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馬上要結束了,翻開自己年初立的Flag:
收入突破20萬;減重到2位數;閱讀100本書.....
結果發現,連一半都沒有實現,於是就陷入到焦慮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每天處於一種恐慌、擔憂、不安的心理狀態,想要走出來,卻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心理學上曾有這樣一個觀點:焦慮是一種和恐懼密切相關的心理狀態,雖然一定程度的焦慮時正常生活的構成部分,但當它出現得過於頻繁、劇烈或者變得難以掌控的時候,就會變成心理障礙。
那如何才能走出焦慮情緒?在《如何才能不焦慮》這本書中,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 01 /
讓你焦慮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認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神經系統區分不出事實與想像,你所有的思慮妄念都會讓你的身體對「大禍已成、不日將至」深信不疑。
很多時候,讓我們感覺到焦慮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認識。
在《如何才能不焦慮》這本書中,作者關於焦慮提出了這樣一個公式:焦慮=關切+焦慮。
也就是說,當你覺得某件事對你來說很重要(關切),同時感覺到一種迫在眉睫的威脅,兩者缺一不可,那這個時候,焦慮感就來了。
怎麼理解呢?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我舅舅給我打電話,原來,我表弟因為高考焦慮到學習不進去,想讓我說說他。
跟他一聊,他說他每天看著黑板上的考試倒計時就感覺到恐懼,一想到要高考,要是考不好就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爸媽對自己辛苦的付出,自己就會焦慮到夜不能寐。
那我們來分析下它產生焦慮的過程:
他覺得高考對他來說很重要,是自己人生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也就是關切),所以,他很害怕自己考砸了,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父母(感覺到的威脅)。因為自己感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所以皮質醇或腎上腺素越來越高,然後就會出現心跳加快、肌肉緊張、頭昏腦漲的焦慮狀態。
/ 02 /
焦慮是把雙刃劍
看到這,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焦慮」是個壞事兒,我們應該想盡辦法去遠離它,但是也不盡然。
1908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耶克斯和約翰·多德森通過研究發現,在個體的焦慮喚起水平和行為表現之間存在這樣一條倒U型曲線:
焦慮水平過高或者過低時,個體的表現都不好;適度焦慮的情況下,個體表現最佳。
也就是說,無論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運動員、教師還是其他,不焦慮你發揮不好,過度焦慮你也發揮不好,只有適當程度的焦慮才能讓你發揮得最好。
為什麼會這樣?還用我表弟的例子,我來解釋給你聽。
倘如我表弟一點都不焦慮,那他可能對高考一點都不上心(不關切)。要知道,關切和威脅共同出現才會產生焦慮。他如果不上心,就不會專心投入,更難以全力以赴,那他就不可能取得最佳水平。反過來,如果他非常焦慮,他也同樣取得不了好成績。為啥?因為過度焦慮會讓人驚慌失措、六神無主,這種狀態下別說超長發揮,恐怕連考出平時的成績都難。
因此,焦慮是把雙刃劍,只要利用得當,也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正向的作用。
/ 03 /
既然我們無法擺脫焦慮狀態,我們要做的就是揚長避短,發揮它的長處來為我們所用。
給大家三個心理學小建議,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1、重新理解「關切+威脅」公式
愛比克泰德曾說過:真正妨礙人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對事情的看法。
對於長期焦慮的人來講,理解了」關切+威脅「公式,就能通過重構那些慣常導致焦慮的思維模式,來緩解自己焦慮的狀態。
事實上,這一個公式為我們提供了兩個可進行幹預的地方:
要麼改變對威脅的認識(如果高考失利,大不了就再復讀一年),要麼減少關切(高考,不就是一場考試嘛,高三卻不缺的就是考試),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改變任意一個,就能改變焦慮體驗。
2、制定計劃,管理好你的注意力
焦慮,通常是混亂、邊界不清、溝通不暢、懸而未決和缺乏控制感的副產品。
也就是說,當事情混沌不清時人們更容易感覺焦慮,那應對措施就是:明確性和條理化,這也是焦慮的天敵。
在重新開始做這個帳號的時候,我通常會感覺到焦慮,這種焦慮大致來源於,自己辛苦寫的深度文沒有閱讀量,粉絲長久不見增長。
有段時間,我的大腦中經常會出現,要不要重回寫流量文和還是寫深度文之間來回徘徊,焦慮情緒嚴重影響到生活。
於是,我就給自己訂了個計劃,既然深思熟慮後要寫深度文,那就徹底執行,不管數據好壞,先寫100篇之後再說。
當我明確好這個目標之後,每天固定寫一篇文章,當我專注於寫作這件事以後,我的焦慮時間也就被擠佔了。
3、加強鍛鍊
世界著名梅奧醫學中心網站上有這樣的說法:
鍛鍊可以釋放」讓人感覺良好的大腦化學物質「,包括神經遞質和內啡肽,從而降低焦慮水平。同時,還能減少致人抑鬱與焦慮免疫系統化學物質的生成,升高體溫,起到鎮靜的作用。
如果身體條件許可,你可以選擇跑步、遊泳、瑜伽等你喜歡的運動方式。
每當我寫不下去的時候,我就會下樓跑幾圈,跑完之後神清氣爽。
結語:
心理學家羅洛梅說:焦慮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威脅
而那些優秀的人懂得,如何與焦慮相處,充分發揮焦慮對生活的正向作用,讓自己獲得一次次的勝利。
願我們,都能戰勝焦慮,成為優秀的自己!
【作者簡介:桃子,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4年自媒體經驗,大魚獎萬元獎金獲得者,多平臺籤約作者,歡迎關注@桃子薦讀,我將持續為您分享自媒體運營幹貨以及心理學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