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活智慧,在不同年齡層次應該懂得取捨,現代人值得參考

2020-12-13 人文選修課

「前文導讀——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相信對於導讀裡面的這段話,很多人都非常的熟悉。古人的生活智慧,相比於現在人而言更加的深謀遠慮,短短一段話就概括了人的一生應該做些什麼。但從這段話中我們可能看到「取」這個部分,卻沒有看到應該「舍」哪些東西。如果你在不同年齡層次不知道該如何取捨的話,不妨看看筆者接下來的詳細分解現代人在不同年齡層次應該懂得如何取捨,僅供參考,還望喜歡。

「十歲之時」

相對於這個年齡而言,現代的小孩兒應該是非常的明事理了,一個孩子的教養已經能在這個年齡很好的體現出來。而我們今天要說的無非就是「懂事」二字。現在這個社會的孩子,年紀輕輕就已經學會了攀比,雖然他們從物質生活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卻在心理品質上面走了「歪路」(部分人),這個時段的孩子應該學會如何才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捨棄那些和金錢有關的事物,放下對於物質的「執著」,學會如何尊重人,愛護人,這才是十歲孩子應該有的模樣。

「二十歲之時」

此時的你要學會對於父母的體諒,看淡自己家庭出身。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都喜歡在一起拼車,拼房,拼爹媽,他們所做的事大多數都是以家庭為根基的,典型的外強中乾。雖然感覺表裡上堅實無比,絢爛豐富,其實本身一文不值。而此時的年輕人需要的只是一顆正態的心理,努力學習,鍛鍊自身,看事做事,一切從自身出發,不要抱怨自己的出身,只有用雙手掙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父母有可能是你的靠山,但靠你自己打下來的才是江山。

「三十歲之時」

要學會懂得責任,要學會如何掙錢。如果成了家的話,就要好好為自己的父母和妻兒著想,擔起應有的責任;如果還沒成家的話,那就好好拼事業,找一個門當戶對姑娘過下半輩子。要知道,在這個時代,你對一個姑娘好很正常,但如果兩人想開花結果,那就必須要有物質的支撐,愛情可以談愛,婚姻一定要談錢。從表裡上來講,錢就是你對於家庭最基礎的責任,也是維持婚姻良好關係的基礎。畢竟貧賤夫妻百日哀,古訓如此。

「四十歲之時」

大家都知道,處於不惑之年,我們就應該有屬於自己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此時的你應該學會不被他人的意見所左右,也不會因為自己的自負而激怒他人。凡事高看別人一眼,因為你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高手有多少;自己做事可以勤勞,但不要埋沒自己的功績,該「領賞」的時候就要「領賞」,要學會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經得起別人的非言非語,也扛的下自己的豐功偉績。

「五十歲之時」

此時人過半百,可謂說是看淡風雨,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已經看淡。你不會成為一個憤青,也不會妒忌任何一個大款,你知道成才之人的背後肯定付出了很多,可憐之人的背後肯定有讓人無法忍受的過往,此時的你不會被世界的表面所迷惑,只會參看事情的本身,看透事情的本質,這個世界上存在因果循環,學會用平常心面對生活的一切。

「六十歲之時」

開始學會豐富自己的生活,學一些養花栽草,釋放自己「興趣」的天性,老頑童的本質漸漸釋放。看見過人情世故,經歷過大風大浪,此時的你會看得更開。而對於這個年紀,您開始學會了養生保養,只為不想讓自己的子女過多的擔憂,也為了讓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

「七十歲之時」

一般人到了這個歲數,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家庭中,它都能體現出一種與世無爭的狀態。一般在這個階段,老人們追求的基本上都是健康的身體、和睦的家庭。一般只要這兩樣達到的話,老人都能長壽,活個八九十歲不成問題。

