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壓力和焦慮似乎非常多,從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著自己的焦慮和煩惱,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似乎都過得不快樂。
有著學業壓力的少年們,總是羨慕大人的自由,而忙忙碌碌的成年人,又總是羨慕不必為生活煩惱的年輕人,好像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對自己現在的生活不滿意,總是羨慕其他年齡階段的人。
其實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自己的壓力和煩惱,都有自己的責任和應該做的事情,有焦慮是正常的,每一個願意為生活、為自己努力的人都會有焦慮感,但年齡上的焦慮並不是什麼壞處,它也能成為我們生活的動力,讓我們更加努力,變得更好。
時間和年齡是我們不可控制的東西,隨著時間的增長,年齡也會不斷增長,不同年齡階段就有不同的心態,有不同的感悟,雖然壓力也會增長,但同時你也變成了一個更強大、更成熟、更有價值的人。
1 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自己的焦慮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引來了非常多的熱議,不只是關於婚姻家庭和職場的討論,還有關於年齡的討論,很多人都能從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20歲年齡的人面臨的是剛步入職場上的各種壓力,而30歲年齡的人職業上相對穩定,但還要面對婚姻家庭上的各種壓力,甚至還包括如何在職場上站穩腳跟的壓力。
結合這兩部劇,很多人也會說,20到30歲之間的年齡才更尷尬,簡直就是迷惑不已,又沒有相對成熟的工作經驗,又沒有成家,更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能不能實現,這些年輕人總覺得自己處在不上不下的年紀,他們的迷茫和煩惱似乎更多。
其實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自己的煩惱,都有一種不甘的焦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似乎焦慮的事情也越來越多。
就像網上一段話說的,中國人不僅最怕老,而且把每個年齡段都過得憂心忡忡:我不想呆在少年,因為學業繁重。我不想呆在青年,因為一無所有。我不想呆在中年,因為危機重重。我不想呆在老年,因為行將入土。
每個年齡段的我們,似乎都不太喜歡這個年齡的自己,所以我們一輩子都過得不太快樂。
處在少年時期的人都在為學業煩惱,有的甚至不堪重負,選擇輕生;處在青年時期的人都在為工作、為事業煩惱,總覺得自己一事無成;處在中年時期的人都在為家庭、為婚姻、為老人,甚至還包括工作和生計而煩惱,總感覺危機重重;步入老年的人,也會為自己的身體健康以及不確定的未來而煩惱,甚至還要擔心兒女的生活。
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自己擔憂的事情,都會焦慮到睡不著覺,會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樣子,都會有一種無力感,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無力感會越來越強,所以焦慮會越來越大。
2 大多數人都沒有達到這個年齡階段本該有的樣子,或者自己期待的樣子
我們似乎對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自己的定義,也就是說,在什麼年齡就應該做什麼事,變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
可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沒有達到這個年齡本該有的樣子,也很難達到自己期待的樣子。
學生就應該以學習為重,要學習好,成績好,考到好的大學,可真正學習好,考上好學校或者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的人卻很少。
年輕人就應該以事業為重,到了某個年齡就應該事業有成,年薪也應該逐漸增長,到了該結婚的年齡也要趕緊成家生子,而沒有達到這些的人,就會非常焦慮,有的人不止事業無成,也沒有遇到一個心儀的對象,更不談未來了。
而且大部分人都會與同齡人之間進行比較,別人比自己學習好,別人比自己工資高,別人婚姻幸福美滿,孩子聰明有天賦,而自己卻樣樣都不如別人。
在比較中,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很失敗,沒有做到像別人那樣優秀或成功,然後焦慮就產生了。
心理學上把社會對個體的期待,起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叫「社會時鐘」,簡言之,就是有一種社會期待中的活法,是到了什麼年齡做什麼事。
而埃裡克森曾經從畢生發展的角度,駁斥過「社會時鐘」:每一個人都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生命計劃,而非被簡單粗暴地被定義。
