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人到六十,懂得「取捨」,晚景多有福報

2020-12-22 騰訊網

作者:周樵夫

傳統上,有這樣一句老話,「年少有福不是福,老了有福才叫福」。

年輕的時候,我們風華正茂,本該是揣著夢想,全力以赴去追求;在這個階段裡,那些擁有進取心的人,才能直面挑戰,將一個個困難踩在自己的腳下,不斷豐富閱歷、積累成功的經驗,最終到達夢想的彼岸。

如果,年輕人缺乏拼搏的意識,而是選擇了安逸。

及早貪圖享樂的結果,只會讓一個人沉浸在玩樂之中,逐漸丟失了打拼的念頭,繼而失去人生的方向,從此在渾渾噩噩中度日,荒廢了有限的時光,而這並不是一種福氣。

那些不怕吃苦,一路乘風破浪的朋友,能夠在時光荏苒中,迎來事業的上升期,改善自身的處境,逐漸過上期待的好日子;當到了晚年時光,他們也能安守一份歲月靜好的時光。人生,以這樣的形式收尾,方才是一種有福報的表現。

對於大家來說,當迎來人生六十歲的時候,意味著開始了晚年的時光。

「六十而耳順」,是一種智慧。

在這個年齡段裡,經歷歲月沉澱的朋友們,不僅能夠用通透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一切,也能用中庸的態度,面對人生的得失了。

與年輕時候有所不同,曾幾何時,大家為了某個目標,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即使苦了累了,也不願意放棄,只希望能夠多堅持一些,為自己多爭取一份幸運。

但是,過了六十歲的門檻後,聰明的人逐漸意識到,有些事能夠選擇放下,反而更能彰顯出一個人的智慧,懂得取捨的人,才能把握住人生更多的東西。

如果說,年輕人有執著的資本,他們精力旺盛,可以盡情追求自己的目標。

那麼人生六十歲,朋友們會發現,自己的體力不支了,用南懷瑾先生的話來說,「當一個人有想法卻沒辦法的時候,代表著他已經老了」。

與其,繼續執著於一件事,不如換一種活法,反而能夠讓自己的內心更加舒坦一些;否則,那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只會讓人徒增感嘆。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南懷瑾

一個人若想晚年光景幸福,就要明白舍與得的道理,看淡身邊的名和利,將有限的精力釋放出來,這樣才能把握住眼前的平靜生活,迎來福報隨身的機會。

01、財富無多,夠養老就好。

在此之前,許多人還會孜孜不倦地,追求財富的提升。

當跨過耳順之年的門檻,大家就會發現,原來對待財富的態度,需要轉變了;因為,在有生之年裡,需要的財富並不多,足夠養老就滿足了。

雖然說,我們不再將財富看得太重要了,但是手頭上還是要有一筆養老的錢。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再沒有之前的體力,「家裡有糧,心裡才不會慌」;畢竟,日常的生活離不開一定的費用,即使平淡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開支。

唯有口袋裡有錢,我們才能享受眼前的生活,少一些顧慮。

02、親友隨緣,善待身邊人。

人老了,內心對親情,會有更多的期盼。

但是,當迎來人生六十歲的時候,大家會發現兒女長大了,他們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多半不願意留在自己的身邊。

有些親情,也會因為聯繫的少了,逐漸變得淡泊了。

在這個時候,唯有那個與你朝夕相伴的人,才是最值得用心守護的對象。兩個人一起,走過了風風雨雨,能夠在閒下來的時候,一起享受大好的人生,不失為一種新的獲得。

善待身邊的那個人,有時候想想,何嘗不是善待自己呢。

03、有舍有得,保持好心態。

有句老話常說,「活的就是心態」。

即便過了耳順之年,我們的智慧提升了,也要明白人生「有舍有得」的道理;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在餘下的時光裡,把握住一份自在和通透。

放下名與利的追求,做一個鍛鍊的計劃,培養一種興趣愛好,人生除了追求財富之外,其實還是有許多事情,值得我們去做的。

擁有良好的心態,保持健康的體魄,在晚年的時光裡,不依賴他人,也能過得充實而美好,這何嘗不是一種福報呢!

