西。如果你在不同年齡層次不知道該如何取捨的話,不妨看看筆者接下來的詳細分解現代人在不同年齡層次應該懂得如何取捨,僅供參考,還望喜歡。
「十歲之時」
相對於這個年齡而言,現代的小孩兒應該是非常的明事理了,一個孩子的教養已經能在這個年齡很好的體現出來。而我們今天要說的無非就是「懂事」二字。現在這個社會的孩子,年紀輕輕就已經學會了攀比,雖然他們從物質生活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卻在心理品質上面走了「歪路」(部分人),這個時段的孩子應該學會如何才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捨棄那些和金錢有關的事物,放下對於物質的「執著」,學會如何尊重人,愛護人,這才是十歲孩子應該有的模樣。
「二十歲之時」
此時的你要學會對於父母的體諒,看淡自己家庭出身。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都喜歡在一起拼車,拼房,拼爹媽,他們所做的事大多數都是以家庭為根基的,典型的外強中乾。雖然感覺表裡上堅實無比,絢爛豐富,其實本身一文不值。而此時的年輕人需要的只是一顆正態的心理,努力學習,鍛鍊自身,看事做事,一切從自身出發,不要抱怨自己的出身,只有用雙手掙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父母有可能是你的靠山,但靠你自己打下來的才是江山。
「三十歲之時」
要學會懂得責任,要學會如何掙錢。如果成了家的話,就要好好為自己的父母和妻兒著想,擔起應有的責任;如果還沒成家的話,那就好好拼事業,找一個門當戶對姑娘過下半輩子。要知道,在這個時代,你對一個姑娘好很正常,但如果兩人想開花結果,那就必須要有物質的支撐,愛情可以談愛,婚姻一定要談錢。從表裡上來講,錢就是你對於家庭最基礎的責任,也是維持婚姻良好關係的基礎。畢竟貧賤夫妻百日哀,古訓如此。
「四十歲之時」
大家都知道,處於不惑之年,我們就應該有屬於自己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此時的你應該學會不被他人的意見所左右,也不會因為自己的自負而激怒他人。凡事高看別人一眼,因為你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高手有多少;自己做事可以勤勞,但不要埋沒自己的功績,該「領賞」的時候就要「領賞」,要學會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經得起別人的非言非語,也扛的下自己的豐功偉績。
「五十歲之時」
此時人過半百,可謂說是看淡風雨,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已經看淡。你不會成為一個憤青,也不會妒忌任何一個大款,你知道成才之人的背後肯定付出了很多,可憐之人的背後肯定有讓人無法忍受的過往,此時的你不會被世界的表面所迷惑,只會參看事情的本身,看透事情的本質,這個世界上存在因果循環,學會用平常心面對生活的一切。
「六十歲之時」
開始學會豐富自己的生活,學一些養花栽草,釋放自己「興趣」的天性,老頑童的本質漸漸釋放。看見過人情世故,經歷過大風大浪,此時的你會看得更開。而對於這個年紀,您開始學會了養生保養,只為不想讓自己的子女過多的擔憂,也為了讓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
「七十歲之時」
一般人到了這個歲數,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家庭中,它都能體現出一種與世無爭的狀態。一般在這個階段,老人們追求的基本上都是健康的身體、和睦的家庭。一般只要這兩樣達到的話,老人都能長壽,活個八九十歲不成問題。
不知道對於比較今天的分析對你是不是有幫助呢?如果您感覺這篇文章寫得還算不錯的話,不妨多多關注筆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