不知道對於比較今天的分析對你是不是有幫助呢?如果您感覺這篇文章寫得還算不錯的話,不妨多多關注筆者吧。

相關焦點

  • 沉澱自己,懂得取捨
    水的清澈,並非因為它不含雜質,而是在於懂得沉澱! 心的通透,不是因為沒有雜念,而是在於明白取捨! 紅塵滾滾,人生需要沉澱;生活要懂取捨。 沉澱後的人生,會更加的豐富而厚重;取捨後的人生,會更加清簡而美好。
  • 古人的夜生活也很豐富:喝酒吃肉聽戲曲,生活質量不比現代人差
    年輕人懂得享受生活,老一輩的人珍惜生活,古人對於生活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呢? 從很多古文獻之中都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生活,但真正反應古人生活的其實莫過於記錄下當時的生活場景。
  • 做人:學會沉默,懂得取捨!
    做人:學會沉默,懂得取捨! 美文 學會沉默,懂得取捨... 作者:安之 來源:經典語錄(ID:cazysj) 人活一世, 很多事不能順心意, 要學會沉默,懂得取捨, 才能讓心不生怨恨, 才能讓身遠離疲憊。
  • 古人的智慧,可以跟現代人比嗎?
    為什麼古代人如此聰明是沒有方向性的,他們必須依靠後天的智慧來培養訓練等等。請注意,發明不是不可能的,它沒有足夠的條件支持!社會發展的根本是經濟發展。乾隆以前,中國的經濟可以說是遙遙領先於世界。然而,自乾隆後期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一直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直到改革開放後才逐漸好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良好的經濟支持,就很難有任何科技創新。
  • 古人的忠告不得不懂,包含了智慧和哲學,值得學習
    前言: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句子,這都這都成為了我們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古人留下的那些文化相當值得我們學習也值得我們銘記,他們的忠告更是不得不懂,包含了很多智慧和哲學,很值得我們用來借鑑一下,那有哪些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 古語「家有四樣,一生白忙」: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覷,值得學習
    古語「家有四樣,一生白忙」: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覷,值得學習前言: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家是很多人求得溫暖的港灣。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但是對於中國來說,「家」是所有人都離不開的。無論是封建社會還是如今的現代生活,所有人對於家都有一種莫名的嚮往。每一個家庭都是不一樣的,很多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些幸福的經驗之談,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想要自己的家庭過的幸福,就會參考一些古代家庭留下的經驗之談。而這些經驗也就是現代人研究古代的重要途徑。
  • 人生不只是要懂得進退,更應該明白得失與取捨
    說到底每件事,每個不同的個體總要存在差異的看法,不同的心總歸有不同的理解和看待。總有人尖酸,總有人苛刻,總有人嫉妒,總有人輕視與反感。別把自己的感受看的如此重要,傷痕的深刻與刺痛往往讓人難以承受,你又不是那人民幣,怎麼可能做到人人都心存喜歡。
  • 古人的樣貌和現代人究竟有什麼不同?為何畫像中的古人不好看?
    而且根據我國古時候所留下來的一些古人的畫像,古人們長得似乎總是和現代人不太一樣,這現代人眼中看來,這些古人們嘴上說的美人似乎並不是很漂亮。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其實首先現代人們有了各種各樣的美圖。有了各種各樣的化妝品,能夠在一定的情況下修飾自己,其實如果把一些化妝品或者是美圖全都去掉,估計也是和古人差不多的。
  • 古人的一天如何度過?一個習慣,現代人很難做到
    各種先進儀器的參與,使現代人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時,現代人也懷念著漸漸遠去的農村生活。我們常以為古人的日常生活很枯燥,卻忽略了他們在有限時間內的不斷創造,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考古學家說古人比我們想像的要瘋狂得多。事實上,我們的現代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是如果我們切斷電源,很難繼續下去。
  • 《粉蝶》:古人蒲松齡式的奇遇和現代人的奇遇有何不同?
    《粉蝶》,一篇蒲松齡筆下的古人奇遇記,但說是奇遇卻總是帶有一點神話色彩。這篇故事並不算離奇曲折,大致講述了一個叫做陽曰旦的文士在海上遊玩時遇到大旋風,從而誤入了一個海外仙島,在這座島上,陽曰旦學會了技巧高超的彈琴之術,並與一個叫做粉蝶的侍女互生愛慕之心,並最終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 《老人與海》:在堅持中懂得取捨,才是大智慧
