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齡階段的焦慮,其實是一種生活的動力

2020-12-25 簡愛的窗戶

現代人的壓力和焦慮似乎非常多,從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著自己的焦慮和煩惱,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似乎都過得不快樂。

有著學業壓力的少年們,總是羨慕大人的自由,而忙忙碌碌的成年人,又總是羨慕不必為生活煩惱的年輕人,好像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對自己現在的生活不滿意,總是羨慕其他年齡階段的人。

其實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自己的壓力和煩惱,都有自己的責任和應該做的事情,有焦慮是正常的,每一個願意為生活、為自己努力的人都會有焦慮感,但年齡上的焦慮並不是什麼壞處,它也能成為我們生活的動力,讓我們更加努力,變得更好。

時間和年齡是我們不可控制的東西,隨著時間的增長,年齡也會不斷增長,不同年齡階段就有不同的心態,有不同的感悟,雖然壓力也會增長,但同時你也變成了一個更強大、更成熟、更有價值的人。

1 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自己的焦慮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引來了非常多的熱議,不只是關於婚姻家庭和職場的討論,還有關於年齡的討論,很多人都能從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20歲年齡的人面臨的是剛步入職場上的各種壓力,而30歲年齡的人職業上相對穩定,但還要面對婚姻家庭上的各種壓力,甚至還包括如何在職場上站穩腳跟的壓力。

結合這兩部劇,很多人也會說,20到30歲之間的年齡才更尷尬,簡直就是迷惑不已,又沒有相對成熟的工作經驗,又沒有成家,更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能不能實現,這些年輕人總覺得自己處在不上不下的年紀,他們的迷茫和煩惱似乎更多。

其實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自己的煩惱,都有一種不甘的焦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似乎焦慮的事情也越來越多。

就像網上一段話說的,中國人不僅最怕老,而且把每個年齡段都過得憂心忡忡:我不想呆在少年,因為學業繁重。我不想呆在青年,因為一無所有。我不想呆在中年,因為危機重重。我不想呆在老年,因為行將入土。

每個年齡段的我們,似乎都不太喜歡這個年齡的自己,所以我們一輩子都過得不太快樂。

處在少年時期的人都在為學業煩惱,有的甚至不堪重負,選擇輕生;處在青年時期的人都在為工作、為事業煩惱,總覺得自己一事無成;處在中年時期的人都在為家庭、為婚姻、為老人,甚至還包括工作和生計而煩惱,總感覺危機重重;步入老年的人,也會為自己的身體健康以及不確定的未來而煩惱,甚至還要擔心兒女的生活。

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自己擔憂的事情,都會焦慮到睡不著覺,會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樣子,都會有一種無力感,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無力感會越來越強,所以焦慮會越來越大。

2 大多數人都沒有達到這個年齡階段本該有的樣子,或者自己期待的樣子

我們似乎對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自己的定義,也就是說,在什麼年齡就應該做什麼事,變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

可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沒有達到這個年齡本該有的樣子,也很難達到自己期待的樣子。

學生就應該以學習為重,要學習好,成績好,考到好的大學,可真正學習好,考上好學校或者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的人卻很少。

年輕人就應該以事業為重,到了某個年齡就應該事業有成,年薪也應該逐漸增長,到了該結婚的年齡也要趕緊成家生子,而沒有達到這些的人,就會非常焦慮,有的人不止事業無成,也沒有遇到一個心儀的對象,更不談未來了。

而且大部分人都會與同齡人之間進行比較,別人比自己學習好,別人比自己工資高,別人婚姻幸福美滿,孩子聰明有天賦,而自己卻樣樣都不如別人。

在比較中,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很失敗,沒有做到像別人那樣優秀或成功,然後焦慮就產生了。

心理學上把社會對個體的期待,起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叫「社會時鐘」,簡言之,就是有一種社會期待中的活法,是到了什麼年齡做什麼事。

而埃裡克森曾經從畢生發展的角度,駁斥過「社會時鐘」:每一個人都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生命計劃,而非被簡單粗暴地被定義。

到什麼年齡階段做什麼事,應該活成什麼樣,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並不是由別人來定義的,自己的人生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活成什麼樣,也由自己說了算,我們沒必要期待和別人一樣,也沒必要過度焦慮。