唯有聰明的人,才能及時放下,方能在通透中,把握住新的幸福。

南懷瑾先生,在談及晚年生活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晚年的幸福,並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活了大半輩子,許多人在忙忙碌碌中度過,雖然腰包裡的錢多了,生活質量好轉了,但是也會因此,丟失寶貴的時間,甚至會忽略身邊人的感受。

人到六十,懂得「取捨」,晚景多有福報。

當我們,迎來人生晚年的時光,能夠及時轉換心態,換一種活法,才能夠在有限的時光裡,把握住一份幸福和自在;而這樣的舉動,不失為一種大智慧。

相關焦點

  • 佛教:有這4種特徵的人,最有福報,你有嗎?
    關於福報,《大乘義章》中有言:「依智起福,依福起報。」生活當中,有很多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中就覺得不公平,認為其他人都有福報,唯獨自己,似乎只有厄運。譬如埋怨自己出身不如他人,世間多有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貴人,自己卻要辛苦打拼。殊不知,真正的福氣,並不是靠埋怨能得到的。
  • 南懷瑾說:福報多的人,往往都有這2個特徵
    結合南懷瑾大師上面所說的一番話,我們可以知道:福報多的人,往往都有這2個特徵。而有這兩種特徵的人,更容易大富大貴,福報多多。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現代社會,很多智商高的人,通過勤奮苦學,考上名牌大學,或找個好工作,或自己創業成功,最後大都改變了命運,收穫了福報,甚至是大富大貴。由此可見,智商高的人,會讀書,多學習知識,也能修得自己的福報。但知識不代表智慧,它只是智慧的組成部分之一。
  • 南懷瑾的告誡:福報自有定數,福報再好,也切忌隨意揮霍
    如巴西首富愛德華多,白手起家,而他的兒子若熱生來富貴,卻揮金如土,把父親的財富全部敗光,最後變得一貧如洗。因而,人的福禍與命運無關,皆因自己所作而得。著名的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福報如存款,是有定數的,只取不存,終有一天會揮霍殆盡。他告誡世人:福報自有定數,福報再好,也切忌張揚揮霍。
  • 人的福報是有定數的,聽聽星雲大師、南懷瑾教你如何守住福報
    佛語有言:「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 在佛家,福報比世間所有的金錢名利都要珍貴,有福報的人,好運自當如影隨形,而沒有福報的人,再如何哀求祈禱,也一樣不會有好運加持,還有可能招來禍端。既然在佛教觀念裡,福報如此重要,我們生活中又該如何獲取福報呢?
  • 南懷瑾的告誡:福報是有定數的,千萬別一次就透支
    著名的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享福就是在消福,吃苦就是在了苦。每個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當享受到福報帶來的美好時,就應該省著用,因為不過不儲存,而一味縱情揮霍,就有用完的一天。」很多人難以理解這句話,南懷瑾先生打了個比喻,他表示每個人的福報就如同池子中的水,越用越少,只有一邊用,一邊往裡面注水,才能取之不竭。如果前面用太多,後面池子見底,福報也就沒有了,剩下的人生就只有痛苦了。前面省著用,後面的福報也就越來越多。
  • 一個有福氣的人,都有4個徵兆,下半生好運不斷!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命能好一點,凡事都能夠有福報。但是人的出生,並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有句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有的人其實一出生就已經到了羅馬。而這也可能是,別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高度。有福報的人,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比較順利,甚至有的時候還有貴人相助。而通常有福報的人,都會有以下的幾種表現。
  • 做人:學會沉默,懂得取捨!
    作者:安之 來源:經典語錄(ID:cazysj) 人活一世, 很多事不能順心意, 要學會沉默,懂得取捨, 才能讓心不生怨恨, 才能讓身遠離疲憊。
  • 人到中年對好多事沒了興趣?聰明的人懂得取捨,平凡的人懂得知足
    不是因為人到中年,就會對好多事物失去興趣,應該說人到中年經歷過太多,通過漫長歲月的沉澱,那顆驛動的心不再騷動,看待問題更趨於理性,收心養性更加趨向成熟。人在中年,這是個註定責任壓力大於一切的年紀,面對事業,前有同輩打壓競爭,後有晚輩快馬加鞭追趕衝擊,一不小心滿身傷痕,一蹶不振,那哪還有心情在乎個人興趣。
  • 沉澱自己,懂得取捨
    水的清澈,並非因為它不含雜質,而是在於懂得沉澱! 心的通透,不是因為沒有雜念,而是在於明白取捨! 紅塵滾滾,人生需要沉澱;生活要懂取捨。 沉澱後的人生,會更加的豐富而厚重;取捨後的人生,會更加清簡而美好。
  • 101歲老人告訴我:人到六十,能做到這四點,有福更有壽
    我和老人聊起人生的福報和長壽問題,老人家捋著鬍子,笑呵呵地告訴我一個秘密:人到六十,能做到這四點,會有福更有壽。那麼,101歲老人所說的這一個秘密,究竟是指什麼呢?每天用戶所賺的金幣。基本都會出入口。避免發生骨質疏鬆現象。吸水膨脹並促進有害代謝物的排洩。你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得到好運相助。味道很不錯。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來源網絡。邀請獎勵邀請好友當日獎勵為最高8元。
