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樵夫
傳統上,有這樣一句老話,「年少有福不是福,老了有福才叫福」。
年輕的時候,我們風華正茂,本該是揣著夢想,全力以赴去追求;在這個階段裡,那些擁有進取心的人,才能直面挑戰,將一個個困難踩在自己的腳下,不斷豐富閱歷、積累成功的經驗,最終到達夢想的彼岸。
如果,年輕人缺乏拼搏的意識,而是選擇了安逸。
及早貪圖享樂的結果,只會讓一個人沉浸在玩樂之中,逐漸丟失了打拼的念頭,繼而失去人生的方向,從此在渾渾噩噩中度日,荒廢了有限的時光,而這並不是一種福氣。
那些不怕吃苦,一路乘風破浪的朋友,能夠在時光荏苒中,迎來事業的上升期,改善自身的處境,逐漸過上期待的好日子;當到了晚年時光,他們也能安守一份歲月靜好的時光。人生,以這樣的形式收尾,方才是一種有福報的表現。
對於大家來說,當迎來人生六十歲的時候,意味著開始了晚年的時光。
「六十而耳順」,是一種智慧。
在這個年齡段裡,經歷歲月沉澱的朋友們,不僅能夠用通透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一切,也能用中庸的態度,面對人生的得失了。
與年輕時候有所不同,曾幾何時,大家為了某個目標,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即使苦了累了,也不願意放棄,只希望能夠多堅持一些,為自己多爭取一份幸運。
但是,過了六十歲的門檻後,聰明的人逐漸意識到,有些事能夠選擇放下,反而更能彰顯出一個人的智慧,懂得取捨的人,才能把握住人生更多的東西。
如果說,年輕人有執著的資本,他們精力旺盛,可以盡情追求自己的目標。
那麼人生六十歲,朋友們會發現,自己的體力不支了,用南懷瑾先生的話來說,「當一個人有想法卻沒辦法的時候,代表著他已經老了」。
與其,繼續執著於一件事,不如換一種活法,反而能夠讓自己的內心更加舒坦一些;否則,那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只會讓人徒增感嘆。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南懷瑾
一個人若想晚年光景幸福,就要明白舍與得的道理,看淡身邊的名和利,將有限的精力釋放出來,這樣才能把握住眼前的平靜生活,迎來福報隨身的機會。
01、財富無多,夠養老就好。
在此之前,許多人還會孜孜不倦地,追求財富的提升。
當跨過耳順之年的門檻,大家就會發現,原來對待財富的態度,需要轉變了;因為,在有生之年裡,需要的財富並不多,足夠養老就滿足了。
雖然說,我們不再將財富看得太重要了,但是手頭上還是要有一筆養老的錢。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再沒有之前的體力,「家裡有糧,心裡才不會慌」;畢竟,日常的生活離不開一定的費用,即使平淡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開支。
唯有口袋裡有錢,我們才能享受眼前的生活,少一些顧慮。
02、親友隨緣,善待身邊人。
人老了,內心對親情,會有更多的期盼。
但是,當迎來人生六十歲的時候,大家會發現兒女長大了,他們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多半不願意留在自己的身邊。
有些親情,也會因為聯繫的少了,逐漸變得淡泊了。
在這個時候,唯有那個與你朝夕相伴的人,才是最值得用心守護的對象。兩個人一起,走過了風風雨雨,能夠在閒下來的時候,一起享受大好的人生,不失為一種新的獲得。
善待身邊的那個人,有時候想想,何嘗不是善待自己呢。
03、有舍有得,保持好心態。
有句老話常說,「活的就是心態」。
即便過了耳順之年,我們的智慧提升了,也要明白人生「有舍有得」的道理;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在餘下的時光裡,把握住一份自在和通透。
放下名與利的追求,做一個鍛鍊的計劃,培養一種興趣愛好,人生除了追求財富之外,其實還是有許多事情,值得我們去做的。
擁有良好的心態,保持健康的體魄,在晚年的時光裡,不依賴他人,也能過得充實而美好,這何嘗不是一種福報呢!
唯有聰明的人,才能及時放下,方能在通透中,把握住新的幸福。
南懷瑾先生,在談及晚年生活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晚年的幸福,並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活了大半輩子,許多人在忙忙碌碌中度過,雖然腰包裡的錢多了,生活質量好轉了,但是也會因此,丟失寶貴的時間,甚至會忽略身邊人的感受。
人到六十,懂得「取捨」,晚景多有福報。
當我們,迎來人生晚年的時光,能夠及時轉換心態,換一種活法,才能夠在有限的時光裡,把握住一份幸福和自在;而這樣的舉動,不失為一種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