3 適當的焦慮其實也是一種動力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實有時候焦慮也並不是什麼壞事,如果沒有焦慮,人就失去了動力,就不知道努力了,正是因為想改變自己,才會焦慮,才會為了緩解焦慮或者解除焦慮,去努力提升自己。

有焦慮的人是會思考的人,會為了避免一些風險而做好準備,學習上的焦慮會讓你更加努力地學習,為以後能夠進入好的大學做準備;工作上的焦慮也會讓你努力提升自己,在以後也會有更大的競爭力;婚姻家庭上的焦慮也會讓你更努力地去經營和維持婚姻,讓自己更加有責任和擔當;對自己身體健康的焦慮,也會讓你更加注重健康,以避免一些大的疾病……

適當的焦慮也是一種動力,你會為了緩解焦慮而讓自己更加努力一點,而那些沒有焦慮和煩惱的人,除了心態好,就是什麼都不想去做,什麼都不想努力的人,過的也是得過且過的日子。

不過焦慮要適當,要有個度,過度的焦慮也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不僅不利於你的工作和生活,也會產生非常大的精神壓力,反而阻礙了你前進。

4 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提升自己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屬於那個年齡的焦慮,有煩惱和壓力是正常的,就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任何事情都不要總想著那些壞的一面,而要看到它好的一面,包括年齡。

《最好的年齡》的作者麥達德曾在電視節目中問現場觀眾:你覺得幾歲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齡?

一個小男孩說:「3歲,因為不用上學,可以不停玩耍。」

一個少年說:「18歲,因為高中畢業了,可以開車去任何地方。」

一個男人說:「25歲,因為渾身有用不完的活力。」

一個女人說:「29歲。因為可以躺在屋子裡任何地方,什麼也不幹。」

一個媽媽說:「45歲,因為已盡完撫養子女的義務。」

一個老人說:「65歲,因為可以開始享受退休生活。」

在問了很多現場觀眾後,麥達德得出這樣一句結論:「人生就像旅行,一處有一處的風景,每一個年齡其實都是最好的年齡,只要我們懂得珍惜,學會享受,每一個年齡都有它獨特的風韻。」

每一個年齡階段,雖然都有煩惱,但也都有不一樣的風景,也有不一樣的感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終究是在不斷成長的。

我們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不要活在固有的標準裡,而是要看到每一個年齡階段的魅力,在任何階段都不要太焦慮,不要太困惑,淡定從容地走下去,在任何階段也要努力過好自己現階段的生活,雖然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樣子,但只要盡力就好。

緩解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價值,當自己有了價值,有了面對任何風險的底氣,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焦慮了。

谷歌高管吳軍曾說:「人在年輕的時候,賺錢很重要,但是讓自己有更多的成長,更大的提升,使自己值錢更重要。」

與其總是焦慮,不如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越來越有價值,你自己身上的價值是別人奪不走的,也會讓你有足夠的資本去面對人生的各種風險。

焦慮人人都有,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也要擁有更加成熟的心態去面對年齡上的焦慮,雖然我們都害怕變老,害怕時間過去了,自己卻什麼都沒有做成,什麼目標都沒有達到。

但同時我們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人生閱歷,通過歲月的打磨,讓我們能更加理智地去思考問題,去選擇人生,也更加懂得自己身上的責任,更加懂得珍惜。

就像那句話說的:年齡帶來的,不一定只有衰老和不堪,也有閱歷帶來的從容和無懼。

不管處在什麼階段,都不要逃避生活,都不要過於焦慮,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看清自己,看清當下,用一種成長的心態去面對年齡帶來的挑戰。

