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14日訊 (記者 韋偉) 上個月,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下稱中金所)就《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及其相關細則、《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交易規則》及其實施細則修訂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時間已過去一個月有餘,這則觸發了太多人神經的消息目前並未出下文,市場上猜測之聲漸起,從轉託管費用、交割方式到具體的保證金比率,都是給眾人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間。在這猜測聲中,銀行、保險機構各自出招,更是成為了焦點之中的焦點。
國債期貨遲遲未上市 交割規則、保證金比率引猜測
有關國債期貨上市的消息早在上個月就已沸沸揚揚,但截止目前,國債期貨合約正式稿及相關的交易、交割細則仍未出爐。中金所國債期貨開發小組副組長王瑋近日公開表示,目前中金所國債期貨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合約徵求意見稿已發布,預計不久後定稿就會出臺;相關制度已準備就緒,技術系統完善。據悉,有業內人士表示,8月16日這一上市時間節點可能將延期至9月初。
國債期貨上市一拖就是半個月,業界關於正式稿的相關內容有著諸多的猜測,主要集中於以下幾點。
一是交割規則。截至7月末進行的全市場演練,轉託管費用仍然沒有具體通知。根據中金所公布的《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交割細則》徵求意見稿,國債期貨將採用實物滾動交割方式。據悉,某券商系國債期貨分析師表示,現在機構最關心的問題可能就是國債交割。當前滾動交割分為兩個階段,交割月最後交易日前,買賣雙方主動申請提出交割,交易所進行配對;最後交易日將對剩餘未平倉交割合約實行一次性集中交割。這相當於一個『半滾動交割』,較為複雜的申報和交割方式,對機構的系統對接工作量和參與程度影響很大,因此交割方式的爭論很激烈。
二是保證金比率問題。據媒體報導,此前有消息稱保證金比例設定方面爭議在於2%的保證金和2%的漲停板設置,保證金比例或調高到3%,以避免行情突發時客戶一次爆倉的風險。而根據中金所人士的解釋,交易所在合約設計時已經充分考慮了該問題,根據2007年以來銀行間和交易所的歷史數據測算,單日利率變化極值遠遠低於2%這一數字。考慮到市場對國債期貨高槓桿的擔憂,也不排除中金所最終進行調整的可能。
銀行、保險入場身份成謎 各自出招引人聯想
正式稿一天未出,猜測就不會停止,銀行、保險的入場身份是業界關注的大焦點。據悉,銀監會和保監會至今仍然沒有對國債期貨發布相關指引,這也使得銀行和保險兩大機構如何進場成為一個未知數。據最新公布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交易規則》徵求意見稿,為解決非期貨公司金融機構以會員身份參與國債期貨結算的問題,交易結算會員和全面結算會員雙雙擴充其權限,即規定可以為自身進行結算。按中金所會員管理辦法,其會員分為「交易」和「結算」兩類。中金所只對結算會員辦理結算,後者分為三類:一類是特別結算會員,可與籤約的交易會員辦理結算;一類是全面結算會員,既可與交易會員結算,也可與客戶結算;一類是交易結算會員,只能與客戶結算。參照股指期貨的情況,銀行有可能獲得特別結算會員資格。
在眾多關注國債期貨的目光中,期貨公司恐怕是最為膽戰心驚的。銀行、保險的一舉一動都關係著期貨市場的發展。時下多家銀行或在資金部、金融市場部培養期貨團隊,或醞釀收購期貨公司,只等監管「開閘」。其龐大的客戶基礎和資金優勢,讓期貨業感到壓力重重。
據媒體報導,知情人士透露,此前一家股份制銀行曾有意收購某券商系期貨公司100%股權遭拒後,一家保險公司隨即進入談判,與這家期貨公司達成收購30%股權的意向性協議。他表示,這兩家銀行保險機構,主要是衝著布局國債期貨來的。
據悉,廣發期貨總經理肖成日前表示,商業銀行「入市」仍需看監管部門的相關規定,而一旦加入,則將對期貨業生態造成巨大影響。期貨公司未來的競爭格局會產生新的「生態平衡」——有實力的大公司、現貨背景的期貨公司仍能獨立存在;部分公司退回到所屬金融集團,成為衍生品部門;部分公司將成為專業細分、為銀行保險服務的小型服務商。未來可能會看到銀行系期貨的崛起。