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自我能動力的人,他的能量往往來源於對焦慮的恐懼和急於擺脫的心理,而非最終目的的達成讓他產生動力。
反過來說:焦慮雖然促使自己達成了某種目的,不如說是為了擺脫焦慮而用具體達成的目的來化解了焦慮.二者互為作用,都是一個人產生前進的動力。
那麼焦慮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當一個人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可以化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困難的事情時候,他大體感覺是如意的,但是總會有些事情是無法解決和突破的,那麼焦慮就因此而生。比如說:人們會覺得生活和工作每日的重複性對人是一種折磨而無法改變,充其量說一句,看在錢的份上,就忍了,殊不知,這樣狹隘的認知恰恰是焦慮升起的根由,因為有了這種認知就等於向重複性的事物做出了妥協和認同,並止步於當下,無法有突破和改變的機會,更不可能思考有效的突破和改變方法而讓自己擺脫由此帶來的焦慮情緒,更不可能升起自責的心理。
也就說認知僅此而已!
所以,在此類事情的背後,我們可以就事論事而生起新的認知:
1:我覺得工作和生活的重複性讓我覺得焦慮是因為我自身的問題:
2:我無法在工作中產生自身覺得存在的價值,我即便覺得自己有存在的價值但是工作效率並不高,工作熱情並不高;
3:我無法將所學所能轉化為工作中具體有實質表現的驅動力;
4:我雖然有所學所能但是並沒有進行長期的提升學習,導致知識和能力結構落後於當下工作的需要。
5:我的主動自覺意識很差,上級交代什麼我就幹什麼,上級不交代,我就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了。
6:我的創造力很差,用雷同的處理問題的方式來面臨每天要處理的工作。
7:我雖然把事情做了,但是質量和效能都很一般,缺乏專業高效的能力。
所以,一個人只要不在重複性的事物當中渾渾噩噩,他總是能發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並由此產生正向的焦慮感來驅動自己不斷突破改變。那麼,由於認知不足和認知不到或者認知方向出了偏差而產生的負向焦慮就會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