到什麼年齡階段做什麼事,應該活成什麼樣,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並不是由別人來定義的,自己的人生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活成什麼樣,也由自己說了算,我們沒必要期待和別人一樣,也沒必要過度焦慮。
3 適當的焦慮其實也是一種動力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實有時候焦慮也並不是什麼壞事,如果沒有焦慮,人就失去了動力,就不知道努力了,正是因為想改變自己,才會焦慮,才會為了緩解焦慮或者解除焦慮,去努力提升自己。
有焦慮的人是會思考的人,會為了避免一些風險而做好準備,學習上的焦慮會讓你更加努力地學習,為以後能夠進入好的大學做準備;工作上的焦慮也會讓你努力提升自己,在以後也會有更大的競爭力;婚姻家庭上的焦慮也會讓你更努力地去經營和維持婚姻,讓自己更加有責任和擔當;對自己身體健康的焦慮,也會讓你更加注重健康,以避免一些大的疾病……
適當的焦慮也是一種動力,你會為了緩解焦慮而讓自己更加努力一點,而那些沒有焦慮和煩惱的人,除了心態好,就是什麼都不想去做,什麼都不想努力的人,過的也是得過且過的日子。
不過焦慮要適當,要有個度,過度的焦慮也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不僅不利於你的工作和生活,也會產生非常大的精神壓力,反而阻礙了你前進。
4 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提升自己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屬於那個年齡的焦慮,有煩惱和壓力是正常的,就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任何事情都不要總想著那些壞的一面,而要看到它好的一面,包括年齡。
《最好的年齡》的作者麥達德曾在電視節目中問現場觀眾:你覺得幾歲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齡?
一個小男孩說:「3歲,因為不用上學,可以不停玩耍。」
一個少年說:「18歲,因為高中畢業了,可以開車去任何地方。」
一個男人說:「25歲,因為渾身有用不完的活力。」
一個女人說:「29歲。因為可以躺在屋子裡任何地方,什麼也不幹。」
一個媽媽說:「45歲,因為已盡完撫養子女的義務。」
一個老人說:「65歲,因為可以開始享受退休生活。」
在問了很多現場觀眾後,麥達德得出這樣一句結論:「人生就像旅行,一處有一處的風景,每一個年齡其實都是最好的年齡,只要我們懂得珍惜,學會享受,每一個年齡都有它獨特的風韻。」
每一個年齡階段,雖然都有煩惱,但也都有不一樣的風景,也有不一樣的感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終究是在不斷成長的。
我們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不要活在固有的標準裡,而是要看到每一個年齡階段的魅力,在任何階段都不要太焦慮,不要太困惑,淡定從容地走下去,在任何階段也要努力過好自己現階段的生活,雖然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樣子,但只要盡力就好。
緩解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價值,當自己有了價值,有了面對任何風險的底氣,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焦慮了。
谷歌高管吳軍曾說:「人在年輕的時候,賺錢很重要,但是讓自己有更多的成長,更大的提升,使自己值錢更重要。」
與其總是焦慮,不如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越來越有價值,你自己身上的價值是別人奪不走的,也會讓你有足夠的資本去面對人生的各種風險。
焦慮人人都有,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也要擁有更加成熟的心態去面對年齡上的焦慮,雖然我們都害怕變老,害怕時間過去了,自己卻什麼都沒有做成,什麼目標都沒有達到。
但同時我們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人生閱歷,通過歲月的打磨,讓我們能更加理智地去思考問題,去選擇人生,也更加懂得自己身上的責任,更加懂得珍惜。
就像那句話說的:年齡帶來的,不一定只有衰老和不堪,也有閱歷帶來的從容和無懼。
不管處在什麼階段,都不要逃避生活,都不要過於焦慮,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看清自己,看清當下,用一種成長的心態去面對年齡帶來的挑戰。
年齡只是一個數字,不應該被定義,活出自己,活得有價值,不辜負自己,不辜負這個年齡,就是最好的樣子。
----END----
作者簡介:土生土長的南方姑娘,用樸實的文字寫走心的文章,與你一起談情感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