年齡只是一個數字,不應該被定義,活出自己,活得有價值,不辜負自己,不辜負這個年齡,就是最好的樣子。

----END----

作者簡介:土生土長的南方姑娘,用樸實的文字寫走心的文章,與你一起談情感談成長。

相關焦點

  • 你還在為生活而焦慮嗎?一鬼:放下年齡,減去一半焦慮
    年齡到了,錢沒賺夠 年齡到了,對象沒到年齡到了,職位沒到 年齡到了,健康走了羅洛梅在《焦慮的意義》裡說,恐懼是我們面對著威脅,但是知道威脅是什麼,但是焦慮是你知道自己面對著威脅,但是卻不知道威脅自己的對象是什麼。焦慮是一種眩暈,一種混沌。
  • 不同年齡階段的童聲合唱訓練注意事項
    通常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6歲至8歲為第一階段,8歲至12歲為第二階段;13歲至14歲為第三階段。不同階段的音域有所變化,音色、音質及對聲音的控制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不同年齡階段合唱訓練的注意事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小齡組第一階段的小齡兒童,歌唱器官發育還沒完全開始,男女童聲在音區及音色上差別不大,音色清澈甜美、透明嬌嫩,但氣息較淺,聲音較為單薄,而且對音準節奏的把握能力較弱。
  • 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分別需要怎樣的遊樂場?
    猶記得小時候三五歲時看天線寶寶,做夢都希望自己能去他們家玩一玩;後來大點知道了有一個大型的米老鼠遊樂園,想去但沒那條件;再後來就想去坐坐過山車海盜船……國內的遊樂場通常只以成人和兒童這兩個階段來區分,但其實兒童遊樂更應該仔細區分,參考國外的無動力兒童遊樂園
  • 不同階段有不同分離焦慮原因,家長需要知道
    大部分的家長就認為孩子習慣上學以後,肯定不會再這麼鬧騰了,但是並不是這樣的一個原因,孩子在6歲之前都會出現分離焦慮,而且每個年齡段出現的分離焦慮的原因都是不同的;那麼接下來跟著不同的年齡階段分析分離焦慮,家長需要多多了解到!
  • 其實你不必過分焦慮
    今天是我一位朋友的生日,但她告訴我,面對這個生日,她整個人其實是抗拒的。 抗拒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害怕和焦慮。丨我的焦慮》。 其實我理解這份焦慮的產生。 回想我們父母這一輩,很多在這個年齡就已經結婚生子,比如我媽媽,在我當下的年齡,就已經有了我。 如果無法正確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進程,就很容易產生一種滯後感。
  • —不同的年齡階段,原因都是不同的
    其實,孩子發脾氣的背後,隱藏著許多你不了解的成長小秘密......如何正確解讀孩子發脾氣背後的真實原因?由於這個階段寶貝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他們很難和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發脾氣成為這個階段孩子表達「不滿」「生氣」的唯一方式。
  • 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人生感悟
    帆爸育帆妞兒樂分享:(第1103天) 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年輕時,大多心高氣傲,爭強好勝,嚮往熱鬧與浮華。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漸漸懂得,許多人,許多事,其實沒必要去緊握。關注@高志權聊商業教育,一起探索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奧妙。和#終身學習部落#一起 #塑造精英二代##我的育兒日記#
  • 年齡焦慮,既無必要,又於事無補
    中年危機如影隨形,讓人頭禿焦慮無所適從。年齡焦慮是當今時代社會焦慮症的典型症狀之一,容易有年齡焦慮的人往往是27、8歲往上的人,但是由於信息的極度爆炸,一些年齡更小的人,比如24、5歲也開始焦慮起來,打開知乎隨便一搜就能搜到數條年紀輕輕就有年齡焦慮的問題。
  • 伊萊英語|不同年齡階段的親子教育
    親子閱讀現在是早教裡面最重要的環節,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早教閱讀,伊萊英語給出以下建議!0-6個月一個半月開始,可以用色卡訓練追視,快兩個半月的時候,開始訓練寶寶抬頭。先是黑白的,再是彩色的。看色卡的時間不那麼固定,可以在光線充足、睡覺起來了都會訓練兩三分鐘。
  • 焦慮的中國教育,其實可以換一種方式
    生活在中國,有一種人人難以逃避的焦慮,那就是孩子的教育。自從孩子上了一年級之後,脾氣在好的家長都會變得急躁不勘。家住北京的媽媽,為了給孩子從小一個開拓視野的機會,紛紛選擇在孩子幼兒園期帶出國去「微留學」一到兩年,這一兩年時間孩子可以享受到完全不同與國內的國際化教育環境,最重要的是價格還只是北京國際學校不到一半的價格。