  • 佛說:福報大的人,身上往往有這4大特質,你有嗎?
    一個人最大的貧窮不是沒錢,而是沒福報,沒有福報的人不僅物質拮据、窮困,而且運勢平平,難成大事。沒有福報,做任何事往往障礙多,諸事不順遂,難以有所成就。就如那句話說得: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有福報,所求所願皆可稱心如意;沒有福報,再努力,也沒有那個緣分。
  • 一個人到了晚年,若還能享受到這些四種福報,才是真正的有福之人
    所以啊,那些總是說自己沒福氣的人,就應該反思自己,是哪裡出了問題。不然等到晚年,留下自己一人空流淚,就得不償失了。要知道,人一生積攢下來的福氣,到了晚年才開始有了福報。而有福的人,到了晚年更能歇下來享享清福,可以讓自己安靜平淡的度過剩下的人生。可是,福薄的人不一樣,到了晚年,要麼是跟別人過不去,要麼是跟自己過不去,要麼只能跟生活過不去。
  • 劉素雲老居士:什麼人最沒有福報?什麼人最有福報?
    什麼樣的人最有福報呢?心裡清靜的人有福報,心裡是不裝事、不裝人、不裝物,除了人事物,還能裝什麼呢?那就是阿彌陀佛。做到這三不裝,就是心裡無事得自在,就是有福報的人,為什麼這麼講呢?心裡沒事就會感覺身心自在,有事會怎麼樣?添煩惱!
  • 燒香拜佛就有福報?南懷瑾老師說了兩個字,真是醍醐灌頂
    每到陰曆的初一十五,或者重大節日,各地的寺院都香火旺盛,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有的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還專門燒高香,在北京還有一個民俗,就是去雍和宮搶燒頭香,因為據說燒頭炷香預示著好的彩頭,在新的一年中可以取得不錯的運勢。
  • 佛說:真正有福報的人,往往具備這五個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說種善因,得善果,種了善因就會有福報。有人想要有福報,但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福報,又不知道具備福報有一些什麼特徵。真正有福報的人,往往具備這五個特徵,看看你有嗎?一個堅持每天布施的人,福報最後會無量無邊。
  • 人到六十歲,學會享這四種清福,才是真正的明白人
    人到六十歲,到了徹底退休的年齡,要學會把一切都放下,把手中的權利和責任都放心的交給年輕人,不要不放心,不要把自己看得多重要,年齡不饒人,無事一身輕,人到六十歲了,學會看淡一切,享受生命的餘暉,才會有晚年的幸福。
  • 《老人與海》:在堅持中懂得取捨,才是大智慧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洗禮,儼然已成為人們閱讀的經典。大家都在倡導,向主人公桑提亞哥老人在困境中不怕困難,堅韌和永不言棄的精神學習。這種精神沒有錯,也是值得我們學習。雖然經過堅持,捕到了這條大魚,但結果確是可悲的。如果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審時度勢做出判斷,懂得取捨,勇於放棄,可能幾天的努力帶回的會是另外一種結果。做事,要有懂得取捨、勇於放棄的勇氣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嘉,但在堅持不懈中懂得取捨,才是大智慧。
  • 古人的生活智慧,在不同年齡層次應該懂得取捨,現代人值得參考
    「前文導讀——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相信對於導讀裡面的這段話,很多人都非常的熟悉古人的生活智慧,相比於現在人而言更加的深謀遠慮,短短一段話就概括了人的一生應該做些什麼。但從這段話中我們可能看到「取」這個部分,卻沒有看到應該「舍」哪些東西。如果你在不同年齡層次不知道該如何取捨的話,不妨看看筆者接下來的詳細分解現代人在不同年齡層次應該懂得如何取捨,僅供參考,還望喜歡。
  • 「人若有福,心態不騙人」:有福報的人,往往有三種好心態!
    正所謂「人若有福,心態不騙人」:有福報的人,往往有三種好心態!一、知足的心態知足才能有福,知足才能常樂!心理學家指出,快樂是一種平衡而滿足的內在感受,但是人的欲望是無窮的,社會現實總是難以滿足。著名作家劉墉對人類的貪婪本性看到了極致:「旅客車廂內擁擠不堪,無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塊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能有一個座位就好了;直到有了臥鋪的人還會想:這臥鋪要是一個單獨包廂就好了……」世間之人,大多如乘客一樣。所以,人類總是很難快樂,因為有那麼多沒有滿足的欲望。
  • 四點告訴你,人生難免有逆境,我們應該懂得因禍得福,會有福報
    生活中難免有逆境,所以我們應該懂得因禍得福,四點告訴你為什麼,會有福報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所某人因禍得福,福與禍是對立的狀態。禍可以說是我們人生當中的逆境,逆境中求生存,是我們人性的本能。第二點:醫學證明因禍得福據早年的科學研究表明,常年不感冒的人,得大病的的概率是經常患感冒人的六倍。那是因為感冒發燒可以燒死很多病菌。從這項表明看來,偶爾小病也不必大驚小怪!這就涉及到病的引申義,人不可能一輩子不犯錯誤。孟子云「人恆過,然後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