    這種精神沒有錯,也是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做事的時候,不僅要有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甚至是永不言棄的精神;而更要有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中懂得取捨,做到有的放矢,把做事風險降到最低的大智慧。而我們的老漁夫桑提亞哥老人只做到了前半部分。在當下的社會中,做到後半部分要比前半部分更加重要。
  • 現代人與古人踏青的方式到底有何不同?網友:原來區別這麼大!
    當然若是與自己的好友一起的話,大家在野外一起放鬆休閒,不僅能夠欣賞美景,還能夠為自己的生活增添碧綠色彩。與旅遊相比,踏青僅僅是不需要去很遠的地方而已,但是在某種意義上是相同的。其實不僅僅是現代人有踏青的習慣,就算是古人同樣如此,尤其是很多文人雅客,更是留下了很多的優美詩句,比如大文豪蘇軾曾經寫下「東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這樣的詩句。
  • 古人云:「男人嘴大吃四方」,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可是有些古人偏偏喜歡"觀人":觀人於酒後、觀人於忽略、觀人於臨財臨色。通過這些細枝末節,來預測一個人未來的走向。《智囊全集》中也有一些觀人的方法,被曾國藩拿來運用,晚年時著成一本《冰鑑》來指導後人如何"觀人"。
  • 南懷瑾:人到六十,懂得「取捨」,晚景多有福報
    「六十而耳順」,是一種智慧。 在這個年齡段裡,經歷歲月沉澱的朋友們,不僅能夠用通透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一切,也能用中庸的態度,面對人生的得失了。 與年輕時候有所不同,曾幾何時,大家為了某個目標,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即使苦了累了,也不願意放棄,只希望能夠多堅持一些,為自己多爭取一份幸運。 但是,過了六十歲的門檻後,聰明的人逐漸意識到,有些事能夠選擇放下,反而更能彰顯出一個人的智慧,懂得取捨的人,才能把握住人生更多的東西。
  •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十個中國人當中就有八個人處於近視狀態,輕微近視基本不影響生活,但如果是高度近視的話,就很有可能六親不認了。好在近視並非絕症,只要花上一點錢就可以矯正,讓人們徹底擺脫朦朧美。現代人可以利用科技擺脫近視,但是古代並沒有矯正之術啊,那些近視的古代人又應該如何生活呢?實際上現代人之所以近視率那麼高,無非是電子產品過多,真正天生近視的少之又少。
  • 現代人真的比古人高明嗎?
    而現代人不僅通過極端形式化的信念認同,將自身與集體對立起來,把自己股孤立為社會的單子,而且堅持寧明而死,不默而生,只注重現實的消費,完全放棄歷史的眼光與責任。4. 古代人在堅持兼濟天下的責任倫理的同時,對己則是高度反思的,故有一日三省吾身,而現代人在自由理論、私己倫理下形成的反思概念,指向的只是外部的社會與國家,對於自己,卻是從來不肯反思一分一毫的。
  • 《鬼谷子》謀略,幹事需有恆心,也要懂得正確取捨
    世界千變萬化,在紛繁複雜的現實生活面前,看問題必須辨明假象,摒除形同實異的誘惑。鬼谷子告訴我們,生活在世界上,立身處世都是為了說教眾人,擴大影響,宣揚名聲,必須根據事物之間的聯繫來考察天時,以便抓有利時機。01鬼谷子說:「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與,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大意:世間沒有永恆的高貴,事情沒有固定的模式。
  • 古人和現代人的高矮對比,為啥古人的實際身高和記載的不一樣呢?
    他們是古人中的「巨人」呢?還是古代人普遍都是高個子呢?據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靈樞·骨度篇》中記載:「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我國最早的一本字典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說:「人長八尺,故曰丈夫。」由此看出古人是以七尺五寸或八尺為一般人的高度。這豈不是古人要比現代人高半截子嗎?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鴨和鵝的絨毛比棉花還保暖,古時候又沒有化工產品冒充,古人蓋的才是百分之分的鴨絨被鵝絨被,讓現代人都羨慕了。古人這些禦寒方法我們現在還在用,看完之後不得不佩服他們太有智慧!
  • 不同年齡階段的焦慮,其實是一種生活的動力
    現代人的壓力和焦慮似乎非常多,從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著自己的焦慮和煩惱,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似乎都過得不快樂。有著學業壓力的少年們,總是羨慕大人的自由,而忙忙碌碌的成年人,又總是羨慕不必為生活煩惱的年輕人,好像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對自己現在的生活不滿意,總是羨慕其他年齡階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