  • 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男人的回答,相同目的
    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男人的回答,相同目的每個年齡有不同的思想,每個階段也有自己做事的意義,婚姻也是一樣的,可以確定的是20歲結婚和40歲結婚想要的東西一定不同。那麼各階段的人結婚都為了什麼?採訪了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其中一個中年人的回覆太現實了,值得讓人深思。
  • 不同年齡階段的男人,該怎麼挽回?
    說一句不好聽但是很客觀的話:很多人的挽回其實只是一場自以為是的表演和自我感動的演出,和挽回的真實想法相去甚遠。不是說她們的挽回是假的,而是說比起挽回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她們更在乎的是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表演是不是感人,是不是讓人心疼。
  • 不同年齡階段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
    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嬰兒期、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除去嬰兒期可能不會很好的展現自己的心理活動外,其他幾個時期都可能都會遇到不同的心理問題,小易為大家整理了一下。無法減輕的家庭生活負擔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父母逐漸年邁,需要承擔精神與物質贍養的責任,對孩子要負擔撫養、教育和供給的責任。其次是家庭成員間的人際關係,這是家庭和睦、幸福的重要環節。處於矛盾焦慮的正是中年人,因而他們受到方方面面的壓力也更大,所以說中年人家庭責任不僅是經濟的、精力的,還有心理上的壓力。
  • 不同年齡階段舞蹈學習的重點是什麼?
    身體是個奇妙的東西,而上天又賦予每個人不同的身體能力。舞蹈是一門用肢體表達美、傳遞情感的藝術。如果沒有肢體的表現力,那就談不上舞蹈。那麼,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的舞蹈學習重點又是什麼呢?三、13-18歲舞蹈學習的重點:舞感的培養、舞蹈訓練這個年齡階段是舞蹈水平突飛猛進的重要時期,而在我國也是最容易放棄舞蹈學習的階段。這個年齡段正好是學生讀初中、高中學業繁忙的時候。
  • 不同年齡階段的女人適合穿什麼?(下篇)
    放到現實生活中,我更願意以25歲作為一個分界點。那我們就接著上一篇:不同年齡階段的女人適合穿什麼?關鍵詞:年輕感 修身得體 45+主要是我媽媽這個年齡階段最後:以上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穿搭建議,僅僅是基於大多數人更容易學習借鑑所提出的參考風格。
  • 不同年齡階段的護眼方法
    隨著年齡的增長,保護眼睛的方法有所不同。那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該如何保護眼睛呢?胎兒時期在母體內,胎兒的眼睛隨著全身器官逐步發育成型。保護胎兒的眼睛,主要從孕婦方面著手,孕婦除了預防外傷、注意營養外,更重要的是要預防傳染類疾病。
  • 父母的焦慮,孩子的焦慮
    ,明明可以很開心的事情,卻往往有焦慮為伴,焦慮不再是一種偶爾的情緒,而是生活的伴生品。成人世界的焦慮,表現在失眠、脫髮,而焦慮本身已經通過各種途徑蔓延到孩子的身上,原本無憂無慮的年齡也已經備受焦慮的摧殘。
  • 將焦慮轉化為動力
    一個有自我能動力的人,他的能量往往來源於對焦慮的恐懼和急於擺脫的心理,而非最終目的的達成讓他產生動力。反過來說:焦慮雖然促使自己達成了某種目的,不如說是為了擺脫焦慮而用具體達成的目的來化解了焦慮.二者互為作用,都是一個人產生前進的動力。
  • 年齡不是問題,焦慮大可不必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談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關於年齡的討論其實早就有之。年少時我們盼著長大,調侃自己老了,那時內心並不覺得自己老了。2011年,那時候我們一群剛剛20歲的大學生看《我今年二十七八歲》,雖有壓力,但都覺得時間還早,並沒有把年齡當回事。
  • 「重聯,一種不同的抗抑鬱藥物。」丨《走出焦慮》
    就我讀書這麼多年,我也依然避免不了這樣的先入為主,或者說就「書名」本身,它的核心不正是焦慮,儘管裡面的內容更多的其實是圍繞著「抑鬱」去敘述的。然而,不論是焦慮或者抑鬱,又或者心理健康,或治療,客觀的說,撰寫這樣的文章始終是存在一定的風險的。尤其是對方如果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撐,且拿不出相應的證據來支撐自己得出的結論,那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